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7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昆仑-塔西南坳陷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42
1
作者 方爱民 马建英 +2 位作者 王世刚 赵越 胡健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396-3406,共11页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的构造及沉积格架的演变过程,对塔西南坳陷性质及其演化阶段划分所存在的争议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塔西南-西昆仑这一盆山体系形成和演化中的构造变形和沉积记录。总体来说,根据现有沉积和构造变形资料,中生代之前西昆仑和塔西南坳陷分别处于同一构造背景下的不同沉积单元;二者之间盆山体系的形成主要自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或者说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现今的盆-山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地区 塔西南坳陷 晚古生代以来 沉积构造演化 LATE Paleozoic west KUNLUN orogen Tarim BASIN BASIN system KUNLUN orogenic belt tectonic movements structural geology sedimentary strata Early Pleistocene 盆山体系 构造变形 Early Cretaceous 塔里木盆地南缘 LATE Jurassic 油气资源评价 深层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样式与变形序列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徐芹芹 季建清 +7 位作者 龚俊峰 赵磊 涂继耀 孙东霞 陶涛 朱自虎 何国琦 侯建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6-644,共9页
断裂构造的发育是不同地质历史、不同应力场条件下地壳应变的叠加。针对某一地域断裂构造的研究,理清其发育序次和不同阶段断裂系统对应的构造应力场,是了解区域大地构造性质演变的重要环节。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非常强... 断裂构造的发育是不同地质历史、不同应力场条件下地壳应变的叠加。针对某一地域断裂构造的研究,理清其发育序次和不同阶段断裂系统对应的构造应力场,是了解区域大地构造性质演变的重要环节。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非常强烈,是认识中亚构造域性质的重要研究基地,同时也为断裂构造和变形序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野外实验室。通过对研究区1500个构造面理产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认为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主要发育以下几组构造面理:(1)290°走向;(2)10°~20°和80~90°走向;(3)40°~45°和320°~325°走向;(4)60°~70°和340°~350°走向。通过对野外构造现象、断裂之间的交切关系、断裂与相关地层及岩体的切割关系等的综合分析,结合遥感图像解译,确立了走滑断裂是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以来主要的构造样式,并建立了相应的变形序列:(1)大约在二叠纪晚期一三叠纪,由于准噶尔与中天山汇聚末期的区域性水平运动,受到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发育最早一期北西西向(290°左右)右旋走滑断裂;(2)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产状平缓,没有发现区域性构造变形证据;(3)古近纪,主要受制于太平洋构造域,受到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发育北北东向(10°~20°)左旋与近东西向(80°~90°)右旋共轭走滑构造;(4)新近纪早期,受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应力场为近南北向,发育北东向(40°~45°)、北西向(320°~325°)走滑构造,新近纪晚期应力场发生了小角度顺时针旋转,构造形迹又转变为北东东向(60°~70°)和北北西向(340°~3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走滑断裂 变形序列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南晚古生代以来伸展构造演化:中基性岩墙群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森 张达 +7 位作者 吕良冀 ABSAI Vatuva 狄永军 闫鹏程 林全胜 张林阔 马帅 袁远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9-902,共14页
为了深入探讨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演化特征,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闽西南龙岩一带中基性岩墙群进行年龄测定。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墙群属于钙碱性系列,主量元素以低TiO2(0.99%~1.73... 为了深入探讨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演化特征,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闽西南龙岩一带中基性岩墙群进行年龄测定。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墙群属于钙碱性系列,主量元素以低TiO2(0.99%~1.73%)、高Al2O3(13.80%~15.76%)、高K2O(0.59%~4.42%)、K2O〉Na2O为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 Ba, Th, 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 Ta, Zr等)。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两期代表性岩墙分别形成于316 Ma和141 Ma,属于晚古生代中晚期和中生代晚期。本文运用构造环境判别方法,并结合沉积古地理特征,认为早期辉绿岩(316 Ma)可能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板内拉张环境,晚期辉绿岩(141 Ma)可能形成于板块俯冲之后的火山弧?