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崩塌-滑坡-泥石流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1
作者 胡健民 刘晓文 +2 位作者 徐刚 刘健 张拴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3-464,i0005-i0006,共13页
燕山板内造山带东部辽西、冀北地区,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期间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沉积和成群的巨大岩块崩塌事件。辽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邓杖子组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砾岩为主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及深水浊积岩序列,邓杖子组... 燕山板内造山带东部辽西、冀北地区,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期间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沉积和成群的巨大岩块崩塌事件。辽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邓杖子组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砾岩为主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及深水浊积岩序列,邓杖子组中砾岩的砾石成分自下而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即邓杖子组下部砾岩砾石时代新而上部砾岩砾石时代老。其中最新的砾石成分是来自于邓杖子组之下的晚三叠世水泉沟组的安山岩,砾石时代的倒序显示同构造剥蚀-沉积的特点。同时,邓杖子组沉积组合也反映出伸展盆地的沉积特点。邓杖子组沉积后不久,在辽西—冀北的其他地区,还发育许多早—中侏罗世巨大的崩塌岩块,野外见到的最大岩块延伸长度超过4km。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成群发育的巨大崩塌岩块都是在地壳快速隆升过程中发生的同构造沉积记录,这从构造-沉积学的角度显示燕山地区在早中生代曾经发生过强烈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滑坡-泥石流-浊流沉积 削顶构造 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 燕山板内造山带 沉积特点 三叠 侏罗世 构造意义 泥石流 崩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响应
2
作者 郭雅倩 李元昊 +3 位作者 杨龙华 翟文彬 刘迎宝 赵文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7-2252,共16页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盆地南部发育多期次冲积扇相、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沙漠相沉积体系,出现沉积东西分异,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这一时期盆地主要受控于燕山运动影响,盆地周边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活动,盆地内部形成了东部抬升倾斜、西部下沉坳陷的构造格局。盆地西缘强烈的构造活动还导致了晚侏罗世芬芳河期西南缘发育陆内前陆盆地以及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等多套磨拉石建造和不整合接触。根据以上认识建立了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演化模式图,这些沉积事件的发生是对燕山运动早中期的响应记录,证明了沉积演化与秦祁造山带和吕梁隆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认识不止是对燕山运动时期盆地南部构造-沉积响应理论的补充完善,同时对盆地南部油气和铀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世-早白垩 构造沉积响应 沉积心迁移 燕山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拉萨地体松木果强过铝质花岗岩的成因及对新特提斯洋晚三叠世俯冲作用的指示
3
作者 刘畅 陈伟 +5 位作者 赵元艺 刘洪章 俞嘉嘉 贾立民 邸梦想 张书豪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97-2811,共15页
中拉萨地体晚三叠世弧岩浆作用在研究新特提斯洋板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对中拉萨地体晚三叠世松木果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进行分析,探讨岩石成因。结果显示松木果花... 中拉萨地体晚三叠世弧岩浆作用在研究新特提斯洋板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对中拉萨地体晚三叠世松木果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进行分析,探讨岩石成因。结果显示松木果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09.7±1.4Ma、209.1±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具有较低的SiO_(2)(63.46%~64.13%),里特曼指数(σ)介于1.97~2.84,具有钙碱性特征,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72.56%~74.64%),里特曼指数(σ)介于2.19~2.39,具有钙碱性特征。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A/CNK为1.12~1.30,显示强过铝质特征。二者微量元素均富集Rb、U、K、Th等元素,而相对亏损Nb、P、Ti等元素。二者的(La/Yb)N值为6.63~35.4,反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的特征。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钙碱性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其中,二长花岗岩来源于杂砂岩和长英质泥岩的熔融,花岗闪长岩来源于受过铝质俯冲组分(洋底沉积物)交代和改造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中拉萨地体松木果岩体晚三叠世花岗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作用的构造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松木果 三叠 锆石U-PB定年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西南盐源盆地中—晚三叠世砂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4
作者 朱民 陈汉林 孟立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67,共19页
