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转变研究——来自地质浅钻岩芯的证据 被引量:7
1
作者 曾胜强 王剑 +4 位作者 陈文彬 付修根 宋春彦 孙伟 王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1-1244,共14页
位于羌塘盆地东部的羌资-16井首次在羌塘盆地钻遇了完整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地层,清晰的记录了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沉积环境转变。本文在对羌资-16井岩芯的野外详细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在该区实施的羌资-... 位于羌塘盆地东部的羌资-16井首次在羌塘盆地钻遇了完整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地层,清晰的记录了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沉积环境转变。本文在对羌资-16井岩芯的野外详细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在该区实施的羌资-7井和羌资-8井资料,综合分析了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过渡时期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上三叠统地层主要包括波里拉组、巴贡组和鄂尔陇巴组,分别形成于局限台地、三角洲和火山喷发环境,标志着羌塘盆地前陆盆地演化结束和新一轮裂谷盆地的开启。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底部紫红色底砾岩沉积代表了裂谷盆地开启后的初始沉积,形成于河流沉积环境,而后随着南部海水侵入,逐渐过渡为陆缘近海湖沉积环境。总体上,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羌塘盆地东部表现为前陆盆地海相沉积的消亡→裂谷盆地的开启→裂谷盆地早期充填的演化过程。晚三叠世诺利期开始(~220 Ma),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海相沉积结束,逐渐向早中侏罗世陆相沉积转变,开始了羌塘侏罗纪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羌资-16井 沉积环境转变 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响应
2
作者 郭雅倩 李元昊 +3 位作者 杨龙华 翟文彬 刘迎宝 赵文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7-2252,共16页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盆地南部发育多期次冲积扇相、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沙漠相沉积体系,出现沉积东西分异,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这一时期盆地主要受控于燕山运动影响,盆地周边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活动,盆地内部形成了东部抬升倾斜、西部下沉坳陷的构造格局。盆地西缘强烈的构造活动还导致了晚侏罗世芬芳河期西南缘发育陆内前陆盆地以及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等多套磨拉石建造和不整合接触。根据以上认识建立了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演化模式图,这些沉积事件的发生是对燕山运动早中期的响应记录,证明了沉积演化与秦祁造山带和吕梁隆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认识不止是对燕山运动时期盆地南部构造-沉积响应理论的补充完善,同时对盆地南部油气和铀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世-白垩 构造沉积响应 沉积心迁移 燕山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中拉萨地体松木果强过铝质花岗岩的成因及对新特提斯洋晚三叠世俯冲作用的指示
3
作者 刘畅 陈伟 +5 位作者 赵元艺 刘洪章 俞嘉嘉 贾立民 邸梦想 张书豪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97-2811,共15页
中拉萨地体晚三叠世弧岩浆作用在研究新特提斯洋板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对中拉萨地体晚三叠世松木果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进行分析,探讨岩石成因。结果显示松木果花... 中拉萨地体晚三叠世弧岩浆作用在研究新特提斯洋板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对中拉萨地体晚三叠世松木果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进行分析,探讨岩石成因。结果显示松木果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09.7±1.4Ma、209.1±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具有较低的SiO_(2)(63.46%~64.13%),里特曼指数(σ)介于1.97~2.84,具有钙碱性特征,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72.56%~74.64%),里特曼指数(σ)介于2.19~2.39,具有钙碱性特征。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A/CNK为1.12~1.30,显示强过铝质特征。二者微量元素均富集Rb、U、K、Th等元素,而相对亏损Nb、P、Ti等元素。二者的(La/Yb)N值为6.63~35.4,反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的特征。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钙碱性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其中,二长花岗岩来源于杂砂岩和长英质泥岩的熔融,花岗闪长岩来源于受过铝质俯冲组分(洋底沉积物)交代和改造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中拉萨地体松木果岩体晚三叠世花岗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作用的构造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体 松木果 三叠 锆石U-PB定年 岩石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峨眉山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气候演变过程
4
作者 周斌 胡作维 +1 位作者 李云 任柳洁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0-247,共18页
