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的晚新生代构造与现今变形 被引量:91
1
作者 陈杰 李涛 +1 位作者 李文巧 袁兆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1-259,共19页
帕米尔构造结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晚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北部向北楔入推移了约300km,但对这一变形过程至今未能很好的限定。帕米尔构造结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在空间上是不对称的。帕米尔西缘表现为NW向... 帕米尔构造结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晚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北部向北楔入推移了约300km,但对这一变形过程至今未能很好的限定。帕米尔构造结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在空间上是不对称的。帕米尔西缘表现为NW向的径向逆冲,伴随着塔吉克盆地东部块体绕垂直轴的逆时针旋转。在帕米尔东部,构造变形的方式、空间分布和机制是随时间变化的。在渐新世末至约11Ma,帕米尔东部以喀什-叶城转换带(KYTS)的右旋走滑作用为主,同时帕米尔前缘沿主帕米尔逆断层(MPT)发生强烈缩短作用,塔里木向南俯冲,帕米尔中、下地壳相对于上地壳向北俯冲并加厚、熔融。弧形弯曲或径向逆冲作用以及中、下地壳的加厚、弱化致使公格尔山拉张系北部于7~8Ma开始EW向拉张作用,并向南扩展。至3~5Ma,构造格局发生了巨变,喀喇昆仑右旋走滑断裂北段停止活动;KYTS右旋走滑由早期的11~15mm/a明显减小至1.7~5.3mm/a;帕米尔构造结与塔里木块体间的相对运动明显减弱,两者可能已拼接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以(21±1)mm/a的速率向北推挤,变形前锋向北迁移至克孜勒苏河一线。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晚第四纪及现今的活动变形主要集中在公格尔拉张系、帕米尔前缘褶皱-逆断层带(PFT)与南天山南缘的阿图什-喀什褶皱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构造 晚新生代构造 拉张作用 径向逆冲 弧形弯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天山山前的晚新生代构造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64
2
作者 陈杰 丁国瑜 +11 位作者 Burbank D.W. Scharer K. Rubin C. Sobel E. 曲国胜 沈军 尹金辉 赵瑞斌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4-135,共2页
天山是研究现今陆内造山作用及过程、陆内变形、陆内强震及其预测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理想实验场。西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新生代褶皱 -逆断裂带基本上由一南冲弧形推覆构造系统和一向北反冲的构造系统组成 ,由北而南主要由以下 4个运动... 天山是研究现今陆内造山作用及过程、陆内变形、陆内强震及其预测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理想实验场。西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新生代褶皱 -逆断裂带基本上由一南冲弧形推覆构造系统和一向北反冲的构造系统组成 ,由北而南主要由以下 4个运动学单元组成 :(1)新生代复活的喀拉铁热克山 -天山南脉古生代造山带 ,其快速变形和抬升可能起始于 2 3~ 2 6Ma前 ,持续至 13~ 16Ma前。 (2 )向南逆冲的西南天山前陆薄皮主冲断带 ,包括木兹杜克弧形薄皮推覆体和依柯冲断带 ,前者代表了向南薄皮逆掩的天山型岩系 ,地表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飞来峰群 ,在 14Ma前曾有过大规模活动 ,最小缩短量约为 2 0~ 35km ,最小缩短速率约为 1.4~ 2 .7mm a ;后者代表了向南叠瓦状薄皮逆冲推覆的前陆古生代基底 (塔里木地台型沉积岩系 )卷入构造 ,其西段在距今 14Ma时曾有过强烈活动。两者共同组成了一复杂的双重构造 ;新生代地层也卷入变形。 (3)喀什 -阿图什弧形反冲褶皱 -逆断裂带 ,由 3排向北 (天山 )反冲的左阶雁列展布的第四纪地表滑脱褶皱组成 ,仅在大山口以西发育。该构造带形成于距今约 1.4Ma以后。依什拉克喀拉乌尔断裂以南 ,博古孜河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 5 .8mm a ,翁库尔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 8.6mm a。 (4 )塔里木克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晚新生代构造 变形时间 缩短量 地震活动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对弧-陆碰撞的响应 被引量:31
3