三叠纪期间,作为扬子板块西缘研究古特提斯洋闭合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窗口,盐源盆地经历了由被动陆缘至前陆盆地的转换。通过对盐塘地区三个地质剖面的野外地质调查、砂岩镜下鉴定、古水流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已报道数据分析其... 三叠纪期间,作为扬子板块西缘研究古特提斯洋闭合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窗口,盐源盆地经历了由被动陆缘至前陆盆地的转换。通过对盐塘地区三个地质剖面的野外地质调查、砂岩镜下鉴定、古水流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已报道数据分析其岩相古地理特征,结果显示,盐源盆地中—晚三叠世砂岩碎屑组分以及碎屑锆石年龄谱构成具有差异性,揭示不同的物源体系: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卡尼期盐源盆地沉积主要受扬子板块西部整体抬升影响,为扬子板内物源;而晚三叠世诺利期盆地开始接收来自西部羌塘多弧盆体系的物质,反映西部三江造山带开始影响盐源盆地的形成,扬子西部开始了全面盆山转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源盆地 三叠砂岩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库地地区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5
作者 白春东 专少鹏 +1 位作者 张新征 李典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211,共21页
西昆仑库地地区位于麻扎—康西瓦缝合带北侧,其内印支期岩浆岩广泛发育,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消减闭合。笔者对研究薄弱的库地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探讨岩石成因和印支期构造演化。中粒二长花岗岩、... 西昆仑库地地区位于麻扎—康西瓦缝合带北侧,其内印支期岩浆岩广泛发育,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消减闭合。笔者对研究薄弱的库地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探讨岩石成因和印支期构造演化。中粒二长花岗岩、粗粒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8.1±1.3 Ma、238.2±1.8Ma和230.6±1.3Ma,时代为中三叠世末期至晚三叠世早期。中粒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69.41%~70.45%,K_(2)O/Na_(2)O为0.47~0.80;粗粒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67.39%~74.87%,K_(2)O/Na_(2)O为0.83~1.65;斑状花岗闪长岩SiO_(2)含量65.21%~69.83%,K_(2)O/Na_(2)O为0.73~1.12。中-晚三叠世早期,花岗岩属于I型高钾钙碱性系列。中粒二长花岗岩源区为安山质岩石,且有地幔物质加入;粗粒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闪长岩主要为英云闪长岩部分熔融形成。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属于火山弧花岗岩,是库地一带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地质产物。西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年限为254.5~230.6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地地区 古特提斯洋 I型花岗岩 -三叠 弧花岗岩 西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区域对比 被引量:21
6
作者 徐刚 赵越 +1 位作者 吴海 张栓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9-308,共10页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菠罗组)可以对比;早侏罗世水泉沟组与京西、冀北南大岭组、辽西北票兴隆沟组层位相当,且各组火山岩时代基本相同;中侏罗世早期郭家店组底部含煤段与京西上窑坡组、冀北下花园组中部、辽西北票组中上部植物组合面貌一致;中侏罗世中期郭家店组砾岩段是燕山期构造变形主幕的产物,北京西山龙门组、冀北下板城下花园组上部、辽西北票海房沟组都是该期的记录,层位相当;辽西中侏罗世中晚期蓝旗组底部的时代为158±1Ma,与京西、冀北髫髻山组安山岩的同位素年龄总体一致。这说明差异较大的燕山板内造山带三叠纪—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了相似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侏罗世 地层层序 区域地层对比 辽西凌源 牛营子地区 侏罗世早期 三叠 辽西北 区域对比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转变研究——来自地质浅钻岩芯的证据 被引量:7
7
作者 曾胜强 王剑 +4 位作者 陈文彬 付修根 宋春彦 孙伟 王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1-1244,共14页
位于羌塘盆地东部的羌资-16井首次在羌塘盆地钻遇了完整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地层,清晰的记录了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沉积环境转变。本文在对羌资-16井岩芯的野外详细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在该区实施的羌资-... 位于羌塘盆地东部的羌资-16井首次在羌塘盆地钻遇了完整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地层,清晰的记录了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沉积环境转变。本文在对羌资-16井岩芯的野外详细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在该区实施的羌资-7井和羌资-8井资料,综合分析了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过渡时期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上三叠统地层主要包括波里拉组、巴贡组和鄂尔陇巴组,分别形成于局限台地、三角洲和火山喷发环境,标志着羌塘盆地前陆盆地演化结束和新一轮裂谷盆地的开启。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底部紫红色底砾岩沉积代表了裂谷盆地开启后的初始沉积,形成于河流沉积环境,而后随着南部海水侵入,逐渐过渡为陆缘近海湖沉积环境。总体上,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羌塘盆地东部表现为前陆盆地海相沉积的消亡→裂谷盆地的开启→裂谷盆地早期充填的演化过程。晚三叠世诺利期开始(~220 Ma),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海相沉积结束,逐渐向早中侏罗世陆相沉积转变,开始了羌塘侏罗纪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羌资-16井 沉积环境转变 三叠—早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铝质A型正长-碱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4
