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扬子地台消亡与上扬子前陆盆地形成的地层学效应 被引量:14
1
作者 梅冥相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44-1969,共26页
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运动,在中国南方表现为以下构造事件:1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与隆升,记录了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对接碰撞;2中国南方东南部1300km宽的陆内造山带的强烈作用,以及由此造成的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北西向迁移。在... 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运动,在中国南方表现为以下构造事件:1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与隆升,记录了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对接碰撞;2中国南方东南部1300km宽的陆内造山带的强烈作用,以及由此造成的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北西向迁移。在上述构造事件的结果,结束了扬子地台自埃迪卡拉纪以来以作为一个稳定的古地理单元而且大多数时间发育浅水碳酸盐岩的沉积历史。在扬子地台消亡之后形成一个特别的上扬子前陆盆地(或四川前陆盆地),其中堆积了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在川西地区覆盖在马鞍塘组台地碳酸盐岩和小塘子组陆棚至滨岸相砂页岩地层之上,向东、向南逐渐超覆尖灭,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这个特殊的层序地层格架记录了扬子地台的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就像黔西南地区在中三叠世台地边缘再生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以及该盆地中填充的特别的上三叠统一样,上扬子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尤其是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特别的沉积趋势(从相对集中发育煤层的高可容纳空间低能河流沉积、演变到河道砂岩聚合作用为特征的低可容纳空间高能河流沉积的序列,所组成的沉积层序)所组成的冲积构架,以及逐渐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逐渐超覆尖灭的空间分布,不但是了解扬子地台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形成的重要物质记录,而且代表了前陆盆地充填序列中一种较为特别的河流相层序地层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台消亡 上扬子前陆盆地的形成 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 上扬子地区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及邻区中—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 被引量:6
2
作者 肖加飞 魏家庸 胡瑞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1-599,共9页
在研究了黔西南及邻区中—晚三叠世地层的层序界面特征、地层结构和堆叠型式之后 ,将其划分为 5个沉积层序 ,并描述了层序内各体系域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通过综合研究已取得的生物地层资料 ,将其与Haq等列出的三叠纪生物地层时带进行对... 在研究了黔西南及邻区中—晚三叠世地层的层序界面特征、地层结构和堆叠型式之后 ,将其划分为 5个沉积层序 ,并描述了层序内各体系域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通过综合研究已取得的生物地层资料 ,将其与Haq等列出的三叠纪生物地层时带进行对比 ,初步标定了各沉积层序及体系域的界面年龄 (层序 1底界年龄 2 39.4Ma;层序 2底界年龄 2 38Ma;层序 3底界年龄 2 33Ma;层序 4底界年龄 2 2 7Ma,顶界年龄 2 2 3Ma) ,从而建立了本区分辨率较高的中—晚三叠世地层格架。格架中层序地层的组合样式 ,在 2级海平面缓慢下降的背景下 ,受盆地构造沉降的影响较大。当层序处于构造沉降的加速期时 ,呈退积型组合方式 (如层序 1和层序 3) ;而当层序处于构造沉降的平缓期时 ,则呈进积型组合方式 (如层序 2和层序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底界年龄 构造沉降 三叠 黔西南 沉积 生物地层 体系域 界面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属性与层序地层格架下聚煤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王辉 张峰 +2 位作者 王冰洁 尹卫军 刘池洋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4期92-101,共10页
依据近年来最新资料,通过对羌塘盆地南、北边界构造带构造属性、地球动力学机制及构造演化历程的讨论,剖析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属性与盆地演化历程;在对盆地内部不同位置上三叠统岩性、岩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古地理背景下层序界... 依据近年来最新资料,通过对羌塘盆地南、北边界构造带构造属性、地球动力学机制及构造演化历程的讨论,剖析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属性与盆地演化历程;在对盆地内部不同位置上三叠统岩性、岩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古地理背景下层序界面与体系域界面的识别,建立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讨论了煤层在层序格架下的位置、聚煤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为一复杂叠合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中期被动陆缘盆地,晚三叠世晚期羌北前陆盆地和羌南被动陆缘裂陷-坳陷盆地等不同的盆地演化历程;上三叠统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层序和两个三级层序,煤层位于高位体系域中上部,主要受控于高频率低级次海平面变化。具含煤岩系厚度大,煤层层数多,单层厚度小的特征;三角洲平原地带有利于煤层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沿分割羌南、羌北盆地的中央隆起带发育,进一步指出该带是羌塘盆地内今后重要的找煤方向,并得到新发现的赛包玛煤点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属性 叠合盆地 地层 聚煤特征 三叠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及邻区早中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演化——兼论从“滇黔桂盆地”到“南盘江盆地”的演变过程 被引量:34