伸展的过渡环境。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讨论了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经历的构造演化阶段,即晚泥盆世?早三叠世伸展,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挤压,早?中侏罗世古特提斯构造域向燕山期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以及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大规模伸展等主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南 辉绿岩 古生代 伸展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剥露历史:来自裂变径迹和(U-Th)/He热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1
4
作者 徐芹芹 赵磊 王艳楠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0-336,共17页
东准噶尔造山带(简称东准噶尔)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山带时空演化与造山作用方式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古生代以来,东准噶尔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演化,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古生代大地构造格局的恢复和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对构造... 东准噶尔造山带(简称东准噶尔)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山带时空演化与造山作用方式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古生代以来,东准噶尔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演化,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古生代大地构造格局的恢复和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对构造-热演化历史的解剖相对薄弱,尤其缺少晚古生代剥露历史的刻画。卡拉麦里山是东准噶尔造山带的重要构造地貌单元,揭示其隆升-剥露过程对于认识东准噶尔造山带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卡拉麦里山东段的4件沉积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与磷灰石(U-Th-Sm)/He低温热年代学分析,获得了该区晚古生代—中生代的隆升-剥露信息。热历史反演结果表明,东准噶尔经历了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30~290 Ma)、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285~260 Ma)、三叠纪(250~230 Ma)、早白垩世(135~115 Ma)4期快速剥露。第1期(330~290 Ma)剥露推测与额尔齐斯-斋桑洋在晚石炭世的闭合有关;第2期(285~260 Ma)剥露推测与晚古生代卡拉麦里构造带的右行走滑变形有关;第3期(250~230 Ma)剥露推测与羌塘地块和昆仑-柴达木地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第4期(135~115 Ma)剥露推测是北侧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关闭和南侧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碰撞的联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锆石与磷灰石(U-Th)/He 剥露 古生代 东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华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对古亚洲洋俯冲-闭合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1
5
作者 曾浩 宋东方 +1 位作者 肖文交 李普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90,共25页
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的阿拉善-华北北缘地区保存了丰富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记录,为理解古亚洲洋从俯冲至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信息。本文对位于内蒙古西部的甘其毛都地区的4个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 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的阿拉善-华北北缘地区保存了丰富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记录,为理解古亚洲洋从俯冲至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信息。本文对位于内蒙古西部的甘其毛都地区的4个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锆石U-Pb定年表明这些岩体分别形成于早二叠世(283±3Ma、273±5Ma、272±5Ma)和中三叠世(238±3Ma)。早二叠世岩体以石英闪长岩和闪长玢岩为主,富集轻稀土与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Hf同位素显著亏损(-4.0~+15.6)。它们可能是由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经分离结晶演化而成。中三叠世侵入体为花岗闪长岩,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锆石ε_(Hf)(t)值均为正值(+5.0~+8.5),可能代表了碰撞造山阶段新生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系统收集并分析了阿拉善-华北北缘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规律与地球化学特征,以限定其构造背景与深部动力学过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石炭纪时期,古亚洲洋向南俯冲至阿拉善-华北克拉通之下并不断向北后撤;至早二叠世,俯冲板片转变为前进式俯冲,整体处于挤压环境,发育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弧背前陆盆地;早-中三叠世,古亚洲洋闭合,阿拉善-华北克拉通沿索伦缝合带与北侧的中亚弧增生体系发生碰撞-拼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 华北北缘 古生代-早中生代 古亚洲洋 俯冲-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冰期沉积特征研究——以申扎地区为例