8
作者 韩振哲 赵海玲 +3 位作者 王盘喜 杨霄 牛延宏 赵寒冬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108,共12页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大多含有高温自形或锥形石英、副矿物萤石和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岩石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大多含有高温自形或锥形石英、副矿物萤石和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岩石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略微富集的、缓向右倾斜而重稀土元素较为平坦、铕亏损的海鸥型,富集高场强元素(HFS)Zr和Ga,亏损Ba、Sr、Eu等;岩石中的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0~950℃,具有高温岩浆浅成被动就位的特征。岩石富SiO2、K2O、Al2O3,δ^18O值为5.1%o~10.3%0,属正常略偏低δ^18O值花岗岩类;Isc值较高、εNd值较低,暗示了其源区物质来源主要与古老下地壳变质基底物质有关,并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综合这些特征,首次提出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属于铝质A2型花岗岩,这说明此后该地区进入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之后大陆碰撞后跨塌、伸展动力学体制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碱长花岗岩 铝质A型花岗岩 三叠-早侏罗世 造山后 伊春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库车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碎屑矿物成分及其物源区示踪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刘磊 张长厚 +2 位作者 何登发 魏波 李程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0-320,共11页
通过同构造沉积物质记录了解物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进而探索盆山构造相互关系,是大陆构造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砂岩骨架成分分析和重矿物及部分标型矿物分析方法,已被较多地用来探索新疆天山造山带与其南部库车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相... 通过同构造沉积物质记录了解物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进而探索盆山构造相互关系,是大陆构造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砂岩骨架成分分析和重矿物及部分标型矿物分析方法,已被较多地用来探索新疆天山造山带与其南部库车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相互关系和构造演变过程,但是关于中生代较早时期库车盆地构造属性及北部造山带隆升剥蚀过程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运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对库车盆地北缘中段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砂岩中具代表性的15个砂岩样品中的38颗碎屑长石和26颗碎屑白云母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长石主要来自变质岩物源区,25颗碎屑白云母均属多硅白云母,表明其源区岩石曾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这些多硅白云母中Si原子含量显示它们比目前保留在天山造山带高压变质带蓝片岩和榴辉岩中的多硅白云母形成的压力要低,可能反映了源区高压变质岩的正常剥露顺序。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库车盆地北部天山造山带中的高压变质岩已经剥露于地表并遭受剥蚀成为物源供给区。具体是中天山南缘早古生代高压变质带还是晚古生代南天山高压变质带作为重要物源区,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区示踪 多硅白云母 长石 三叠-早侏罗世 库车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漫塔格东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洪菊 陈静 +3 位作者 王秉璋 陈发彬 王国良 宋泰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1-1009,共9页
祁漫塔格东段拉陵高里河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组合为高SiO_2(72.18%~76.55%)、高K_2O(4.08%~5.32%)的碱性花岗岩组合,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平均值为0.28)。岩石组合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二长花岗... 祁漫塔格东段拉陵高里河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组合为高SiO_2(72.18%~76.55%)、高K_2O(4.08%~5.32%)的碱性花岗岩组合,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平均值为0.28)。岩石组合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205.1±1.0Ma和199.5±1.2Ma。该套花岗岩组合与拉陵高里河地区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关系密切,初步确定祁漫塔格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组合也是一期重要的成矿岩浆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漫塔格 花岗岩 三叠—早侏罗世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南部邻近陆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晶 杨长清 +1 位作者 徐立明 王建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92,共12页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邻近陆域主要包括福建东南部以及广东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岩石薄片镜鉴及样品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等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研究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属于温湿气候环境,南...