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渤海湾晚中新世以来化学风化记录及地质意义
1
作者 杨吉龙 张超宇 +3 位作者 胥勤勉 胡云壮 周新郢 肖国桥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6-990,共15页
渤海湾西岸位于中国东部边缘海,晚新生代主要为湖相、河流相及海相沉积,厚度达数千米,是研究晚新生代古气候演变、海平面变化及区域构造活动的理想场地。本次研究对渤海湾西岸晚中新世以来的两个深孔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黏土矿物分析... 渤海湾西岸位于中国东部边缘海,晚新生代主要为湖相、河流相及海相沉积,厚度达数千米,是研究晚新生代古气候演变、海平面变化及区域构造活动的理想场地。本次研究对渤海湾西岸晚中新世以来的两个深孔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CIA、Al/Na、Al/K和Al/Si比值对中国东部沉积物风化程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8.5~3.6 Ma之间风化程度较高,大致与孢粉记录揭示的暖湿气候一致;3.6 Ma以来因极地冰量增加,东亚冬季风增强,导致沉积物风化程度逐渐降低。1.5 Ma以来两个钻孔沉积物CIA值、Al/Si、Al/Na和Al/K比值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小,与深海氧同位素、黄土的CIA值表现的缓慢降低特征不相符,可能指示了物源的变化,推测与黄河携带大量物质进入华北平原有关。早更新世中期黄河贯通进入华北平原的动力机制可能是构造运动叠加来自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溯源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中新世 化学风化 古气候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新世以来西北太平洋氮同位素的变化记录
2
作者 王安庆 贾国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50,共11页
本研究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U1438B站位的沉积物岩芯中提取了有机质氮同位素(δ^(15)N_(org))的变化记录,以此重建了晚中新世(约8 Ma)以来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水氮同位素的变化历史,并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海洋氮循环演变过程。结果表明,U1... 本研究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U1438B站位的沉积物岩芯中提取了有机质氮同位素(δ^(15)N_(org))的变化记录,以此重建了晚中新世(约8 Ma)以来西北太平洋表层海水氮同位素的变化历史,并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海洋氮循环演变过程。结果表明,U1438B站位的δ^(15)N_(org)记录自晚中新世以来呈现出约2.3‰的长期增长趋势,并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晚中新世呈现低值(3.98‰±0.25‰),至上新世升高(3.96‰~5.43‰),上新世-更新世转换期呈相对低值(4.66‰±0.28‰),第四纪以来再次持续升高(5.16‰±0.52‰)。综合分析认为,晚中新世以来δ^(15)N_(org)的长期增长趋势主要反映了热带东太平洋缺氧区水柱反硝化作用对海洋反硝化作用贡献的增加,并通过大洋环流传输至菲律宾海。具体来讲,西北太平洋晚中新世较低的δ^(15)N_(org)可能反映的是较弱的东太平洋水柱反硝化和海洋上层环流;上新世δ^(15)N_(org)的显著升高则指示了东太平洋反硝化信号的增强;第四纪δ^(15)N_(org)的继续升高则与气候变冷、海平面大幅下降和东太平洋最小含氧带扩张所导致的水柱反硝化贡献持续增大有关。而区域的固氮作用对西北太平洋氮同位素的演化,包括上新世-更新世转换期的相对低值(固氮加强)和第四纪再次升高(固氮减弱)也可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总之,菲律宾海U1438B站位的δ^(15)N_(org)记录可视为广阔太平洋氮循环过程的“区域表达”,它既捕捉到了驱动太平洋氮循环格局发生转变的重大事件(如热带东太平洋最小含氧带的演化),也受到了区域固氮作用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能揭示出更精细的晚新生代太平洋的氮循环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同位素 海洋氮循环 固氮作用 反硝化作用 中新世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晚中新世以来沉积物中生物组分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5
3
作者 陈芳 苏新 +4 位作者 周洋 陆红锋 刘广虎 陈炽新 陈超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共8页
