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州半岛北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变化的泥炭沉积记录 被引量:16
1
作者 钟巍 薛积彬 +4 位作者 甄治国 刘伟 郑琰明 马巧红 蔡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104,共8页
对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郊屋山村和遂溪县下录村两个泥炭剖面的沉积地层和多种气候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两个剖面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特征,表明区域气候是影响此地区泥炭发育的重要因素。在50~30cal.kaBP期间,此地区气候表现出显著的... 对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郊屋山村和遂溪县下录村两个泥炭剖面的沉积地层和多种气候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两个剖面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特征,表明区域气候是影响此地区泥炭发育的重要因素。在50~30cal.kaBP期间,此地区气候表现出显著的相对温暖湿润特征,且期间存在多次短尺度的波动,其中千年尺度的Heinrieh事件H3-H5在本文中有很好的揭示,其他的一些气候快速变化事件与南京葫芦洞石笋和格陵兰冰心氧同住素记录也有较好的吻合。30cal.kaBP之后,气候转向相对冷干。气候指标的红色噪声谱分析揭示出约1440a全剖面最为显著的周期,与大洋热盐环流推动的约1500a的D-O循环周期相似。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中气候变化与高纬度地区冰量以及东亚季风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记录 气候变化 晚更新世晚期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银川水洞沟遗址2号点晚更新世晚期孢粉记录的古环境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德成 高星 +3 位作者 王旭龙 张淑芹 裴树文 陈福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7-472,共6页
宁夏银川水洞沟遗址2号点剖面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有Chenopodiaceae、Artemisia、Zygophyllum、Ranunculaceae和少量的Euonymus、Ephedra和Ni-traria等,木本植物花粉次之,有Pinus、... 宁夏银川水洞沟遗址2号点剖面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孢粉组合以草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有Chenopodiaceae、Artemisia、Zygophyllum、Ranunculaceae和少量的Euonymus、Ephedra和Ni-traria等,木本植物花粉次之,有Pinus、Picea、Abies、Betula和Ulmus等,蕨类植物孢子较少,有Lycopodium、Selaginella和Adiantum等。根据孢粉含量的变化,可划分出4个孢粉带:Ⅰ带(72-38ka BP)孢粉浓度较高,反映区域植被属于生长有少量灌木的以Chenopodiaceae和Artemisia为主的温带草原环境,局部地区生长有比较茂盛的水生或湿生植物,为湿地环境;Ⅱ带(38-29ka BP)孢粉浓度较低,草本植物花粉占有绝对优势,反映生长有少量阔叶树的以Compositae为主的温带草原环境,较多水生及湿生植物的出现说明附近有湿地分布;Ⅲ带(29-20ka BP)孢粉浓度极低,表明该地区总体特征为生长有零星Betula、Ulmus的温带荒漠草原环境,附近生长有水生或湿生植物,周边山地上生长有少量Picea和Abies;Ⅳ带(20-18ka BP),孢粉浓度极低,反映区域植被面貌属于生长有零星Betula、Ulmus的温带荒漠草原环境,山地上生长有较多的Picea和Ab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遗址2号点 孢粉 环境变化 晚更新世晚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及其古气候 被引量:7
3
作者 董明星 张祥信 +3 位作者 牛树银 庞其清 边鸿浩 张倩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9-425,共7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郊区地下7~24m的古滹沱河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大型哺乳类化石: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原始牛(Bos primigenius)、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鹿(Cervus sp.)、四不像... 河北省石家庄市郊区地下7~24m的古滹沱河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大型哺乳类化石: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原始牛(Bos primigenius)、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鹿(Cervus sp.)、四不像鹿(Elaphurus sp.)等,其中以诺氏古菱齿象和杨氏水牛数量最为丰富。在该化石层之上约30cm处的针叶树茎杆保存完整,直径可达20~50cm,年轮均匀清晰,14C年龄为8150±120a BP。冲积层及其中的古哺乳类化石记录了晚更新世最晚期向全新世过渡期间石家庄地区由冷湿向干热转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晚期 石家庄 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 气候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部扎西错布晚更新世晚期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变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俊英 郑绵平 王海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36-1644,I0005,I0006,共11页