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邻近陆域主要包括福建东南部以及广东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岩石薄片镜鉴及样品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等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研究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属于温湿气候环境,南部的粤东地区沉积水体深度较大,因此,大部分样品指示厌氧环境。晚三叠世时,整个东海陆架南部邻近陆域自南向北水体逐渐变浅,南部主要为滨海-浅海陆棚-深水陆棚环境,北部主要表现为受海侵作用影响的海陆过渡相环境;早侏罗世时,南部主要表现为水体较深的深水陆棚环境,北部主要表现为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环境。通过对具有相同大地构造背景的邻近陆域沉积古环境的研究,从而可以推断缺乏钻井资料的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沉积古环境自北向南由陆及海,为后续开展海域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古环境 三叠-早侏罗世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邻近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宇 李文庆 孙金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21-3036,共16页
本文对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额尔古纳地块)花岗质岩石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莫尔道嘎地区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震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 本文对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额尔古纳地块)花岗质岩石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莫尔道嘎地区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震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研究区花岗岩可划分为两个期次:晚三叠世(~216Ma)和早侏罗世(201~195Ma)。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相似,它们具有高硅(SiO_(2)=67.09%~77.05%)、富铝(Al_(2)O_(3)=12.18%~16.83%)、贫铁(Fe_(2)O_(3)^(T)=1.30%~3.48%)等特征,属于准铝质-过铝质(A/CNK=0.97~1.13)、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此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Nb、Ta、P、Ti等),具有与俯冲带环境下形成的火成岩类似的特征。额尔古纳地块上同时期的钙碱性系列岩石组合的发现,进一步表明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结合前人对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时空变异分布特征的研究,本文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质岩体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尔道嘎地区 三叠-早侏罗世 年代学 地球化学 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和早侏罗世下益门组轮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俊英 陈重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3-81,T001,共10页
本文论述了发现于四川大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西昌地区下侏罗统下益门组的轮藻化石及其意义。迄今,记述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尤其早侏罗世轮藻化石的文章十分罕见。文内描述的Porochara两个新种:P.dazuensis,P.xichangensis及其所在的化... 本文论述了发现于四川大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西昌地区下侏罗统下益门组的轮藻化石及其意义。迄今,记述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尤其早侏罗世轮藻化石的文章十分罕见。文内描述的Porochara两个新种:P.dazuensis,P.xichangensis及其所在的化石组合,不仅为我国西南地区红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依据,而且也初次揭示了该区这一时期的轮藻植物群面貌特征,为建立我国三叠、侏罗纪轮藻化石带增添了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藻 化石 三叠 侏罗世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富锂黏土岩的发现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伟 祁晓鹏 +3 位作者 张嘉升 徐磊 杨杰 高景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62,共16页
