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花岗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晓飞 滕超 +6 位作者 周毅 王必任 曹军 李树才 张华川 庞振山 刘俊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03-1927,共25页
中亚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与早中生代之交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发育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LA- ICP- MS 锆石U- Pb测... 中亚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与早中生代之交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西乌旗罕乌拉地区发育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LA- ICP- MS 锆石U- Pb测年获得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53. 8±1. 2Ma和240. 5±0. 78Ma,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49. 6±1. 7Ma和240. 4±0. 59Ma,反映了晚二叠世晚期-早中三叠世的构造岩浆作用事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铝饱和指数A/CNK为 0. 89~1. 13,属于钙碱性I型花岗岩;SiO 2介于65. 97%~70. 56%(>56%),MgO介于1. 33%~ 1. 70%(<3%),Al 2 O 3 介于14. 75%~15. 01%(≈15%),Sr介于483. 2×10 -6 ~541. 9×10 -6 (>400×10 -6 ),Y介于10. 46×10 -6 ~13. 35×10 -6 (<18×10 -6 ),Yb介于0. 77×10 -6 ~1. 45×10 -6 (<1. 9×10 -6 ),岩石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 N 介于12. 07~33. 05,具Eu轻微负异常(δ Eu=0. 78~0. 89),显示了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铝饱和指数A/CNK为1. 05~1. 20,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高SiO 2 (72. 73%~77. 02%)、富碱(K 2 O+Na 2 O=7. 36%~8. 47%),低P 2 O 5 (0. 016%~0. 085%)和CaO(0. 38%~1. 67%),富集Th、U、K、Nd、Hf,亏损Ba、Nb、Ta、P、T和HREE等元素,明显负Eu异常(δ Eu=0. 08~0. 61),高度分异(DI=85. 78~95. 76),P 2 O 5 含量与SiO 2 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Y含量与Rb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属于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它们为来源于不同深度的加厚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经进一步演化及结晶分异后,不同批次上升就位的产物。结合岩体地质学及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晚二叠世晚期-早中三叠世花岗岩形成于碰撞环境,为晚二叠世末古亚洲洋闭合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事件的岩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西乌旗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 埃达克岩 高分异Ⅰ型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祁漫塔格东段晚二叠世-早侏罗世侵入岩岩石组合时空分布、构造环境的讨论 被引量:49
2
作者 王秉璋 陈静 +3 位作者 罗照华 陈发彬 王涛 郭贵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213-3228,共16页
祁漫塔格地区是青藏高原北部最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以祁漫塔格东段为研究区分析讨论了祁漫塔格及临区晚二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特点,从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可以识别出4个阶段5个花岗岩组合。... 祁漫塔格地区是青藏高原北部最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以祁漫塔格东段为研究区分析讨论了祁漫塔格及临区晚二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特点,从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可以识别出4个阶段5个花岗岩组合。(1)晚二叠世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与偏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252.0~258.5Ma,普遍含暗色铁镁质微粒包体;(2)中三叠世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226.9~238.6Ma,富含暗色铁镁质微粒包体,为偏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Sr含量一般在400×1^0-6~537×10^-6,δEu在0.67~0.95;(3)晚三叠世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211.7~214.1Ma,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Sr含量一般在341×10^-6~515×10^-6,δEu在0.69~0.95之间;(4)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花岗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199.5~204.4Ma,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Sr含量在54×10^-6~195×10^-6。