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库车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碎屑矿物成分及其物源区示踪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刘磊 张长厚 +2 位作者 何登发 魏波 李程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0-320,共11页
通过同构造沉积物质记录了解物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进而探索盆山构造相互关系,是大陆构造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砂岩骨架成分分析和重矿物及部分标型矿物分析方法,已被较多地用来探索新疆天山造山带与其南部库车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相... 通过同构造沉积物质记录了解物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进而探索盆山构造相互关系,是大陆构造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砂岩骨架成分分析和重矿物及部分标型矿物分析方法,已被较多地用来探索新疆天山造山带与其南部库车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相互关系和构造演变过程,但是关于中生代较早时期库车盆地构造属性及北部造山带隆升剥蚀过程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运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对库车盆地北缘中段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砂岩中具代表性的15个砂岩样品中的38颗碎屑长石和26颗碎屑白云母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长石主要来自变质岩物源区,25颗碎屑白云母均属多硅白云母,表明其源区岩石曾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这些多硅白云母中Si原子含量显示它们比目前保留在天山造山带高压变质带蓝片岩和榴辉岩中的多硅白云母形成的压力要低,可能反映了源区高压变质岩的正常剥露顺序。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库车盆地北部天山造山带中的高压变质岩已经剥露于地表并遭受剥蚀成为物源供给区。具体是中天山南缘早古生代高压变质带还是晚古生代南天山高压变质带作为重要物源区,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区示踪 多硅白云母 长石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库车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宇 李文庆 孙金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21-3036,共16页
本文对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额尔古纳地块)花岗质岩石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莫尔道嘎地区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震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 本文对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额尔古纳地块)花岗质岩石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莫尔道嘎地区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震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研究区花岗岩可划分为两个期次:晚三叠世(~216Ma)和早侏罗世(201~195Ma)。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相似,它们具有高硅(SiO_(2)=67.09%~77.05%)、富铝(Al_(2)O_(3)=12.18%~16.83%)、贫铁(Fe_(2)O_(3)^(T)=1.30%~3.48%)等特征,属于准铝质-过铝质(A/CNK=0.97~1.13)、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此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Nb、Ta、P、Ti等),具有与俯冲带环境下形成的火成岩类似的特征。额尔古纳地块上同时期的钙碱性系列岩石组合的发现,进一步表明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结合前人对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时空变异分布特征的研究,本文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质岩体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尔道嘎地区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年代学 地球化学 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铝质A型正长-碱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韩振哲 赵海玲 +3 位作者 王盘喜 杨霄 牛延宏 赵寒冬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108,共12页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大多含有高温自形或锥形石英、副矿物萤石和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岩石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大多含有高温自形或锥形石英、副矿物萤石和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岩石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略微富集的、缓向右倾斜而重稀土元素较为平坦、铕亏损的海鸥型,富集高场强元素(HFS)Zr和Ga,亏损Ba、Sr、Eu等;岩石中的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0~950℃,具有高温岩浆浅成被动就位的特征。岩石富SiO2、K2O、Al2O3,δ^18O值为5.1%o~10.3%0,属正常略偏低δ^18O值花岗岩类;Isc值较高、εNd值较低,暗示了其源区物质来源主要与古老下地壳变质基底物质有关,并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综合这些特征,首次提出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属于铝质A2型花岗岩,这说明此后该地区进入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之后大陆碰撞后跨塌、伸展动力学体制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碱长花岗岩 铝质A型花岗岩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造山后 伊春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南部邻近陆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晶 杨长清 +1 位作者 徐立明 王建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92,共12页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邻近陆域主要包括福建东南部以及广东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岩石薄片镜鉴及样品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等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研究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属于温湿气候环境,南...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邻近陆域主要包括福建东南部以及广东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岩石薄片镜鉴及样品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等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研究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属于温湿气候环境,南部的粤东地区沉积水体深度较大,因此,大部分样品指示厌氧环境。晚三叠世时,整个东海陆架南部邻近陆域自南向北水体逐渐变浅,南部主要为滨海-浅海陆棚-深水陆棚环境,北部主要表现为受海侵作用影响的海陆过渡相环境;早侏罗世时,南部主要表现为水体较深的深水陆棚环境,北部主要表现为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环境。通过对具有相同大地构造背景的邻近陆域沉积古环境的研究,从而可以推断缺乏钻井资料的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沉积古环境自北向南由陆及海,为后续开展海域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古环境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邻近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南缘汤白斑状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旭辉 郎兴海 +3 位作者 邓煜霖 崔志伟 娄渝明 韩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55,共15页
