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研究
1
作者 高名修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295-319,共25页
通过地球表面清、新的构造地貌与现代水文网记录,研究晚新生代年轻地壳构造运动。研究发现高原-山带-盆地排列有序形影相依的定式,与现代水文网的演化相辅相成,揭示高原边缘山带本质上就是高原边缘流水深切割的产物。论证了于晚中新世... 通过地球表面清、新的构造地貌与现代水文网记录,研究晚新生代年轻地壳构造运动。研究发现高原-山带-盆地排列有序形影相依的定式,与现代水文网的演化相辅相成,揭示高原边缘山带本质上就是高原边缘流水深切割的产物。论证了于晚中新世时期全球曾准平原化,发育了全球统一的准平原,散布全球不同高度的高原面、齐平山顶面与盆地底面时代相当可广泛对比。现代构造地貌演化始于导致晚中新世准平原面分裂解体的上新世以来,同时证明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属垂直拱曲块断差异升降构造运动,仅在某些特定部位局部派生次级不同规模的引张构造变形和层间滑动薄皮挤压构造变形。现代水文网发育经历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属盆地向心水系伴以河湖相沉积,以及中更新世以来串珠状水系与相关的河流相沉积,两套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明确记录了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约近70~80万年的中更新世以来,新一轮强烈的地壳的差异升降构造运动,显著的改造了已有的格局。自俄罗斯远东山地,经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至印度西北阿拉瓦利山,地球表面规模最雄伟的、分开太平洋水系与北冰洋水系的亚洲巨型分水岭的出现,标志新兴的全球现代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形成,奠定了今日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景观。研究表明,大陆与大洋晚中新世全球统一准平原面一脉相承,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完全可以对比。深入系统研究年轻的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不仅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特别是为探究全球构造运动本质和地球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 构造地貌 准平原面 高原-山带-盆地(平原)组合 拱曲隆升 块断差异升降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晚新生代古地理环境变迁与新构造运动响应 被引量:5
2
作者 闫小兵 李自红 +4 位作者 郭瑾 赵晋泉 陈文 扈桂让 苏宗正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8-346,352,共10页
系统解读了山西晚新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结合近年来笔者的研究给出了各时代古地理分布图。上新世的构造运动和地理环境演化奠定了现今地理环境的基础,尤其是奠定了现今地貌、水系的轮廓。早更新世地理环境最突出的事件是各断陷盆地中... 系统解读了山西晚新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结合近年来笔者的研究给出了各时代古地理分布图。上新世的构造运动和地理环境演化奠定了现今地理环境的基础,尤其是奠定了现今地貌、水系的轮廓。早更新世地理环境最突出的事件是各断陷盆地中的湖泊广泛发育,出现淹没整个盆地的大湖景观;黄土广泛发育,但主要堆积于吕梁山分水岭以西;黄河在早更新世已经发育,并形成5级阶地。中更新世古地理的主要事件是湖泊的衰退,黄土堆积范围几乎遍布全省,厚可达200m左右,表明气候较早更新世进一步明显变干。晚更新世古地理的主要特征是湖泊消亡,其地理环境更加接近现代。最后,笔者预测未来山西断陷盆地将持续断陷,各盆地内水系不再外流,形成贯通的大湖景观,类似现今的贝加尔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古地理 沉积环境 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运动 被引量:31
3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62-168,共7页
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最高一级地貌阶梯,其东南部地貌边界大致沿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分布。该文主要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两侧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来探讨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 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最高一级地貌阶梯,其东南部地貌边界大致沿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分布。该文主要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两侧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来探讨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雏形出现于距今2.5Ma左右,定型于1.2Ma前的构造运动中,之后又在构造运动进程中不断得到加强,并最终形成今日之构造地貌格局。青藏高原从海变陆,并上升至平均海拔4500m以上,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大高原,这是发生在晚新生代且主要是在第四纪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貌边界 新生代 构造运动 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腊米构造运动对墨西哥湾西部深水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沉降史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建华 《海洋地质动态》 1994年第11期15-17,共3页