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4口钻孔(BY1、BY2、BY3、BY4)岩心沉积物中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表明晚中新世以来该区沉积物中硅质和钙质生物组分丰度具有较大时间和空间变化。从时间上看,硅质生物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几乎缺失,中更新世以来约40万... 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4口钻孔(BY1、BY2、BY3、BY4)岩心沉积物中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表明晚中新世以来该区沉积物中硅质和钙质生物组分丰度具有较大时间和空间变化。从时间上看,硅质生物在晚中新世—上新世几乎缺失,中更新世以来约40万年(0~24m)才较多出现,18万年以后繁盛,大于0.15mm粗粒级有孔虫在晚中新世期间丰度很低,而在更新世—上新世丰度很高;空间上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钻井岩心中生物丰度变化范围较大。根据硅质生物丰度变化可推测晚中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海水表层古生产力极低,而中更新世以来古生产力相对较高。南海北部钙质生物丰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陆源物质的输入量,在钻探区可识别2个可能具有不同物质来源的小区块,如BY1、BY2孔晚中新世—上新世陆源物质的输入量高于更新世,BY3和BY4孔更新世陆源物质的输入量高于上新世。2007年本区钻探结果揭示的一个令人惊奇和十分独特的现象,水合物以高达20%~49%饱和度状态分散在细粒沉积物(黏土粉砂)孔隙中,本研究发现这些矿层富含钙质生物组分(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而硅质组分贫乏。由此初步推测,大量钙质生物组分的存在可能增加了黏土粉砂沉积物的孔隙空间,从而为大量水合物的赋存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孔隙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组分 含水合物层 晚中新世以来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陆架区晚中新世以来断层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守祥 姚衍桃 +5 位作者 李健 李爽 汪灵 詹文欢 李伟 冯英辞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0-102,共13页
对琼东南盆地陆架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断层活动性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南海西北部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演化,也对该区钻井平台的安全性评估、海洋工程勘查以及区域稳定性评价等有重要意义。研究区断层走向主要为NWW向,多数断层在晚中新世时期... 对琼东南盆地陆架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断层活动性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南海西北部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演化,也对该区钻井平台的安全性评估、海洋工程勘查以及区域稳定性评价等有重要意义。研究区断层走向主要为NWW向,多数断层在晚中新世时期停止活动。通过对断层几何形态的统计分析以及使用高分辨率断层落差图法(T-Z图示法)对断层活动性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断层活动性在晚中新世末期(5.5Ma)发生转变;研究区南部的断层落差值大于北部;南部断层停止活动的时间较北部断层稍晚。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晚中新世末期研究区断层受构造应力变化的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断层活动性质发生了改变,由逆断层转为正断层。红河断裂带对琼东南盆地的构造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文章推测研究区断层活动性变化是由红河断裂带的构造反转所导致,因为红河断裂带在5.5Ma时发生了走滑运动的反转,与研究区的断层活动性变化在时间和性质上相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晚中新世以来 断层活动性 高分辨率断层落差图法 红河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独龙江岩体晚中新世以来的热史和剥蚀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16
5
作者 雷永良 季建清 +4 位作者 龚道好 钟大赉 王雪松 张进 王先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38-948,共11页
位于藏东-滇西高原构造急剧转折地段的独龙江地区,其花岗岩体内系统垂向取样的9个花岗闪长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在4~6.8Ma之间。裂变径迹分析显示样品应处于剥露的部分退火带,其表观年龄主体表现为冷却年龄,部分具混合年龄... 位于藏东-滇西高原构造急剧转折地段的独龙江地区,其花岗岩体内系统垂向取样的9个花岗闪长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在4~6.8Ma之间。裂变径迹分析显示样品应处于剥露的部分退火带,其表观年龄主体表现为冷却年龄,部分具混合年龄特征。热史分析揭示出岩体至少记录了自晚中新世以来的3个显著冷却阶段。早期的时限可推至约13~8Ma,中、晚期的时限分别在约5.5Ma和2.8Ma,基本可以与区域上的不整合相对应。依据冷却史推导的各阶段剥蚀速率分别为0.10~0.12mm/a,0.26~0.3mm/a和0.85~1.02mm/a,可以与藏东-滇西高原周缘及邻区的盆地沉积记录相对应。研究结果为探讨藏东-滇西高原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抬升-伸展变形提供了定量的参照时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抬升 剥蚀 中新世 独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晚中新世以来气候演化初探──以甘肃临夏红色盆地中Cl-含量变化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奚晓霞 穆德芬 +1 位作者 方小敏 李吉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5-160,共6页