作者 吴时国 刘展 +3 位作者 王万银 郭军华 Lüdmann T Wong H K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1-490,共10页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 (简称东沙海区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 ,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 ,特别是 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 (简称东沙海区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 ,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 ,特别是 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造消减过程的响应。根据地震地层学分析 ,结合区域重磁资料、ODP1 84钻孔资料对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东沙海区自南海扩张后发育了 3个沉积层序 (层序Ⅴ ,Ⅵ ,Ⅶ ) ,经历了较强烈的构造抬升作用、岩浆活动、沉积物剥蚀。该区发育NEE SWW和NW SE向两组断裂 ,且以NEE SWW向断裂最为发育。断裂大多具有多次活动 ,且为上新世到第四纪的活动断裂构造 ,断块抬升幅度大 ,沿断裂带发生岩浆侵入。分析结果表明 ,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二次重要的构造运动 ,即东沙运动 ( 9 8— 4 4Ma)和流花运动 ( 1 89— 1 4Ma) ,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综合该区东强西弱构造变形、构造抬升发生的时间和应力场变化等特征看 ,该区受 8Ma以来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与吕宋岛弧碰撞所产生的构造运动的影响 ,在 8Ma以前 ,由于台湾岛不存在 ,活动的古东海大陆边缘延伸至东沙群岛海区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构造运动 地震地层学 弧-陆碰撞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库车黑英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运动及其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初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正乐 李细根 +4 位作者 宫红良 李丽 王国荣 李晓红 逄纬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72-581,共10页
黑英山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拜城坳陷的北缘,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区域。野外地质调查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分析,揭示出本区既发育有EW走向的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同时也发现了EW走向的正断层和半地堑构造;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和不整合面的发... 黑英山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拜城坳陷的北缘,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区域。野外地质调查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分析,揭示出本区既发育有EW走向的褶皱构造和逆冲断层,同时也发现了EW走向的正断层和半地堑构造;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和不整合面的发育,确定逆冲断层和褶皱形成于新近纪末至第四纪早期,EW正断层和半地堑构造形成于中更新世之后,进而复原了黑英山地区晚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推测本区新近纪至第四纪早期属于NS向的挤压构造环境,晚更新世至今出现局部拉张环境。结合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认为黑英山北单斜带隆起区为成矿的有利区域,为目前找矿的首选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构造 库车-拜城凹陷 黑英山地区 砂岩型铀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的晚新生代构造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永昭 郭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1-376,共6页
根据成都平原晚新生代地层的展布、接触关系,以及与邻区的构造组合,对成都平原的基本构造格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描述了蒲江-新津断裂、大邑断裂、竹瓦铺断裂、绵竹断裂等晚新生代断裂,将成都平原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对上述断裂的构... 根据成都平原晚新生代地层的展布、接触关系,以及与邻区的构造组合,对成都平原的基本构造格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描述了蒲江-新津断裂、大邑断裂、竹瓦铺断裂、绵竹断裂等晚新生代断裂,将成都平原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对上述断裂的构造活动性与龙门山断裂带进行了分析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晚新生代构造 喜马拉雅运动 大邑砾岩 雅安砾石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研究
6
作者 高名修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295-319,共25页