拉腊米构造运动对墨西哥湾西部深水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沉降史的影响JianhuaFeng等墨西哥湾盆地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中生代被动边缘盆地的例子。它构成了泛大陆裂谷和拉伸作用(包括之后的解体、海底扩张和热冷却)的一部分。... 拉腊米构造运动对墨西哥湾西部深水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沉降史的影响JianhuaFeng等墨西哥湾盆地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中生代被动边缘盆地的例子。它构成了泛大陆裂谷和拉伸作用(包括之后的解体、海底扩张和热冷却)的一部分。其西部与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下面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构造运动 新生代 海底扩张 俯冲 深水盆地 大陆裂谷 西部 内陆 墨西哥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过程 被引量:57
5
作者 袁道阳 张培震 +3 位作者 方小敏 王志才 宋春晖 郑德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3-250,共8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是一个挤压挠曲型的前陆盆地,褶皱和逆冲断裂带自7.8Ma开始由西向东向盆地内部扩展,形成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代表高原东北部持续的构造变形过程。这种同沉积的构造变形一直持续到大约1.8Ma左右东山...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是一个挤压挠曲型的前陆盆地,褶皱和逆冲断裂带自7.8Ma开始由西向东向盆地内部扩展,形成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代表高原东北部持续的构造变形过程。这种同沉积的构造变形一直持续到大约1.8Ma左右东山组沉积结束,临夏盆地内部强烈褶皱变形,致使东山组及其以下的新生代地层均被卷入褶皱之中(与其上的最老黄河阶地——井沟砾石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拉脊山断裂继续向北东方向扩展,银川背斜最终形成。随后黄河、大夏河出现,开始了发育河流阶地和堆积风成黄土的新阶段。由平衡地质剖面法得到临夏盆地西缘7.8Ma以来总的地壳缩短量为3.2~3.6km,缩短率为0.41~0.46mm/a。如果取从7.8到1.8Ma之间的大约6.0Ma作为临盘夏盆地的构造变形时段,其缩短速率则为0.5~O.6mm/a。从临夏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来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以沿北西西向断裂的逆冲和地壳缩短为主要特征,导致挤压挠曲型前陆盆地的逐渐隆升和消亡,最终使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大部分并入青藏高原东北缘,成为青藏高原的最新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 新生代 构造变形 地壳缩短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对弧-陆碰撞的响应 被引量:31
6
作者 吴时国 刘展 +3 位作者 王万银 郭军华 Lüdmann T Wong H K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1-490,共10页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 (简称东沙海区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 ,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 ,特别是 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 (简称东沙海区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 ,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 ,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 ,特别是 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造消减过程的响应。根据地震地层学分析 ,结合区域重磁资料、ODP1 84钻孔资料对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东沙海区自南海扩张后发育了 3个沉积层序 (层序Ⅴ ,Ⅵ ,Ⅶ ) ,经历了较强烈的构造抬升作用、岩浆活动、沉积物剥蚀。该区发育NEE SWW和NW SE向两组断裂 ,且以NEE SWW向断裂最为发育。断裂大多具有多次活动 ,且为上新世到第四纪的活动断裂构造 ,断块抬升幅度大 ,沿断裂带发生岩浆侵入。分析结果表明 ,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二次重要的构造运动 ,即东沙运动 ( 9 8— 4 4Ma)和流花运动 ( 1 89— 1 4Ma) ,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综合该区东强西弱构造变形、构造抬升发生的时间和应力场变化等特征看 ,该区受 8Ma以来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与吕宋岛弧碰撞所产生的构造运动的影响 ,在 8Ma以前 ,由于台湾岛不存在 ,活动的古东海大陆边缘延伸至东沙群岛海区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构造运动 地震地层学 弧-陆碰撞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岳桥 李海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29-1852,共24页