为了探讨冈底斯南缘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岩浆岩的成因及与新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关系,文章对冈底斯南缘汤白地区斑状花岗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90.37... 为了探讨冈底斯南缘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岩浆岩的成因及与新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关系,文章对冈底斯南缘汤白地区斑状花岗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90.37±0.87)Ma(MSWD=0.58),形成于早侏罗世。岩体以高SiO_2(75.20%~75.97%)、Na_2O(3.39%~4.12%)、Na2O/K2O值(1.40~2.00)和低MgO(0.32%~0.38%)为特征,属于钙碱性I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U和K)和轻稀土(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和Ti)和重稀土(HREEs),表明其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的岩浆弧环境。同时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26.71~41.34,平均值为35.26)和与下地壳接近的Nb/Ta值,指示岩浆主要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前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南冈底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的岩浆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岩浆弧环境,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起始时间至少早于本文报道的汤白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190.37±0.87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花岗岩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构造背景 新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三叠纪盆地构造属性再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进 李锦轶 +1 位作者 马宗晋 任文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33-1246,共14页
对贺兰山北段三叠纪构造背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周边同期构造事件的分析,结合最近的研究成果,认为贺兰山北部三叠纪沉积的构造背景类似于新生代早、中期莺歌海拉分盆地形成的环境。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 对贺兰山北段三叠纪构造背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周边同期构造事件的分析,结合最近的研究成果,认为贺兰山北部三叠纪沉积的构造背景类似于新生代早、中期莺歌海拉分盆地形成的环境。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巴彦乌拉山—狼山韧性剪切带的左行走滑,致使巴彦乌拉山崛起,它类似于目前的红河—哀牢山剪切带中的哀牢山,而在贺兰山北部由于该断层的左行走滑形成了走滑拉分盆地,堆积了巨厚的上三叠统延长组和侏罗系碎屑岩。虽然在三叠纪地理上贺兰山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可能相连,但两者的沉降机制并不相同,它们的关系可能类似于目前的莺歌海盆地与南海盆地的关系。在晚侏罗世,该地区的拉分盆地由于受到阿拉善地块的东向挤压而反转。造成巴彦乌拉山—狼山韧性剪切带左行活动的原因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相对于阿拉善地块的左行压扭运动,其动力则可能来自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该模型不仅可以解释贺兰山北段三叠纪区别于鄂尔多斯盆地本部的强烈伸展,还能解释该地区分布局限的板内拉斑玄武岩的原因,而且也能够将晚三叠世巴彦乌拉山的隆起与该地区同时期的沉积以及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变形联系起来,而从区域上也可以解释同时期南蒙古地区发育的左行走滑构造及其相关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走滑拉分 巴彦乌拉山-狼山断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砂砾岩储集体岩相特征及识别技术——以川西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16
7
作者 蒋裕强 张春 +4 位作者 张本健 徐昌海 王猛 房龙 胡朝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36,共6页
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普遍发育砂砾岩储集体,具有成因类型多样、成分复杂、岩石结构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及不同砂砾岩体识别难度大等显著特点。为准确识别砂砾岩储集体,以剑阁、九龙山、白龙场、柘坝场及文兴场等地区为研究重点,以主... 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普遍发育砂砾岩储集体,具有成因类型多样、成分复杂、岩石结构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及不同砂砾岩体识别难度大等显著特点。为准确识别砂砾岩储集体,以剑阁、九龙山、白龙场、柘坝场及文兴场等地区为研究重点,以主要发育砂砾岩储层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下侏罗统珍珠冲段为目标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描述、分析化验及测井资料,在深入分析砂砾岩岩相与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岩相—测井相数据库,采用多种测井响应交会法和多元分析技术(包括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识别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主要岩相;根据不同砾岩相之间物性和岩石结构的差异,将砾岩相进一步细分为颗粒支撑砾岩(包括碳酸盐岩砾、石英砂岩砾、粗砾、中砾、细砾)、杂基支撑砾岩和混合支撑砾岩相。分析结果表明:①采用上述方法测井解释符合率较高(符合率为81.7%),能有效地划分储集层和非储集层;②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岩相之间易于区别,但砾质砂岩和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有时难以有效区别,另外粗砾与中、细砾区分效果也较差,仅具一定参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砂砾岩体 岩相特征 岩心-测井相 多元分析技术 多种测井响应交会法 四川盆地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