通过地球表面清、新的构造地貌与现代水文网记录,研究晚新生代年轻地壳构造运动。研究发现高原-山带-盆地排列有序形影相依的定式,与现代水文网的演化相辅相成,揭示高原边缘山带本质上就是高原边缘流水深切割的产物。论证了于晚中新世... 通过地球表面清、新的构造地貌与现代水文网记录,研究晚新生代年轻地壳构造运动。研究发现高原-山带-盆地排列有序形影相依的定式,与现代水文网的演化相辅相成,揭示高原边缘山带本质上就是高原边缘流水深切割的产物。论证了于晚中新世时期全球曾准平原化,发育了全球统一的准平原,散布全球不同高度的高原面、齐平山顶面与盆地底面时代相当可广泛对比。现代构造地貌演化始于导致晚中新世准平原面分裂解体的上新世以来,同时证明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属垂直拱曲块断差异升降构造运动,仅在某些特定部位局部派生次级不同规模的引张构造变形和层间滑动薄皮挤压构造变形。现代水文网发育经历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属盆地向心水系伴以河湖相沉积,以及中更新世以来串珠状水系与相关的河流相沉积,两套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明确记录了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约近70~80万年的中更新世以来,新一轮强烈的地壳的差异升降构造运动,显著的改造了已有的格局。自俄罗斯远东山地,经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至印度西北阿拉瓦利山,地球表面规模最雄伟的、分开太平洋水系与北冰洋水系的亚洲巨型分水岭的出现,标志新兴的全球现代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形成,奠定了今日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景观。研究表明,大陆与大洋晚中新世全球统一准平原面一脉相承,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完全可以对比。深入系统研究年轻的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不仅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特别是为探究全球构造运动本质和地球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 构造地貌 准平原面 高原-山带-盆地(平原)组合 拱曲隆升 块断差异升降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褶皱冲断带东段依奇克里克背斜的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
7
作者 袁瑞 李君 +7 位作者 蒋俊 缪卫东 黄智斌 康晓娟 宋煜 邓晓睿 师斌 汲雷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2-1228,共17页
依奇克里克背斜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褶皱冲断带北部构造带东段。它是一个基底卷入型开阔直立背斜,是在晚海西期古隆起和印支期库车周缘前陆盆地前渊带背景下形成的一个含油气构造。背斜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层是白垩系下统,向两翼方向... 依奇克里克背斜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褶皱冲断带北部构造带东段。它是一个基底卷入型开阔直立背斜,是在晚海西期古隆起和印支期库车周缘前陆盆地前渊带背景下形成的一个含油气构造。背斜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层是白垩系下统,向两翼方向依次出露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钻井资料揭示,之下还有三叠系和侏罗系含煤碎屑岩建造,不整合于石炭系灰岩之上。中新统吉迪克组至更新统西域组是背斜的生长地层,古近系及以下地层是前生长地层。背斜位于库车褶皱冲断带根带,发育厚皮构造;向前锋方向,逐渐演变为薄皮构造。褶皱冲断带的两个主滑脱断层分别发育于侏罗系煤层和吉迪克组膏盐层。作为印度—亚洲碰撞的远程效应,背斜的变形起始于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经多个变形加速期,脉式冲断,直至第四纪晚期才最终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构造 基底卷入型背斜 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 依奇克里克背斜 库车褶皱冲断带 塔里 木盆地 南天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且末县一级电站幅、银石山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柏道远 贾宝华 +5 位作者 孟德保 邓瑞林 张晓阳 马铁球 陈必河 刘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4-569,共6页
在阿尔金山南、北两侧发现2类榴辉岩,即浅色富镁铝型榴辉岩和暗色富铁型榴辉岩,表明阿尔金构造带是由多个前寒武纪地块在显生宙初与塔里木地块东南缘多次俯冲-碰撞拼贴的产物。发现或识别出测区南部为主夷平面残留区,并通过同位素年代... 在阿尔金山南、北两侧发现2类榴辉岩,即浅色富镁铝型榴辉岩和暗色富铁型榴辉岩,表明阿尔金构造带是由多个前寒武纪地块在显生宙初与塔里木地块东南缘多次俯冲-碰撞拼贴的产物。发现或识别出测区南部为主夷平面残留区,并通过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主夷平面在13Ma左右前即已基本形成,上新世末3.7Ma左右解体,对颇有争议的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发育与解体的时代问题的探讨补充了重要资料。查明银石山地区(青藏高原北缘)晚新生代区域构造体制总体为南北向挤压,在区域上首次发现逆冲断裂导致差异抬升,为客观、全面地认识青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构造机制补充了珍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 两类榴辉岩 银石山 夷平面及其时代 晚新生代构造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