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保山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
1
作者 王虎 赖俭康 常晓琳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52,共14页
【目的】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全球多地有冰川发育,保山地块作为冈瓦纳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在此期间经历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保存了冰川消长的重要信息。【方法】以滇西保山地区西邑、东山坡、卧牛寺剖面为研究对象,石炭纪—二叠纪古海洋... 【目的】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全球多地有冰川发育,保山地块作为冈瓦纳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在此期间经历了多次海侵海退事件,保存了冰川消长的重要信息。【方法】以滇西保山地区西邑、东山坡、卧牛寺剖面为研究对象,石炭纪—二叠纪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为研究内容,分析缺氧事件的成因,探讨其与冰期的关系。通过对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统计等方法,恢复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结果】识别出四个氧化还原阶段:第Ⅰ阶段为Tournaisian晚期,古海洋环境经历了硫化—缺氧—次氧化—氧化环境的快速变迁。第Ⅱ阶段为整个Visean期,从硫化—缺氧环境过渡为次氧化环境。第Ⅲ阶段为Asselian—Artinskian早期,第Ⅳ阶段为Kungurian早期—Wordian中期,二者经历相似,皆以氧化及次氧化—氧化环境为主,间歇出现缺氧及次氧化环境。【结论】Tournaisian晚期—Visean初期的硫化—缺氧事件和δ^(13)C_(card)的正漂以及生物量的减少呈明显正相关,全球其他地区早石炭世也指示为缺氧环境,保山地区早石炭世古海洋的硫化—缺氧事件很可能是对晚古生代冰期前幕冰川事件的响应。早中二叠世相比早石炭世的古海洋整体较氧化,这可能与冰期导致的海平面下降有关,这一变化可能对该区域早二叠世生物复苏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二叠纪 晚古生代大冰期 基默里地区 氧化还原条件 草莓状黄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宾夕法尼亚亚纪晚期变暖事件的沉积响应与全球对比
2
作者 岳超盛 陈吉涛 +4 位作者 杨文莉 高彪 胡科毅 祁玉平 王向东 《沉积学报》 2025年第4期1308-1321,共14页
【目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陆地生态系统繁盛以来最显著的冰川事件,是由多个离散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多次全球变暖事件,近年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在晚宾夕法尼亚世卡西莫夫期和格舍尔期界线(K... 【目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陆地生态系统繁盛以来最显著的冰川事件,是由多个离散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多次全球变暖事件,近年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在晚宾夕法尼亚世卡西莫夫期和格舍尔期界线(Kasimovian-Gzhelian Boundary,KGB)附近记录了一次短暂而显著的碳同位素负漂事件,并伴随显著的全球变暖,称之为KGB变暖事件。这一冰室气候背景下的变暖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对该变暖事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方法】选取华南板块罗甸盆地纳庆、上隆和纳绕剖面,对各自上宾夕法尼亚亚统卡西莫夫阶和格舍尔阶界线附近约20 m厚的地层开展详细的沉积学和碳同位素地层学工作,分析KGB变暖事件的沉积响应,并与全球不同地区的进行对比,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打下基础。【结果】共识别出泥状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正粒序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和黑色钙质泥岩4种沉积岩相,指示了海平面频繁波动的深水斜坡沉积环境。上隆剖面新报道的碳同位素记录与纳庆和纳绕剖面已发表的碳同位素记录显示出一致的变化趋势,KGB附近的碳同位素负漂移在全球多个不同剖面均有记录。研究层段牙形刺Heckelina eudoraensis带、Idiognathodus naraoensis带和H.simulator带底部记录的3次古水深的周期性变化与前人建立的天文旋回和全球典型沉积盆地的沉积旋回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结论】宾夕法尼亚亚纪晚期变暖事件(即KGB变暖事件)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华南罗甸盆地相关研究可作为该事件研究和全球对比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大冰期 变暖事件 华南板块 沉积响应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