Cl-是封闭湖盆中反映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地层Cl-含量变化表明,气候的长期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与周期性,在约6.3Ma气候突然产生显著的由湿变干,并于5.3~4.5Ma达到极端干旱,其干旱程度是第四... Cl-是封闭湖盆中反映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地层Cl-含量变化表明,气候的长期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与周期性,在约6.3Ma气候突然产生显著的由湿变干,并于5.3~4.5Ma达到极端干旱,其干旱程度是第四纪早期的33倍,低频上,气候呈现出约40万年的干湿波动,在晚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与同周期的全球热冷(凉)波动相对,而在第四纪早期,则与冷暖相对,可能反映亚洲季风系统于晚上新世才开始逐步形成,并于第四纪初建立,3.4Ma开始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可能与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氯离子 气候演化 中新世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晚中新世以来礁相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23
7
作者 韩春瑞 孟祥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65-81,共17页
本文依据西琛1井和西永2井400m以上井段岩心样品中的有孔虫鉴定结果,将西沙礁相地层中的有孔虫分为6个组合段,并依据有孔虫带化石的分布对晚第三纪以来的地层时代进行了划分。并对研究西沙珊瑚礁发育与演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中新世 有孔虫 礁相 地层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新世以来亚洲季风阶段性演化的海陆记录 被引量:5
8
作者 郑洪波 黄湘通 +1 位作者 刘锐 强小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本文在综合对比晚新生代以来中国黄土高原黄土红粘土沉积、西北太平洋粉尘沉积、南海有孔虫、阿拉伯海有孔虫记录的基础上,探讨了大约8 Ma以来亚洲季风的阶段性演化历史。结果发现,黄土高原粉尘沉积在8 Ma前后大规模出现,在3.5 Ma前后... 本文在综合对比晚新生代以来中国黄土高原黄土红粘土沉积、西北太平洋粉尘沉积、南海有孔虫、阿拉伯海有孔虫记录的基础上,探讨了大约8 Ma以来亚洲季风的阶段性演化历史。结果发现,黄土高原粉尘沉积在8 Ma前后大规模出现,在3.5 Ma前后大幅增加;印度季风在8 Ma前后形成(或显著加强);南海ODP1146站位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丰度也有两次明显增加,表明海水表面温度不断降低和海洋生产力的增加,指示东亚冬季风作用增强。北太平洋ODP885/886钻孔风成粉尘通量也有增加,指示亚洲内陆进一步的干旱化和冬季风作用的增强。印度洋沉积通量在11Ma前后开始增加,在9-8 Ma时出现峰值,表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南部逐渐隆起。当隆起达到足够高度时,导致亚洲内陆干旱气候带扩大,同时提供大量粉尘并向东传输到中国北方和北太平洋地区。青藏高原北缘山前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在3.6 Ma时,高原北部的进一步快速隆升过程可能影响到整个高原,从而导致亚洲内陆更加干旱化,东亚季风增强,粉尘沉积加快,南海及印度洋陆源沉积作用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阶段性 中新世 海水表面温度 亚洲内陆 青藏高原北缘 黄土高原 西北太平洋 浮游有孔虫 海洋生产力 喜马拉雅山 太平洋地区 新生代 综合对比 阿拉伯海 演化历史 印度季风 沉积通量 中国北方 沉积记录 可能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新世以来中国北方风成沉积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英) 被引量:5
9
作者 杨石岭 丁仲礼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02-208,共7页
对黄土高原的灵台和泾川黄土 -红粘土序列进行了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古地磁研究表明,泾川剖面的底界年龄为 8.0Ma,这比灵台剖面的底界年龄老 1.0Ma.通过空间上红粘土剖面的地层对比,发现灵台红粘土序列相对较为完整和连续.该剖面可... 对黄土高原的灵台和泾川黄土 -红粘土序列进行了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古地磁研究表明,泾川剖面的底界年龄为 8.0Ma,这比灵台剖面的底界年龄老 1.0Ma.通过空间上红粘土剖面的地层对比,发现灵台红粘土序列相对较为完整和连续.该剖面可以作为中国北方晚第三纪红粘土的标准剖面.野外观察和粒度分析均表明灵台和泾川红粘土沉积为风成沉积.通过对南北向黄土大断面粒度参数的系统分析,初步建立了 粉尘沉积的粒度参数———沉积区距源区最小距离"的半定量模型.根据这些模型推测,红粘土的主要源区可能在现代的巴丹吉林沙漠及其以西地区.灵台剖面的游离铁/全铁值变化表明,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经历了非线性的演化历史.约 4.1~ 4.8Ma间为黄土高原地区 7.0Ma以来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的时期.