6
作者 何柯衡 许欢 +6 位作者 安显银 刘高政 杜研 丁家翔 夏磊 苑婷媛 郑洪波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6-995,共20页
【目的】晚古生代冰期作为显生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地质记录最丰富的冰期事件,记录了完整的冰室—温室气候转变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气候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前人针对晚古生代冰期的时空演化、控制因素等开展了大量... 【目的】晚古生代冰期作为显生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地质记录最丰富的冰期事件,记录了完整的冰室—温室气候转变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气候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前人针对晚古生代冰期的时空演化、控制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冰期特别是冰期沉积记录却知之甚少,相关研究亟待加强。【方法】选取拉萨地块申扎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开展1∶200比例尺的剖面实测,对冰期发育层位进行沉积岩相及岩相组合划分,运用沉积构型分析方法来判别沉积环境,恢复冰川沉积体系。【结果】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冰期记录主要发育在拉嘎组,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针对拉嘎组冰期沉积,共划分出20种岩相和16类典型岩相组合,识别出了6类冰期沉积环境,包括浅海陆棚、基线扇、冰底、冰河、冰湖和冰水扇。【结论】拉萨地块申扎地区晚古生代冰期经历了早期海洋型冰川向晚期陆地型冰川的转变,指示全球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整体气候逐渐变暖的趋势,与全球晚古生代冰期演化特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申扎地区 古生代冰期 岩相 沉积环境 冰川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盆地晚古生代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及其对周缘造山带的响应
7
作者 许军 付强 杨文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143,共12页
目的为探讨晚古生代华北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盆山系统演化过程,开展华北盆地晚古生代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及其对周缘造山带的响应研究。方法本文收集华北盆地晚古生代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通过大规模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并与周缘造山带演... 目的为探讨晚古生代华北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盆山系统演化过程,开展华北盆地晚古生代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及其对周缘造山带的响应研究。方法本文收集华北盆地晚古生代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通过大规模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并与周缘造山带演化相结合,分析板缘造山带构造活动对华北克拉通盆地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华北盆地晚石炭世本溪组地层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峰值为310,440 Ma;早二叠世太原组—上石盒子组碎屑锆石年龄有5个主要峰值,分别为310,300,440,~1850,~2500 Ma;晚二叠世石千峰组碎屑锆石年龄有5个主要峰值,分别为260,310,440,~1850,~2500 Ma。晚石炭世,华北盆地内部沉积物主要来自秦岭造山带,来自内蒙古隆起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华北盆地北缘;早二叠世末期,来自内蒙古隆起的沉积物进积到华北盆地南部边缘,实现了“南高北低”到“北高南低”的构造转换;晚二叠世,秦岭造山带再次向华北盆地内部提供沉积物,指示了盆地南部隆升。结论物源区的演变指示了华北北缘兴蒙造山带持续增强的造山作用以及华北南缘秦岭造山带内部勉略洋盆伸展—俯冲造山的构造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盆地 古生代 碎屑锆石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尕海南山晚志留世—晚泥盆世火山岩浆组合对早古生代造山后伸展时限的约束 被引量:1
8
作者 高万里 王宗秀 +2 位作者 吴林 江万 钱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518,共13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构造带经历了早古生代的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形成了广为人知的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早古生代造山带何时开始垮塌一直存在争论,火山岩和侵入岩作为深地岩石探针能为约束地壳活动提供关键制约。应用锆石LA–ICP–M...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构造带经历了早古生代的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形成了广为人知的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早古生代造山带何时开始垮塌一直存在争论,火山岩和侵入岩作为深地岩石探针能为约束地壳活动提供关键制约。应用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方法对柴北缘东段尕海南山地区出露的牦牛山组火山碎屑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岩开展研究。