首次报道了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黏土岩锂的超常富集,黏土岩产于关岭组(T_(2)g)/须家河组(T_(3)x)平行不整合界面,为古风化壳沉积物,Li_(2)O品位0.08%~0.11%,最高达0.22%,超过了该类型矿产的边界品位(0.06%),界线黏土岩... 首次报道了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黏土岩锂的超常富集,黏土岩产于关岭组(T_(2)g)/须家河组(T_(3)x)平行不整合界面,为古风化壳沉积物,Li_(2)O品位0.08%~0.11%,最高达0.22%,超过了该类型矿产的边界品位(0.06%),界线黏土岩的岩石学特征、矿物组成及岩石成因亟待查明。本文通过XRD分析、TIMA分析以及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了界线黏土岩的矿物组成,探讨了黏土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及物质来源,提出了不整合面黏土岩类关键金属矿产的综合找矿方向。研究表明,镇巴地区T_(2)/T_(3)界线黏土岩主要由石英、伊利石、高岭石组成,并含有极少量绿泥石、蒙脱石和铝绿泥石。主量元素(SiO_(2)、Al_(2)O_(3)、^(T)Fe_(2)O_(3)、TiO_(2))特征表明界线黏土岩属于铝土质泥岩,黏土岩CIA值(化学蚀变指数)为85~93,ICV值(成分变异指数)为0.22~0.46,说明其沉积母岩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微量元素(V、Ni、Sr、Ba)显示黏土岩形成于氧化-还原过渡的陆相淡水沉积环境。我国目前在不整合面发现的黏土岩有铁-铝质黏土岩、铝质黏土岩、铝土岩,代表了古风化壳沉积,并产有锂、镓、稀土、铌等关键金属矿产,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纪-二叠纪,具有多元素综合成矿的特点,建议后期加强不整合面黏土岩类的综合找矿工作,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北缘 -三叠界线 富锂黏土岩 找矿意义 镇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二叠世至中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与海区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抗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5期8-12,共5页
在不少论著里都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纪及以后的沉积为纯陆相,有人以石盒子群的沉积作为该区“内陆盆地”或盆地阶段开始的标志。但近年来积累的某些新资料使研究者认识到:至少到早三叠世鄂尔多斯与海还有相当密切的连系,常受海泛波及;... 在不少论著里都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纪及以后的沉积为纯陆相,有人以石盒子群的沉积作为该区“内陆盆地”或盆地阶段开始的标志。但近年来积累的某些新资料使研究者认识到:至少到早三叠世鄂尔多斯与海还有相当密切的连系,常受海泛波及;甚至到中侏罗世,鄂尔多斯也不宜称为“内陆盆地”。一、石盒子群和孙家沟组的海相层 1.上石盒子组的海相层近年来,在鄂尔多斯西缘(如贺兰山沙巴台、桌子山南端的公勿素等)上石盒子组内发现某些特殊的岩层——在野外定名的“硅质岩或硅质泥岩”中发现了生物碎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 海相层 上石盒子组 孙家沟组 三叠 碎屑岩 桌子山 侏罗世 子群 三角洲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事件沉积对印支运动Ⅰ幕的指示 被引量:48
16
作者 陈安清 陈洪德 +4 位作者 侯明才 楼章华 徐胜林 李洁 苏中堂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81-1690,共10页
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Ⅰ幕在华北板块东部明显地表现为中、上三叠统间的不整合,而西部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系内部一般为连续沉积,使得印支运动Ⅰ幕难以识别。本文通过观察延长组的钻井岩芯,分析了湖底扇、震积岩、凝灰岩和油页岩等事件... 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Ⅰ幕在华北板块东部明显地表现为中、上三叠统间的不整合,而西部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系内部一般为连续沉积,使得印支运动Ⅰ幕难以识别。本文通过观察延长组的钻井岩芯,分析了湖底扇、震积岩、凝灰岩和油页岩等事件沉积体的发育特征及时间序列,显示出它们发育的高潮期皆为长7油层组沉积初期,时间上与印支运动Ⅰ幕相耦合,是鄂尔多斯盆地印支运动Ⅰ幕的重要标志,暗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的界线可能大致相当于长7与长8油层组间的界线;平面分布上,都具有从西南部向东北部减少减弱的特点,表明这些事件沉积主要是印支期的秦岭造山作用的沉积响应。事件沉积的成因联系和Dickinson三角图解表明,印支期的秦岭碰撞造山过程导致了鄂尔多斯盆地发生前所未有的变格,盆地的成因动力主要来自古特提斯洋关闭过程中的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间的碰撞缝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运动 事件沉积 延长组 三叠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祁漫塔格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矿意义 被引量:197
17
作者 丰成友 王松 +2 位作者 李国臣 马圣钞 李东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65-678,共14页
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的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不仅是一个特征显著的构造-岩浆岩带,而且也是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本文对该区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组成研究,并探讨了成矿意义。结果表明,本区中... 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的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不仅是一个特征显著的构造-岩浆岩带,而且也是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本文对该区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Pb同位素组成研究,并探讨了成矿意义。结果表明,本区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均系准铝质到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晚三叠世花岗岩具有更高的K2O/Na2O比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中等初始锶比值和偏负的εNd(t)值表明它们主要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深熔或重熔,并可能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发育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的中三叠世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30~237Ma,大多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的晚三叠世高分异富钾花岗岩形成于204~228Ma,表明大约240Ma祁漫塔格主造山已由挤压转入伸展并伴有幔源岩浆活动,晚三叠世后演化到后碰撞阶段;中晚三叠世花岗岩与本区密集产出的矽卡岩型和斑岩型多金属矿床的时空与成因关系密切,具有重要找矿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地质年代学 -三叠 后碰撞 祁漫塔格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东部晚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30
