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志丹-甘泉地区晚三叠世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序列
1
作者 陈玉宝 叶政钦 +3 位作者 杨海龙 张创 周雪 铁连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31,共11页
为研究志丹-甘泉地区晚三叠世储层特征以及成岩演化序列,在岩芯、测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普通压汞、恒速压汞等间接测定技术与核磁共振、微米CT等直接观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志丹-甘泉地区晚三叠... 为研究志丹-甘泉地区晚三叠世储层特征以及成岩演化序列,在岩芯、测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普通压汞、恒速压汞等间接测定技术与核磁共振、微米CT等直接观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志丹-甘泉地区晚三叠世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发育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填隙物内溶孔及微裂隙,其中常见粒内溶孔,长石溶孔多伴随粒内溶孔发育,填隙物溶孔为少量浊沸石溶蚀形成的孔隙,微裂缝溶孔发育较少;普通压汞确定了志丹甘泉地区储层排驱压力、中值压力的最小值,计算了进汞饱和度值以及退汞效率;恒速压汞试验总结了不同渗透率储层的喉道分布特征,认为喉道是决定渗流率的主要因素;核磁共振T2谱的弛豫时间与储层的孔隙度呈正相关;微米CT技术构建了储层的孔隙网络模型,认为储层孔隙连通性较差。研究结果对志丹-甘泉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序列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孔隙结构特征 成岩演化序列 志丹-甘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恢复及其改造演化 被引量:110
2
作者 赵文智 王新民 +2 位作者 郭彦如 刘化清 白云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3,共8页
恢复鄂尔多斯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是评价盆地西缘上三叠统油气勘探前景的重要问题。研究认为,在三叠纪延长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受秦祁褶皱带和阿拉善古陆控制,六盘山西缘大断裂和贺兰山西缘断裂分别构成晚三叠世沉积盆地的西南与西... 恢复鄂尔多斯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是评价盆地西缘上三叠统油气勘探前景的重要问题。研究认为,在三叠纪延长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受秦祁褶皱带和阿拉善古陆控制,六盘山西缘大断裂和贺兰山西缘断裂分别构成晚三叠世沉积盆地的西南与西北边界;走廊过渡区与盆地本部沉积具有连通性,形成向西开口、南深北浅、主体为北西-南东向的大型不对称坳陷盆地,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盆地西缘前人所称的“南北古脊梁”不起沉积分割作用。延长组沉积期湖盆西部从南到北发育汭水河—镇原、景泰—环县、窑山—甜水堡和汝箕沟—盐定4个三角洲沉积体系,受不同物源影响,各体系沉积特征不同,并且经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在盆地西缘冲断带上盘残存不全。但在现今冲断带以东及其掩覆地区延长组保存较完整,延长组残余沉积分布广泛,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原型盆地 沉积体系 银川盆地 六盘山盆地 构造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79
3
作者 刘树根 童崇光 +4 位作者 罗志立 戴苏兰 庞家黎 张国政 何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15,共5页
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前陆盆地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形成是由于岩石田深部调整作用引起扬子板块自南东往北西持续俯冲,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自北西往南东持续推覆的结果。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可分... 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前陆盆地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形成是由于岩石田深部调整作用引起扬子板块自南东往北西持续俯冲,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自北西往南东持续推覆的结果。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五个阶段:①被动大陆边缘发展阶段;②构造反转阶段;③前陆盆地早期补偿不足阶段;④前陆盆地中期补偿阶段;⑤前陆盆地晚期补偿过足阶段。前陆盆地能为该区石油、天然气、铅锌矿等矿藏的形成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盆地 演化 油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的转换过程 被引量:42
4
作者 刘树根 杨荣军 +2 位作者 吴熙纯 孙玮 陈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6-565,共10页
通过对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及其生物礁的分布特征、岩相特征、古生物特征和物源区等的研究,认为上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的转换过程约束了马鞍塘组生物礁的发育范围和绝灭时间。川西海相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北面的秦岭地区,在时间上从... 通过对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及其生物礁的分布特征、岩相特征、古生物特征和物源区等的研究,认为上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的转换过程约束了马鞍塘组生物礁的发育范围和绝灭时间。川西海相碎屑岩物源主要来自北面的秦岭地区,在时间上从卡尼期开始到结束经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碎屑注入过程,在空间上经历了从北向南的扩展过程。揭示出龙门山造山带的形成与崛起具有从北到南的递进过程,并受控于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这个转变过程是四川叠合盆地构造演化的一个关键点,它约束了马鞍塘组海相烃源岩的发育和生物礁发育序列。近川中地区地腹中可能有马鞍塘组高能礁体发育,值得油气勘探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鞍塘组 海相沉积转换 生物礁 油气勘探 晚三叠世 四川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晚三叠世盆地构造属性及后期改造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相博 刘化清 +2 位作者 完颜容 冯明 魏立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6-382,394,共8页
