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陆坡晚更新世末期硅藻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玥 冉莉华 蒋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3,共7页
对南海北部陆坡17940孔晚更新世末期沉积物硅藻的研究表明,该时期硅藻组合以亚热带浮游性种类为主。硅藻组合中优势种和特征种含量的变化,指示了晚更新世末期南海海洋环境较现代封闭、海平面较现代为低的古地理环境。同时,根据硅藻组合... 对南海北部陆坡17940孔晚更新世末期沉积物硅藻的研究表明,该时期硅藻组合以亚热带浮游性种类为主。硅藻组合中优势种和特征种含量的变化,指示了晚更新世末期南海海洋环境较现代封闭、海平面较现代为低的古地理环境。同时,根据硅藻组合中特征种的变化,也可以清楚地界定出波令—阿勒罗德期和新仙女木事件,但是全新世的底界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古地理环境 晚更新世末期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的气候突变和中国农业的起源 被引量:5
2
作者 侯光良 肖景义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9-124,共6页
农业起源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对于目前人类社会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有一定借鉴意义。农业起源需具备一定环境和人口压力、适合的地形、适宜野生稻和黍(粟)生长的气候环境、有从事高级采集-农业活动的文化背景等条件。根据环境演变... 农业起源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对于目前人类社会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有一定借鉴意义。农业起源需具备一定环境和人口压力、适合的地形、适宜野生稻和黍(粟)生长的气候环境、有从事高级采集-农业活动的文化背景等条件。根据环境演变和考古资料,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气候变化事件。气候变化刺激了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新仙女木时期巨大的环境-人口压力促进了农业的产生;8.2 ka BP气候干冷事件推动了农业的扩张。根据农业起源时期的地理环境和典型遗址分布,结合农业起源需具备的条件,综合分析发现:太行山南麓、汾渭谷地一带应该是北方黍(粟)作农业起源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岭北麓过渡地带应该是南方稻作起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 气候突变 中国 农业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末期石家庄地区自然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许清海 吴忱 袁文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988年第1期51-55,共5页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当今引人关注的问题。掌握环境以往的真实性,预测环境演变,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不惜巨资来研究过去环境演变的规律,特别是数千年甚至数万年(...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当今引人关注的问题。掌握环境以往的真实性,预测环境演变,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不惜巨资来研究过去环境演变的规律,特别是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据H·H·Lamb资料,近100年以来世界上每年用于研究过去几千年和几百万年以来气候演变的花费就达800万美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环境演变 晚更新世末期 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平衡 基本特征 人类生存 石家庄 气候演变 保护环境 真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曹妃甸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序列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7-92,共6页
对采自渤海湾西北岸曹妃甸深槽部位的 96 - 2 4钻孔柱样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分析 ,建立了综合孢粉图式及古气候曲线 ,认为曹妃甸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经历了以下阶段的演变 :晚更新世末期 (2 5~ 11ka B.P.)气候寒冷干燥 ... 对采自渤海湾西北岸曹妃甸深槽部位的 96 - 2 4钻孔柱样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分析 ,建立了综合孢粉图式及古气候曲线 ,认为曹妃甸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经历了以下阶段的演变 :晚更新世末期 (2 5~ 11ka B.P.)气候寒冷干燥 ,植被为主要由蒿、藜组成的干草原 ;早全新世 (11~ 7.5 ka B.P.)气候温凉略干 ,发育针阔混交林—滨岸草原 ;中全新世 (7.5~ 3ka B.P.)气候温暖湿润 ,发育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滨岸草原 ;晚全新世 (3ka B.P.至今 )气候温凉偏干 ,发育针阔混交林—滨岸草原。值得指出的是 ,在中全新世中期 (5 ka B.P.左右 )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冷期 ,即“新冰期”,气候变得寒冷潮湿 ,发育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滨岸草原植被 ,这一短暂的冷期在钻孔中反映的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值被 古气候 晚更新世末期 曹妃甸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西北岸曹妃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环境恢复 被引量:8