晚二叠世花岗岩组合为大陆边缘弧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古特提斯洋俯冲相关;中三叠世花岗岩组合出露面积巨大,构成了印支期北昆仑岩浆弧的主体,形成于俯冲-碰撞转换阶段,与俯冲岩石圈板片的断离相关,这一事件在东昆仑具有普遍意义,是东昆仑造山带最具规模的地幔物质注入与壳幔岩浆混合事件,晚三叠世花岗岩组合形成于后碰撞阶段,是加厚陆壳底部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岩石组合 二叠-侏罗 祁漫塔格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马登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组合及年代学:火山岩锆石U-Pb定年证据 被引量:17
3
作者 唐靓 薛传东 +5 位作者 杨天南 梁明娟 向坤 廖程 姜丽莉 信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535-2554,共20页
在西南'三江'造山带中段的兰坪盆地内,由于露头状况不好,盆地基底岩石出露状况不详,导致地层划分、归属相当混乱。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揭示,盆地东缘马登地区出露的基底岩石主要由2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上部为火山-沉积序列,下部... 在西南'三江'造山带中段的兰坪盆地内,由于露头状况不好,盆地基底岩石出露状况不详,导致地层划分、归属相当混乱。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揭示,盆地东缘马登地区出露的基底岩石主要由2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上部为火山-沉积序列,下部为浅海相泥岩、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上部火山-沉积序列出露厚约1200m,可分为4个喷发-沉积韵律,由英安质熔岩、流纹质熔岩与晶屑凝灰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流纹质凝灰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泥岩相间组成。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法测年数据显示,岩浆活动始于250Ma,持续至244Ma,总体处于早三叠世,构成江达-维西-云县弧火山岩带的一部分。强烈变形的海相地层与火山岩二者呈断层接触,其时代老于250Ma。结合砂岩中碎屑锆石年龄结果(大于260Ma)判定,这套沉积岩应属于晚二叠世,其与早三叠世-中三叠世火山岩一起组成兰坪盆地的基底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坪盆地东缘 火山岩 锆石U-Pb定年 二叠 -中三 三江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构造岩浆带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45
4
作者 刘翠 邓晋福 +1 位作者 刘俊来 石耀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90-3602,共13页
本文对中国云南哀牢山构造岩浆带内的雅轩桥、帽盒山、绿春火山岩等开展了相关研究。雅轩桥附近的火山岩为晚二叠世,岩性主要为橄榄粗安岩-玄武岩(少量安山岩),在TAS图上既有碱性又有亚碱性。钾含量较低(<1.19%),为低钾钙碱-中钾钙碱... 本文对中国云南哀牢山构造岩浆带内的雅轩桥、帽盒山、绿春火山岩等开展了相关研究。雅轩桥附近的火山岩为晚二叠世,岩性主要为橄榄粗安岩-玄武岩(少量安山岩),在TAS图上既有碱性又有亚碱性。钾含量较低(<1.19%),为低钾钙碱-中钾钙碱性,Peacock碱钙指数以钙碱性为主。与MORB相比,其痕量元素蛛网图亏损Nb、Ta,而富集Pb,从Zr-V曲线呈平坦型,并且整体比MORB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MORB相近,但略显轻稀土元素富集和重稀土元素亏损。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上均位于火山弧环境。他郎河边(雅轩桥地区)火山岩为英安岩,属亚碱性,中钾钙碱性,Peacock指数为钙性。痕量元素蛛网图、REE模式图以及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图,均表明其属于弧的构造环境。由上推测雅轩桥火山岩在晚二叠世属于弧火山岩。帽盒山玄武岩的锆石SHRIMPU-Pb测年结果为249±1.6Ma,为早三叠世。岩性为亚碱性钠长玄武岩,低钾钙碱性系列,Peacock碱钙指数以钙性为主。痕量元素蛛网图和REE配分模式图与MORB相比,LREE略微富集。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中位于从E-MORB向岛弧过渡的构造环境。绿春地区流纹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247.3±1.8Ma,为早三叠世,属亚碱性,钾玄岩系列,Peacock碱钙指数为碱钙性。痕量元素蛛网图、REE配分模式图及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图显示其为成熟岛弧向陆陆碰撞的过渡环境。结合前人研究,推测哀牢山洋在晚泥盆世形成,可能在石炭世-早二叠世(?)处于洋的扩张期。晚二叠世时,在哀牢山洋的西侧出现了雅轩桥的初始弧火山岩,预示着至少在这一时期,哀牢山洋已经开始俯冲。到三叠世早期(249±1.6Ma),在哀牢山洋的东侧出现了具有弧和MORB的双重特性的帽盒山玄武岩,可能指示此时哀牢山洋盆已经变小,或已转化为弧间或弧后盆地,洋的演化进入了晚期阶段,并且在局部地段,如绿春地区,此时(247.3±1.8Ma)已经进入到成熟岛弧向陆陆碰撞的过渡阶段。因此支持哀牢山洋在晚三叠世闭合的结论,亦符合上三叠统一碗水组不整合在哀牢山蛇绿混杂岩之上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轩桥-帽盒山-绿春火山岩 锆石SHRIMPU-PB定年 二叠- 构造环境 哀牢山构造岩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东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30
