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1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以来报刊图画的社会生活史意义
1
作者 张强 曲哲 曲彦斌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3-47,共5页
报刊图画这种图文并茂的媒介形式,是中国近代史上晚清以来的一件新生事物,其所具有的中国近代和现代社会生活史意义是十分显著的。中国美术史、书籍史和报刊史的发展轨迹显示,晚清以来报刊图画的发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 报刊图画这种图文并茂的媒介形式,是中国近代史上晚清以来的一件新生事物,其所具有的中国近代和现代社会生活史意义是十分显著的。中国美术史、书籍史和报刊史的发展轨迹显示,晚清以来报刊图画的发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图画报刊及其刊载的大量图画的社会生活史意义越发显得重要、珍贵,历史与艺术的文化史价值、文献价值越来越发凸显出来。研究、整理、重印晚清以来报刊图画,理应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界、出版界十分关注的文化建设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图画 社会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以来家庭结构变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马长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7期53-57,共5页
晚清以来社会剧变,在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家庭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复合家庭减少,核心家庭增多,家庭规模减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结构的变化势必给农业生产工具、农村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农村人口城镇化以及近... 晚清以来社会剧变,在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家庭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复合家庭减少,核心家庭增多,家庭规模减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结构的变化势必给农业生产工具、农村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农村人口城镇化以及近代手工业技术带来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结构 农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以来鄂北秘密社会的演变
3
作者 张弛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48-51,共4页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鄂北的秘密社会也经历了由兴盛到分化、衰落、最终走向覆灭的过程。在各个阶段,中国社会的社会矛盾和主要任务不同,而秘密社会“反社会”的破坏性始终没变,使得他们的活动由具有一定积极、进步意义...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鄂北的秘密社会也经历了由兴盛到分化、衰落、最终走向覆灭的过程。在各个阶段,中国社会的社会矛盾和主要任务不同,而秘密社会“反社会”的破坏性始终没变,使得他们的活动由具有一定积极、进步意义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转而走向反国家、反人民。可以说,正是秘密社会自身“反社会”的实质,决定了其自身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北 秘密社会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碑帖风尚的“显”与“隐”——兼论书迹与法书的审美转向
4
作者 刘畅 《大学书法》 2025年第1期11-20,共10页
清代书学的关注焦点一直集中在碑学和帖学之间。晚清以来的部分书家,以康有为充溢着变法思想的《广艺舟双楫》为显论,对碑盛帖败的革新变化予以了强烈的鼓吹,利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对与“古学”相类的帖学进行批判,并通... 清代书学的关注焦点一直集中在碑学和帖学之间。晚清以来的部分书家,以康有为充溢着变法思想的《广艺舟双楫》为显论,对碑盛帖败的革新变化予以了强烈的鼓吹,利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对与“古学”相类的帖学进行批判,并通过“同化”王羲之、贬斥唐碑来宣扬碑学主张。在碑学理论大行其道的同时,帖学并没有消亡,从晚清士人对《阁帖》和《兰亭序》的多处跋记中可以看到,尊崇帖学的传统审美观一直以一条隐线贯穿始终。以两条“显”“隐”脉络为线索,可探究晚清碑帖的审美祈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学 帖学 审美 康有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期刊中的美育史料整理与研究(1900—1949)》评介
5
作者 陈星 《美育学刊》 2025年第2期I0003-I0003,共1页