西藏中部扎西错布东岸T1剖面厚639cm,含6属11种介形类和1属2种以上轮藻类。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划分出8个生物组合,各组合间的差异表现在介形类动物群的丰度、分异度和每个种的丰度变化,根据生物属种生态特征和组合变化探讨湖区大约1... 西藏中部扎西错布东岸T1剖面厚639cm,含6属11种介形类和1属2种以上轮藻类。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划分出8个生物组合,各组合间的差异表现在介形类动物群的丰度、分异度和每个种的丰度变化,根据生物属种生态特征和组合变化探讨湖区大约18653~13144aBP生态环境及气候变化情况如下:①约18653~17239aBP,湖区气候较干(冷),湖面收缩下降,湖水有一定含盐度(可能达中盐水18‰),其间有波动:18309~17809aBP,气候曾一度暖湿,湖面扩大,水质淡化;②约17239~13920aBP,气候较暖湿,水质含盐度降低,其间有气候波动,分别在16506~15213aBP和15213~13963aBP时段偏干(冷)和偏湿冷,相应地其水质含盐度增加或减小;③13920~13144aBP,气候突变,湖泊环境突然恶化,介形类灭绝,仅剩下对气候环境反应滞后的轮藻类低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错布 晚更新世晚期 微体古生物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忻定盆地晚更新世晚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被引量:8
5
作者 任俊杰 张世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7-496,共10页
忻定盆地是山西地堑系北部的一个张性断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活跃。野外调查表明,盆地内晚更新世晚期经历了一次较强的构造运动,它使得断块山地进一步抬升,中止了末次冰期鼎盛期的一次河流加积过程,位于断裂上升盘的洪积扇扇顶部分也... 忻定盆地是山西地堑系北部的一个张性断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活跃。野外调查表明,盆地内晚更新世晚期经历了一次较强的构造运动,它使得断块山地进一步抬升,中止了末次冰期鼎盛期的一次河流加积过程,位于断裂上升盘的洪积扇扇顶部分也被抬升为洪积台地,山前形成了十几米到几十米的断层陡崖;构造运动还导致断层上升盘河流下切,形成了Ⅱ级阶地。黄土-古土壤时间标尺和多种方式的测年结果表明这次构造运动开始于距今2万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忻定盆地 晚更新世晚期 构造运动 断层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晚期南黄海陆架区沉积物特征及其环境
6
作者 张光威 《海洋地质动态》 1993年第11期1-3,共3页
本文对晚更新世晚期南黄海陆架的沉积物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末次冰期最盛期的沉积相和环境,指出陆架"沙漠化"的观点值得商榷。
关键词 晚更新世晚期 沉积环境 南黄海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澄湖SC1孔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变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史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4-220,共7页
通过对苏州澄湖SC1孔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孢粉和有孔虫等的实验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构造特征以及AMS14C测年数据,探讨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苏州澄湖地区的气候波动特征以及海侵、海退沉积巡回序列。研究发现该区域气候与世界气候... 通过对苏州澄湖SC1孔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孢粉和有孔虫等的实验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构造特征以及AMS14C测年数据,探讨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苏州澄湖地区的气候波动特征以及海侵、海退沉积巡回序列。研究发现该区域气候与世界气候波动性一致,具有温暖湿润—冷而略干—温暖湿润—暖热潮湿—温凉略干—温暖湿润的波动变化特征;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具有两个海相沉积地层,一为晚更新世晚期海侵(约为34 kaBP),另一为全新世中期海侵((6 955±50)aBP);整个剖面缺失硬粘土层,与之对应的则是两海相地层之间的泥砂互层;沉积环境经历了晚更新世晚期海侵期河床、河漫滩相—末次冰期干冷期河流湖沼相—全新世早期河口湾亚相—全新世中期滨浅海相—全新世晚期淡水湖沼相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澄湖 晚更新世晚期 古环境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末期郑州西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8
作者 赵少攀 王利康 +2 位作者 宗宇姮 杨森 张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0571-10578,共8页