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牦牛山组火山碎屑岩的形成时代约为423 Ma,侵入其中的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370 Ma,表明火山岩喷发的年龄在晚志留世,后期侵入的花岗岩结晶年龄为晚泥盆世;锆石Lu–Hf同位素结果显示,晚志留世熔结凝灰岩ε_(Hf)(t)值集中在–11.5~–8.3,其两阶段Hf模式年龄集中在1945~2133 Ma,显示火山岩主要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熔融;而晚泥盆世侵入的花岗岩的ε_(Hf)(t)值分布在3.9~9.1,其两阶段的Hf模式年龄集中在792~1118 Ma,显示花岗岩主要源于中—新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对区域地质、岩石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时期,大陆深俯冲导致的强烈造山作用造成柴北缘地壳发生明显加厚,加厚的欧龙布鲁克地壳基底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该时期的火山岩;晚泥盆世时期,加厚地壳的拆沉作用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引发区域地壳伸展,上涌的软流圈物质与地壳相互作用并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因此区域牦牛山组形成时代跨度较大,不能笼统地用牦牛山组代表造山结束的时限,晚泥盆世岩浆岩的出现才预示着柴北缘地区进入显著的地壳伸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古生代 柴达木盆地北缘 火山-侵入岩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晚古生代盆地演化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羽佳 李溪遥 +2 位作者 吴承泉 徐进鸿 张正伟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8-492,共15页
在西昆仑北部地区,由于古特提斯洋汇聚作用,导致形成弧后伸展构造带以及一系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本文着重综述以下几个问题:1)位于塔里木地块南缘上的塔木-卡兰古盆地带,由于坳陷作用连续沉积了中泥盆统-上二叠统地层,其构造位置相当... 在西昆仑北部地区,由于古特提斯洋汇聚作用,导致形成弧后伸展构造带以及一系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本文着重综述以下几个问题:1)位于塔里木地块南缘上的塔木-卡兰古盆地带,由于坳陷作用连续沉积了中泥盆统-上二叠统地层,其构造位置相当于远域大陆弧后环境盆地;位于西昆仑地块北缘的奥依塔格-库尔良弧后盆地带,由于裂陷作用断续地沉积了中泥盆统-上二叠统地层,其构造位置相当于弧后盆地。虽然这两个盆地带之间被铁克里克断隆带所分隔,但它们的演化过程具有同时性。2)盆地中主要有两期岩浆岩活动,一是与盆地扩张期同生的“双峰式”岩浆岩(339~291 Ma),二是与盆地闭合有关的中酸性岩浆岩(265~206 Ma);3)在盆地演化过程中,中泥盆世-早二叠世是盆地扩张期,在局部坳陷的封闭盆地和缺氧环境下形成同生沉积矿床,主要包括海相砂岩型铜矿床、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沉积锰矿床以及VMS型铜矿床;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是盆地闭合期,由于盆-山转换作用导致沉积基底褶皱和岩浆活动,并形成了构造-热液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总之,晚古生代区域伸展构造环境受制于古特提斯汇聚作用,在这些盆地扩张到闭合的演化过程中,形成沉积型矿床、岩浆热液型矿床和构造-热液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盆地 弧后伸展环境 铅-锌-铜-锰矿床 西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北山南部柳园洋晚古生代两阶段古地理演化
10
作者 牛亚卓 张东东 +3 位作者 杨博 张宇轩 史冀忠 周俊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83-1700,共18页
甘蒙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其间的柳园洋是古亚洲洋的重要分支之一,关于该洋盆的演化过程存在两阶段裂谷盆地和单阶段长期俯冲两种认识。柳园洋位于北山南部石板山地块和双鹰山地块之间,石板山地块的晚古生代沉积序列和物源变化... 甘蒙北山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其间的柳园洋是古亚洲洋的重要分支之一,关于该洋盆的演化过程存在两阶段裂谷盆地和单阶段长期俯冲两种认识。柳园洋位于北山南部石板山地块和双鹰山地块之间,石板山地块的晚古生代沉积序列和物源变化完整记录了洋盆的古地理演化过程,对于重建区域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聚焦石板山地块独山地区的上古生界火山-沉积序列,通过砂岩碎屑颗粒组分和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提供柳园洋古地理演化的约束证据。本文数据表明:独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碎屑锆石年龄为早古生代单峰式分布(~415Ma),来自于柳园洋向南俯冲在石板山地块边缘而形成的岩浆弧;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样品中出现了明显的中元古代碎屑锆石年龄(~1426Ma),来自于北侧的双鹰山地块和中天山地块,指示洋盆闭合事件;下二叠统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单峰式分布(301~290Ma),来自于裂谷火山活动。此外,本次研究通过对北山南部已发表物源学数据的统计计算,进一步证明并完善了古生代柳园洋两阶段演化模型:中奥陶世—中泥盆世,柳园洋双向俯冲至敦煌-石板山地块和双鹰山地块之下;晚泥盆世,柳园洋闭合,直至石炭纪晚期,敦煌-石板山-双鹰山地块形成了统一的陆缘环境;早—中二叠世,柳园裂谷盆地逐步发育至原洋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园洋 砂岩碎屑组分 碎屑锆石 古生代 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东部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及构造指示意义
11
作者 朱孝钰 孙大亥 +3 位作者 何文康 陈一铭 李兴一 姚卫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18-1935,共18页