5
作者 赵英利 李伟民 +4 位作者 温泉波 梁琛岳 冯志强 周建平 申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07-2822,共16页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关信息。本文针对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的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陶海营子组、老龙头组砂岩均具有成分成熟度低,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碎屑骨架成分显示多为火山岩区物源供给。锆石CL图和Th/U值也指示了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域内已获得的2533粒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3组:约230-570Ma(峰值年龄为270-315Ma、430Ma和500Ma)、700-1100Ma(峰值970Ma)及&gt;1500Ma(峰值1800Ma和2500Ma)。较古老的峰值年龄1800Ma和2500Ma,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其余两组年龄则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地块内部岩浆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对比分析内蒙东部不同区域(克旗-林西地区、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地区和索伦-蘑菇气地区)、不同时代(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物碎屑组分变化趋势,推测古亚洲洋最终沿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时间持续至早三叠世。此外,索伦-蘑菇气地区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相对稳定的物源供给,证实了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至少在中二叠世沉积以前就已经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完成拼贴,应为前人提出的早石炭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东部 中亚造山带 中、二叠- 碎屑锆石U-PB年龄 构造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类动物群 被引量:10
6
作者 黄兴 朱飞 +4 位作者 张雄华 刘晓煌 赵志刚 寇晓虎 杨宝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41,共9页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中发现大量的■类化石,共计18属61种,另有较多未定种,自下而上建立了4个■带,依次为Pseudostaffella带、Profusulinella带、Fusulinella-Fusulina带和Pseudoschwagerina带。各■...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中发现大量的■类化石,共计18属61种,另有较多未定种,自下而上建立了4个■带,依次为Pseudostaffella带、Profusulinella带、Fusulinella-Fusulina带和Pseudoschwagerina带。各■带与华南、帕米尔达尔瓦兹等地能很好的对比,且■类动物群面貌与华南地区相似。根据■类化石确定别根他乌组为晚石炭世早中期罗苏期—达拉期,康克林组为晚石炭世晚期小独山期—早二叠世紫松期,将该区石炭系、二叠系的界线置于71层底部。石炭纪末期区域上海退和古地形的影响导致■带Triticites带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筵类 筵带缺失 古生物地理 石炭-二叠 阿合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大陆边缘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6
7
作者 何登发 管树巍 +1 位作者 张水昌 孙衍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9-353,共25页
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沉积盆地是在勉-略洋盆南侧发展起来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泥盆纪-中二叠世以稳定沉降为主,向北以碳酸盐岩缓坡与台地向勉略洋盆过渡;中二叠世末期受峨眉地裂运动影响形成隆坳相间的格局;早一... 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沉积盆地是在勉-略洋盆南侧发展起来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泥盆纪-中二叠世以稳定沉降为主,向北以碳酸盐岩缓坡与台地向勉略洋盆过渡;中二叠世末期受峨眉地裂运动影响形成隆坳相间的格局;早一中三叠世构造体制由伸展变为挤压,沉积建造由开阔海碳酸盐岩台地逐渐向半局限台地、半封闭海湾膏盐湖相以及陆相碎屑岩含煤岩系过渡。该陆缘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上扬子北缘前陆盆地、中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川西、川北前陆盆地,以及晚白垩世至今构造残留盆地的改造。其中,晚三叠世须三一须六期上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的前缘隆起大致沿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分布。热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以南的上二叠统烃源岩在早中生代始终处于埋藏增温状态,只是自晚白垩世才进入抬升降温阶段,呈“同代”烃源岩的特征;而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以北的龙门山、米仓山和大巴山山前冲断地区,上二叠统烃源岩则围绕生烃窗经历了多次增温和降温过程,热演化历史复杂,呈“隔代”烃源岩的特征。因此,对于上扬子克拉通北部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陆缘盆地的勘探,汶川、剑阁和万源一线以南比其北侧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中三 被动大陆边缘 构造-沉积环境 热年代学 “隔代”烃源岩 上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盆地哈拉奇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哈拉奇组的建立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新勇 刘晓煌 +5 位作者 李保飞 张雄华 刘龙龙 牛树银 寇晓虎 杨宝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8,共10页
