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运城盆地北部峨嵋台地晚更新世—全新世地质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聚落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仇度伟 公王斌 +1 位作者 闫纪元 赵远方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6-338,共13页
新构造运动及自然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聚落的形成与分布。山西运城盆地北部的峨嵋台地中段自北向南发育孤山隆起、埝底洼地、三管高地,现今人类聚落在相对平坦的埝底洼地中较少,而是围绕低洼地带周缘斜坡带分布。野外地质调查发现... 新构造运动及自然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聚落的形成与分布。山西运城盆地北部的峨嵋台地中段自北向南发育孤山隆起、埝底洼地、三管高地,现今人类聚落在相对平坦的埝底洼地中较少,而是围绕低洼地带周缘斜坡带分布。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研究区广泛分布的马兰黄土之上覆盖着一套冲洪积物、湖相沉积及河流相沉积。文章对不同地貌部位典型剖面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光释光、碳十四年代学研究,结合研究区古人类遗址分布位置及现今人类聚落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晚更新世—全新世峨嵋台地的地质环境变化过程及其对人类聚落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埝底洼地晚更新世黄土之上湖相沉积底部年龄为距今1.7万年左右,指示该时期峨嵋台地中段形成了低洼地带,并汇水成湖,结合区域构造资料推测该洼地的形成可能与三管高地北侧断裂活动有关。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荆村遗址、袁家庄遗址分布位置反映全新世中期湖泊范围可能扩大到了孤山山前,古人类邻水而居。之后随着气候变干,湖泊逐渐萎缩,人类聚落不断向低洼地带迁移。因此,现今人类聚落围绕埝底洼地周缘分布而不进入低洼地带的特征主要延续了全新世中晚期人类聚落邻水而居的形态,这也相应指示了人类聚落分布及演变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堑系 峨嵋台地 晚更新世—全新世环境 古湖泊 人类聚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晚更新世—全新世的活动构造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西双 刘保华 +2 位作者 赵月霞 刘晨光 吴金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59,共8页
利用在渤海最新获得的约5 000 km的浅层地震资料,发现在渤海海域发育大量晚更新世—全新世断裂和褶皱,进而对其分布、浅层结构、运动学性质和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绘制了渤海海域活动断裂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 利用在渤海最新获得的约5 000 km的浅层地震资料,发现在渤海海域发育大量晚更新世—全新世断裂和褶皱,进而对其分布、浅层结构、运动学性质和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绘制了渤海海域活动断裂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主要走向为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东西向断裂数量最多;断裂的形成受区域应力场和早期断裂的控制,而褶皱则以背斜居多,通常沿早期断裂带发育;就分布密度而言,辽东湾内断裂密度远小于其他海域,而同一构造单元其边界部位断裂密度大于单元内部;具继承性发展的断裂多具有复杂的破裂结构,破裂带剖面上呈耙形或"Y"字型,晚更新世沉积层变形明显;受断裂错动地层的形成时代表明,多数断裂的最新活动发生在晚更新世中期-晚期,部分断裂在全新世发生过活动;多数断裂具有明显正断拉张作用,而郯庐断裂带和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内次级断裂还可能具走向滑移分量;渤海浅层断裂的活动性与现代地震震中的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对于渤海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更新世-全新 活动构造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季风沙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及其变化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保生 吴正 +8 位作者 David Dian ZHANG 范安康 阎满存 孙武 靳鹤龄 董光荣 祝一志 高全洲 张甲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7-137,共11页
本文以对毛乌素沙漠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晚更新世—全新世砂丘与河湖相、古土壤互为叠覆的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层记录的认识出发,同时基于对中国北方现代冬春季节风沙、尘霾活动发生的区域性气候—地质过程的理解,将今释古,反... 本文以对毛乌素沙漠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晚更新世—全新世砂丘与河湖相、古土壤互为叠覆的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层记录的认识出发,同时基于对中国北方现代冬春季节风沙、尘霾活动发生的区域性气候—地质过程的理解,将今释古,反演了该时期中国季风区沙漠沙地曾经历的27个沙漠扩缩的周期性变化,并认为该剖面风砂沉积是过去地质时代季风沙区乃至整个中国沙区类似由现代这种冬春季西伯利亚—蒙古反气旋风系即冬季风向南伸展导致的若干风沙风尘动态过程的结果,而河湖相和古土壤的发育则主要与季风沙区受惠于东亚夏季风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季风区 更新世-全新 湾地层剖面 沙漠期 气候波动 季风沙区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江都市大桥镇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韦一 韩芳 +3 位作者 魏乃颐 于庆文 张智勇 张克信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47,共7页
