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ESR测年证据 被引量:17
1
作者 胡玲 何登发 胡道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126,共6页
本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 玛纳斯 吐谷鲁逆断裂带中石膏、石英脉和断层泥进行了ESR测年研究。结果表明,霍尔果斯 玛纳斯 吐谷鲁逆断裂带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逆断裂带形成于15 0 0ka前,在4 0 0~10 0 0ka和80~12 0ka期间进行了... 本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 玛纳斯 吐谷鲁逆断裂带中石膏、石英脉和断层泥进行了ESR测年研究。结果表明,霍尔果斯 玛纳斯 吐谷鲁逆断裂带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逆断裂带形成于15 0 0ka前,在4 0 0~10 0 0ka和80~12 0ka期间进行了再调整。断裂活动时间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时间一致,说明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玛纳斯 吐谷鲁逆断裂带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密切相关,晚新生代天山山脉的隆升和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应为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ESR测年 构造变形 新生代 玛纳斯 逆断裂带 证据 青藏高原 活动时间 隆升过程 板块碰撞 盆地 断层泥 石英脉 阶段性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泉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及控油作用 被引量:23
2
作者 潘良云 曾佐勋 +3 位作者 李明杰 张宏伟 郑孟林 张军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5-547,共13页
基于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几何形态、沉积构造特征、古地温及火山岩等沉积盆地鉴别标志,认为酒泉盆地为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中生代早白垩世属伸展断陷盆地,新生代为陆内挤压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盆地叠合类型为陆内坳陷盆地和... 基于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几何形态、沉积构造特征、古地温及火山岩等沉积盆地鉴别标志,认为酒泉盆地为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中生代早白垩世属伸展断陷盆地,新生代为陆内挤压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盆地叠合类型为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叠合方式总体为正交式叠合,其中陆内坳陷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可以划分为披盖叠合型、局部叠合型、未叠合型3类,按照断陷盆地与陆内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叠合位置,将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划分为前陆冲断带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斜坡与次级凹陷的叠合、隆后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4个亚类。中新生代盆地叠合控制了酒泉盆地油气成藏,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决定了不同次级凹陷(含油气系统的)范围和优劣,中新生代盆地叠合不仅加速了烃源岩成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对构造圈闭、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储层物性的改善(裂缝的发育)起关键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次级凹陷叠合方式和叠合强度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差异,油藏特征和油气富集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盆地 新生代 断陷盆地 陆内前盆地 叠合盆地 控油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西次凹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清华 杨威 +1 位作者 周慧 缪卫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87,共17页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的分界。乌什西次凹内发育与柯坪—温宿凸起相似的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的烃源岩。新近系—第四系碎屑岩建造直接不整合于变形的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之上;剖面上,向南天山方向加厚,向塔里木克拉通方向减薄,呈现典型的前陆盆地剖面结构特征。这是一个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叠加在晚海西期—燕山期古隆起之上。这里的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分别是中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期和晚喜山期。变形以厚皮冲断构造及其相关褶皱为主,薄皮构造不发育。平面上,主构造线走向NE-SW。剖面上,以南天山向塔里木冲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 被动大边缘 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和褶皱 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 基底卷入型构造 乌什西次凹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陆盆地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徐耀明 洪汉烈 何雅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9-670,共12页
为重建西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及环境演变过程,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方法,对西昆仑山前陆盆地(叶城盆地)该时期沉积的一套磨拉石建造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的沉... 为重建西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及环境演变过程,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方法,对西昆仑山前陆盆地(叶城盆地)该时期沉积的一套磨拉石建造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的沉积物地层中,粘土矿物的种类始终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但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的相对含量,以及伊利石结晶度值等均显示出明显的变化。在8~3.5 Ma B.P.期间,伊利石相对含量值和结晶度值均比较高,而蒙脱石相对含量低,并有少量的高岭石产出;在3.5~3.3 Ma B.P.期间,伊利石相对含量值和伊利石结晶度值均急剧降低,而相反,蒙脱石相对含量值急剧升高,高岭石基本消失;3.3~2.8 Ma B.P.期间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参数与8~3.5 Ma B.P.时期的粘土矿物参数非常接近;而2.8~1.8 Ma B.P.期间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参数则与3.5~3.3 Ma B.P.期间的粘土矿物参数相类似。根据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特征变化规律可以推断,物源区母岩成分的变化是粘土矿物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则是次要影响因素。粘土矿物特征的变化规律显示西昆仑山体在晚新生代具有不均匀的阶段性隆升的特点,在3.5 Ma B.P.、3.3 Ma B.P.、2.8 Ma B.P.左右分别发生了三次明显的构造隆升事件,而且总伴随着风化母岩成分的变化。物源区在早更新世中期(12.5 Ma B.P.)很可能处于干旱的古气候古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新生代 盆地 磨拉石 粘土矿物 古气候 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中新世以来南海南部前隆的迁移:来自北康盆地的证据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龙樟 姚永坚 +5 位作者 张莉 周江羽 徐行 肖娇静 沈奥 徐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利用二维地震资料探讨南海南部北康前隆的迁移现象及其对形成油气圈闭的影响。在南沙海域,早中新世不整合(EMU)是一个区域性不整合面,EMU之上的地层可以简单归结为披覆层系和水平层系。披覆层系直接覆盖在EMU上,具有连续薄层的平行地震... 利用二维地震资料探讨南海南部北康前隆的迁移现象及其对形成油气圈闭的影响。在南沙海域,早中新世不整合(EMU)是一个区域性不整合面,EMU之上的地层可以简单归结为披覆层系和水平层系。披覆层系直接覆盖在EMU上,具有连续薄层的平行地震反射特征,向南东方向加厚,属于悬浮沉积;而水平层系同期充填在低凹处,不断上超和覆盖早期的披覆层系,厚层状,呈不连续或弱反射特征,属于浊积物与悬浮物的混合沉积。通过上超反射终止的迁移和披覆层系的加厚两个特征判断,中中新世以来北康前隆在向上隆升的同时不断向南东方向迁移,反映了南沙海域减薄的陆壳有一个强烈挠曲和均衡反弹过程。前隆的迁移留下了一系列的古潜山,披覆层系和水平层系是很好的盖层,有利于圈闭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隆迁移 披覆层系 水平层系 古潜山圈闭 新生代 盆地 北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