5
作者 王艳 《黄渤海海洋》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7-53,共7页
通过孢粉和硅藻分析并结合沉积学以及 14 C测年等资料 ,重建了渤海湾西北岸曹妃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以及古地理等演变过程 ,细致刻划了渤海湾西北岸海平面变化和海陆变迁史。曹妃甸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沉积... 通过孢粉和硅藻分析并结合沉积学以及 14 C测年等资料 ,重建了渤海湾西北岸曹妃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以及古地理等演变过程 ,细致刻划了渤海湾西北岸海平面变化和海陆变迁史。曹妃甸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沉积环境经历了冲积平原或滨海平原、河口或近海湖沼环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废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等 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妃甸 晚更新世末期 古沉积环境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末期尼罗河三角洲蒸发性盆地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6
作者 陈中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29-133,共5页
利用87个深为10—60m的钻孔,并结合大量样品分析,对尼罗河三角洲晚更新世末期硬土的分布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共发现14个由硬土组成的洪积盆地和四种硬土亚相:Ⅰ)含钙质结核硬土亚相;Ⅱ)含石膏结核硬土亚相;Ⅲ)含贝壳硬... 利用87个深为10—60m的钻孔,并结合大量样品分析,对尼罗河三角洲晚更新世末期硬土的分布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共发现14个由硬土组成的洪积盆地和四种硬土亚相:Ⅰ)含钙质结核硬土亚相;Ⅱ)含石膏结核硬土亚相;Ⅲ)含贝壳硬土亚相和Ⅳ)含泥炭硬土亚相。亚相Ⅰ)基本上分布在盆地的外缘,亚相Ⅱ)总是出现在盆地中央;它们与亚相Ⅲ)和Ⅳ)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性盆地群 古气候 晚更新世末期 尼罗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沉积 被引量:9
7
作者 庄克琳 毕世普 +1 位作者 刘振夏 苏大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共9页
2002年9—10月在长江水下三角洲获取了163个表层样,综合粒度、有孔虫、介形类、有机碳以及CaCO3含量的资料表明,研究区明显分为两部分,即长江河口现代三角洲和晚更新世末期三角洲。根据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现代水下三角洲可以分为以... 2002年9—10月在长江水下三角洲获取了163个表层样,综合粒度、有孔虫、介形类、有机碳以及CaCO3含量的资料表明,研究区明显分为两部分,即长江河口现代三角洲和晚更新世末期三角洲。根据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现代水下三角洲可以分为以黏土质砂和细砂为主的前缘斜坡区(A区)、以黏土质粉砂为主的前三角洲区(B区)和以砂-粉砂-黏土为主的三角洲向陆架过渡区(C区),呈现较为明显的粒径细化趋势,有机碳与黏土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CaCO3含量的变化不大,从Pejrup图可以看出现代三角洲从A区到C区的动力递减变化。晚更新世末期三角洲(D区)粒径较粗,有孔虫和介形类的氧化壳含量较高,有孔虫和介形类的丰度和含量也较高,CaCO3的含量较高,与现代三角洲形成明显的对照。对比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资料,近岸物质趋向粗化,北支水下沙脊发育,现代三角洲不断向外扩展,残留砂面积减少。50多年来河口来沙的减少已经引起整个现代三角洲物质粗化,现代沉积区沉降中心面积大幅度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三角洲 动力沉积 CaCO3含量 20世纪70年代 晚更新世末期 2002年 表层沉积物 有孔虫 介形类 长江河口 粒度特征 80年代 沉降中心 有机碳 现代 研究区 斜坡区 过渡区 正相关 残留砂 大幅度 沉积区 土质 黏土 粉砂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阿尼努德振动”现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于洪军 严理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2-66,共5页
通过对南黄海的大量浅地层剖面仅资料的判读,发现在低于现代海面 60m附近的地层中有2条古海岸线,从而证明了中国陆架上也曾发生过阿尼努德 振动。这项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晚更新世末期的陆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阿尼努德振动 南黄海 晚更新世末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