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山西保德第30地点的跳鼠化石及其环境意义(英文)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刘丽萍
张兆群
崔宁
傅铭楷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地质系
-
出处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4-132,共9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6CB806400)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2-YW-1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672010)资助
-
文摘
山西保德第30地点发现了两种跳鼠化石,主要是三趾跳鼠Dipus fraudator,还有少量的五趾跳鼠Paralactaga cf.P.suni。这个跳鼠组合虽然种类不如内蒙古二登图动物群中的丰富,但其优势类群和组成比例都与后者非常相似。而与陕西蓝田灞河组发现的跳鼠组合相比,两者相差很大,后者以Protalactaga为主,虽然可能有一颗颊齿属于Paralactaga,但其明显比所有已知的种类原始。保德的跳鼠虽然只是该地区首批详细研究的小哺乳动物化石,但已经表明保德动物群和灞河动物群在小哺乳动物组成上也差异显著,进一步证实了灞河期和保德期动物群的截然不同,支持了灞河期的有效性。分析表明,跳鼠从10 Ma以后都是与高冠食草动物伴生,显示出其耐旱性。因此,保德第30地点和相关层位应该是开阔草原环境,这与之前根据大哺乳动物组合及牙齿稳定同位素分析所恢复的生态环境一致。由于缺乏有效的地理隔离,保德地区第30地点和第49地点的生态差异显然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
-
关键词
山西保德
晚中新世保德期
跳鼠
环境
-
Keywords
Baode, Shanxi
Baodean, Late Miocene
Dipodidae
environment
-
分类号
Q915.87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