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经历了重大的气候变化和生物更替,相关地质事件一直是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四川峨眉山地区发育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陆相沉积,其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剖面观察、薄片分析、... 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全球经历了重大的气候变化和生物更替,相关地质事件一直是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四川峨眉山地区发育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陆相沉积,其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剖面观察、薄片分析、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认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以曲流河环境为主,在早三叠世河流规模变大。其中,晚二叠世(宣威组沉积时期)环境较为稳定,岩石中富含炭屑,长石体积分数低且具有较高的古风化特征相关指数,早三叠世(东川组沉积时期)总体化学风化强度较低,长石体积分数升高并伴随大量同生泥质角砾出现,反映该地区气候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由潮湿炎热的陆相环境转变为干旱高温的过渡相环境,同时使水体盐度升高。气候的剧变可能由火山活动和不同规模的野火事件引起,同时受到早三叠世巨型季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二叠世—三叠 宣威组 东川组 沉积环境 元素地球化学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西南盐源盆地中—晚三叠世砂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5
作者 朱民 陈汉林 孟立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67,共19页
三叠纪期间,作为扬子板块西缘研究古特提斯洋闭合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窗口,盐源盆地经历了由被动陆缘至前陆盆地的转换。通过对盐塘地区三个地质剖面的野外地质调查、砂岩镜下鉴定、古水流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已报道数据分析其... 三叠纪期间,作为扬子板块西缘研究古特提斯洋闭合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窗口,盐源盆地经历了由被动陆缘至前陆盆地的转换。通过对盐塘地区三个地质剖面的野外地质调查、砂岩镜下鉴定、古水流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已报道数据分析其岩相古地理特征,结果显示,盐源盆地中—晚三叠世砂岩碎屑组分以及碎屑锆石年龄谱构成具有差异性,揭示不同的物源体系: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卡尼期盐源盆地沉积主要受扬子板块西部整体抬升影响,为扬子板内物源;而晚三叠世诺利期盆地开始接收来自西部羌塘多弧盆体系的物质,反映西部三江造山带开始影响盐源盆地的形成,扬子西部开始了全面盆山转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源盆地 三叠砂岩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库地地区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6
作者 白春东 专少鹏 +1 位作者 张新征 李典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211,共21页
西昆仑库地地区位于麻扎—康西瓦缝合带北侧,其内印支期岩浆岩广泛发育,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消减闭合。笔者对研究薄弱的库地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探讨岩石成因和印支期构造演化。中粒二长花岗岩、... 西昆仑库地地区位于麻扎—康西瓦缝合带北侧,其内印支期岩浆岩广泛发育,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消减闭合。笔者对研究薄弱的库地地区印支期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探讨岩石成因和印支期构造演化。中粒二长花岗岩、粗粒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8.1±1.3 Ma、238.2±1.8Ma和230.6±1.3Ma,时代为中三叠世末期至晚三叠世早期。中粒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69.41%~70.45%,K_(2)O/Na_(2)O为0.47~0.80;粗粒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67.39%~74.87%,K_(2)O/Na_(2)O为0.83~1.65;斑状花岗闪长岩SiO_(2)含量65.21%~69.83%,K_(2)O/Na_(2)O为0.73~1.12。中-晚三叠世早期,花岗岩属于I型高钾钙碱性系列。中粒二长花岗岩源区为安山质岩石,且有地幔物质加入;粗粒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闪长岩主要为英云闪长岩部分熔融形成。中-晚三叠世,花岗岩属于火山弧花岗岩,是库地一带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地质产物。西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年限为254.5~230.6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地地区 古特提斯洋 I型花岗岩 -三叠 弧花岗岩 西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区域对比 被引量:21
7
作者 徐刚 赵越 +1 位作者 吴海 张栓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9-308,共10页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菠罗组)可以对比;早侏罗世水泉沟组与京西、冀北南大岭组、辽西北票兴隆沟组层位相当,且各组火山岩时代基本相同;中侏罗世早期郭家店组底部含煤段与京西上窑坡组、冀北下花园组中部、辽西北票组中上部植物组合面貌一致;中侏罗世中期郭家店组砾岩段是燕山期构造变形主幕的产物,北京西山龙门组、冀北下板城下花园组上部、辽西北票海房沟组都是该期的记录,层位相当;辽西中侏罗世中晚期蓝旗组底部的时代为158±1Ma,与京西、冀北髫髻山组安山岩的同位素年龄总体一致。这说明差异较大的燕山板内造山带三叠纪—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了相似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侏罗世 地层层序 区域地层对比 辽西凌源 牛营子地区 侏罗世 三叠 辽西北 区域对比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崩塌-滑坡-泥石流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胡健民 刘晓文 +2 位作者 徐刚 刘健 张拴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3-464,i0005-i0006,共13页