【目的】经历早古生代武夷—云开造山运动后,华南东部进入晚古生代构造平静期,区域内发生大范围海侵事件并沉积了厚层的上古生界沉积序列。其中,泥盆系—下二叠统空谷阶的地层厚度展布、岩相横向变化等特征对了解华南东部在武夷—云开... 【目的】经历早古生代武夷—云开造山运动后,华南东部进入晚古生代构造平静期,区域内发生大范围海侵事件并沉积了厚层的上古生界沉积序列。其中,泥盆系—下二叠统空谷阶的地层厚度展布、岩相横向变化等特征对了解华南东部在武夷—云开造山垮塌后的古地貌继承、晚古生代盆地沉降、海平面变化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方法】对区内泥盆纪—早二叠世空谷期地层进行厚度和岩性统计,分别编制了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空谷期的地层等厚图和平面岩相图,并计算各世期的盆地沉降速率。【结果】武夷—云开造山垮塌之后,华南晚古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泥盆纪时期,华南东部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特征,盆地沉降速率大(约25 m/Ma)。第二阶段发生在石炭纪—早二叠世空谷期,构造活动趋于平静,盆地大范围接受海侵,盆地沉降速率小(约10 m/Ma)。【结论】晚古生代盆地发生第一阶段沉降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其构造活动机制主要为武夷—云开造山垮塌,并且与华南板块从冈瓦纳大陆裂离所产生的拉张作用也有一定关联。盆地发生第二阶段沉降主要受控于沉积物负载和气候变化,且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气候变化对盆地沉降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古生代 地层等厚图 岩相图 盆地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06
12
作者 李锦轶 肖序常 +3 位作者 汤耀庆 赵民 朱宝清 冯益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05-316,共12页
笔者等根据近年研究,认为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演化,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早泥盆世初,早古生代晚期形成的陆壳拉张,分裂成卡拉麦里有限洋盆;早泥盆世晚期,该洋盆开始聚敛收缩,早石炭世初洋盆闭合,两侧陆块连接;陆块... 笔者等根据近年研究,认为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板块构造的演化,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早泥盆世初,早古生代晚期形成的陆壳拉张,分裂成卡拉麦里有限洋盆;早泥盆世晚期,该洋盆开始聚敛收缩,早石炭世初洋盆闭合,两侧陆块连接;陆块连接带上发育由洋盆转化形成的陆间残余海盆;早石炭世末期,发生强烈褶皱造山运动,把已经连接的陆块最后焊接成一个板块。此后,该区进入板内演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板块 构造 特征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晚古生代陆壳垂向生长(Ⅰ)——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时限 被引量:578
13
作者 韩宝福 季建清 +2 位作者 宋彪 陈立辉 张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77-1086,共10页
准噶尔是新疆北部古生代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为特征,是中亚造山带中显生宙陆壳生长作用非常显著的地区之一。根据新近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并参考已经发表的锆石U-Pb年龄,本文重新厘定了准噶尔晚... 准噶尔是新疆北部古生代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为特征,是中亚造山带中显生宙陆壳生长作用非常显著的地区之一。根据新近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并参考已经发表的锆石U-Pb年龄,本文重新厘定了准噶尔晚古生代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时限。按照最新的国际地质年表中石炭纪和二叠纪划分方案(Gradstein et al.,2004),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是从早石炭世中-晚维宪期开始、于早二叠世末期结束的。东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发生在330~265Ma之间,而西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时限在340~275Ma之间,持续时间分别约65Ma。但是,在东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集中在330~310Ma和305~280Ma两个时段发生,而在西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高峰发生在310~295Ma之间。准噶尔晚古生代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在空间上没有受到重要地质界线(如蛇绿岩带)的分隔控制,在有的地方花岗岩还可以侵位在蛇绿岩带之中。而晚古生代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不但在准噶尔分布广泛,而且在准噶尔北邻的阿尔泰造山带和南邻的天山造山带中均有出现,具有广泛的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后碰撞深成岩浆作用 大陆地壳生长 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223
14
作者 刘永江 张兴洲 +8 位作者 金巍 迟效国 王成文 马志红 韩国卿 温泉波 赵英利 王文弟 赵喜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3-951,共9页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蒙地块南缘发育了晚古生代具有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建造。晚古生代早期佳—蒙地块南缘为活动陆缘,在~320Ma向北的俯冲过程中古亚洲洋板块发生断离,形成火山弧,同时导致其北侧"贺根山"弧后洋的拉开,持续的向北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并于~280Ma贺根山洋已经完全闭合。佳—蒙地块南缘开始由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环境转化,最后在晚二叠世末期古亚洲洋完全闭合转入内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古亚洲洋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佳—蒙地块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东昆仑晚古生代末—中生代中酸性火成岩与陆内造山过程 被引量:188