该气候事件的出现可能同全球温度背景较高及全球冰量较小有着动力学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中国北方 风成沉积 沉积学 古气候意义 黄土 红粘土 粒度分析 古季风 磁性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单元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苏海霞 刘姗 +3 位作者 张莉 苏明 黄书勤 雷振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139,共11页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是我国海域油气研究的重点区域,前人对该区域沉积地层的研究集中在古近系烃源岩和中中新世碳酸盐岩储层,有关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发育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仍很薄弱。为此,研究用2D地震数据资料识别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是我国海域油气研究的重点区域,前人对该区域沉积地层的研究集中在古近系烃源岩和中中新世碳酸盐岩储层,有关晚中新世以来深水沉积发育及分布特征的研究仍很薄弱。为此,研究用2D地震数据资料识别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沉积单元,揭示深水沉积单元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基于地震反射特征,研究识别了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主要沉积体类型,包括披覆沉积、块体流沉积和浊流沉积,其中浊流沉积可进一步分为限制型浊积体和三角洲前缘浊积体。披覆沉积在北康盆地前隆区域大面积发育,沉积厚度从南向北递减。块体流沉积则主要分布在研究区隆后盆地,厚度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深水沉积受到物源供给、地形、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其中,物源供给是控制研究区沉积体发育位置和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地形对重力流沉积(块体流沉积和三角洲前缘浊积体)和半远洋沉积的分布范围进行控制。研究成果可为深水沉积发育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披覆沉积 重力流沉积 沉积物供给 地形 中新世 深水沉积单元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聂拉木亚汝雄拉晚中新世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强 倪喜军 +1 位作者 邓涛 吴飞翔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6-1417,共12页
西藏聂拉木亚汝雄拉南坡保存有较厚的新生代达涕古湖盆沉积物,并产出晚中新世晚期福氏(垂鼻)三趾马(Hipparion(Cremohipparion)forstenae)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迁的重要区域之一。目前对喜马拉雅山脉代表... 西藏聂拉木亚汝雄拉南坡保存有较厚的新生代达涕古湖盆沉积物,并产出晚中新世晚期福氏(垂鼻)三趾马(Hipparion(Cremohipparion)forstenae)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迁的重要区域之一。目前对喜马拉雅山脉代表性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层与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札达和吉隆盆地,对达涕古湖盆的研究程度仍很低。2020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古生物分队,对聂拉木亚汝雄拉地区开展中-新生代地层与古生物调查,在新近纪地层中采集到一小批脊椎动物化石,包括鲤科咽齿、犀类、有蹄类和鼠兔类。其中,鼠兔类化石归属于艾氏拟美兔(Bellatonoides eroli),这是该属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首次发现,指示其产出层位的生物地层年代不会晚于晚中新世早期(灞河期)。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目前可从亚汝雄拉剖面中识别出两个不同的层位和年代,即上部湖滨相地层产福氏(垂鼻)三趾马,其年代为晚中新世晚期(保德期);下部湖相地层产艾氏拟美兔,其年代可能为晚中新世早期(灞河期)。此前艾氏拟美兔发现于土耳其安卡拉(Ankara)和我国内蒙古中部地区中中新世晚期-晚中新世早期的地层中,通常与灵长类及其他森林型哺乳动物共同出现;福氏(垂鼻)三趾马分布于西藏吉隆和山西保德晚中新世晚期地层中,被认为适应于开阔生境,海拔分布不超过2900m。化石证据显示聂拉木达涕古湖盆在晚中新世早期至晚期的古海拔可能比现代高度低了近2000m,古植被类型存在从晚中新世早期的森林到晚中新世晚期的森林草原环境的转变,整体上晚中新世亚汝雄拉的古环境远比现代要适宜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中新世 聂拉木 达涕古湖盆 脊椎动物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昭通盆地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古环境演化过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佩 张春霞 +2 位作者 罗浩 刘志成 高战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6-339,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区域是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和环境演化的重要区域之一。