文章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的沉积记录、岩浆记录和构造变形响应,重新厘定了青藏运动或横断事件的起始时限,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研究认为,发生在上新世之前的青藏... 文章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的沉积记录、岩浆记录和构造变形响应,重新厘定了青藏运动或横断事件的起始时限,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研究认为,发生在上新世之前的青藏运动是青藏高原东部最重要的构造作用阶段,起始于距今12~8Ma,并持续到上新世早期,持续时间达6~8Ma。在这个构造运动阶段,青藏高原东部地块(川滇地块、川青地块、西秦岭构造带和陇中地块等)有序地向东挤出,受到鲜水河、东昆仑、海原等WNW-ESE向大型断裂左旋走滑运动调节,构造挤出同时伴随地块内部逆冲褶皱变形,导致地壳增厚和高原东缘山脉快速崛起;构造挤出也超越了现今东缘地貌边界,向东扩展导致扬子地块盖层滑脱褶皱,形成龙泉山、大凉山等褶皱构造带。上新世出现的砾石层(东缘前陆地带的大邑砾石层、临夏盆地的积石砾石层、兰州盆地的五泉砾石层等)标志了青藏高原东部差异性构造地貌的形成。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3.6~1.0Ma)对应一个构造松弛阶段,青藏高原东部整体进入冰冻时期,沿其东缘发育一系列受正断层控制的南北向伸展断陷盆地,如安宁河谷地、元谋盆地、盐源盆地、滇西北盆地群等,其中加积了以昔格达组为代表的稳定河湖相沉积。发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距今1.0~0.6Ma)的昆—黄运动或元谋事件使青藏高原东部地块进一步向东挤出、东缘地壳逆冲增厚和年轻山系加速隆升。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共和运动或最新构造变动阶段,起始于距今约120ka,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系统出现重大分化,南段川滇菱形地块发生绕喜玛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形成川滇双弧形旋扭构造体系;而中段川青地块的挤出伴随东缘龙门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运动和秦岭山系的向东挤出。在这个最新构造变动阶段,青藏高原东部下地壳通道流可能是重要的深部构造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新生代 青藏运动 横断事件 昆黄或元谋事件 共和运动 构造挤出造山作用 地壳通道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造山带中的伸展构造及其成因——以滇中地区晚新生代构造为例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刚 王二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在印度和欧亚大陆晚新生代SN向陆内汇聚作用下,川滇地块沿鲜水河-小江左行走滑断裂和红河-哀牢山右行走滑断裂发生SE向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这必然造成其南缘的滇中、楚雄等地区地壳发生挤压缩短和隆升。然而,在滇中高原,SN向的小江断裂系... 在印度和欧亚大陆晚新生代SN向陆内汇聚作用下,川滇地块沿鲜水河-小江左行走滑断裂和红河-哀牢山右行走滑断裂发生SE向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这必然造成其南缘的滇中、楚雄等地区地壳发生挤压缩短和隆升。然而,在滇中高原,SN向的小江断裂系发生张扭性运动,沿断裂出现众多的第四纪伸展和拉分盆地,这反映出滇中高原在晚新生代处于近EW向的伸展环境。力学分析与地质现象之间的矛盾暗示有一种尚未被揭示的伸展变形机制。文中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和地貌特征论证了晚新生代滇中背形构造的存在,揭示出是背形构造的应力分布状态导致了滇中高原上部地壳EW向伸展的发生,从而使得小江断裂发生分裂并伴随伸展构造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新生代构造 挤压造山带 滇中地区 成因 新生代 滇中高原 应力分布状态 走滑断裂 顺时针旋转 欧亚大陆 川滇地块 拉分盆地 变形机制 地质现象 力学分析 地貌特征 小江断裂 哀牢山 鲜水河 断裂系 第四纪 SN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上海及邻区晚新生代沉积特征与断裂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顾志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8-75,共8页
本文阐述了上海及邻区晚新生代沉积相的分布特征。根据晚新生代沉积等厚线走向分析了沉积厚度与断裂构造的关系,尤其是沉积厚度较大的地区及几个沉积中心与北西向断裂的关系。
关键词 新生代 沉积厚度 断裂构造 构造运动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位错的地质新证据 被引量:38
10
作者 张岳桥 陈正乐 杨农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12,共5页
通过对沿阿尔金断裂中段 (位于东经 88°至 92°)发育的晚第三纪走滑盆地沉积历史和走滑变形过程的野外观测以及对第四纪索尔库里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的沉积环境复原的分析 ,提出了阿尔金断裂中段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位错的地质新... 通过对沿阿尔金断裂中段 (位于东经 88°至 92°)发育的晚第三纪走滑盆地沉积历史和走滑变形过程的野外观测以及对第四纪索尔库里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的沉积环境复原的分析 ,提出了阿尔金断裂中段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位错的地质新证据。研究表明 ,晚第三纪走滑盆地经历了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斜张走滑拉分和上新世晚期以来左旋错动的演化过程 ,沉积体沿断裂的错位分布特征指示至少发生了 80 km的左旋走滑位错。发育于阿尔金山链内部的索尔库里盆地起源于晚第三纪早期强烈的侵蚀作用 ,成为柴达木盆地快速沉积的主要物源区。该侵蚀盆地于中晚更新世闭合并演化成一个独立的沉积盆地。通过侵蚀盆地外流通道的复原指示阿尔金断裂自晚第三纪以来累积了 80~ 1 0 0 km的左旋位错。在此基础上 ,结合穿越断裂构造的 级区域水系形成的洪积裙宽度和主干河道沿断裂迹线的拐折长度 ,探讨了阿尔金断裂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位错量沿走向分布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索尔库里盆地 左旋走滑位错 新生代 构造运动 走滑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晚中生代玄武岩中发现下地壳包体