哈拉奇组为新疆阿合奇县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时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分布在新疆阿合奇县哈拉奇地区北部,主要为一套深水碳酸盐沉积,与该区南部属碳酸盐台地沉积的康克林组在岩性、岩石组合及古生物组合上形成明显的差别。通... 哈拉奇组为新疆阿合奇县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时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分布在新疆阿合奇县哈拉奇地区北部,主要为一套深水碳酸盐沉积,与该区南部属碳酸盐台地沉积的康克林组在岩性、岩石组合及古生物组合上形成明显的差别。通过对该组重力流成因的生物屑砾屑灰岩中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确定其带为Triticites带和Pseudoschwagerina带,进而确定该组地质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与南区康克林组为同时异相沉积。哈拉奇组的建立完善了该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的地层系统,确定了该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台地边缘斜坡相的存在,对塔西北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 哈拉奇组 台地边缘斜坡 塔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部钦州地区早-中三叠世火山事件--台马碎斑熔岩 被引量:7
9
作者 杨丽贞 刘融涛 白艳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5-100,共6页
通过对前人划分的十万大山岩带的主要岩体——台马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原台马岩体主要由碎斑熔岩组成,是火山侵出相的产物而不是侵入相的花岗斑岩。结合台马碎斑熔岩与周边火山岩、侵入岩、地层的关系,认为它是... 通过对前人划分的十万大山岩带的主要岩体——台马岩体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原台马岩体主要由碎斑熔岩组成,是火山侵出相的产物而不是侵入相的花岗斑岩。结合台马碎斑熔岩与周边火山岩、侵入岩、地层的关系,认为它是早—中三叠世中心裂隙式火山构造中央部位侵出的穹状岩脊。因此,十万大山岩带是火山-侵入杂岩带,台马碎斑熔岩是该火山-侵入杂岩带的一个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南部 中三 台马碎斑熔岩 侵出相复合岩穹 火山-侵入杂岩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西缘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早期海水进退及其与聚煤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16
10
作者 彭格林 钟蓉 唐伟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8-27,共10页
从古元古代至晚古生代,华北地台西缘经历了坳拉槽、槽后坳和坳陷发育阶段.笔者在大区域地层对比及详细的沉积环境分析基础上,对晚古生代海水进退与聚煤作用关系作了较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西缘主要为... 从古元古代至晚古生代,华北地台西缘经历了坳拉槽、槽后坳和坳陷发育阶段.笔者在大区域地层对比及详细的沉积环境分析基础上,对晚古生代海水进退与聚煤作用关系作了较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西缘主要为潮坪和三角洲沉积发育区,在空间上沉积环境具有东西有别南北分带的特点;西部由潟湖潮坪沉积环境逐渐过渡为河控潟湖三角洲和受潮汐影响的河控滨海三角洲沉积环境;东部为潮坪沉积环境,东侧边缘还出现近山滨海平原沉积环境.研究区在晚石炭世早期一早二叠世早期发生过4次2级海水进退,其中第三、第四次海侵全区发育.早二叠世早期初的第三次2级海侵是最大的一次.最大海侵前夕——晚石炭世晚期末是大区域发育厚—巨厚煤层的最好时期.潟湖三角洲平原和陆源碎屑潮上泥炭坪及泥炭沼泽是最佳的聚煤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二叠 海水进退 聚煤作用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化隆起东缘晚石炭—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殷长建 孙春林 +2 位作者 彭玉鲸 周晓东 赵衍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7-262,共6页