燕山板内造山带东部辽西、冀北地区,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期间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沉积和成群的巨大岩块崩塌事件。辽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邓杖子组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砾岩为主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及深水浊积岩序列,邓杖子组... 燕山板内造山带东部辽西、冀北地区,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期间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沉积和成群的巨大岩块崩塌事件。辽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邓杖子组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砾岩为主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及深水浊积岩序列,邓杖子组中砾岩的砾石成分自下而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即邓杖子组下部砾岩砾石时代新而上部砾岩砾石时代老。其中最新的砾石成分是来自于邓杖子组之下的晚三叠世水泉沟组的安山岩,砾石时代的倒序显示同构造剥蚀-沉积的特点。同时,邓杖子组沉积组合也反映出伸展盆地的沉积特点。邓杖子组沉积后不久,在辽西—冀北的其他地区,还发育许多早—中侏罗世巨大的崩塌岩块,野外见到的最大岩块延伸长度超过4km。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成群发育的巨大崩塌岩块都是在地壳快速隆升过程中发生的同构造沉积记录,这从构造-沉积学的角度显示燕山地区在早中生代曾经发生过强烈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滑坡-泥石流-浊流沉积 削顶构造 三叠末—侏罗世 燕山板内造山带 沉积特点 三叠 侏罗世 构造意义 泥石流 崩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铝质A型正长-碱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5
9
作者 韩振哲 赵海玲 +3 位作者 王盘喜 杨霄 牛延宏 赵寒冬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108,共12页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大多含有高温自形或锥形石英、副矿物萤石和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岩石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大多含有高温自形或锥形石英、副矿物萤石和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岩石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略微富集的、缓向右倾斜而重稀土元素较为平坦、铕亏损的海鸥型,富集高场强元素(HFS)Zr和Ga,亏损Ba、Sr、Eu等;岩石中的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0~950℃,具有高温岩浆浅成被动就位的特征。岩石富SiO2、K2O、Al2O3,δ^18O值为5.1%o~10.3%0,属正常略偏低δ^18O值花岗岩类;Isc值较高、εNd值较低,暗示了其源区物质来源主要与古老下地壳变质基底物质有关,并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综合这些特征,首次提出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属于铝质A2型花岗岩,这说明此后该地区进入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之后大陆碰撞后跨塌、伸展动力学体制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碱长花岗岩 铝质A型花岗岩 三叠-侏罗世 造山后 伊春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新认识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惠 郭灵俊 +3 位作者 白翠霞 徐宗培 何会文 鞠文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67-871,共5页
根据大兴安岭中北部地区晚侏罗世火山岩正常沉积夹层中所含叶肢介化石的研究成果和同位素年龄新资料,认为大兴安岭北部西坡被归入白音高老组中的“含Eosestheria的酸性、酸碱性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不是白音高老组,应归入龙江组,层位与辽... 根据大兴安岭中北部地区晚侏罗世火山岩正常沉积夹层中所含叶肢介化石的研究成果和同位素年龄新资料,认为大兴安岭北部西坡被归入白音高老组中的“含Eosestheria的酸性、酸碱性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不是白音高老组,应归入龙江组,层位与辽西义县组对比。大兴安岭主脊火山岩(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从南到北是同期火山活动作用的结果,不存在“穿时”现象,形成于晚侏罗世早中期,层位与冀北大北沟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侏罗世 白垩 大兴安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库车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碎屑矿物成分及其物源区示踪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磊 张长厚 +2 位作者 何登发 魏波 李程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0-320,共11页