在江苏省江都市ZKA4钻孔孔深4.0~42.6 m岩心段中发现有孔虫化石,鉴定识别出有孔虫38属56种,其中9个未定种,根据有孔虫动物群在钻孔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建立了3个有孔虫化石组合,自上而下为:Ammonia beccarii(Linne)vars.-Orbulina unive... 在江苏省江都市ZKA4钻孔孔深4.0~42.6 m岩心段中发现有孔虫化石,鉴定识别出有孔虫38属56种,其中9个未定种,根据有孔虫动物群在钻孔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建立了3个有孔虫化石组合,自上而下为:Ammonia beccarii(Linne)vars.-Orbulina universa组合,Ammonia beccarii(Linne)vars.-Cibicidoides bellus组合和Ammonia beccarii(Linne)vars.-Lagena sreiata组合,并将钻孔的有孔虫化石组合与国内其他地区相同层位的有孔虫化石组合对比,将滆湖组的时代厘定为晚更新世晚期,将如东组的时代厘定为全新世。据光释光测年结果,ZKA4钻孔有孔虫动物群始现年龄(孔深42.6~42.8 m)约为(14.2±0.6)ka,该有孔虫动物群是末次冰期冰后期大海侵的产物,此次海侵可细分为两个次一级旋回,影响区域达江苏省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KA4孔 更新世—全新 有孔虫化石组合 海侵 江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之交的气候变化——来自孢粉的信息 被引量:9
5
作者 石敏 喻建新 +1 位作者 顾延生 陈建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4-28,共5页
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进行了孢粉分析,建立了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之交(14031-9625 aBP)高分辨率的孢粉组合带。根据孢粉植被反映的气候信息推断大九湖地区在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之交的气候大致以冷湿为特点,同时气候变化剧烈,表现为冷暖... 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进行了孢粉分析,建立了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之交(14031-9625 aBP)高分辨率的孢粉组合带。根据孢粉植被反映的气候信息推断大九湖地区在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之交的气候大致以冷湿为特点,同时气候变化剧烈,表现为冷暖干湿波动频繁,可划分为3个气候旋回:第一旋回(14031-12581 aBP)气候变化经历了由温凉偏干—温凉湿润—温暖偏干的过程;第二旋回(12581-11046 aBP)气候变化经历了由寒冷偏干—温凉湿润—温凉偏干的过程;第三旋回(11406-9625aBP)气候变化经历了由温凉偏干-寒冷湿润-温凉偏干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 更新世全新之交 孢粉分析 泥炭藓孢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虎男 赵红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620-630,共11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关于华南海平面变化的几种看法.对200余个已测定^(14)C年代的样品,进行古水深和地壳形变的订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华南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海平面变化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基本上符合前人得出的一般认识,即不仅具有我国东部海... 本文简要介绍了关于华南海平面变化的几种看法.对200余个已测定^(14)C年代的样品,进行古水深和地壳形变的订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华南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海平面变化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基本上符合前人得出的一般认识,即不仅具有我国东部海平面变化的共同特征,亦有华南沿海自身的特点.总的看来,该模式比较接近于费布里奇曲线.承认近6ka来海面仍有波动,但波动的幅度略大于费氏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全新 海平面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的气候突变和中国农业的起源 被引量:5
7
作者 侯光良 肖景义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9-124,共6页