根据1998年在大蒜沟组首次发现的Neuropteris、Pecopteris、Cordaites等晚石炭—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整合接触关系,证明开山屯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为连续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大蒜沟组华夏植物群的发现,结合开山屯地区晚... 根据1998年在大蒜沟组首次发现的Neuropteris、Pecopteris、Cordaites等晚石炭—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整合接触关系,证明开山屯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为连续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大蒜沟组华夏植物群的发现,结合开山屯地区晚二叠世华夏植物群的存在,表明该区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华夏植物就已开始分化、繁衍,成为华夏植物群东北亚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化隆起 大蒜沟组 石炭-二叠 华夏植物群 地质特征 地层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黄龙地区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古群落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学波 刘登忠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9-304,共6页
四川黄龙地区晚泥盆—早二叠世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可划分出6个古生物群落。通过对个体生态、营养结构的分析及围岩和生物组合特征的研究表明:Gigantoproductus gianteus群落和Choristites群落为不成熟群落,环境属台地边缘;Triticites-Pse... 四川黄龙地区晚泥盆—早二叠世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可划分出6个古生物群落。通过对个体生态、营养结构的分析及围岩和生物组合特征的研究表明:Gigantoproductus gianteus群落和Choristites群落为不成熟群落,环境属台地边缘;Triticites-Pseudoschwagerina群落和Verbeekina群落为成熟生物群落,Parafusulina-Schwagerina群落和Dictyoclostus-Schellwienella群落为较成熟群落,均属开阔台地生态环境。各群落在时间上相互取代主要受控于海水深度、海水持续缓慢变化导致的环境渐变,属缓慢环境变化型取代。结合各群落古生态环境及群落取代关系,建立了生态环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群落 泥盆-二叠 环境变化 生态模式 四川黄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缘早-中三叠世界线附近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宸 周游 +8 位作者 郎兴海 邓煜霖 王旭辉 何青 李壮 娄渝明 向佐朋 吴伟哲 詹宏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0-236,共17页
通过分析四川盆地峨眉山地区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沉积岩元素地球化学及碳、氧同位素特征,探讨了其古环境意义,为四川盆地西北缘早-中三叠世古环境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样品∑(CaO+MgO+LOI)为13.98%~93.31%,反映了相对动荡的沉积环... 通过分析四川盆地峨眉山地区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沉积岩元素地球化学及碳、氧同位素特征,探讨了其古环境意义,为四川盆地西北缘早-中三叠世古环境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样品∑(CaO+MgO+LOI)为13.98%~93.31%,反映了相对动荡的沉积环境。δ^(13)C值的变化范围是-6.95‰~0.36‰,δ^(18)O值变化范围为-9.06‰~-0.99‰,δ^(13)C值总体表现趋势为降低-升高-降低-升高。海水盐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复又升高的多段式变化;海水温度7.11~34.94℃,平均温度21.99℃,古海水温度经历了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早-中三叠世界线附近温度急剧升高。研究区整体处于氧化的沉积环境,间有贫氧的沉积环境出现。以上各个地球化学指标间耦合关系较好,一致反映了研究区早-中三叠世为相对潮湿-相对干热-相对潮湿气候下的海相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地球化学 古环境 -中三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中三叠世高分辨率的δ^(13)C_(carb)新记录:来自华南天生桥剖面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桂洁 张晓林 +5 位作者 周长勇 黄金元 张启跃 胡世学 文芠 黄勰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59-467,共9页
以往的研究发现早三叠世存在显著的碳循环扰动.为了验证早-中三叠世碳同位素的变化趋势并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碳循环规律,我们研究了华南天生桥剖面的早-中三叠世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天生桥剖面的δ^(13)C_(ca... 以往的研究发现早三叠世存在显著的碳循环扰动.为了验证早-中三叠世碳同位素的变化趋势并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碳循环规律,我们研究了华南天生桥剖面的早-中三叠世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天生桥剖面的δ^(13)C_(carb)值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较小.δ^(13)C_(carb)首先在嘉陵江组一段呈现幅度为2.2‰的负偏移,随后在嘉陵江组三段底部呈现幅度为3.8‰的正偏移.接着,δ^(13)C_(carb)在嘉陵江组三段出现幅度为2.5‰的负偏移,随后在关岭组一段底部出现正偏移,最大值达到5.0‰.而后,δ^(13)C_(carb)呈现第三次负偏移,并在关岭组二段至杨柳井组恢复且稳定在+1‰至+2‰左右.天生桥剖面的δ^(13)C_(carb)地层变化趋势与全球同时期其他剖面的碳同位素地层演化趋势呈现出一致性.这一特征表明天生桥剖面的早-中三叠世地层记录较为完整.研究结果表明,天生桥剖面的δ^(13)C_(carb)变化特征能够代表全球碳循环的扰动.