虽然针对云南区域已经开展了大量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的研究,但是晚中新世到上新世云南区域湿度变化的记录仅为碳同位素和孢粉记录,且分辨率较低。因此,该区...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区域是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和环境演化的重要区域之一。虽然针对云南区域已经开展了大量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的研究,但是晚中新世到上新世云南区域湿度变化的记录仅为碳同位素和孢粉记录,且分辨率较低。因此,该区域缺乏晚中新世到上新世连续的高分辨率古湿度变化记录。本研究主要基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盆地内晚中新世到上新世的沉积物岩心,通过对沉积物粒度的测试分析,综合沉积序列、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表明:昭通盆地在8.8~6.2 Ma以沼泽亚相沉积环境为主;在6.2~2.8 Ma以浅湖亚相沉积环境为主;在2.8~2.6 Ma以湖滨亚相沉积环境为主。昭通盆地沉积物粒度参数记录的晚中新世到上新世云南区域呈现干旱化的趋势。结合前期该钻孔黏土矿物和化学风化的相关成果,认为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南亚季风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并主要受控于全球变冷和全球CO_(2)浓度降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盆地 中新世 上新世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Haritalyangar地区晚中新世猪类化石新材料
13
作者 Anek R.SANKHYAN Olivier CHAVASSEAU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84,共16页
描述了印度北部比拉斯布尔区喜马偕尔邦Haritalyangar地区中西瓦利克的猪类化石上、下颌及牙齿材料。Haritalyangar地区以晚中新世动物群、古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多样性而闻名。研究材料为作者之一(ARS)在该地区多次野外季采集的猪... 描述了印度北部比拉斯布尔区喜马偕尔邦Haritalyangar地区中西瓦利克的猪类化石上、下颌及牙齿材料。Haritalyangar地区以晚中新世动物群、古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多样性而闻名。研究材料为作者之一(ARS)在该地区多次野外季采集的猪类化石;猪类化石地点和最近报道的长鼻类化石地点(含古猿化石地点)均被绘制在地图上。这些化石地点广泛分布于Makkan Khad到Sir Khad区域内的“Lower Alternations”层和“Upper Alternations”层。猪类化石被鉴定为3个属:原河猪属Propotamochoerus(P.hysudricus)、河马齿河猪属Hippopotamodon(H.sivalense)和云南猪属Yunnanochoerus(Y.dangari)。Propotamochoerus hysudricus为中西瓦利克最常见的化石猪类,新发现的Yunnanochoerus dangari进一步证明这种古猪类化石仅在Haritalyangar地区有少量遗存。Haritalyangar地区新发现的猪类化石组成与巴基斯坦的Nagri动物群相近。基于猪类化石进行的Potwar高原年代地层学对比表明,Haritalyangar地区的“Lower Alternations”层的年龄范围为~10–9 Ma,与最新的磁极性地层学年代范围很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瓦利克 中新世 猪超科 云南猪属 原河猪属 河马齿河猪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晚中新世陆相哺乳动物群序列:陕西蓝田的新证据(英文) 被引量:40
14
作者 张兆群 A.W.Gentry +8 位作者 A.Kaakinen 刘丽萍 J.P.Lunkka 邱铸鼎 S.Sen R.Scott L.Werdelin 郑绍华 傅铭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5-176,共12页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比。邱占祥等( 1 990 ,1 995)认为化石证据不充分 ,而将其与保德期合并。近年来 ,黄土高原三趾马红粘土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 ,红粘土沉积最早可能开始于约 8Ma前。因此 ,狭义的保德期可能只代表了晚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分期的再划分问题又重新被提出。自 1 997年以来 ,我们课题组在蓝田地区共发现 52个化石地点 ,其中的 2 6个含有哺乳动物化石 ,大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共计 1 666件。经过详细野外地层测量 ,绘制了综合地层剖面 ,并将主要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点对比标定到综合地层剖面上。经过对各门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以及对已有化石材料的初步修订 ,到目前为止 ,陕西蓝田灞河组共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45种 ,蓝田组 2 0种。