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法学家与法律转型的关系——以沈家本个人角色与晚清法律变革为例
1
作者 冯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7-162,共6页
正如美国社会法学派法学家庞德(R.Pound)所指出:“没有法学家,便没有法。”①在法律的常态发展中,法学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到了法律转型的关键时期,法学家的作用则更为重要。20世纪初,沈家本主持的晚清法律改革以及由此而生的法... 正如美国社会法学派法学家庞德(R.Pound)所指出:“没有法学家,便没有法。”①在法律的常态发展中,法学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到了法律转型的关键时期,法学家的作用则更为重要。20世纪初,沈家本主持的晚清法律改革以及由此而生的法律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可以印证法学家在法律转型中的重大影响,及法学家的作为与社会文化文明度、政治环境容忍的关系。沈家本会通中西的文化态度和执著坚韧的性格特征,对晚清法律转型的模式和程度产生了影响;沈家本刚柔相济、曲当合时的改革方法使他虽遭礼教派反对,却仍得以主持修律十年之久,并使一系列新型法律得以通过;清廷的修律决策为沈家本等人提供了政策的保护和抗争的依据;沈家本的偏颇与不足在法律修订过程中亦有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家 法律转型 沈家本 法律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政治变革中的议院与君臣之纲关系论——关于晚清政治变革之可能性探究
2
作者 石文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59,共5页
议院与君臣之纲从学理层面看势如水火。然而在中西政治文化交流的早期——晚清时期,西方议会在晚清士人囫囵吞枣式的误解下,只是议政机构而非权力机构,由此与君臣之纲有过短暂"蜜月"期。这种特定形式的历史性共存因为隐含着... 议院与君臣之纲从学理层面看势如水火。然而在中西政治文化交流的早期——晚清时期,西方议会在晚清士人囫囵吞枣式的误解下,只是议政机构而非权力机构,由此与君臣之纲有过短暂"蜜月"期。这种特定形式的历史性共存因为隐含着激发晚清政府由腐朽专制转向开明专制的强劲因子,为拯救晚清的厄运创造了一种历史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变革 议院 君臣之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军事变革的历史启示
3
作者 石武英 《理论月刊》 2008年第9期92-94,共3页
中国晚清先后在洋务运动时期和甲午战争之后进行了两次军事变革。这场变革所留下的深刻历史教训对我国当前的新军事变革引发了很多启示,首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这场变革;其次,在变革过程中,必须促使军事体系各要素有机结合和处理好... 中国晚清先后在洋务运动时期和甲午战争之后进行了两次军事变革。这场变革所留下的深刻历史教训对我国当前的新军事变革引发了很多启示,首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这场变革;其次,在变革过程中,必须促使军事体系各要素有机结合和处理好与国家经济、政治改革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变革 回顾和分析 历史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看成岭侧成峰:乡村士人心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图景——以《退想斋日记》和《朱峙三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胜 田正平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他们情绪低落、牢骚满腹,对新式教育极力攻击。士人们不同的体验和表现既与他们生活的区域等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心态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教育体验是他们主观构建的结果。这种建构与乡村士人的个性、原有知识结构、遭受挫折的忍耐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清末教育大变革中士人心态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可以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提供有益的视角,而且也应当成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想斋日记》 《朱峙三日记》 士人心态 教育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后期“西学中源”论中“以子证西”的两面性及其命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仲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嘉道以后,学者们纷纷从先秦诸子中挖掘材料,论证"中学"与"西学"的关系,这成为当时国人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在"以子证西"的过程中,有人通过论证"西学"与"中学"相通,主... 嘉道以后,学者们纷纷从先秦诸子中挖掘材料,论证"中学"与"西学"的关系,这成为当时国人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在"以子证西"的过程中,有人通过论证"西学"与"中学"相通,主张国人应该学习"西学";有人则认为"西学"既然源自"中学",那就不必再去学习"西学"。"以子证西"的论证模式曾经起过"沟通中西"的作用,但在清末因其牵强附会而日渐被抛弃,思想界逐步走向了"超胜"中西的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中源 以子证西 晚清变革 近代中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