4
作者 梅冥相 马永生 +3 位作者 邓军 孟庆芬 易定红 李东海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27-439,共13页
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台地淹没事件使二叠纪时期的一些孤立台地被淹没而消亡,其后,研究区在三叠纪经历了从滇黔桂盆地到南盘江盆地的演化过程;在空间上,从连陆台地到浊积盆地以及发育在浊积盆地中的孤立碳酸盐台地,相分异特别明显... 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台地淹没事件使二叠纪时期的一些孤立台地被淹没而消亡,其后,研究区在三叠纪经历了从滇黔桂盆地到南盘江盆地的演化过程;在空间上,从连陆台地到浊积盆地以及发育在浊积盆地中的孤立碳酸盐台地,相分异特别明显,特别是南宁和靖西一带孤立台地上早三叠世的鲕粒滩以及连陆台地边缘的礁滩相灰岩更是引人注目。尽管不同相带的三级沉积层序相序组构千差万变并且它们的形成时限也不尽相同,但是由其所表征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则具有大致的同步性,从而在早中三叠世地层中可以识别出6个三级沉积层序;以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即可以建立南盘江盆地早中三叠世的层序地层格架。早、中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应的古地理特征,代表了统一的南盘江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晚三叠世的古地理特征,反映了南盘江盆地的消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古地理演化 早中三叠 南盘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北晚二叠世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特征 被引量:29
5
作者 康高峰 王辉 +1 位作者 王巨民 刘池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8,共8页
利用地层剖面岩相组合、沉积构造序列、生物化石标志等分析了研究区晚二叠世沉积体系与其空间配置格局及演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古地理背景下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建立了研究区晚二叠世的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煤层层位的空... 利用地层剖面岩相组合、沉积构造序列、生物化石标志等分析了研究区晚二叠世沉积体系与其空间配置格局及演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古地理背景下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建立了研究区晚二叠世的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煤层层位的空间叠置关系及其形成机制,初步分析了煤中硫的分布规律,讨论了研究区厚煤层(C5)在层序格架下的聚煤特征和位置。结合最新的勘探资料,预测出研究区中西部盐津—彝良一带蕴藏着资源潜力巨大的优质煤。建议今后在保持东部威信—镇雄一带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注意加大对预测靶区煤田的地质勘探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岩系 沉积体系 地层 聚煤特征 二叠 滇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早—中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梅冥相 高金汉 +2 位作者 孟庆芬 易定红 李东海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南盘江盆地的早—中三叠世地层中 ,沉积相形成复杂而有序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台地淹没事件之后 ,三叠纪碳酸盐台地从缓坡型演化为镶嵌陆架型 ;空间上 ,从连陆台地到浊积盆地相分异特别明显 ,而且在盆地中... 南盘江盆地的早—中三叠世地层中 ,沉积相形成复杂而有序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台地淹没事件之后 ,三叠纪碳酸盐台地从缓坡型演化为镶嵌陆架型 ;空间上 ,从连陆台地到浊积盆地相分异特别明显 ,而且在盆地中发育若干的孤立台地 ,特别是南宁和靖西一带 ,孤立台地上早三叠世的鲕粒滩以及连陆台地边缘的礁滩相灰岩更是引人注目。尽管不同相带的三级沉积层序相序组构千差万变 ,并且它们的形成时限也不尽相同 ,但是由其所表征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则具有大致的同步性 ,因此在早—中三叠世地层中可以识别出 6个三级沉积层序。以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 ,可以建立南盘江盆地早—中三叠世的层序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早-中三叠 南盘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台西南缘早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 被引量:18
7
作者 肖加飞 魏家庸 胡瑞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10-318,共9页