基于60多条地表露头考察及300多口重点探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原理,对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构造环境、盆地构造属性以及盆地后期改造等几个构造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1)晚三叠世鄂尔多斯... 基于60多条地表露头考察及300多口重点探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原理,对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构造环境、盆地构造属性以及盆地后期改造等几个构造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1)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具有三分性:主体为克拉通坳陷盆地,南(西南)缘具前陆盆地性质,西北缘具裂陷盆地性质,这一格局与鄂尔多斯盆地特殊的地质边界条件以及晚三叠世特殊的受力方式有关;(2)晚三叠世原型盆地主要经历了4期多种方式的后期改造作用,造成盆地面积与改造前相比缩小了约30×104km2;(3)依据残存烃源岩分布,指出除现今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及西缘冲断带下盘外,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相邻的六盘山盆地以及南缘渭河盆地也是今后值得探索的勘探新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构造属性 盆地改造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湖侵期沉积特征 被引量:63
6
作者 喻建 杨亚娟 杜金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1-187,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阶段经历了长9段沉积期、长7段沉积期、长4+5段沉积期3次主要湖侵期。运用钻井、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湖侵期储集砂体的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规律,认为在湖盆西侧储集砂体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浊积砂,...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阶段经历了长9段沉积期、长7段沉积期、长4+5段沉积期3次主要湖侵期。运用钻井、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湖侵期储集砂体的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规律,认为在湖盆西侧储集砂体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浊积砂,东侧主要为深水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各湖侵期砂体展布特征具有差异性,长9段砂体规模大,分布范围广,单层砂体厚;长7段三角洲砂体规模较小,浊积砂体发育,局部地区具有叠合连片特征;长4+5段盆地东北三角洲砂体延伸较远,横向连片性好,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单层厚度薄,纵向多层叠加。研究还表明,湖侵期发育优质烃源岩,砂体具有较好的储集空间,生储配置关系好,易形成原生油藏,是下一步勘探的目标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延长组 湖侵期 砂体展布特征 浊积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构造意义及盆山耦合关系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云生 郭战峰 +1 位作者 梁西文 杨振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1-205,共5页
利用Dickinson等人建立的砂岩碎屑模型,对中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的组分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碎屑岩的物源区类型,认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龙门山、江南逆冲带,具有明显的再旋回造山带属性,碎... 利用Dickinson等人建立的砂岩碎屑模型,对中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的组分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碎屑岩的物源区类型,认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龙门山、江南逆冲带,具有明显的再旋回造山带属性,碎屑组分变化序列是盆缘造山带三期逆冲活动的沉积响应。通过分析晚三叠世—侏罗纪碎屑岩组分的构造意义,确定晚三叠世—侏罗纪中上扬子地区盆地性质为发育于碰撞造山、逆冲推覆带之前缘的前陆盆地,并探讨了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及其盆山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组分 砂岩 物源 构造层序 盆山耦合 晚三叠世-侏罗纪 中上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巴山前陆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沉积中心的迁移及古流向 被引量:12
8
作者 屈红军 马强 +3 位作者 董云鹏 雷露 查显锋 徐子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4-588,634,共6页
晚三叠世上扬子北缘沉积中心主要在川西地区,但在大巴山前缘的达县—万源之间开始出现一个次级沉积中心,反映晚三叠世大巴山前陆盆地初始沉降;早-中侏罗世早期,上扬子北缘沉积中心东移到大巴山前缘,具有两个沉积中心,但沉积厚度不大;中... 晚三叠世上扬子北缘沉积中心主要在川西地区,但在大巴山前缘的达县—万源之间开始出现一个次级沉积中心,反映晚三叠世大巴山前陆盆地初始沉降;早-中侏罗世早期,上扬子北缘沉积中心东移到大巴山前缘,具有两个沉积中心,但沉积厚度不大;中侏罗世中、晚期,两个沉积中心向大巴山一侧北移,沉积厚度巨大,反映该期为大巴山前陆盆地强烈沉降期;晚侏罗世,两个沉积中心分别向东、西两侧迁移,东、西分异明显,沉积厚度较大,反映晚侏罗世大巴山前陆盆地的持续稳定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中心 古流向 晚三叠世—侏罗纪 大巴山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曾洪扬 陈洪德 +1 位作者 林良彪 胡晓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49,53,共5页
