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域板块过程及其对东亚陆缘构造研究的启示 |
周蒂
孙珍
|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11
|
|
2
|
内蒙古大青山基底晚中生代以来的差异隆升-剥蚀过程及其构造意义——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
冯丽霞
韩宝福
王增振
孔令杰
刘博
郑波
季建清
张志诚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3
|
新疆博格达山晚中生代以来的差异剥露史 |
汪新伟
汪新文
马永生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37
|
|
4
|
晚中生代以来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模式 |
刘永江
葛肖虹
叶慧文
刘俊来
N.Franz
J.Genser
Pan Hongxun
潘宏勋
任收麦
|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1 |
77
|
|
5
|
鲁西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构造及其控矿作用 |
李理
钟大赉
时秀朋
唐智博
宫红波
胡秋媛
|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9
|
|
6
|
伸展作用序列及其深部背景:以晚中生代以来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为例 |
李理
钟大赉
杨长春
时秀朋
胡秋媛
赵利
孙钰皓
刘卉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25
|
|
7
|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
胡秋媛
李理
唐智博
时秀朋
|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5
|
|
8
|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北西向正断层特征及物理模拟 |
时秀朋
李理
胡秋媛
唐智博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9
|
|
9
|
阿拉善东北缘晚中生代以来陆内变形、古应力特征及构造背景 |
张北航
张进
曲军峰
赵衡
牛鹏飞
惠洁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6
|
|
10
|
胶东西北部玲珑岩体晚中生代以来隆升剥蚀对金矿形成后变化保存的影响 |
柳振江
王建平
刘俊
|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11
|
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模式及动力学机制 |
赵利
李理
|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29
|
|
12
|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构造物理模拟 |
时秀朋
李理
|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3
|
阿拉善-华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对古亚洲洋俯冲-闭合过程的制约 |
曾浩
宋东方
肖文交
李普庆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14
|
西南日本晚中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对中国华南构造-岩浆过程的启示 |
洪文涛
邢光福
余明刚
褚平利
曹现志
|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15
|
华南晚中生代大陆变形、深部过程及动力学 |
李建华
董树文
赵国春
张岳桥
辛宇佳
王金铭
卢运可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2
|
|
16
|
闽北晚中生代大源高、低ω(Sr)/ω(Y)值花岗岩成因及意义 |
王凯兴
赵子翔
黄卉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7
|
安徽铜陵地区晚中生代中基性侵入岩成因与成矿:来自磷灰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
徐晓春
夏彩莲
金林森
谢巧勤
闫峻
谢建成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8
|
北山南部西山煤窑地区晚中生代陆内构造变形特征与时限约束 |
韩乐乐
陈宣华
邵兆刚
丁伟翠
张义平
李冰
徐盛林
王叶
刘奎
杨欣茹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9
|
秦岭商丹带晚中生代同构造花岗岩脉的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
刘园园
李阳
刘钊
陶威
刘富乐
晏山
谭富荣
冉亚洲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0
|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历史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指示 |
朱光
王薇
顾承串
张帅
刘程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