扬子地台西南缘早三叠世地层被划分为 4个沉积层序。通过综合研究已取得的牙形石生物地层资料 ,与Haq等人提出的三叠纪牙形石生物时带进行了对比 ,初步定出了各沉积层序及体系域的界面年龄 (层序 1底界年龄2 5 1Ma ;层序 2底界年龄 2 4 ... 扬子地台西南缘早三叠世地层被划分为 4个沉积层序。通过综合研究已取得的牙形石生物地层资料 ,与Haq等人提出的三叠纪牙形石生物时带进行了对比 ,初步定出了各沉积层序及体系域的界面年龄 (层序 1底界年龄2 5 1Ma ;层序 2底界年龄 2 4 5 .2Ma ;层序 3底界年龄 2 4 3Ma ;层序 4底界年龄 2 4 0 .5Ma ,顶界年龄 2 39.4Ma) ,从而建立了区内分辨率较高的早三叠世地层格架。格架中层序组合特征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显示得非常清楚 ,其中 ,层序 1-层序 2高水位体系域的台地边缘依次向陆后退 ,呈退积或超覆 (overlap)型组合关系 ;层序 3-层序 4高水位体系域的台地边缘则依次向海推进 ,呈进积或退覆 (offlap)型组合关系。这种组合特征主要受沉积盆地的构造沉降及 2级海平面升降亚旋回的海面变化的控制 ,构造沉降加速和海面上升期形成的层序呈退积型组合关系 ;构造沉降平缓及海面下降期形成的层序呈进积型组合关系。此外 ,还研究了斜坡地带 (贵阳改毛 )层序 1-层序 3底部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规律 :海侵体系域 -高水位体系域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不大 ,δ13 C主要为正值 ,但在高水位体系域顶部明显负向偏移 ;低水位体系域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剧烈 ,且均为负值。这为地层划分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 地层 界面年龄 地层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秭归晚寒武世末期至早奥陶世早期层序地层格架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宁 雷卞军 +1 位作者 黄照先 张开明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21-428,共8页
湖北秭归地区晚寒武世末期至早奥陶世早期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的海侵沉积序列。本文通过详细的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及1∶5万区域地质填图,将该区娄山关组顶部至红花园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总结了各层序的层序界面性质及体系域发育特... 湖北秭归地区晚寒武世末期至早奥陶世早期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的海侵沉积序列。本文通过详细的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及1∶5万区域地质填图,将该区娄山关组顶部至红花园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总结了各层序的层序界面性质及体系域发育特征,并建立了区域地层格架,从而进一步指出:块状白云岩的形成和分布明显受海平面下降事件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早奥陶 寒武 岩石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陆对比建立苏北—南黄海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格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文强 郭兴伟 +6 位作者 王艳忠 蔡来星 张训华 吴志强 杨田 高小惠 赵冬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0,共13页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并结合WX5-ST1井、N5井及南京江宁地区典型剖面,利用岩性、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在识别苏北—南黄海盆地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并结合WX5-ST1井、N5井及南京江宁地区典型剖面,利用岩性、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在识别苏北—南黄海盆地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C1、LC2)和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C1—MC3)。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与苏北盆地实为被海岸线分割的同一沉积盆地,其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其中:LC1长期基准面旋回(上二叠统)不对称性明显,最大海泛面MFS1对应于龙潭组中下部浅海陆棚相的泥岩,LC2长期基准面旋回(下三叠统)因后期印支运动抬升剥蚀,仅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研究区MC1旋回期(龙潭组)主要发育潮坪、泻湖、三角洲等海陆过渡相,各地水深相差不大;MC2、MC3时期(大隆组、青龙组)发育浅海陆棚、潮坪、泻湖及碳酸盐岩台地等沉积相,水体演变为南西深而北东浅,分析认为是东吴运动时期盆地差异抬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对比 二叠—早三叠 地层 苏北—南黄海盆地 CSDP-2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黔桂地区下、中三叠统层序划分、对比及层序地层格架 被引量:26
10
作者 田景春 陈洪德 +6 位作者 彭军 覃建雄 侯中健 寿建峰 杨晓宁 沈安江 陈子炓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8-203,共6页
在对研究区不同相带内典型剖面详细观测、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 ,将区内下、中三叠统划分出六个三级层序 ,分别命名为S1 ~S6,其中下三叠统印度阶一个 (S1 )、奥伦尼阶两个 (S2 ~S3) ,中三叠统安尼阶两个 (S4~S5)、拉丁阶一个 (S6) ,从... 在对研究区不同相带内典型剖面详细观测、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 ,将区内下、中三叠统划分出六个三级层序 ,分别命名为S1 ~S6,其中下三叠统印度阶一个 (S1 )、奥伦尼阶两个 (S2 ~S3) ,中三叠统安尼阶两个 (S4~S5)、拉丁阶一个 (S6) ,从年代地层考虑早三叠延续时限为 3.9Ma ,则S1 、S2 、S3层序延续的时限平均为 1 .3Ma。中三叠统延续的时限为 6.1Ma ,则S4、S5、S6 层序所延续的时限平均分别为 2 .0 3Ma。按层序底面性质可分出 4个Ⅰ型层序 (S2 、S3、S4、S5)和 2个Ⅱ型层序 (S1 、S6) ,并进行了区域层序对比 ,进而建立了区内下、中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模型 ,详细讨论了各层序的次级组成单元 (体系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 划分对比 地层 三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 被引量:35