农业起源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对于目前人类社会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有一定借鉴意义。农业起源需具备一定环境和人口压力、适合的地形、适宜野生稻和黍(粟)生长的气候环境、有从事高级采集-农业活动的文化背景等条件。根据环境演变... 农业起源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对于目前人类社会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有一定借鉴意义。农业起源需具备一定环境和人口压力、适合的地形、适宜野生稻和黍(粟)生长的气候环境、有从事高级采集-农业活动的文化背景等条件。根据环境演变和考古资料,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气候变化事件。气候变化刺激了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新仙女木时期巨大的环境-人口压力促进了农业的产生;8.2 ka BP气候干冷事件推动了农业的扩张。根据农业起源时期的地理环境和典型遗址分布,结合农业起源需具备的条件,综合分析发现:太行山南麓、汾渭谷地一带应该是北方黍(粟)作农业起源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岭北麓过渡地带应该是南方稻作起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末期―全新早期 气候突变 中国 农业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邻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冰川活动的年代学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姜英 陈建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9-182,共24页
山岳冰川发育是否同步于北半球冰期,西风与季风对山岳冰川发育的控制作用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冰川年代学研究的关键。近年来就地宇宙成因核素和光释光测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山岳冰川发育规律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本文综合分析... 山岳冰川发育是否同步于北半球冰期,西风与季风对山岳冰川发育的控制作用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冰川年代学研究的关键。近年来就地宇宙成因核素和光释光测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山岳冰川发育规律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山地获得的冰川年代学数据,发现该地区山岳冰川发育与北半球冰期不同步,冰川发育贯穿于整个MIS,3阶段。在MIS,2阶段冰川活动峰期明显滞后于北半球末次冰期冰盛期。但是,山岳冰川对Heinrich?Event1和Younger?Dryas两次快速气候波动事件有显著响应。这可能说明了西风作为纽带可以将北大西洋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联系起来,同时,来自南方的季风对高原冰川的发育也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造山带地区的冰川进退与高原抬升、地貌及气候之间是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活动 年代学 控制因素 更新世—全新 青藏高原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末至公元前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 被引量:64
9
作者 薛春汀 周永青 朱雄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61,共14页
大约距今9600~8500a黄河在苏北北部入黄海.黄河口与其南侧的长江口相距100多千米.两条大河巨大数量的入海泥砂形成了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根据南黄海西部全新世海相沉积物厚度变化、苏北响水县陈家巷QC4孔沉积序列、阜宁以南、泰州以... 大约距今9600~8500a黄河在苏北北部入黄海.黄河口与其南侧的长江口相距100多千米.两条大河巨大数量的入海泥砂形成了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根据南黄海西部全新世海相沉积物厚度变化、苏北响水县陈家巷QC4孔沉积序列、阜宁以南、泰州以北里下河洼地早全新世沉积序列及苏北沿岸砂脊的物质组成判断,距今8500a左右黄河向北流注入渤海,距今8500~7000a海面上升过程中没有形成黄河水下三角洲,距今7000a黄河三角洲又开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向 黄河三角洲 更新世 全新 渤海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城湖晚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环境变迁 被引量:12
10
作者 羊向东 王苏民 +2 位作者 吉磊 沈吉 马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33-239,共7页
本文依据固城湖GD钻孔系统的孢粉分析资料,将井深6.3m岩心所做的孢粉图式,结合^(14)C测年,从下面上分为8个孢粉组合带,进而论述了4000年来该区的植被发展和气候的4次冷暖交替的变化。4次冷期约为3.0—2.5KaB.P.2.0—1.5KaB.P.、1.0—0.8... 本文依据固城湖GD钻孔系统的孢粉分析资料,将井深6.3m岩心所做的孢粉图式,结合^(14)C测年,从下面上分为8个孢粉组合带,进而论述了4000年来该区的植被发展和气候的4次冷暖交替的变化。4次冷期约为3.0—2.5KaB.P.2.0—1.5KaB.P.、1.0—0.8KaB.P.和0.4Ka以来。此外,还根据沉积物中的硅藻分析、有机质δ^(13)C值、有机碳含量及历史记载等资料,侧重讨论了气候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演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城湖 孢粉组合 植被 气候环境 全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以来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锐 赵林 +3 位作者 谢远云 刘立新 吴少强 臧淑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991-8002,共12页