18
作者 赵英利 李伟民 +4 位作者 温泉波 梁琛岳 冯志强 周建平 申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07-2822,共16页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 内蒙东部的克旗-林西-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索伦-蘑菇气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所夹持的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缝合带与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之间,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残余海盆最后消失的地区,保存了上述两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相关信息。本文针对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砂岩开展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的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陶海营子组、老龙头组砂岩均具有成分成熟度低,近源快速沉积的特点,碎屑骨架成分显示多为火山岩区物源供给。锆石CL图和Th/U值也指示了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区域内已获得的2533粒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为3组:约230-570Ma(峰值年龄为270-315Ma、430Ma和500Ma)、700-1100Ma(峰值970Ma)及&gt;1500Ma(峰值1800Ma和2500Ma)。较古老的峰值年龄1800Ma和2500Ma,暗示了华北克拉通基底的物源信息。其余两组年龄则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侧的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地块内部岩浆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对比分析内蒙东部不同区域(克旗-林西地区、阿鲁科尔沁-扎鲁特地区和索伦-蘑菇气地区)、不同时代(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物碎屑组分变化趋势,推测古亚洲洋最终沿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时间持续至早三叠世。此外,索伦-蘑菇气地区中、晚二叠-早三叠世相对稳定的物源供给,证实了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与松辽-锡林浩特地块至少在中二叠世沉积以前就已经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完成拼贴,应为前人提出的早石炭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东部 亚造山带 二叠-早三叠 碎屑锆石U-PB年龄 构造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演化 被引量:79
19
作者 李文厚 刘溪 +8 位作者 张倩 郭艳琴 李克永 袁珍 王妍 马瑶 白金莉 杨博 李兆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5-621,共17页
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对盆地东、南邻区宁静盆地、沁水盆地、济源盆地、南召盆地等同期地层的野外实测以及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的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的岩性特征、地层厚度... 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对盆地东、南邻区宁静盆地、沁水盆地、济源盆地、南召盆地等同期地层的野外实测以及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的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的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沉积相类型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周缘中晚三叠世的岩性粒度变化、地层厚度及地层上下接触关系与鄂尔多斯盆地沉积背景具有一致性;沉积相带演化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讲,从邻区向鄂尔多斯盆地内部过渡变化符合瓦尔特相律,符合中晚三叠世华北板块构造的演化背景。研究后认为,中晚三叠世,周缘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应属同一个大型沉积盆地,这将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向东部和南部延伸,包括了宁静盆地、沁水盆地、济源盆地、南召盆地等盆地。该研究为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 延长期 沉积相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留勤 段凯波 +1 位作者 霍荣 胡水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8-338,共11页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扬子北缘上三叠统4条实测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三叠...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扬子北缘上三叠统4条实测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三叠统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TS1,TS2,TS3和TS4),进一步归为1个二级构造层序。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厚度约为1200m,4个层序发育完整;向东至汉川、鄂州一带地层变薄不足40m,向西越过黄陵背斜至秭归、利川一带层厚100~300m,后两者保存残留不全的上三叠统只能归为1个三级层序。层序界面类型主要有不整合面、河流冲刷侵蚀作用面和岩性岩相转换面等。在露头剖面和测井剖面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表明,中扬子北缘晚三叠世从TS1-TS2到TS3-TS4沉积组构发生了由低能到高能的转变。在构造、古地理背景和气候因素共同控制层序发育样式的背景下,研究区经历了从湖沼体系到冲积体系的转变,体现了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发育早期的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北缘 前陆盆地 三叠 陆相层序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