《晚清民国期刊中的美育史料整理与研究(1900—1949)》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由刘晨教授历时六年编纂而成。晚清民国时期,期刊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与图书相比,期刊具有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的... 《晚清民国期刊中的美育史料整理与研究(1900—1949)》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由刘晨教授历时六年编纂而成。晚清民国时期,期刊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与图书相比,期刊具有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原貌。而从史料学角度,期刊文献因其时间性和现场感而成为第一手资料,相比著作,虽然可能粗糙但也未曾斧削,更为生动活泼、坦率自然,更具时代感,从中可见出当时的风尚和时代感。作者敏锐地抓住这一特点,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晚清民国期刊中的美育史料,试图通过这些“第一手资料”还原美育发展的历史语境,呈现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动态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知识信息传播 民国 大众传播媒介 期刊文献 动态演变 史料学 现场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的崛起:晚清邓石如篆书的突围与中心化
6
作者 王春松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5年第2期132-134,共3页
考察晚清碑学复兴背景下,出身寒门的邓石如如何以其突破传统帖学的雄浑金石之风,通过家族、精英和市场机制等多重路径传播,最终实现其篆书“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转变,并深刻影响了晚清书坛的格局。研究揭示,邓石如篆书的成功不仅在于其... 考察晚清碑学复兴背景下,出身寒门的邓石如如何以其突破传统帖学的雄浑金石之风,通过家族、精英和市场机制等多重路径传播,最终实现其篆书“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转变,并深刻影响了晚清书坛的格局。研究揭示,邓石如篆书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风格的创新,更反映了晚清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和文人个性表达的崛起,为其成为碑学典范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石如 边缘性 中心化 传播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炮简史:从东方起源到西方崛起,再看晚清困境
7
作者 赵慧婷 《今古文创》 2025年第10期81-83,共3页
本文以火炮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火炮的发明、西传、东渐的发展过程,着重讨论了火炮在晚清的发展困境,展现火炮跌宕的生命轨迹,分析火炮由“中国长技”到“西方利器”背后深层次的技术与社会原因。中国作为火炮起源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本文以火炮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火炮的发明、西传、东渐的发展过程,着重讨论了火炮在晚清的发展困境,展现火炮跌宕的生命轨迹,分析火炮由“中国长技”到“西方利器”背后深层次的技术与社会原因。中国作为火炮起源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明朝以后欧洲逐渐超越中国,火器技术反向回流。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泥模铸炮与西方砂型铸炮差距尽显,根本原因在于工业与农业社会形态下,生产方式及科学思想的巨大差异。火炮发展历程,是科技、社会与制度发展变革的有力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技术 火炮史 技术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到“五四”前后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性的启蒙
8
作者 丁文乐 《今古文创》 2025年第11期99-101,共3页
晚清至“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映射了社会的迫切需求,而且深刻地反作用于社会,促进其变迁。作为知识传递与文化交融的媒介,翻译在驱动中国社会变革、现代化进程及思想启蒙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彼时,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由此孕育出的中... 晚清至“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映射了社会的迫切需求,而且深刻地反作用于社会,促进其变迁。作为知识传递与文化交融的媒介,翻译在驱动中国社会变革、现代化进程及思想启蒙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彼时,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由此孕育出的中国现代性并非某一孤立因素的产物,而是根植于多元语言文化交融的土壤之中,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翻译 中国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一统意识在晚清国家危机中的内聚作用与发生机制
9
