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山—燕山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地层、沉积特征及盆地构造属性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1 位作者 刘燕学 旷红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8-106,共19页
阴山—燕山地区广泛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保存了土城子组形成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及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然而,对于土城子组的沉积特征、盆地属性和大地构造背景仍存很大争议。文中对前人关于土城子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 阴山—燕山地区广泛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保存了土城子组形成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及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然而,对于土城子组的沉积特征、盆地属性和大地构造背景仍存很大争议。文中对前人关于土城子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在依据实测资料的基础上,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入手,研究和分析了土城子组盆地演化规律和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土城子组垂向上经历了冲积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的沉积环境变化,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显示土城子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包头—呼和浩特、北京延庆、凌源3个沉积中心,古水流流向呈现分区性,分别向3个沉积中心汇聚,表明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阴山—燕山地区存在大青山、冀北和辽西3个泛盆。物源分析显示砾石成分呈现明显的分带性,辽西地区以火山岩和沉积岩为主,冀北地区主要为火山岩,其次为花岗岩和碳酸盐岩,大青山地区变质岩为主。从各地基底岩性可以看出,辽西地区土城子组下伏髫髻山组火山岩发育,古生代沉积岩出露较广,冀北地区则主要为前寒武系碳酸盐岩、花岗岩和晚古生代花岗岩,以及中生代火山岩,大青山地区以前寒武系变质岩为主,以上各地区盆地基底的岩性与砾石成分的分区性形成了很好的对应。砾石中老地层物质组分向上增加、新地层物质组分向上减少的特征则反映了揭顶剥蚀的特点,二者共同说明土城子组是在盆地基底差异性隆升的条件下剥蚀沉积的产物。广泛分布于冀北—辽西地区土城子组上部的巨型-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厘定为风成沉积,这一特殊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产物也属于盆地基底隆升的结果。阴山—燕山与周边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发现说明,土城子组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陆内裂谷盆地,与同期岩石圈减薄作用耦合,它的形成可能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的俯冲作用有关。鉴于土城子组盆地的构造属性,遂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定位为华北北缘陆内裂谷的起始时间。提出一个新的土城子组盆地演化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阴山—燕山地区土城子组地层发育、沉积演化以及与岩浆岩关系、盆地动力机制、盆地属性和土城子组与张家口组在不同区域所表现的不同接触关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燕山地区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土城子组 沉积相 物源 古水流 隆升 陆内裂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的新叶肢介化石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思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57-966,共10页
新叶肢介化石共有3属5种,其中2属4种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早期的清水河组,包括Shiheziestheria pangiWang(gen.et sp.nov.),Nestoria jungarensis Wang(sp.nov.),Nestoria shawanensis Wang(sp.nov.),Nestoria donggouensis Wang(... 新叶肢介化石共有3属5种,其中2属4种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早期的清水河组,包括Shiheziestheria pangiWang(gen.et sp.nov.),Nestoria jungarensis Wang(sp.nov.),Nestoria shawanensis Wang(sp.nov.),Nestoria donggouensis Wang(sp.nov.);另1属1种Eosestheria yaozhanensis sp.nov.,产自冀北围场县腰站乡晚侏罗世晚期的大北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肢介新属种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中国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剥蚀量恢复与原型盆地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明健 张训华 +3 位作者 张运波 何登发 孙衍鹏 李文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9-506,共8页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期的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的强弱主要受燕山晚期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控制,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展布方向为NNE向,地层展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厚度中心均位于断层上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清坳陷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剥蚀量 原型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生代滦平盆地古气候环境演化——基于化学风化强度重建 被引量:1
4
作者 殷艺天 张来明 +2 位作者 顾雪 余晨旻 吴培衍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8,29,共10页
气候变化是影响生物群演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因此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所处的古气候环境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滦平盆地作为典型的晚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出露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代表性化石,是开展古气候演化与生物群更替关系研究的... 气候变化是影响生物群演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因此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所处的古气候环境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滦平盆地作为典型的晚中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出露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代表性化石,是开展古气候演化与生物群更替关系研究的理想场所。然而,前人研究主要聚焦于热河生物群演化中晚期阶段,这限制了对热河生物群早期演化的理解。本研究对滦平盆地晚中生代地层开展沉积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重建化学风化强度、古温度和古降水等多个古气候环境记录。研究结果表明,滦平盆地在侏罗纪和白垩纪之交为相对干旱的气候,可能驱动了该地区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的交替。基于火山灰层位与热河生物群生物多样性联系,研究发现白垩纪火山活动的增强与古气候逐渐转向暖湿导致湖泊古生产力显著提高,推测热河生物群的早期演化可能受到火山活动与气候演化的双重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平盆地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热河生物群 化学风化 古气候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羌塘盆地油页岩形成环境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剑 付修根 +1 位作者 李忠雄 熊松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1-17,共7页