11
作者 王方正 何必正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108-108,共1页
湖南南部中新生代玄式岩分布于宁远、道县、新田一带,既有喷溢相的熔岩、火山碎屑岩,又有次火山相的岩管及岩脉。根据岩相学观察,有碱性橄榄玄武岩、橄榄玄式岩,亦有超基性的白榴辉橄岩。其中除含有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尖晶石方辉橄榄岩... 湖南南部中新生代玄式岩分布于宁远、道县、新田一带,既有喷溢相的熔岩、火山碎屑岩,又有次火山相的岩管及岩脉。根据岩相学观察,有碱性橄榄玄武岩、橄榄玄式岩,亦有超基性的白榴辉橄岩。其中除含有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尖晶石方辉橄榄岩等上地幔包体外,最近我们在野外考察中还发现有下地壳的包体,主要岩石类型是石榴石黑云母二长片麻岩、石榴石黑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质糜棱岩、橄榄长石岩(己变为赤铁矿、伊丁石、皂石化长石岩)、蛇纹岩、珪化蛇纹岩等。其中前三和岩石黑云母为含Ti较高的棕红色黑云母,石榴石为浅粉色镁铝榴石,由矿物特征推测变质程度至少达高角闪岩相。这在本区的包体研究中属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包体 二辉橄榄岩 地壳 角闪岩相 石岩 镁铝榴石 岩石类型 新生代 云母石英片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西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分析与高原北部隆升
12
作者 宋春晖 孙淑荣 +1 位作者 方小敏 孙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2-559,共8页
沉积物的形成是地壳差异升降运动的物质记录。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酒西盆地晚新生代沉积比较敏感和全面记录了高原北部的构造运动和隆升过程。老君庙剖面晚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分析表明 13MaBP以来酒西盆地南部沉积物中重矿物具规律性变... 沉积物的形成是地壳差异升降运动的物质记录。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酒西盆地晚新生代沉积比较敏感和全面记录了高原北部的构造运动和隆升过程。老君庙剖面晚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分析表明 13MaBP以来酒西盆地南部沉积物中重矿物具规律性变化 ;依据重矿物具规律性变化和沉积特征 ,揭示了青藏高原北缘晚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经历了稳定期 (13~ 8.2 6Ma)、逐步阶段性隆升期 (8.2 6~ <4 .9Ma)和急剧强烈整体阶段性隆升期 (>3.6 6~ 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构造隆升 新生代 酒西盆地 青藏高原 地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晚新生代板内造山与动力成矿
13
作者 李德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61-370,共10页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隆升是板块碰撞成因还是板内造山过程 ,关系到高原形成机制、演化过程以及岩石圈动力学与大陆动力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近年来在冈底斯发现多个以斑岩铜矿为主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其成矿时代为 2 0~ 12...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隆升是板块碰撞成因还是板内造山过程 ,关系到高原形成机制、演化过程以及岩石圈动力学与大陆动力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近年来在冈底斯发现多个以斑岩铜矿为主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其成矿时代为 2 0~ 12Ma ,与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时代一致 ,也与笔者10年前以大陆动力学和成矿动力学为理论指导的预测结果吻合。青藏高原南部晚新生代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矿床等方面的证据根本不支持碰撞造山理论 ,如青藏高原内部伸展边缘逆冲、碰撞与隆升之间时差明显 ,壳内低速层和低阻层发育 ,造山与成盆关系密切 ,板内隆升环境下发生大规模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动力成矿等。青藏高原南部晚新生代构造隆升作用是在新特提斯开合转换、碰撞造陆之后 ,在下地壳层流作用的驱动下 ,发生板内造山、地壳增厚、热隆伸展和改造成矿的构造成矿过程 ,大规模的板内金属成矿在 3~ 4Ma以来的均衡隆升、成山过程中进一步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陆 板内造山 地壳层流 改造成矿 新生代 青藏高原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东端泥质岩的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江媛媛 张泽明 +5 位作者 丁慧霞 秦圣凯 李文坛 张成圆 康东艳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631-2645,共15页