作者 张师伟 曹姣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7-71,共15页
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意识在数千年岁月中,被形塑与积淀成一种政治传统与思想认同,展现出了强劲内聚作用。鸦片战争后,晚清中国遭遇了一系列内外重大冲击,经历了政治价值及共同体认同危机,其所以能维持中华文明主体性,有多方面的影响因... 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意识在数千年岁月中,被形塑与积淀成一种政治传统与思想认同,展现出了强劲内聚作用。鸦片战争后,晚清中国遭遇了一系列内外重大冲击,经历了政治价值及共同体认同危机,其所以能维持中华文明主体性,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而“大一统”意识的内聚作用尤为关键。“大一统”意识的内聚作用,借由儒家传统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得以巩固和强化,在客观上给辽阔疆域内的多数成员带来了共同体认同所必备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在晚清抵御西方军事入侵与文化冲击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内聚力成为动员和号召社会的最有力要素,维系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使得近代中国得以分而不裂,危而不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意识 政治整合 国家危机 内聚作用 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上海梨园生态的新变——基于汪桂芬包银诉讼案的考察
10
作者 赵春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32,共10页
包银诉讼是近代戏曲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权益纷争。汪桂芬沪上演出期间,曾与新丹桂、天仙、留春、天福、桂仙等多家戏园发生包银诉讼。以高额包银邀聘名角、挖角,是沪上戏园常规性的商业竞争手段,也是促使名角跳槽且发生诉讼的直接原因。... 包银诉讼是近代戏曲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权益纷争。汪桂芬沪上演出期间,曾与新丹桂、天仙、留春、天福、桂仙等多家戏园发生包银诉讼。以高额包银邀聘名角、挖角,是沪上戏园常规性的商业竞争手段,也是促使名角跳槽且发生诉讼的直接原因。高额包银加剧了戏园间的恶意竞争,在为戏园经营埋下隐患的同时,也影响了戏曲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从汪桂芬的包银诉讼可以看出,沪上戏园关于演出合同的签订及续订、包银的支付方式及违约处罚、包银争端的解决等都与京师迥异。包银诉讼从侧面反映了晚清上海梨园生态的变化:伶人的流动性大大加强,搭班日渐灵活自由,个体意识明显增强,传统梨园行中戏班和伶人、伶人和伶人间泛家族化的群体关系逐渐向商业化、市场化发展,名角的商业价值凸显,戏园的组织结构由脚色制向“角儿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桂芬 包银诉讼 上海 梨园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会馆的制度建设、运行与社会适应——由杭州鄞县会馆出发
11
作者 王日根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58-68,F0002,共12页
省城杭州的鄞县会馆建于同治年间,到光绪时已形成四进院落的规模,称嘉宾堂,主要服务于同乡士子备考寓居,为确保会馆切实发挥作用,会馆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光绪年间会馆重订规约达64条,涉及禀告立案、会馆收支、入住资格、住馆规范、... 省城杭州的鄞县会馆建于同治年间,到光绪时已形成四进院落的规模,称嘉宾堂,主要服务于同乡士子备考寓居,为确保会馆切实发挥作用,会馆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光绪年间会馆重订规约达64条,涉及禀告立案、会馆收支、入住资格、住馆规范、禁例等,彰显制度建设之用心。由此或可窥见晚清自上而下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趋势及民间社会对这一趋势的呼应,体现出中国社会官民力图走出制度建设不足之窘境的积极努力。从会馆题名可见鄞县会馆对该地乡试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从会馆收支明细中亦可见该地好文尚义风气的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 鄞县会馆 制度建设 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勃兴与途穷:《南部档案》所见晚清金商办矿研究
12
作者 熊梅 阎钰铃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6-128,共23页
四川省南部县出产金矿,开采以山金为主,有民间散户开淘、厂夫办厂开淘、金商自办矿厂三种开采模式。清代光宣年间,县衙招徕四届金商经办矿务、谋求矿利。金商办矿后,形成了官督商办、商为主导的地方矿业管理体系,与厂夫、民众等人的互... 四川省南部县出产金矿,开采以山金为主,有民间散户开淘、厂夫办厂开淘、金商自办矿厂三种开采模式。清代光宣年间,县衙招徕四届金商经办矿务、谋求矿利。金商办矿后,形成了官督商办、商为主导的地方矿业管理体系,与厂夫、民众等人的互动中演化出了新的基层矿业关系网格。越境者承揽矿采、商人出资办矿准入资格限制的释放,反映出晚清地方办矿的松动。晚清四川办矿进程中,由于官商前期缺乏周密调查、地方政府监管不足、政商隔阂与商民争讼,导致广开利源、振兴矿政的预期效益难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部县 《南部档案》 金矿 金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报刊《滕王阁序》拟作考论