当前泥炭所揭示的区域古植被、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相关工作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泥炭地本身演化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晰,阻碍了人们对这一特殊类型泥炭地历史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泥炭所揭示的区域古植被、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相关工作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泥炭地本身演化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晰,阻碍了人们对这一特殊类型泥炭地历史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为此基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岩芯孢粉证据,利用AMS14C测年技术,重建了区域3500 cal a BP以来植被与气候历史,并与其他古气候指标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区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500—290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喜暖乔木及水龙骨科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泥炭孕育期;2900—22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喜暖乔木及蒿属为主,气候温暖潮湿成为泥炭发育启动期;2250—16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桦属及水龙骨科为主,气候寒冷湿润成为泥炭发育旺盛期;1650—1150 cal a BP植被以松属和蒿属为主,气候寒冷干燥成为泥炭发育减缓和停滞期;1150—750 cal a BP阔叶林和湿地植被扩张,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泥炭发育再次启动期,完成由富营养沼泽到中营养沼泽类型的转变;750 cal a BP至今植被以松属、桤木属及莎草科为主,气候寒冷湿润成为泥炭发育再次旺盛期,中营养沼泽开始向贫营养沼泽类型过渡。造成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的主导因素并不是地质地貌变动和人类活动,而是来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下多年冻土环境的改变,因此气候变化才是影响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的主动力,未来多年冻土泥炭地变化取决于全球气候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孢粉 全新 多年冻土 泥炭地演化 气候与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孟买岸外西部陆架淹没沙脊——晚更新世—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证据 被引量:1
12
作者 WagleB.G 张光威 《海洋地质动态》 1997年第8期11-13,共3页
印度孟买岸外西部陆架淹没沙脊——晚更新世—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证据WagleB.G等1.背景研究区位于印度西部陆架17°20′N—19°30′N范围内,这里的陆架宽度>300km,坡折出现在水深80—125m之... 印度孟买岸外西部陆架淹没沙脊——晚更新世—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证据WagleB.G等1.背景研究区位于印度西部陆架17°20′N—19°30′N范围内,这里的陆架宽度>300km,坡折出现在水深80—125m之间,地形上,内陆架以平坦地形为特征,微向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更新世 全新 印度 孟买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扎布耶盐湖晚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化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明慧 康世昌 +1 位作者 朱立平 郑绵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3-340,共8页
青藏高原晚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在高原中部扎布耶盐湖边缘取得158.5cm沉积物,通过年代、孢粉、介形虫、粘土矿物、地球化学等多种环境指标,给出了湖区3.8cal.kaBP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孢粉中草本花粉占绝对优势,其中又... 青藏高原晚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在高原中部扎布耶盐湖边缘取得158.5cm沉积物,通过年代、孢粉、介形虫、粘土矿物、地球化学等多种环境指标,给出了湖区3.8cal.kaBP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孢粉中草本花粉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蒿属为主,植被类型为水分条件稍好些的半荒漠化草原。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和绿泥石,伊/蒙混层矿物少量,说明湖区风化作用主要是物理风化。(ca+Mg)/CO3^2- 摩尔比值为0.22~0.96,小于1,CO3^2- 与Na^+结合形成大量钠碳酸盐矿物如单斜钠钙石、氯碳钠镁石、水碱等。