通过同构造沉积物质记录了解物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进而探索盆山构造相互关系,是大陆构造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砂岩骨架成分分析和重矿物及部分标型矿物分析方法,已被较多地用来探索新疆天山造山带与其南部库车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相... 通过同构造沉积物质记录了解物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进而探索盆山构造相互关系,是大陆构造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砂岩骨架成分分析和重矿物及部分标型矿物分析方法,已被较多地用来探索新疆天山造山带与其南部库车盆地晚中生代以来的相互关系和构造演变过程,但是关于中生代较早时期库车盆地构造属性及北部造山带隆升剥蚀过程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运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对库车盆地北缘中段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砂岩中具代表性的15个砂岩样品中的38颗碎屑长石和26颗碎屑白云母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长石主要来自变质岩物源区,25颗碎屑白云母均属多硅白云母,表明其源区岩石曾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这些多硅白云母中Si原子含量显示它们比目前保留在天山造山带高压变质带蓝片岩和榴辉岩中的多硅白云母形成的压力要低,可能反映了源区高压变质岩的正常剥露顺序。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库车盆地北部天山造山带中的高压变质岩已经剥露于地表并遭受剥蚀成为物源供给区。具体是中天山南缘早古生代高压变质带还是晚古生代南天山高压变质带作为重要物源区,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区示踪 多硅白云母 长石 三叠-侏罗世 库车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漫塔格东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洪菊 陈静 +3 位作者 王秉璋 陈发彬 王国良 宋泰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1-1009,共9页
祁漫塔格东段拉陵高里河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组合为高SiO_2(72.18%~76.55%)、高K_2O(4.08%~5.32%)的碱性花岗岩组合,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平均值为0.28)。岩石组合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二长花岗... 祁漫塔格东段拉陵高里河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组合为高SiO_2(72.18%~76.55%)、高K_2O(4.08%~5.32%)的碱性花岗岩组合,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平均值为0.28)。岩石组合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205.1±1.0Ma和199.5±1.2Ma。该套花岗岩组合与拉陵高里河地区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关系密切,初步确定祁漫塔格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组合也是一期重要的成矿岩浆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漫塔格 花岗岩 三叠世—侏罗世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羌塘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5
13
作者 陈文西 王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82-693,共12页
晚三叠世—侏罗纪是羌塘盆地大型海相沉积盆地形成时期,是研究羌塘盆地形成过程、判别盆地性质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区域构造、盆地充填建造和岩相古地理分析,提出了该时期的羌塘盆地并非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或弧后盆地)和侏罗纪弧后盆地... 晚三叠世—侏罗纪是羌塘盆地大型海相沉积盆地形成时期,是研究羌塘盆地形成过程、判别盆地性质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区域构造、盆地充填建造和岩相古地理分析,提出了该时期的羌塘盆地并非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或弧后盆地)和侏罗纪弧后盆地(前陆盆地),而是晚三叠世早期(肖茶卡期)的陆表海盆地和晚三叠世诺利期—中侏罗世巴柔期(那底岗日期-雀莫错期)的坳陷-裂陷盆。肖茶卡期内陆盆地主要受可可西里—金沙江活动带的控制,沉积期后出现的海退事件可能与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有关;那底岗日期—索瓦期羌塘盆地的强烈拉张断陷可能反映冈瓦纳大陆边缘的总体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世—侏罗世 残留内陆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坳陷—裂陷盆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南部邻近陆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晶 杨长清 +1 位作者 徐立明 王建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92,共12页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邻近陆域主要包括福建东南部以及广东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岩石薄片镜鉴及样品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等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研究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属于温湿气候环境,南...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邻近陆域主要包括福建东南部以及广东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岩石薄片镜鉴及样品地球化学测试结果等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古环境。研究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属于温湿气候环境,南部的粤东地区沉积水体深度较大,因此,大部分样品指示厌氧环境。晚三叠世时,整个东海陆架南部邻近陆域自南向北水体逐渐变浅,南部主要为滨海-浅海陆棚-深水陆棚环境,北部主要表现为受海侵作用影响的海陆过渡相环境;早侏罗世时,南部主要表现为水体较深的深水陆棚环境,北部主要表现为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环境。通过对具有相同大地构造背景的邻近陆域沉积古环境的研究,从而可以推断缺乏钻井资料的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沉积古环境自北向南由陆及海,为后续开展海域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古环境 三叠-侏罗世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邻近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宇 李文庆 孙金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21-3036,共16页