13
作者 管新福 《阴山学刊》 2024年第5期13-19,共7页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效仿西法兴办报刊,不但刊发时评政论、世界大事、商业广告,也刊载文人创作的旧体文学。骈文也有不少篇目见刊,但大都不是原创,而是对经典篇目的模拟和戏仿。其中仿王勃《滕王阁序》的拟作最具代表性,虽然这些拟作在艺...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效仿西法兴办报刊,不但刊发时评政论、世界大事、商业广告,也刊载文人创作的旧体文学。骈文也有不少篇目见刊,但大都不是原创,而是对经典篇目的模拟和戏仿。其中仿王勃《滕王阁序》的拟作最具代表性,虽然这些拟作在艺术上未有突破和创新,但其书写新的时代,关注新的题旨,批判不良现象,对传统旧体文学的表达空间有所拓展,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文献史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报刊 《滕王阁序》 拟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国家翻译的海外实践——以“法政丛编”编译为例
14
作者 周俊博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4-81,共8页
晚清留日学生组织湖北法政编辑社编译出版了中国近代第一套大型法政丛书——“法政丛编”。本文基于国家翻译理论,对“法政丛编”的编译动因、文本特点和实践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法政丛编”编译受晚清改良法律、营办新学、奖励... 晚清留日学生组织湖北法政编辑社编译出版了中国近代第一套大型法政丛书——“法政丛编”。本文基于国家翻译理论,对“法政丛编”的编译动因、文本特点和实践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法政丛编”编译受晚清改良法律、营办新学、奖励游学等因素的驱动,呈现出翻译环境优越、译者资源集聚、语言文化邻近等特征,但同时也存在翻译组织具有临时性、管理体系较为松散、资源配备有限等局限性。“法政丛编”丰富了我国国家翻译实践的类型,对之加以深入探究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国家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政丛编” 国家翻译 海外实践 动因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京城王府与宫廷武戏演剧的交流互动
15
作者 徐建国 刘娜娜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4期71-78,共8页
晚清京城王府演剧是特殊的戏曲现象,是宫廷演剧的外部延伸,作为民间与宫廷戏曲的纽带,代表了宫廷演剧的时尚。王府演剧与宫廷的武戏演剧有着密切的交流互动关系,表现在王府大臣频繁进入宫廷参与其演剧活动,追捧清宫内廷的武戏艺人和喜... 晚清京城王府演剧是特殊的戏曲现象,是宫廷演剧的外部延伸,作为民间与宫廷戏曲的纽带,代表了宫廷演剧的时尚。王府演剧与宫廷的武戏演剧有着密切的交流互动关系,表现在王府大臣频繁进入宫廷参与其演剧活动,追捧清宫内廷的武戏艺人和喜爱内廷演出的武戏剧目,并向宫廷反馈民间盛行的武戏剧目,进而完善宫廷的戏曲演出,也对民间武戏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城王府 宫廷演剧 武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徽州女性节烈旌表研究——以《清光绪黟县汪姓益隆店业讼案文抄》为例
16
作者 王磊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4期70-72,共3页
中国的女性节烈旌表传统由来已久,至清朝晚期发展到顶峰。徽州文书《清光绪黟县汪姓益隆店业讼案文抄》中余氏亡故25年后未获旌表以及旌表制度以“追旌”“补旌”的形式出现,是晚清请旌竞争激烈的结果,反映出清朝中央政府在严重的内忧... 中国的女性节烈旌表传统由来已久,至清朝晚期发展到顶峰。徽州文书《清光绪黟县汪姓益隆店业讼案文抄》中余氏亡故25年后未获旌表以及旌表制度以“追旌”“补旌”的形式出现,是晚清请旌竞争激烈的结果,反映出清朝中央政府在严重的内忧外患下希望进一步借助这一制度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目的。同时,地方乡绅也参与其中,与国家政策高度配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然而,在此价值体系之下,女性群体则深受其害,成为礼教制度下最大的牺牲品。此外,旌表制度与节烈观念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徽州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独特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旌表 节烈 徽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寻津录》看晚清北京话疑问句的语言特征
17
作者 刘巍 刘易春 《海外英语》 2024年第5期178-180,共3页