冈底斯岩浆弧东端林芝地区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来自岩浆弧的中、下地壳,是研究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窗口。本文对林芝布久地区西部产出的泥质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含夕线石石榴石云母片岩的峰期矿物... 冈底斯岩浆弧东端林芝地区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来自岩浆弧的中、下地壳,是研究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窗口。本文对林芝布久地区西部产出的泥质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含夕线石石榴石云母片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白云母+夕线石+石英+金红石,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峰期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为~7.4kbar和~715℃。片岩的进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很可能开始于~70Ma,退变质和熔体结晶作用发生在61~48Ma。本文和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东端变质岩的变质条件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变质带变质岩分别代表岩浆弧的中地壳和下地壳组成。同时,岩浆弧的下地壳主要由变质的基性和长英质岩浆岩组成,含少量变质沉积岩,而中地壳主要由变质的花岗质岩浆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我们认为在晚中生代-早新生代,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和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断离,引起了岩浆弧地壳构造缩短加厚和幔源岩浆增生,进而导致上地壳的沉积岩被埋藏到中、下地壳,并经历长期持续的高温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本研究不仅揭示出冈底斯岩浆弧经历了晚中生代-早新生代的变质作用,也为岩浆弧的地壳组成与空间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岩 角闪岩相变质 中生代-早新生代 地壳组成 地壳加厚 冈底斯岩浆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疆地学断面的成果讨论中国西北盆-山区的地壳构造演化
15
作者 刘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本文从新疆独山子泉水沟地学断面的资料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等新疆南部不同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进而对中国西北盆 山地区地壳构造及演化的某些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西部 盆山地区地壳构造运动发生的主要原... 本文从新疆独山子泉水沟地学断面的资料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等新疆南部不同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进而对中国西北盆 山地区地壳构造及演化的某些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西部 盆山地区地壳构造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壳及上地幔的不均一性(包括结构构造的不均一性以及物质成分的不均一性)。强调了现代盆山构造面貌虽然是新生代的产物,但其形成从中生代就已经开始,是一个延续的历史过程;但二者又有所不同,目前的盆山构造格局已明显不同于中生代甚至古生代的盆山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地壳构造演化 新疆地学断面 盆-山构造 山区 不均一性 地壳构造运动 结构构造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新疆南部 物质成分 中国西部 历史过程 构造格局 中生代 独山子 昆仑山 上地幔 新生代 古生代 山地 面貌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沉积物在8.6Ma前后岩石磁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闫晓丽 张启波 +6 位作者 方小敏 苗运法 昝金波 孟庆泉 宋春晖 张涛 迟云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90-1197,共8页
通过对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晚新生代沉积物的岩石磁学研究,揭示在11.8~8.6Ma磁化率波动较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低值(0.58~6.9/10-8m3kg-1);从8.6Ma开始受软磁性矿物控制明显持续增加(0.75~10.6/10-8m3kg-1)。通过沉积物磁学性质与环... 通过对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晚新生代沉积物的岩石磁学研究,揭示在11.8~8.6Ma磁化率波动较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低值(0.58~6.9/10-8m3kg-1);从8.6Ma开始受软磁性矿物控制明显持续增加(0.75~10.6/10-8m3kg-1)。通过沉积物磁学性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模式分析,结合盆地周围构造条件研究,认为物源的变化可能是造成黑林顶剖面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磁化率 物源 构造运动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陆盆地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耀明 洪汉烈 何雅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9-670,共12页
