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中南段甘珠尔庙穹隆中生代多期变形的构造模式、年龄及其动力学背景
1
作者 杨谦 施炜 +2 位作者 李小刚 史锦鹏 林茂 《地质学报》 2025年第9期2928-2947,共20页
大兴安岭及邻区在中生代遭受北侧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与东侧古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影响,经历了燕山期陆内挤压造山以及随后的大规模岩石圈伸展减薄事件,在该地区开展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形成时间以及成因机制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是阐释东亚... 大兴安岭及邻区在中生代遭受北侧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与东侧古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影响,经历了燕山期陆内挤压造山以及随后的大规模岩石圈伸展减薄事件,在该地区开展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形成时间以及成因机制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是阐释东亚大陆中生代构造体制转变的关键。本文以大兴安岭中南段甘珠尔庙穹隆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详细的野外构造观测、古构造应力场分析,同时结合新的锆石U-Pb测年数据,厘定该穹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三期构造变形:①中—晚侏罗世(~160 Ma)顶面指向WSW的韧性剪切作用;②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144~135 Ma)NNW-SSE向脆性挤压变形;③早白垩世中晚期(约135~110 Ma)NW-SE向伸展活动。此外,利用大兴安岭中南段大量现有晚中生代火成岩全岩(La/Yb)N和Sr/Y比值数据构建的年龄-地壳厚度曲线显示与上述三期变形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区域地壳经历了由~41 km至~66 km的显著增厚,随后到~125 Ma地壳厚度又迅速减薄至~45 km。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前两期变形分别为燕山运动A幕和B幕作用的表现,它们具有统一的构造背景,其中早期顶面向WSW运动的韧性剪切作用可能反映了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联合效应下中国东北地区向东的挤出逃逸模式。晚期NW-SE向伸展活动表明区域构造体制发生转变,代表华北克拉通破坏事件,这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以及蒙古-鄂霍茨克带造山后伸展垮塌的共同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大陆 大兴安岭 甘珠尔庙穹隆 晚中生代陆内变形 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 古太平洋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