此外,天生桥剖面记录的碳循环扰动与缓慢生命复苏之间具有地层一致性,这一特征表明碳循环扰动的物理机制可能是导致早三叠世缓慢生命复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地层对比 碳循环扰动 缓慢生命复苏 -中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早—中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梅冥相 高金汉 +2 位作者 孟庆芬 易定红 李东海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南盘江盆地的早—中三叠世地层中 ,沉积相形成复杂而有序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台地淹没事件之后 ,三叠纪碳酸盐台地从缓坡型演化为镶嵌陆架型 ;空间上 ,从连陆台地到浊积盆地相分异特别明显 ,而且在盆地中... 南盘江盆地的早—中三叠世地层中 ,沉积相形成复杂而有序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台地淹没事件之后 ,三叠纪碳酸盐台地从缓坡型演化为镶嵌陆架型 ;空间上 ,从连陆台地到浊积盆地相分异特别明显 ,而且在盆地中发育若干的孤立台地 ,特别是南宁和靖西一带 ,孤立台地上早三叠世的鲕粒滩以及连陆台地边缘的礁滩相灰岩更是引人注目。尽管不同相带的三级沉积层序相序组构千差万变 ,并且它们的形成时限也不尽相同 ,但是由其所表征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则具有大致的同步性 ,因此在早—中三叠世地层中可以识别出 6个三级沉积层序。以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 ,可以建立南盘江盆地早—中三叠世的层序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中三 南盘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遵义地区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生物地层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熊鑫琪 黄云飞 童金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4,共8页
遵义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上扬子台地中部,下、中三叠统发育良好,夜郎组、茅草铺组、松子坎组及狮子山组地层出露齐全。其中遵义巷口剖面是扬子台地区的经典下-中三叠统地层剖面之一,其产双壳类化石尤为丰富,是该沉积相区生物地层和生态系... 遵义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上扬子台地中部,下、中三叠统发育良好,夜郎组、茅草铺组、松子坎组及狮子山组地层出露齐全。其中遵义巷口剖面是扬子台地区的经典下-中三叠统地层剖面之一,其产双壳类化石尤为丰富,是该沉积相区生物地层和生态系演化研究的关键剖面。迄今已发现双壳类15属55种(亚种)(本次研究鉴定出12属35种),多数属为世界性的分布类型,由下向上可划分出6个双壳类化石带:Pteriaussurica varibilis-Eumorphotis venetiana组合带,Claraiaconcentrica-Claraia wangi组合带,Eumorphotis multiformis顶峰带,Entolium discites microtis顶峰带,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 mansuyi-Asoellaillyrica组合带和Plagiostoma radiata-Palaeoli ma subcostata组合带。其双壳类生态类群的演变与华南其他地区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 双壳类 生物地层 贵州遵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羌塘盆地杂多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陆相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17
作者 李善平 王毅智 +3 位作者 沈存祥 许长青 祁生胜 曾小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5-681,共7页
在北羌塘盆地东部杂多县特龙赛等地首次厘定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火山岩。该火山岩形成于陆相环境,由4个爆发一溢流相火山韵律组成一个完整的火山旋回。这些火山岩主要由强蚀变杏仁状橄榄玄武岩、岩屑晶屑凝灰岩、杏仁状安山岩等组成,Ti... 在北羌塘盆地东部杂多县特龙赛等地首次厘定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火山岩。该火山岩形成于陆相环境,由4个爆发一溢流相火山韵律组成一个完整的火山旋回。这些火山岩主要由强蚀变杏仁状橄榄玄武岩、岩屑晶屑凝灰岩、杏仁状安山岩等组成,TiO_2含量(1.33%~1.76%)与峨眉山低Ti玄武岩相当,MgO含量较低(2.23%~7.52%,平均为5.02%),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4.16~13.44,平均为6.5),无明显的Eu异常(δEu=0.85~1.02,平均0.96),Nb、Ta轻度负异常,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拉斑玄武岩相似。各种微量元素判别图解显示这些火山岩形成于大陆拉张带或陆内裂谷区。结合区域研究成果,晚古生代时整个羌塘地区很可能处于一种伸展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羌塘盆地 二叠- 陆相火山岩 陆内裂谷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裂谷系统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18
作者 毛黎光 肖安成 +4 位作者 魏国齐 沈中延 王亮 张林 钱俊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1-731,共11页