硼砂的出现说明湖区沉积环境稳定,但3.8~1.99cal.kaBP硼等元素和碳酸盐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湖区气候寒冷干燥,但冷暖干湿波动频繁。3.4~3.34cal.kaBP介形虫壳大多破碎,说明此阶段水动力条件强,水体不稳定。1.99cal.kaBP至今,气候相对温暖潮湿,波动较少。太阳辐射和西南季风强度的变化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冰川冻土对寒冷气候的放大作用也是湖区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 气候环境 盐湖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永暑礁晚全新世软体动物记录与古环境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伟民 Jonathan A T +1 位作者 蓝琇 陈木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50,共10页
对南沙群岛永暑礁南永3井软体动物的丰度、营养结构、化学元素和堆积速率的定量分析表明,晚全新世永暑礁潟湖经历了数次相对开放与封闭、与外海交流时强时弱以及盐度多次显著变化的过程。与氧同位素和北半球晚全新世快速气候事件的进一... 对南沙群岛永暑礁南永3井软体动物的丰度、营养结构、化学元素和堆积速率的定量分析表明,晚全新世永暑礁潟湖经历了数次相对开放与封闭、与外海交流时强时弱以及盐度多次显著变化的过程。与氧同位素和北半球晚全新世快速气候事件的进一步对比表明,晚全新世快速变化的气候事件也波及到南海,由此造成的潟湖水动力环境、古盐度和沉积速率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软体动物的发育。基于软体动物的替代指标和氧同位素变化的综合分析,初步划分了晚全新世永暑礁潟湖7个变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动物 替代指标 环境变化 全新 永暑礁溻湖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全新世西部赤道太平洋的浮游有孔虫
15
作者 刘少华(译) 孟祥营(校) 《海洋地质动态》 1991年第1期11-13,共3页
众所周知,区分更新世和全新世的赤道浮游有孔虫组合是非常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更新世和全新世的定性组合是非常相似的.然而,环境的非常细致的差异,也会导致有孔虫动物群组成的变化。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1)定性和定量研... 众所周知,区分更新世和全新世的赤道浮游有孔虫组合是非常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更新世和全新世的定性组合是非常相似的.然而,环境的非常细致的差异,也会导致有孔虫动物群组成的变化。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1)定性和定量研究赤道带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沉积中的全部属种,(2)从生物地层学角度确定更新世—全新世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 更新世 浮游有孔虫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下王渡遗址中晚全新世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珏 马春梅 +3 位作者 李永宁 邓云凯 尚广春 黄振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9-217,共9页
通过对浙江宁奉平原下王渡遗址剖面样品的孢粉以及地化元素分析,结合5个AMS14C年代数据及考古学文化分层,揭示了河姆渡晚期文化时期及良渚时期该遗址所在区域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响应。研究表明:该遗址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河姆渡先民... 通过对浙江宁奉平原下王渡遗址剖面样品的孢粉以及地化元素分析,结合5个AMS14C年代数据及考古学文化分层,揭示了河姆渡晚期文化时期及良渚时期该遗址所在区域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响应。研究表明:该遗址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河姆渡先民的定居创造了条件,植被面貌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孢粉及地化元素等证据表明中全新世的海侵使得该遗址区发生了一次文化中断,海洋的影响从河姆渡文化第四期开始逐渐消退。从这一时期开始,草本植物花粉占比很大程度地超过乔灌木植物花粉,特别是粒径不小于37μm禾本科花粉含量的增加,推测为栽培作物类型。花粉信号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开始逐渐加强,在下王渡遗址区附近可能出现有一定规模的水稻种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XRF 全新 下王渡遗址 环境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晚全新世初期环境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吴忱 魏福利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101,共5页
华北地区在3000~2500aBP的晚全新世初期,曾发生过一次环境变化。其主要表现有:气候变凉、变干;植被衰退;降水减少且时、空分配不均;河流以暴涨暴落的洪水为主,改道频繁;山地强烈切割,形成第一级阶地;平原快速堆积,造陆作用增强;大部分... 华北地区在3000~2500aBP的晚全新世初期,曾发生过一次环境变化。其主要表现有:气候变凉、变干;植被衰退;降水减少且时、空分配不均;河流以暴涨暴落的洪水为主,改道频繁;山地强烈切割,形成第一级阶地;平原快速堆积,造陆作用增强;大部分湖沼洼地被埋没;海岸线后退。因而使得动物迁徙或灭绝,人类活动向第一级阶地、泛滥平原及滨海平原延伸。地质历史进入了晚全新世。该变化既具有渐变性质,又具有突变特征。该文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机理及中、晚全新世的时代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全新初期 环境变化 渐变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东部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序列与气候分期 被引量:25