为重建西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及环境演变过程,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方法,对西昆仑山前陆盆地(叶城盆地)该时期沉积的一套磨拉石建造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的沉... 为重建西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及环境演变过程,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方法,对西昆仑山前陆盆地(叶城盆地)该时期沉积的一套磨拉石建造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的沉积物地层中,粘土矿物的种类始终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但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的相对含量,以及伊利石结晶度值等均显示出明显的变化。在8~3.5 Ma B.P.期间,伊利石相对含量值和结晶度值均比较高,而蒙脱石相对含量低,并有少量的高岭石产出;在3.5~3.3 Ma B.P.期间,伊利石相对含量值和伊利石结晶度值均急剧降低,而相反,蒙脱石相对含量值急剧升高,高岭石基本消失;3.3~2.8 Ma B.P.期间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参数与8~3.5 Ma B.P.时期的粘土矿物参数非常接近;而2.8~1.8 Ma B.P.期间沉积物的粘土矿物参数则与3.5~3.3 Ma B.P.期间的粘土矿物参数相类似。根据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特征变化规律可以推断,物源区母岩成分的变化是粘土矿物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则是次要影响因素。粘土矿物特征的变化规律显示西昆仑山体在晚新生代具有不均匀的阶段性隆升的特点,在3.5 Ma B.P.、3.3 Ma B.P.、2.8 Ma B.P.左右分别发生了三次明显的构造隆升事件,而且总伴随着风化母岩成分的变化。物源区在早更新世中期(12.5 Ma B.P.)很可能处于干旱的古气候古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新生代 前陆盆地 磨拉石 粘土矿物 古气候 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
18
作者 张抗 王俊玲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5-575,共1页
关键词 克拉通盆地 油气勘探 中国 有效烃源岩 天然气勘探 构造运动 新生代 构造旋回 空间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言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承造 杨树锋 陈汉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I0001-I0002,共2页
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及持续汇聚作用导致欧亚板块地壳增厚,形成了以"世界屋脊"著称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还激活了远离碰撞边界的大陆内部变形,强烈重塑了欧亚大陆内部构造格局。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 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及持续汇聚作用导致欧亚板块地壳增厚,形成了以"世界屋脊"著称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还激活了远离碰撞边界的大陆内部变形,强烈重塑了欧亚大陆内部构造格局。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周缘古造山带复活并急剧隆升,相邻克拉通则快速沉降,形成了一系列环绕青藏高原的陆内造山带和盆地群(包括: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龙门山等复活的古造山带和塔里木、准噶尔、吐哈、鄂尔多斯、河西走廊、四川等沉积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板块 新生代以来 内部变形 印度板块 沉积盆地 地壳增厚 古造山带 欧亚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对云南高原环境的影响
20
作者 程捷 刘学清 +2 位作者 高振纪 唐德翔 岳建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90-296,共7页
讨论了云南高原环境从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在上新世 ,云南高原普遍发育一套粘土岩、亚粘土岩、粉砂岩及褐煤的湖相、湖沼相沉积 ,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 ,西厚东薄 ,说明在上新世云南高原内部总体构造环境较稳定 ,但西... 讨论了云南高原环境从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在上新世 ,云南高原普遍发育一套粘土岩、亚粘土岩、粉砂岩及褐煤的湖相、湖沼相沉积 ,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 ,西厚东薄 ,说明在上新世云南高原内部总体构造环境较稳定 ,但西部盆地下沉的速度大于东部盆地。在早更新世 ,云南高原的沉积相和厚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红河断裂以西为洪冲积相的砾石层 ,厚度薄 ;滇西北主要为河流相的砾石层和砂层 ,略较滇西的厚 ;滇中地区为河湖相和河流相的砂质粘土层、粘土层、砂层和砾石层 ,厚度较大。说明进入早更新世 ,云南高原隆升强度明显加强 ,而且从西部向东部逐渐推进。在早更新世晚期 ,在青藏高原的昆黄运动的影响下 ,全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构造运动———元谋运动 ,造成下更新统的褶皱、断裂变形和金沙江的全线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新生代 高原隆升 沉积相变 水系变迁 构造运动 气候变迁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