本文对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额尔古纳地块)花岗质岩石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莫尔道嘎地区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震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 本文对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额尔古纳地块)花岗质岩石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从而揭示区域构造背景。莫尔道嘎地区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震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研究区花岗岩可划分为两个期次:晚三叠世(~216Ma)和早侏罗世(201~195Ma)。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相似,它们具有高硅(SiO_(2)=67.09%~77.05%)、富铝(Al_(2)O_(3)=12.18%~16.83%)、贫铁(Fe_(2)O_(3)^(T)=1.30%~3.48%)等特征,属于准铝质-过铝质(A/CNK=0.97~1.13)、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此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Nb、Ta、P、Ti等),具有与俯冲带环境下形成的火成岩类似的特征。额尔古纳地块上同时期的钙碱性系列岩石组合的发现,进一步表明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结合前人对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时空变异分布特征的研究,本文莫尔道嘎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质岩体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尔道嘎地区 三叠-侏罗世 年代学 地球化学 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喜马拉雅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菊石类 被引量:2
16
作者 阴家润 刘桂芳 谢尧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44,共14页
在东喜马拉雅范围以内的西藏康马、洛扎和隆子地区有国内首次发现的晚三叠世诺利期—早侏罗世Glyphidites、Phormedites、Epideroceras、Phricodoceras Uptonia等菊石。晚三叠世诺利期有Tibetites sp.、Anatibetites sp.、Glyphidites ... 在东喜马拉雅范围以内的西藏康马、洛扎和隆子地区有国内首次发现的晚三叠世诺利期—早侏罗世Glyphidites、Phormedites、Epideroceras、Phricodoceras Uptonia等菊石。晚三叠世诺利期有Tibetites sp.、Anatibetites sp.、Glyphidites sp.、Cyrtopleurites sp.、Parajuvavites sp.、Sagenites sp.和Phormedites sp.。早侏罗世辛涅缪尔期有Arnioceras ceratoides、Angulaticeras sp.、Arnioceras sp.、Juraphyllites sp.、Epideroceras sp.以及普林斯巴赫期Phricodoceras cf.cornutum、Uptonia sp.、Galaticeras sp.、Gleviceras cf.paniceum等。东喜马拉雅地区的菊石动物群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的幕式出现与海侵和沉积环境变深有关,代表受海平面变化控制的晚三叠世的诺利中期(Columbianus带)、早侏罗世的辛涅缪尔期(Semico-statum带)、以及普里斯巴赫早期(Jamestoni带)的全球性菊石动物群扩散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 西藏 三叠 侏罗世 菊石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和早侏罗世下益门组轮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俊英 陈重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3-81,T001,共10页
本文论述了发现于四川大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西昌地区下侏罗统下益门组的轮藻化石及其意义。迄今,记述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尤其早侏罗世轮藻化石的文章十分罕见。文内描述的Porochara两个新种:P.dazuensis,P.xichangensis及其所在的化... 本文论述了发现于四川大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西昌地区下侏罗统下益门组的轮藻化石及其意义。迄今,记述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尤其早侏罗世轮藻化石的文章十分罕见。文内描述的Porochara两个新种:P.dazuensis,P.xichangensis及其所在的化石组合,不仅为我国西南地区红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依据,而且也初次揭示了该区这一时期的轮藻植物群面貌特征,为建立我国三叠、侏罗纪轮藻化石带增添了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藻 化石 三叠 侏罗世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的新叶肢介化石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思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57-966,共10页