为明确郑州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趋势,通过综合分析郑州西部嵩山山前的ZK05钻孔沉积物的粒度变化情况,在精确测年框架基础上,对晚更新世晚期(18 ka)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18~14.9 ka(第一... 为明确郑州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趋势,通过综合分析郑州西部嵩山山前的ZK05钻孔沉积物的粒度变化情况,在精确测年框架基础上,对晚更新世晚期(18 ka)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18~14.9 ka(第一阶段)该时期ZK05钻孔沉积环境为边滩沉积,气候寒冷干旱;14.9~6.38 ka(第二阶段)该时期河流水动力明显减少,沉积环境为河漫滩沉积,气候逐渐变暖湿;6.38~2.73 ka(第三阶段)该时期较上一阶段,水动力减少明显,沉积环境为河漫滩沉积,气候温暖湿润;2.73 ka以来(第四阶段)该时期沉积环境为河床相,水动力明显增强,气候温暖湿润。通过粒度和年代学分析,为该区域沉积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晚期 郑州西部 粒度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色卡执湖区更新世晚期以来微体古生物记录的气候演变 被引量:8
9
作者 刘俊英 王海雷 袁鹤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68-1679,共12页
研究了西藏色卡执盐湖一个670cm厚的钻孔SZK剖面中微体古生物包含的古环境信息,探讨湖区近22ka以来环境气候的演变。SZK孔剖面含有丰富的介形类,但分异度较低,计有4属8种。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8个组合。根据这些组合及生... 研究了西藏色卡执盐湖一个670cm厚的钻孔SZK剖面中微体古生物包含的古环境信息,探讨湖区近22ka以来环境气候的演变。SZK孔剖面含有丰富的介形类,但分异度较低,计有4属8种。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8个组合。根据这些组合及生态特征,结合U系和14C测年,发现色卡执湖区在近22ka以来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气候和环境变动:①22060~15070aB.P.,湖水浅、水温低、气候较冷湿;②15070~12425aB.P.,湖面扩大抬升,水温回升,气候转暖湿;③12425~10010aB.P.,湖面下降,水温低,气候寒冷,其中10600~10010aB.P.期间,气候突然变冷,为全球新仙女木寒冷事件在本区的反应;④10010~7550aB.P.,湖盆水量增加,气候冷湿;⑤7550~6730aB.P.,湖水温度继续回升,气候转暖湿;⑥6730~5760aB.P.,湖面下降,气候趋于干冷;⑦5760~4750aB.P.,湖盆发育晚期、气候干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色卡执盐湖晚更新世晚期 微体古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意义
10
作者 韦利杰 李振宏 +3 位作者 李明涛 董晓朋 崔加伟 寇琳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2-673,共12页
亚洲内陆荒漠化和干旱化与中国西部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变化,研究其晚更新世古气候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文章分析了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 亚洲内陆荒漠化和干旱化与中国西部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变化,研究其晚更新世古气候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文章分析了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孢粉记录,结果显示孢粉序列可从下至上划分为4个组合带,反映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晚更新世中期(75~50 ka B.P.)是植被以蒿属为主的干草原,气候温凉偏干;晚更新世晚期(25~15 ka B.P.)由荒漠草原-干草原和疏林草原交替出现逐渐过渡到荒漠草原,该时期冬季风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致使气候逐渐变冷变干,气候类型由温凉偏湿过渡到冷干。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孢粉记录的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历史演变和黄土高原治理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清水河盆地 更新世晚期 孢粉记录 古植被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大红山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朋 姚大全 +2 位作者 杨源源 郑海刚 方良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0-560,共11页
活动断裂的最新活动与地震事件的关系至关紧要。以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处的泗洪县峰山乡大红山段开挖的探槽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工作的对比分析,识别编录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现象,分析其活动习性。2个探槽剖面均揭示了明显的断层现象... 活动断裂的最新活动与地震事件的关系至关紧要。以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处的泗洪县峰山乡大红山段开挖的探槽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工作的对比分析,识别编录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现象,分析其活动习性。2个探槽剖面均揭示了明显的断层现象,显示断层错断了晚更新世含砾石黏土层,表现为张扭运动形式。结合地层年代样品测试结果,分析认为该断层段所在地区第四纪以来发生过多次地震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最近1次地震事件发生在12~2.5k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大红山段 晚更新世晚期 地质探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盆地西缘山前低台地沉积特征对“吉兰泰-河套”古湖消退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7