晚清对外汉语教材《寻津录》中疑问句数量较多,类型全面,包括是非问、特指问、正反问、反问句、设问句。《寻津录》中的疑问句,大都靠疑问词和语气词来表示疑问含义,使用的疑问词数量十分丰富,并且大部分疑问词现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 晚清对外汉语教材《寻津录》中疑问句数量较多,类型全面,包括是非问、特指问、正反问、反问句、设问句。《寻津录》中的疑问句,大都靠疑问词和语气词来表示疑问含义,使用的疑问词数量十分丰富,并且大部分疑问词现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疑问句中多用语气词“么”“呢”,与现代汉语十分相似。通过对《寻津录》中疑问句的分析、特点归纳,可发现北京话口语疑问句正在渐渐发展,逐渐脱离古代汉语,趋向于现在正使用的现代汉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材 《寻津录》 北京话 疑问句 语言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梅调鼎紫砂壶的文人化设计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常越 崔华春 《艺术科技》 2024年第5期12-15,共4页
目的:作为晚清文人,梅调鼎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功底,他参与制作的紫砂壶是继曼生壶之后文人紫砂的又一高峰。文章旨在探析造就梅调鼎紫砂壶成为继曼生壶之后文人紫砂壶中兴的内在原因及动力,尝试回答梅调鼎紫砂壶如何呈现出文人感... 目的:作为晚清文人,梅调鼎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功底,他参与制作的紫砂壶是继曼生壶之后文人紫砂的又一高峰。文章旨在探析造就梅调鼎紫砂壶成为继曼生壶之后文人紫砂壶中兴的内在原因及动力,尝试回答梅调鼎紫砂壶如何呈现出文人感,其文人化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同时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实现的问题。方法:将研究对象置于历史语境下,通过结合梅调鼎的生平、交友及紫砂创作经历,以其参与制作的紫砂壶作品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角度,探析梅调鼎紫砂壶的设计,分别从造型建构、铭文镌刻和文心表达三个方面加以总结。结果:梅氏紫砂文人壶造型素净光洁而又突破实用、装饰形式以书法为主、装饰方法三位一体,总体呈现出自然敦古和简素空灵的文人审美观。结论:梅调鼎紫砂壶是涉及中国传统书法、镌刻、诗词等艺术门类的典型代表艺术品之一。可以说,梅氏紫砂反映了当时一批文人内心深处对于艺术的追求。在晚清紫砂形意分离的尴尬状况下,梅调鼎依旧保持着文人壶的创作传统,并进一步突破实用性为设计第一要义的限制,而更注重以紫砂作为载体表达个人艺术理念甚至人生态度,也正因如此,他才能突破传统紫砂壶的创作思路,创作出如“博浪椎壶”“汉铎壶”等传世名“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调鼎 紫砂壶 文人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晚清满族坤秋帽“盖花”看满蒙汉文化交融
19
作者 李华文 苏日娜 王悦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盖花”是晚清满族妇女便服系统中坤秋帽的标配图符,也是区分满族妇女身份尊卑的标识符号,其纹样、形制、材质独具民族特色和时代风尚特征。根据便服不入典的清律,坤秋帽少有可靠的官方文献记载,学术界对其上盖花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盖花”是晚清满族妇女便服系统中坤秋帽的标配图符,也是区分满族妇女身份尊卑的标识符号,其纹样、形制、材质独具民族特色和时代风尚特征。根据便服不入典的清律,坤秋帽少有可靠的官方文献记载,学术界对其上盖花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事实上,坤秋帽是晚清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物化实证,特别是帽顶的盖花元素,在清代满族其他首服中都不曾出现过。基于此,本文采取多重证据和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坤秋帽盖花纹样的题材类型、装饰位置与经营位置的建构研究,发现盖花的装饰位置在沿袭女真本俗的基础上,受到了蒙古族萨满教万物有灵造物思想的影响;且纹样的“米字型”经营位置可以说是满汉文化深度交融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制器尚象”思想在满族服饰中的细化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坤秋帽盖花 满族 装饰位置 经营位置 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石传拓与晚清著述风潮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发 《美术大观》 2024年第5期67-74,共8页
在古代雕版印刷之外,依据拓本成书亦是书籍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依拓成书又以晚清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晚清金石著作、函札尺牍、题跋札记的梳理与分析,主要探讨了晚清金石收藏为何成书,拓本成书的几种类型,拓本成书过程中的拓本粘贴... 在古代雕版印刷之外,依据拓本成书亦是书籍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依拓成书又以晚清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晚清金石著作、函札尺牍、题跋札记的梳理与分析,主要探讨了晚清金石收藏为何成书,拓本成书的几种类型,拓本成书过程中的拓本粘贴与技术要求,群体赠拓与金石成书。通过研究,本文指出,正是晚清金石器物的大量出土及金石拓本的传播与流通,才引发了晚清文人士大夫的著述风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石传拓 著述类型 成书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