新叶肢介化石共有3属5种,其中2属4种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早期的清水河组,包括Shiheziestheria pangiWang(gen.et sp.nov.),Nestoria jungarensis Wang(sp.nov.),Nestoria shawanensis Wang(sp.nov.),Nestoria donggouensis Wang(... 新叶肢介化石共有3属5种,其中2属4种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早期的清水河组,包括Shiheziestheria pangiWang(gen.et sp.nov.),Nestoria jungarensis Wang(sp.nov.),Nestoria shawanensis Wang(sp.nov.),Nestoria donggouensis Wang(sp.nov.);另1属1种Eosestheria yaozhanensis sp.nov.,产自冀北围场县腰站乡晚侏罗世晚期的大北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肢介新属种 侏罗世—早白垩 国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山脉晚志留世-早侏罗世花岗类岩石中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9
作者 周敖日格勒 戴紧根 +1 位作者 李亚林 张海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3-190,共18页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东昆仑山脉岩浆作用和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方法对东昆仑山脉中部和东部不同时代的花岗类岩石中锆石进行了系统的微量元素分析。东昆仑山脉晚志留世二长花岗岩和晚二叠世、晚...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东昆仑山脉岩浆作用和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方法对东昆仑山脉中部和东部不同时代的花岗类岩石中锆石进行了系统的微量元素分析。东昆仑山脉晚志留世二长花岗岩和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中绝大多数锆石Th/U>0.5,锆石的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曲线均为HREE相对于MREE和LREE富集,并且具有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为典型的岩浆锆石。晚志留世二长花岗岩和晚二叠世、晚三叠世花岗岩锆石具有低的Ce正异常,高的Eu负异常;早侏罗世花岗岩锆石则具有高的Ce正异常,高Nb、Ta含量,低Eu负异常;晚二叠世花岗岩锆石还具有高∑REE、Y、Th、U含量;而晚三叠世花岗岩锆石则在所有样品中具有最高的Hf含量,是演化程度高的岩浆产物。除此之外,晚志留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样品中部分锆石呈现LREE富集,说明它们在岩浆晚期可能遭受LREE富集热液的改造。根据锆石Ti温度计,计算出所有样品的结晶温度小于800℃,说明它们很有可能形成于富集流体的俯冲带环境。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和所分析锆石的U-Pb年龄数据,对东昆仑山脉中古-中生代多期的构造-岩浆事件提供了新的约束:(1)晚志留世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一个小型洋盆的俯冲作用有关,其岩浆源区是地壳浅部的沉积基底;(2)晚二叠世花岗岩可能是在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过程中由于幔源岩浆使浅层地壳发生熔融形成;(3)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在羌塘和昆仑-柴达木同碰撞过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山脉 锆石 LA-ICP-MS LREE富集 志留-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祁漫塔格东段晚二叠世-早侏罗世侵入岩岩石组合时空分布、构造环境的讨论 被引量:49
20
作者 王秉璋 陈静 +3 位作者 罗照华 陈发彬 王涛 郭贵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213-3228,共16页
祁漫塔格地区是青藏高原北部最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以祁漫塔格东段为研究区分析讨论了祁漫塔格及临区晚二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特点,从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可以识别出4个阶段5个花岗岩组合。... 祁漫塔格地区是青藏高原北部最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以祁漫塔格东段为研究区分析讨论了祁漫塔格及临区晚二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特点,从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可以识别出4个阶段5个花岗岩组合。(1)晚二叠世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与偏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252.0~258.5Ma,普遍含暗色铁镁质微粒包体;(2)中三叠世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226.9~238.6Ma,富含暗色铁镁质微粒包体,为偏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Sr含量一般在400×1^0-6~537×10^-6,δEu在0.67~0.95;(3)晚三叠世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211.7~214.1Ma,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Sr含量一般在341×10^-6~515×10^-6,δEu在0.69~0.95之间;(4)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花岗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199.5~204.4Ma,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Sr含量在54×10^-6~195×10^-6。晚二叠世花岗岩组合为大陆边缘弧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古特提斯洋俯冲相关;中三叠世花岗岩组合出露面积巨大,构成了印支期北昆仑岩浆弧的主体,形成于俯冲-碰撞转换阶段,与俯冲岩石圈板片的断离相关,这一事件在东昆仑具有普遍意义,是东昆仑造山带最具规模的地幔物质注入与壳幔岩浆混合事件,晚三叠世花岗岩组合形成于后碰撞阶段,是加厚陆壳底部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岩石组合 二叠-侏罗世 祁漫塔格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