11
作者 王居峰 郭彦如 +2 位作者 张延玲 刘昊伟 马德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3-808,共6页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鄂尔多斯盆地野外地质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确定了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上三叠统延长组识别出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两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延长组发育7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鄂尔多斯盆地野外地质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确定了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上三叠统延长组识别出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两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延长组发育7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根据短—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SQ1层序至SQ3层序基准面上升旋回地层样式总体上以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构成"上升不对称"型旋回结构;SQ3层序基准面下降旋回至SQ6层序地层样式则以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主,构成"下降不对称"型旋回结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受基准面升降变化控制明显,沉积微相类型以(辫状)河流—(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为主。有利储层发育于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地层 基准面旋回 延长组 三叠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晚古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对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35
12
作者 梅冥相 马永生 +3 位作者 高金汉 孟庆芬 易定红 李东海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65-373,共9页
受同生断裂的控制 ,在晚古生代滇黔桂盆地及邻区形成特殊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 ,发育了复杂而有序的盆地充填序列。根据三级沉积层序的两大特性 ,在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晚古生代地层中识别出 2 5个三级沉积层序 ;以地层记录... 受同生断裂的控制 ,在晚古生代滇黔桂盆地及邻区形成特殊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 ,发育了复杂而有序的盆地充填序列。根据三级沉积层序的两大特性 ,在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晚古生代地层中识别出 2 5个三级沉积层序 ;以地层记录中的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界面为关键 ,建立了晚古生代的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 ,地层记录中的层序界面大致可以划分为 4种类型 ,即构造不整合面、沉积不整合面、淹没不整合面以及它们的相关面 ,而且它们还可以进一步归为暴露间断面以及加深间断面两种范畴的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古生代 地层 滇黔桂盆地 同生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30
13
作者 倪新锋 陈洪德 韦东晓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73-80,共8页
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录井剖面、测井曲线及微量元素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在识别出5种不同成因类型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上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区域上分布稳定的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LSC2、LSC3、LSC4)。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层... 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录井剖面、测井曲线及微量元素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在识别出5种不同成因类型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上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区域上分布稳定的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LSC2、LSC3、LSC4)。