15
作者 郭正府 邓晋福 +2 位作者 许志琴 莫宣学 罗照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44-352,共9页
利用岩石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回溯了东昆仑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研究表明,东昆仑晚海西期—早燕山期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1)洋脊形成与扩张阶段(309~260Ma);(2)大洋板块大规模俯冲阶段(260... 利用岩石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回溯了东昆仑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研究表明,东昆仑晚海西期—早燕山期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1)洋脊形成与扩张阶段(309~260Ma);(2)大洋板块大规模俯冲阶段(260~230Ma),火成岩具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属性;(3)陆内造山阶段(230~190Ma),陆壳的厚度相当于260~230Ma期间的两倍,南、北边缘构造性质与深部过程具较明显差异与不对称性。南缘深部总体特征是“壳热而幔冷”,暗示着陆壳与壳下岩石圈之间可能沿莫霍面有较大的构造拆离;北缘在壳底具岩浆底侵作用,其深部特征为“壳冷幔热”。自晚海西期—早燕山期东昆仑岩石圈缩短总量(平均值)约为1463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陆内造山过程 东昆仑 古生代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右江盆地的格局和转换 被引量:129
16
作者 杜远生 黄虎 +5 位作者 杨江海 黄宏伟 陶平 黄志强 胡丽沙 谢春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右江盆地是在夷平的南华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再生裂陷的大陆边缘盆地,该盆地的形成与金沙江—哀牢山古特提斯洋盆关系密切,是一个具有台地与台间海槽相间结构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右江盆地自早泥盆世埃姆斯晚期开始裂...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右江盆地是在夷平的南华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再生裂陷的大陆边缘盆地,该盆地的形成与金沙江—哀牢山古特提斯洋盆关系密切,是一个具有台地与台间海槽相间结构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右江盆地自早泥盆世埃姆斯晚期开始裂陷,到石炭纪盆地与越北地块之间出现一个与古特提斯洋相关的局限小洋盆或深海盆。至二叠纪,该洋盆开始向西南俯冲于越北地块之下,形成活动大陆边缘。早三叠世晚期以后,随着该洋盆的闭合和碰撞造山,在凭祥、那坡等地出现同碰撞型的火山活动,右江盆地也于中三叠世转变为以复理石为特征的前陆盆地。因此右江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早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被动大陆边缘(早石炭世—早三叠世)、前陆盆地(中三叠世)的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江盆地 古生代 三叠纪 沉积盆地 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203
17
作者 郭英海 刘焕杰 +2 位作者 权彪 汪泽成 钱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4-51,共8页
采用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在野外露头、钻井剖面的综合研究和室内编图基础上,提出陆表海碳酸盐台地—碎屑堡岛—浅水三角洲复合沉积体系是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重要的古地理格局。受区域构造背景影响,晚古生代盆地充填经历了裂陷海湾和... 采用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在野外露头、钻井剖面的综合研究和室内编图基础上,提出陆表海碳酸盐台地—碎屑堡岛—浅水三角洲复合沉积体系是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重要的古地理格局。受区域构造背景影响,晚古生代盆地充填经历了裂陷海湾和陆表海浅陷共存、统一陆表海、近海内陆坳陷和内陆湖盆四个阶段,区域古地理格局由陆表海碳酸盐台地—碎屑堡岛—浅水三角洲复合体系沉积演变为三角洲—河流体系沉积,最终被河流—湖泊体系沉积取代。砂质储集体发育受控于沉积环境,主要展布在中、北部地区,以河流、三角洲砂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沉积研究 古地理演化 鄂尔多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牙克石地区晚古生代弧岩浆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82
18
作者 赵芝 迟效国 +2 位作者 刘建峰 王铁夫 胡兆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245-3258,共14页