12
作者 公王斌 胡健民 +3 位作者 李振宏 吴素娟 刘洋 阎纪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0-198,共9页
河套盆地西缘与北缘发育一系列山前台地,台地沉积物记录了盆地环境变化。高台地沉积物记录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过程,而低台地记录了古大湖的消退过程。盆地东部与西部低台地沉积特征不同,东部低台地由全新世冲洪积物组... 河套盆地西缘与北缘发育一系列山前台地,台地沉积物记录了盆地环境变化。高台地沉积物记录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过程,而低台地记录了古大湖的消退过程。盆地东部与西部低台地沉积特征不同,东部低台地由全新世冲洪积物组成,西部狼山山前低台地由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14 C年龄(15 260±60)a cal BP与(9 810±40)a cal BP)湖相沉积组成。低台地沉积特征及测年结果表明,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河套盆地东部湖泊消失,而西部仍发育湖泊,古湖经历了自东向西的退却过程。古湖消退受盆地周缘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总体上东强西弱,东部大青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高,大量碎屑物质进入盆地,呼和坳陷湖泊萎缩甚至消失,西部狼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低,进入盆地碎屑物质较少,临河坳陷大部分地区发育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山前台地 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 湖相沉积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古蓟城城址古地貌环境演变研究——以广义大厦工程剖面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岳升阳 苗水 徐海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5-852,共8页
广安门地区是北京最早的城址——古蓟城所在地。对广安门内的广义大厦工程地层剖面进行的古地貌复原研究表明,当地在2.2万年前为永定河河道,全新世以来发育成河旁高地,成为古代蓟城的选址地。经历了由晚更新世晚期较冷湿的疏林草地、较... 广安门地区是北京最早的城址——古蓟城所在地。对广安门内的广义大厦工程地层剖面进行的古地貌复原研究表明,当地在2.2万年前为永定河河道,全新世以来发育成河旁高地,成为古代蓟城的选址地。经历了由晚更新世晚期较冷湿的疏林草地、较干旱的草原植被景观、全新世较暖湿的疏林草地及较凉湿的草甸植被环境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城 晚更新世晚期 全新世 环境演变 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女山湖北侧探槽的新活动现象及讨论
14
作者 赵朋 李军辉 +2 位作者 陶月潮 疏鹏 方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8-354,共17页
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段处于断裂中段与南段的过渡区,断层新活动较为复杂。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淮河南侧浮山、紫阳一带断层晚第四纪仍有较强活动,该断层向S至女山湖的活动情况如何、晚第四纪活动是否延伸至女山湖,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段处于断裂中段与南段的过渡区,断层新活动较为复杂。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淮河南侧浮山、紫阳一带断层晚第四纪仍有较强活动,该断层向S至女山湖的活动情况如何、晚第四纪活动是否延伸至女山湖,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明光女山湖北侧六谷堆村东开挖的地质探槽揭示了宽2~4m的断层变形带,带内沿断层卷入多个棕黄色黏土团;断层的新活动错动了上覆晚更新世黏土层,断层面延伸至地表呈“通天”状,地层年代数据表明其最新活动时代至少为晚更新世晚期;断层面发育的擦痕及阶步显示断层经历过逆右旋活动。以上成果表明,郯庐断裂带东支最为活动的断层晚第四纪的活动向S延伸至明光女山湖。泗洪—明光是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构造“节点”,多个断层剖面存在楔状土、正断、黏土团等现象,显示以逆走滑为主要运动方式的断层在地表局部存在丰富的伴生现象,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断层在不同时、空所受的区域复杂应力及其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女山湖北侧 黏土团 晚更新世晚期 探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南麓古冰楔的发现
15
作者 朱国荣 徐振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7年第4期67-68,共2页
1.位置发现古冰楔的地点在北京市平谷县上镇村东约300m处.那里的地理座标为117°07′E,40°19′N,海拔240m.所在的地貌部位为晚更新世洪积台地边缘人工陡坎的上部(图1).2.古冰楔剖面古冰楔沿洪积台地前缘陡坎断续分布,出露长度... 1.位置发现古冰楔的地点在北京市平谷县上镇村东约300m处.那里的地理座标为117°07′E,40°19′N,海拔240m.所在的地貌部位为晚更新世洪积台地边缘人工陡坎的上部(图1).2.古冰楔剖面古冰楔沿洪积台地前缘陡坎断续分布,出露长度不小于500m.其中以靠近南部人工陡坎处的古冰楔发育规模最大,剖面最清楚.其自上而下的岩性特征(图2)为:1)浅黄色粉砂质黄土,层内混杂了小砾石,厚0.25~0.80m,属晚更新世晚期洪积层顶部沉积层.2)砾石层,厚0.20~1.5m,成分以砾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楔 台地边缘 洪积 发育规模 岩性特征 燕山南麓 晚更新世晚期 陡坎 断续分布 砂质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