新的化石证据表明 ,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完全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大哺乳动物化石以灞河三趾马与贾氏三趾马为代表 ,牛科化石组合在种级甚至属级上有明显的区别。大量的陕西转角羚羊 ,小型的Protory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新世 陆相 哺乳动物群序列 陕西蓝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沉积物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含量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闫晓丽 杨一博 +2 位作者 方小敏 苗运法 宋春晖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61,共7页
利用对铁氧化物矿物灵敏的漫反射光谱法,对临夏盆地的黑林顶剖面(古地磁年代为11.8~5.0Ma)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赤铁矿含量在8.6 Ma以前相对较高,在8.6 Ma以后骤然降低并稳定在一低值范围;针铁矿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利用对铁氧化物矿物灵敏的漫反射光谱法,对临夏盆地的黑林顶剖面(古地磁年代为11.8~5.0Ma)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赤铁矿含量在8.6 Ma以前相对较高,在8.6 Ma以后骤然降低并稳定在一低值范围;针铁矿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赤铁矿/针铁矿的变化则与赤铁矿的变化趋势一致;赤铁矿、针铁矿含量及其比值在该剖面的变化特征主要反映了8.6 Ma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加剧,可能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的剧烈隆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铁矿 针铁矿 中新世 气候变化 临夏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晚中新世麻迦淡色花岗岩的构建机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胡古月 曾令森 +1 位作者 陈翰 高利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37-1754,共18页
在北喜马拉雅萨迦片麻岩穹窿西南侧发育有麻迦淡色花岗岩体,出露于南北向申扎—定结裂谷正断层的下盘,属一处较大规模的晚中新世淡色花岗岩体。该岩体具有较均一的元素和同位素(Sr和Nd)组成,但与多数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相比,具有异常高... 在北喜马拉雅萨迦片麻岩穹窿西南侧发育有麻迦淡色花岗岩体,出露于南北向申扎—定结裂谷正断层的下盘,属一处较大规模的晚中新世淡色花岗岩体。该岩体具有较均一的元素和同位素(Sr和Nd)组成,但与多数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相比,具有异常高的(^(87)Sr/^(86)Sr)_i比值(0.85033~0.85034)和异常低的_(εNd)(t)值(-19.26^-18.30)组成,指示其部分熔融源区有更成熟古老地壳物质的参与。麻迦淡色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1该岩体主要记录了至少两阶段岩浆结晶作用,分别发生在11.6±0.2 Ma和9.6±0.2 Ma;2个别13.8~16.0 Ma的岩浆作用年龄;3多数锆石继承核年龄分布于泛非期,少数年龄为中元古代(1558~1584 Ma)。在麻迦淡色花岗岩体南侧约40km处的日玛那穹窿,同位于申扎—定结南北向正断层的下盘,出露有大量原岩年龄为古元古代的日玛那糜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上类似于变泥质岩,显示高SiO_2(70.6%~74.6%),Al_2O_3(12.3%~14.0%),K_2O(4.22%~4.93%),A/CNK(1.50~1.58)和K_2O/Na_2O(1.42~2.18),代表了部分熔融源区可能存在的古老地壳物质岩石单元。因此,以麻迦淡色花岗岩为代表的北喜马拉雅晚中新世地壳深熔作用可能与青藏高原后碰撞阶段东西向伸展作用相关,泛非期变泥质岩及少量日玛那糜棱岩所代表的更古老岩石单元在16.0 Ma开始发生部分熔融,并在11.6 Ma至9.6 Ma之间达到深熔作用峰期,熔体活动可能持续了~2myr,以岩脉汇聚的形式延南北向正断层上升,构成侵位至北喜马拉雅特提斯沉积岩系之中的晚中新世麻迦淡色花岗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地球化学 麻迦淡色花岗岩 中新世 多期深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沙鼠类化石(英文) 被引量:12
17
作者 邱铸鼎 郑绍华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3-204,共12页