最近在北羌塘长蛇山地区新发现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大套油页岩及巨厚膏盐层,该油页岩与近年来作者在胜利河、长梁山地区发现的多处油页岩连成一片,构成了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中生代海相油页岩带—北羌塘油页岩带。沉积岩相、古地理研究... 最近在北羌塘长蛇山地区新发现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大套油页岩及巨厚膏盐层,该油页岩与近年来作者在胜利河、长梁山地区发现的多处油页岩连成一片,构成了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中生代海相油页岩带—北羌塘油页岩带。沉积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北羌塘盆地总体上为一个向北西开口的相对闭塞的巨大海湾,发育了河流-三角洲、海湾(潮坪-潟湖)和浅海-陆棚等沉积相组合。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表明,油页岩(段)沉积期,胜利河地区处于潮湿的热带-亚热带环境,大量淡水的注入以及高的生产力等综合因素,控制了油页岩的形成,其分布主要位于局限海湾-潟湖的边缘带;膏盐层(段)沉积则发育于相对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闭塞环境。北羌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油页岩及其上覆膏盐层是重要的烃源岩和区域性封盖层。油页岩及含膏盐层沉积组合的发现,对于重新认识羌塘盆地生烃条件及保存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羌塘盆地 海相油页岩 沉积环境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寒岭—偏岭平移断裂带特征及其形成动力机制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国仁 江淑娥 +5 位作者 杨占兴 李春明 关培彦 韩小平 丁伟 王海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3-192,共10页
寒岭—偏岭平移断裂带位于辽宁东部 ,是中国东部郯庐断裂东盘的一个次级断裂。它控制着辽东鞍山—本溪地区地质体的分布。通过对平移断裂的展布、形态、伴随构造、牵引构造、位移方向和幅度、平移时间、断层尾端及动力学演化等特征研究 ... 寒岭—偏岭平移断裂带位于辽宁东部 ,是中国东部郯庐断裂东盘的一个次级断裂。它控制着辽东鞍山—本溪地区地质体的分布。通过对平移断裂的展布、形态、伴随构造、牵引构造、位移方向和幅度、平移时间、断层尾端及动力学演化等特征研究 ,认为该断裂主要活动于晚三叠世 ,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最为活跃 ,伴随岩浆侵入活动、火山喷发及陆相沉积。断裂带长约 1 3 0km ,中段位移最大可达 3 1km ,向东西两端逐渐减少。该断裂活跃时期主要表现为左行平移性质。构造的活动 ,主要与中生代时期欧亚大陆与伊佐奈岐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岭—偏岭平移断裂带 左行平移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伊佐奈岐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丹俯冲增生带南缘土地沟–池沟地区侵入岩形成时代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平 陈隽璐 +2 位作者 张越 孙少珍 郝晨羽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7,共18页
位于商丹俯冲增生带南缘山阳–柞水地区的侵入岩类在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新元古代(885~621 Ma)和中晚三叠—早白垩世(233~132 Ma)2个阶段,且后者多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燕山期造山活动的产物。该构造带内土地沟至池沟地区出露有部分与成... 位于商丹俯冲增生带南缘山阳–柞水地区的侵入岩类在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新元古代(885~621 Ma)和中晚三叠—早白垩世(233~132 Ma)2个阶段,且后者多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燕山期造山活动的产物。该构造带内土地沟至池沟地区出露有部分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小岩体,锆石LA–ICP 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144.4~158.8 Ma,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高Sr、低Y的特征。结合区域岩浆岩演化研究,可以认为土地沟–池沟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侵入岩类的形成可能与西太平洋活动应力作用以及区内的北西向构造系统约束具有密切关联。受此影响,以中南秦岭地区在后碰撞–后造山阶段拆沉和幔源物质上涌作用下,地壳物质发生重熔从而在山阳–柞水一带形成一系列中酸性侵入岩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丹俯冲增生杂岩带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东部玛尼吐组火山岩形成时代及其大地构造环境 被引量:5
8
作者 柳永正 张海平 +3 位作者 张永清 贺宏云 徐铭池 焦建刚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60,共15页
玛尼吐组广泛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与满克头鄂博组和白音高老组的地质时代被定为晚侏罗世,然而前人在玛尼吐组中发现Nestoriapissovi化石,并认为是早白垩世冀北阶的带化石,同位素年代学结果差异也较大,而且形成的大地构造环... 玛尼吐组广泛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与满克头鄂博组和白音高老组的地质时代被定为晚侏罗世,然而前人在玛尼吐组中发现Nestoriapissovi化石,并认为是早白垩世冀北阶的带化石,同位素年代学结果差异也较大,而且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仍然存在争论。因此,笔者对玛尼吐组火山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并利用全岩成分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玛尼吐组采集的3个安山岩和粗安岩的锆石U–Pb(LA–ICP–MS)测年结果分别为(142.4±1.4)Ma、(130.0±1.4)Ma和(145.0±1.5)Ma,显示该地区玛尼吐组形成于早白垩世。样品SiO2含量为59.43%~64.73%,Al_(2)O_(3)含量为15.66%~17.19%,K_(2)O含量为2.56%~5.03%,Na_(2)O含量为3.59%~4.53%,全碱含量为6.36%~9.56%;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Nb、Sr、P和Ti为特征;稀土元素ΣREE=118.71×10^(–6)~189.99×10^(–6),轻重稀土分馏系数(La/Yb)N为8.88~9.58,δEu值为0.66~0.95,Eu负异常,与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对比大兴安岭西部玛尼吐组西部、中部(~140 Ma)和东部火山岩年龄,笔者认为其玛尼图组火山岩类最老形成于晚侏罗世(~158 Ma),向东逐渐变新为早白垩世(140~130 Ma),这一变化与蒙古–鄂霍次克洋自西向东的闭合及陆块的后碰撞伸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 玛尼吐组 锆石U–Pb年龄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