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南海晚中新世—上新世红河沉积体系研究
- 1
-
-
作者
李冬
徐强
王永凤
王英民
-
机构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总院
-
出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7,共6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课题(2009CB219407)资助
-
文摘
红河沉积体系为南海西北部近期新发现的大型远源沉积体系,其主要发育于南海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重点利用大量二维地震剖面资料,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对晚中新世—上新世红河沉积体系的识别特征以及平面展布进行了研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红河沉积体系在晚中新世—上新世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地震反射特征的分析,可以识别出三角洲、水下下切水道、海底峡谷、水道堤岸复合体以及海底扇朵体等沉积;依据红河沉积体系的平面组合和展布特征,可将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的红河沉积体系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0.5~5.5 Ma(SQ1、SQ2)为红河海底扇发育阶段,以发育大型"三角洲—水下下切水道—海底扇"为特征;5.5~3.6 Ma(SQ3、SQ4)为限制性海底扇—中央峡谷发育阶段,以先发育限制性海底扇,后发育大型海底峡谷为特征;3.6~1.8 Ma(SQ5、SQ6)为红河沉积体系衰弱阶段,在研究区内以红河沉积体系主体不发育,海南岛陆坡发育为特征。红河沉积体系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产物,研究红河沉积体系除有利于制定油气勘探方向外,还有助于青藏高原隆升历史恢复、红河袭夺等问题的研究。
-
关键词
晚中新世-上新世
红河沉积体系
地震反射特征
高原隆升
-
Keywords
late Miocene-Pliocene
Red River sedimentary system
characterize of seismic
Qinghai-Tibetan Plateauuplift
-
分类号
P512.2
[天文地球]
-
-
题名南海北部莺-琼盆地轴向水道沉积特征及成因演化
被引量:15
- 2
-
-
作者
张道军
王亚辉
赵鹏肖
何小胡
左倩媚
-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钻采工程研究院湛江实验中心
-
出处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53,共8页
-
基金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海北部深水区大型碎屑岩储集体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编号:2011ZX05025-006-03)"部分研究成果
-
文摘
近年来,南海北部莺-琼盆地深水区发现的众多轴向水道沉积体系已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从岩心及古生物定量分析出发,综合考虑宏观物源体系、古地貌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分析了莺-琼盆地轴向水道沉积充填特征和成因演化,结果表明:轴向水道发育于上中新统黄流组—上新统莺歌海组,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莺歌海盆地乐东10-1水道为代表。其中:晚中新世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水道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侧的昆嵩隆起秋盆河流域,受海平面波动上升影响而呈退积型,上新世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水道表现为以海南岛为主物源的多分支水道汇聚型,受海平面波动下降影响而呈进积的水道-海底扇复合体;莺歌海盆地乐东10-1水道主要在晚中新世发育,水道沿中央底辟带与莺东斜坡带之间的负地形展布,与盆地长轴方向一致,纵向上多期叠置。上中新统水道砂体和上新统水道-海底扇复合体与深海泥岩耦合而形成的岩性圈闭群是莺-琼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莺-琼盆地
轴向水道
沉积特征
成因演化
晚中新世-上新世
物源体系
海平面变化
-
Keywords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Ying-Qiong basin
axial channel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ge-netic evolution
late Miocene--Pliocene
provenance system
sea level change
-
分类号
TE121.3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