沙鼠是一类由早中新世米古仓鼠类 (myocricetodontines)演化而来的啮齿动物 ,现生的种类主要分布于非洲、阿拉伯半岛和亚洲干旱的沙漠—荒漠草原地区。其高阶元的系统分类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但古生物学者一般认为 ,沙鼠类动物自成一... 沙鼠是一类由早中新世米古仓鼠类 (myocricetodontines)演化而来的啮齿动物 ,现生的种类主要分布于非洲、阿拉伯半岛和亚洲干旱的沙漠—荒漠草原地区。其高阶元的系统分类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但古生物学者一般认为 ,沙鼠类动物自成一科 ,并可分为 3个亚科 :米古仓鼠亚科 (Myocricetodontinae)、裸尾沙鼠亚科 (Taterillinae)和沙鼠亚科 (Gerbillinae) (Jaeger,1 977;Tong ,1 989;Chalineetal.,1 977;Wessels,1 999)。我国的现生沙鼠共有 3属 7种 ,均属Gerbillinae亚科 ,主要分布于蒙新高原及其南邻地带(王应祥 ,2 0 0 3)。最早的化石记录是甘肃泉头沟中中新世的Mellalomysgansus和Myocricetodonplebius (邱铸鼎 ,2 0 0 1 )。在其他新近纪地点发现的有甘肃庆阳、瓦窑堡和灵台 ,山西榆社和内蒙古化德、高德格的Pseudomerionesabbreviatus (Teilhard ,1 92 6;Young ,1 92 7;Schaub ,1 934;李传夔 ,1 981 ;Fahlbuschetal.,1 983;郑绍华、张兆群 ,2 0 0 0 ;QiuandStorch ,2 0 0 0 ;李强等 ,2 0 0 3) ,以及甘肃宁县的Pseudomerionescomplicidens (张兆群 ,1 999)。Mellalomys和Myocricetodon属归入Myocricetodontinae,而Pseudomeriones属归入Gerbillinae。本文记述Myocricetodon和Abudhabia两属沙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中新世 灞河组 沙鼠类 化石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鼠科化石(英文)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邱铸鼎 郑绍华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6,共10页
详细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发现的两种鼠科化石 :中华原裔鼠Progonomyssinensissp .nov .和Muridaegen .etsp .indet.。新种的特征是 :个体通常比ProgonomyscathalaiSchaub ,1 938大 ;下臼齿的唇侧齿带和附属尖很弱 ;三分之二的m... 详细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发现的两种鼠科化石 :中华原裔鼠Progonomyssinensissp .nov .和Muridaegen .etsp .indet.。新种的特征是 :个体通常比ProgonomyscathalaiSchaub ,1 938大 ;下臼齿的唇侧齿带和附属尖很弱 ;三分之二的m1具有一很小的中间前边尖(tma) ;M1的t1和t3偶见后刺 ,在个别的m1中有一短的中间脊 ;臼齿的尺寸落入P .woelferi的变异范围 ,但t6~t9间的连接没有该种那样常见 ,而t1 2较为明显。新种产于灞河组下部层位 ,其牙齿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介于ProgonomyscathalaiSchaub ,1 938与P .woelferiBachmayeretWilson ,1 970之间。据此可证实 ,把灞河组下部层位的时代置于晚中新世早期 ,相当欧洲瓦里士期晚期或MN1 0的时代比较恰当。新种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具有狭义Progonomys属的特征 ,而且是我国现知鼠科动物最古老的一种。未定种产于灞河组较上部层位 ,牙齿形态与Progonomyssinensis的相似 ,很可能与其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陕西蓝田 灞河组 化石 WILSON 形态特征 鼠科动物 亲缘关系 sp. NOV 新种 层位 中间 下部 牙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灵台晚中新世—早更新世生物地层划分及其意义 被引量:31
19
作者 郑绍华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5-228,247,共14页
将甘肃灵台雷家河地区3个剖面按生物学和地层学原理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地层剖面,并分成 6个生物地层带:Ⅰ+Ⅱ带为保德期中晚期; Ⅲ~Ⅴ带为榆社期;Ⅳ带为泥河湾期。探讨了华北各地方动物群在雷家河剖面中的相应位置。
关键词 甘肃灵台 中新世-早更新世 生物地层 剖面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化石 被引量:19
20
作者 邓涛 王晓鸣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6-333,共18页
Bohlin描述的柴达木动物群中的三趾马材料非常少 ,仅能证明三趾马在这个地点的存在。近年来新的野外考察在这一地区发现了更多的三趾马化石材料 ,至少包括 3个种 ,即Hipparioncf.H .chiai、H .weihoense和H .teilhardi。H .cf.H .chiai... Bohlin描述的柴达木动物群中的三趾马材料非常少 ,仅能证明三趾马在这个地点的存在。近年来新的野外考察在这一地区发现了更多的三趾马化石材料 ,至少包括 3个种 ,即Hipparioncf.H .chiai、H .weihoense和H .teilhardi。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在柴达木盆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晚中新世早期 (保德早期 )动物群在这个地区的存在。柴达木盆地的H .teilhardi基本上与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产自同一层位 ,其时代也应为保德早期。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在柴达木盆地的发现为该地区在晚中新世早期为草原型环境的判断提供了更多的证据。H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动物群 化石 野外考察 发现 柴达木盆地 层位 时代 地区 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