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层序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指出生储盖组合特征与长期基准面旋回最为密切,有利储层发育位置主要出现在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基准面升降转换位置发育的湖相泥、页岩为良好的烃源岩及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三叠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生储盖组合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宝鼎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邵龙义 鲁静 +5 位作者 冉隆明 苏时才 魏克敏 孙应珠 陈江峰 于晓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55-361,共7页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四川攀枝花地区的宝鼎盆地的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在主要含煤段大荞地组发育12个层序界面和11个四级层序,其中在40#煤层以上地层发育层序Ⅳ... 运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四川攀枝花地区的宝鼎盆地的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在主要含煤段大荞地组发育12个层序界面和11个四级层序,其中在40#煤层以上地层发育层序Ⅳ到层序Ⅺ等8个四级层序。伴随着宝鼎盆地由断陷盆地(大荞地组沉积时期)向大型拗陷盆地(宝鼎组沉积时期)演化,盆地基底沉降速率减小,可容空间增加速率降低,聚煤作用在垂向上先增强再减弱。断陷盆地发育早期,聚煤作用较弱;断陷盆地发展中期(层序Ⅳ—层序Ⅷ),主要煤层多发育于低位体系域、初始湖泛面附近和高位体系域中晚期,平面上聚煤中心位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中等的三角洲平原相带;至盆地发展晚期(层序Ⅸ—层序Ⅺ),主要煤层的发育位置逐渐向四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靠近,平面上聚煤中心向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最大的盆地沉积中心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鼎盆地 断陷盆地 三叠 地层 聚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留勤 段凯波 +1 位作者 霍荣 胡水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8-338,共11页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扬子北缘上三叠统4条实测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三叠...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扬子北缘上三叠统4条实测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三叠统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TS1,TS2,TS3和TS4),进一步归为1个二级构造层序。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厚度约为1200m,4个层序发育完整;向东至汉川、鄂州一带地层变薄不足40m,向西越过黄陵背斜至秭归、利川一带层厚100~300m,后两者保存残留不全的上三叠统只能归为1个三级层序。层序界面类型主要有不整合面、河流冲刷侵蚀作用面和岩性岩相转换面等。在露头剖面和测井剖面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表明,中扬子北缘晚三叠世从TS1-TS2到TS3-TS4沉积组构发生了由低能到高能的转变。在构造、古地理背景和气候因素共同控制层序发育样式的背景下,研究区经历了从湖沼体系到冲积体系的转变,体现了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发育早期的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扬子北缘 前陆盆地 三叠 陆相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盐源晚三叠世煤系沉积环境与层序地层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英娇 阳伟 +3 位作者 邵龙义 高彩红 苏时才 鲁静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共1页
晚三叠世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聚煤期,盐源地区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主要为博大组和冬瓜岭组。根据野外露头、探槽及岩心资料的沉积学研究,博大组沉积期由于北部长枪-琪木林岛链的障壁作用,主要发育滨岸潮坪沉积,以陆源碎屑岩夹泥质、砂质碳酸... 晚三叠世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聚煤期,盐源地区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主要为博大组和冬瓜岭组。根据野外露头、探槽及岩心资料的沉积学研究,博大组沉积期由于北部长枪-琪木林岛链的障壁作用,主要发育滨岸潮坪沉积,以陆源碎屑岩夹泥质、砂质碳酸盐岩为主,物源区为东南部的康滇古陆,成煤环境为潮坪沼泽;冬瓜岭组沉积期由于大规模海退并伴随周围古陆快速抬升,盆地沉积以河流-三角洲相的碎屑岩为主,成煤环境以分流间湾沼泽为主。构造不整合面在盐源地区广泛存在,表现为博大组与舍木笼组之间、冬瓜岭组与博大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下切谷砂体底部河流侵蚀不整合面在冬瓜岭组广泛发育,三段、六段底部均见河床底部滞留沉积的粗砂、砾岩。本次研究主要根据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河流侵蚀不整合面及河道砂体的发育特征等,建立了盐源地区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在盐源地区晚三叠世煤系中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共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层序Ⅰ—Ⅳ)。其中层序Ⅰ对应博大组;层序Ⅱ对应冬瓜岭组一段和二段;层序Ⅲ对应冬瓜岭组三段、四段和五段;层序Ⅳ对应冬瓜岭组六段、七段和八段。这些层序中,聚煤作用以层序Ⅱ最强,其次为层序Ⅲ;在层序内部,又以湖(海)侵体系域聚煤最好,高位体系域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源地区 三叠 沉积环境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北段生达残留弧后盆地晚三叠世层序地层与演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彭勇民 潘桂棠 +1 位作者 罗建宁 刘家铎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8-324,共7页