18
作者 童国榜 张俊牌 +1 位作者 严富华 麦学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59-268,共10页
本文应用图象识别方法,对华北平原东部地区(宝坻—濮阳)的五口井和一个剖面的孢粉资料进行了研究,将本区晚更新世晚期一全新世地层划分为五个孢粉组合带,七个孢粉组合亚带,共建九个孢粉植物群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根据植物生态特征,探... 本文应用图象识别方法,对华北平原东部地区(宝坻—濮阳)的五口井和一个剖面的孢粉资料进行了研究,将本区晚更新世晚期一全新世地层划分为五个孢粉组合带,七个孢粉组合亚带,共建九个孢粉植物群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根据植物生态特征,探讨了两万年以来的气候演变,确立了九个气候期,并发现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具有八次明显的降温及七次升温过程,存在着二千五百年及千年左右的波动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序列 气候期 更新世 全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全新世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指示的环境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贾飞飞 徐成琳 +1 位作者 张建伟 孙茹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85-1298,共14页
地处我国东亚季风边缘区的毛乌素沙地,因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而成为研究古气候环境变迁的理想场所。利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厚273 cm的沉积地层,通过分析沉积物粒度端元特征和环境指示意义,并结合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和磁化率指标,重建... 地处我国东亚季风边缘区的毛乌素沙地,因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而成为研究古气候环境变迁的理想场所。利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厚273 cm的沉积地层,通过分析沉积物粒度端元特征和环境指示意义,并结合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和磁化率指标,重建了研究区2.6 ka B.P.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以粗粉砂、极细砂和细砂为主,其中细砂最多,平均体积分数为57.29%;粉砂层细砂体积分数明显低于砂层,粗粉砂和极细砂显著增多;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多呈现典型的风成沉积物特点,峰高且窄,分选性较好。②剖面沉积物粒度可分离为3个端元组分,端元EM1是最细的粒度端元组分,指示了短时间的强尘暴活动,端元EM2和EM3是在不同风动力条件下跃移搬运的亚组分,端元EM3指示了当地风沙活动的强弱。③研究区晚全新世环境变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2.6 ka B.P.之前,冬季风较强,气候冷干;2.6 ka B.P.之后到近百年,冬季风减弱,气候趋于暖湿;近百年以来,风沙活动增强,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 环境变化 砂质沉积物 风沙活动 粒度特征 端元分析 光释光测年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城区晚全新世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嘉欣 郑卓 +3 位作者 谷俊杰 马婷 易西兵 汤永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81,共15页
对广州市越秀区解放中路考古遗址剖面进行了年代学、岩性、硅藻和软体动物鉴定等研究,发现广州珠江北岸古城区南部在先秦时期为河道及河口湾湿地/洼地;因河流-河涌的淡水注入使河口盐度降低,故而沉积物中未见较高盐度的微体生物,仅发现... 对广州市越秀区解放中路考古遗址剖面进行了年代学、岩性、硅藻和软体动物鉴定等研究,发现广州珠江北岸古城区南部在先秦时期为河道及河口湾湿地/洼地;因河流-河涌的淡水注入使河口盐度降低,故而沉积物中未见较高盐度的微体生物,仅发现了河口型咸水-半咸水硅藻;此时堆积的贝壳大多为淡水种,半咸水种少见,表明先秦(东周)时期,广州地区水域盐度与中全新世海湾环境完全不同。东周时期珠江两岸为河流淡水影响为主、与上溯潮水交汇的微咸水或淡水环境;地层中出土的大量淡水-微咸水贝壳,经AMS14C测年归于早于2500年前的渔猎文化盛行时食用废弃堆积,其后又被挖掘再堆填到后期的文化堆积中(如唐代城市扩张及清挖河涌)。秦至唐代该地逐渐成为人类频繁活动的地点,但仍为河流—潮汐相互影响下的洼地或河涌低地环境,与历史记录的唐代珠江岸线分布基本一致。宋代以后该区域已经暴露地表,并逐渐成为古代广州城区,期间可能受到多次洪水冲积。上述变化主要与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河流泥沙输入、土地利用与围垦等多方面影响有关,这些考古记录与广州古城演变吻合,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晚全新世海退,以及平原淤积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城区 环境 全新 唐宋时期 硅藻 软体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