在内蒙古牙克石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中发现了岛弧火山岩和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火山岩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凝灰岩组成,属于钙碱性系列,它们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玄武岩的SHPIMP锆石... 在内蒙古牙克石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中发现了岛弧火山岩和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火山岩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凝灰岩组成,属于钙碱性系列,它们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玄武岩的SHPIMP锆石U-Pb年龄表明其形成于373.2±5.3Ma。锆石εHf(t)值为+14.67~+18.67,类似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现代俯冲带玄武岩的Hf同位素特征。上述特征说明,玄武岩很可能起源于受俯冲板片流体改造的亏损地幔楔,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331.2±3.7Ma。岩石高SiO2、Sr,高Sr/Y比值,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Y及高场强元素,铕异常基本不明显,具备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εHf(t)值较高(+12.78~+14.54),说明源区可能为亏损地幔或新生的玄武质下地壳。根据微量元素组成认为花岗闪长岩主要起源于晚古生代底侵的岛弧玄武-安山质下地壳。弧火山岩和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的发现表明,区内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发生过大洋板片的俯冲作用,可能与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碰撞拼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弧岩浆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内蒙古牙克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闪长质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晚古生代岩浆弧的地质记录 被引量:83
19
作者 王惠初 赵凤清 +3 位作者 李惠民 孙立新 苗来成 冀世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7-604,共8页
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丰宁-承德地区分布着许多被认为是古元古代的片麻状闪长质-石英闪长质-花岗闪长质侵入体,新的年代学资料揭示这些侵入体中许多是晚古生代的产物。本次工作从京北喇叭沟门闪长岩体和丰宁天桥含石英闪长岩体中分别获得了(... 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丰宁-承德地区分布着许多被认为是古元古代的片麻状闪长质-石英闪长质-花岗闪长质侵入体,新的年代学资料揭示这些侵入体中许多是晚古生代的产物。本次工作从京北喇叭沟门闪长岩体和丰宁天桥含石英闪长岩体中分别获得了(288.0±4.8)Ma和(279.5±5.6)Ma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这些钙碱性岩石的存在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在早二叠世是一条安第斯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综合分析冀北地区晚古生代侵入岩的侵位时代和变形特点,结合该地区晚古生代发生变形变质作用的年龄信息,推测华北克拉通北侧的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末封闭,随后进入了主造山期之后的构造松弛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 古生代 闪长质侵入体 SHRIMP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活动期次、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283
20
作者 张拴宏 赵越 +4 位作者 刘建民 胡健民 宋彪 刘健 吴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4-842,共19页
通过对华北陆块北缘近年来获得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及部分39Ar-40Ar测年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至少经历了泥盆纪、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及二叠纪末—三叠纪等3期明显的岩浆作用过程。泥盆纪岩浆... 通过对华北陆块北缘近年来获得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及部分39Ar-40Ar测年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至少经历了泥盆纪、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及二叠纪末—三叠纪等3期明显的岩浆作用过程。泥盆纪岩浆活动时限在400~360Ma左右,岩性主要为碱性岩(正长岩及二长岩),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二长闪长岩、碱性花岗岩及流纹岩,出露面积较少。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活动时限在330~265Ma左右,岩性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其次为辉长岩及英云闪长岩。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活动(250~200Ma),岩性主要为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碱性杂岩,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及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呈近东西走向的带状分布,其中泥盆纪及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隆起上,而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岩分布范围更大,其南界可以到达燕山构造带最南端的蓟县盘山及太行山北段的河北涿鹿矾山地区。这些广泛分布的多期次岩浆活动表明华北地块北缘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岩浆及构造作用过程。泥盆纪岩浆活动可能与白乃庙岛弧岩带与华北克拉通弧-陆碰撞后的伸展作用有关。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活动的形成与古亚洲洋向华北地块的俯冲作用有关。而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活动的形成与华北地块与西伯利亚南缘蒙古增生褶皱带拼合后的伸展及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期次 古生代-早中生代 华北地块 大陆边缘 锆石U-PB定年 兴蒙造山带(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