以陆壳为基底的生达残留后盆地被厚度大于5 000 m 的晚三叠世沉积岩层所充填。在那里堆积着主要由半深海- 深海相的陆源、内源与火山源浊积岩沉积,以及特色的弧后拉张产生的碱性系列玄武岩与海底喷流热水沉积等构成的活动边缘沉... 以陆壳为基底的生达残留后盆地被厚度大于5 000 m 的晚三叠世沉积岩层所充填。在那里堆积着主要由半深海- 深海相的陆源、内源与火山源浊积岩沉积,以及特色的弧后拉张产生的碱性系列玄武岩与海底喷流热水沉积等构成的活动边缘沉积物。以露头剖面为基础,识别出Ⅰ类与Ⅱ类层序界面,划分出2 个Ⅰ类和1 个Ⅱ类层序。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为构造火山作用、沉积物补给与海平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弧后盆地 浊积岩 玄武岩 地层 三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鼎盆地晚三叠世煤系层序地层与聚煤规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鲁静 邵龙义 +5 位作者 冉隆明 苏时才 魏克敏 孙应珠 陈江峰 于晓辉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共6页
运用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和方法,根据钻井、测井等资料,对四川宝鼎盆地晚三叠世大荞地组煤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共识别出12个层序界面,并将大荞地组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垂向上,大荞地组二级层... 运用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和方法,根据钻井、测井等资料,对四川宝鼎盆地晚三叠世大荞地组煤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共识别出12个层序界面,并将大荞地组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垂向上,大荞地组二级层序格架下聚煤强度曲线总体呈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且以高位体系域中期(盆地稳定断陷期SIII2)的聚煤作用最好。在该断陷盆地演化的早中期(SⅣ1—SⅣ5),主要煤层多发育于四级层序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早期以及高位体系域中晚期;至该盆地演化的中晚期,随着盆地基底沉降速率减缓,主要煤层逐渐向最大湖泛面附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三叠 地层 聚煤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7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9
作者 傅强 李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9-584,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8-长7油层组位于延长组中下部,代表湖盆最大扩张期,主要属于湖成三角洲相。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7油层组地层沉积的基准面旋回特征,识别出1个长期旋回、3个中...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8-长7油层组位于延长组中下部,代表湖盆最大扩张期,主要属于湖成三角洲相。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7油层组地层沉积的基准面旋回特征,识别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MSC3、MSC4、MSC5)和15~25个短期旋回,分析得出长8油层组为三角洲环境,到长7油层组则演变为半深-深湖环境。3个中期旋回当中,MSC3、MSC4是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旋回,并在MSC4上升半旋回顶部形成盆地最大湖泛面,MSC5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旋回,发育浊积扇。对不同井基准面旋回的分析得出:储集层段多发育于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浊流沉积砂体中,且砂体与前三角洲泥构成的烃源岩相匹配,形成岩性油气藏。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地层格架对指导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 基准面旋回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南部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44
20
作者 李增学 魏久传 +1 位作者 王明镇 李守春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5期1-11,共11页
陆表海盆地与边缘海盆地的区域地质条件具有根本性差异,其层序地层格架必然不同。研究表明,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极平缓的地势难以形成大范围的侵蚀不整合,高频海平面变化和突发性的海侵事件是层序形成的主导因素。陆表海盆地含煤... 陆表海盆地与边缘海盆地的区域地质条件具有根本性差异,其层序地层格架必然不同。研究表明,华北晚古生代陆表海盆地极平缓的地势难以形成大范围的侵蚀不整合,高频海平面变化和突发性的海侵事件是层序形成的主导因素。陆表海盆地含煤层序具有二元结构,即“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的层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陆表海盆地 地层 海平面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