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度期,在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深水盆地区。根据成因分析证实,它们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裂谷系统或者裂谷盆地群。平面上各裂谷盆地彼此近于平行,与北侧的南秦岭造山带在走向上呈正交和大角... 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度期,在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深水盆地区。根据成因分析证实,它们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裂谷系统或者裂谷盆地群。平面上各裂谷盆地彼此近于平行,与北侧的南秦岭造山带在走向上呈正交和大角度斜交的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荆门-当阳裂谷。其中的开江-梁平裂谷东西两侧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田而引起石油勘探家和地质学家的关注。本文对于这些控制油气资源储备的裂谷体系的分布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后,认为它们形成于南秦岭洋闭合时的碰撞作用,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拼合时同生的巨型"碰撞裂谷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二叠 碰撞裂谷系统 开江-梁平裂谷 城口-鄂西裂谷 荆门-当阳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天泉山组的建立及意义——对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构造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金恒 胡培远 +3 位作者 李才 解超明 范建军 于云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673,共7页
藏北羌塘中部改则县以北天泉山、屏风岭等地区大面积分布一套浅变质岩系,岩性以变质杂砂岩、千枚岩为主,夹变质玄武岩、变质安山岩等火山岩夹层,因缺乏化石依据时代不明。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测得安山岩的^(206)Pb/^(238)U... 藏北羌塘中部改则县以北天泉山、屏风岭等地区大面积分布一套浅变质岩系,岩性以变质杂砂岩、千枚岩为主,夹变质玄武岩、变质安山岩等火山岩夹层,因缺乏化石依据时代不明。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测得安山岩的^(206)Pb/^(238)U年龄为251.4±2.4Ma,同时结合该地区已测得的254Ma的^(206)Pb/^(238)U年龄,证实这套浅变质岩系的时代应属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并非传统意义的展金组。在剖面测制和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将天泉山、屏风岭一带的浅变质岩系重新厘定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天泉山组。天泉山组的发现和建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该区的地层系统,而且是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首次发现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洋盆地层记录,为进一步丰富和研究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层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中部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 天泉山组 二叠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里坤塔格晚古生代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与Sr-Nd-Pb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屈翠侠 杨兴科 +2 位作者 易鹏飞 刘渭 宋宏业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7-30,共14页
巴里坤塔格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侵入岩主要包括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辉绿岩,相互呈侵入接触关系,形成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在地球化学上,均属过铝质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不相容元素... 巴里坤塔格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侵入岩主要包括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辉绿岩,相互呈侵入接触关系,形成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在地球化学上,均属过铝质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不相容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显示火山弧花岗岩的特征,低 Sr、低 Pb、高 Nd 的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该区侵入岩起源于亏损地幔。通过对综合区域地质演化分析,认为巴里坤塔格地区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后碰撞拉张环境,其侵入岩的岛弧特征可能是由于岩浆源区受过早期俯冲作用的影响。T DM =1076~806 Ma,指示中酸性侵入岩类的来源可能是古亚洲洋俯冲形成的新生陆壳,该陆壳起源于亏损地幔。因此,认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期巴里坤塔格与邻区博格达、哈尔里克地区自晚石炭世全面进入板内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裂谷 SR-ND-PB 同位素 石炭-二叠 侵入岩 巴里坤塔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