晚三叠世是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和物探资料,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以构造层序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的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了该... 晚三叠世是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和物探资料,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以构造层序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的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了该期岩相古地理演化规律。构造层序TS1始于印支运动第Ⅰ幕,川西地区处于浅海及海陆过渡环境,对应的地层是马鞍堂组和小塘子组。构造层序TS2包含须家河组二段—三段,此期龙门山地区开始形成以逆冲推覆作用为主的造山带雏形,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期,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构造层序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期,发育的地层为须家河组四段—五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研究区为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构造层序 晚三叠世 川西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三叠世“古脊梁”隆升地质证据及盆地原型西部边界的确定 被引量:12
10
作者 韩鹏 冯胜斌 +4 位作者 李雪梅 王康乐 袁效奇 贺静 胡爱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5,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脊梁”晚三叠世的构造特征是一意义重大而又长期争论的基础地质问题。通过区域角度不整合及“古脊梁”东西两侧沉积岩岩性、岩相综合特征分析,提出了“古脊梁”为一动态的隆升和下沉的构造演化带的新认识。认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脊梁”晚三叠世的构造特征是一意义重大而又长期争论的基础地质问题。通过区域角度不整合及“古脊梁”东西两侧沉积岩岩性、岩相综合特征分析,提出了“古脊梁”为一动态的隆升和下沉的构造演化带的新认识。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脊梁”晚三叠世为构造隆升带,上三叠统延长组长1~长7油层组沉积期,“古脊梁”构成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边界,且为盆地西部沉积的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脊梁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盆地原型边界 晚三叠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构造变形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12
11
作者 范小林 朱彤 +1 位作者 潘文蕾 罗啸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5-30,共6页
由于龙门山地区会聚构造运动 ,地表露头与地下地震资料揭示了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被卷入板内形变的构造地质现象。鉴于这一地区已经证实晚三叠世地层中富含油气 ,该文以获得的实际资料对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形变年代、形变特征、形变运动 ... 由于龙门山地区会聚构造运动 ,地表露头与地下地震资料揭示了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被卷入板内形变的构造地质现象。鉴于这一地区已经证实晚三叠世地层中富含油气 ,该文以获得的实际资料对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形变年代、形变特征、形变运动 (动力 )学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着重分析了构造形变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针对区内前陆盆地形变后所形成的 3种不同类型 (磁峰场、鸭子河、马井 )的含气构造 ,文中讨论了其成藏的主控因素 ,并据此提出了该地区这一领域的油气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中段 晚三叠世 前陆盆地 构造变形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Cl-演化机制分析及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齐亚林 郭正权 +2 位作者 楚美娟 程党性 张忠义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5期18-23,共6页
Cl-是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水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决定地层水类型、总矿化度和盐度的最重要指标。古盐度对油气生成和保存均具有重要影响,复原古盐度是恢复古环境、重建古地理和评价含油气系统的重要内容。系统论述了延长组... Cl-是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水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决定地层水类型、总矿化度和盐度的最重要指标。古盐度对油气生成和保存均具有重要影响,复原古盐度是恢复古环境、重建古地理和评价含油气系统的重要内容。系统论述了延长组各油层组Cl-浓度和总矿化度的分布特征,借鉴了现代湖泊环境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从湖盆演化、沉积相、古气候和古海水间歇性注入等方面对Cl-的演化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水循环作用及强度是控制Cl-浓度和总矿化度的主导因素;湖盆演化形成的不同水文地质环境和沉积相是控制Cl-浓度和总矿化度的重要因素;古气候和古海水间歇性注入可能对Cl-浓度和总矿化度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现今地层水的类型和总矿化度对油层的准确发现、判识和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演化 地层水 控制因素 电性特征 晚三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末期楚雄盆地云龙凹陷海相沉积的分子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青 周明辉 +3 位作者 魏志红 包建平 钟端 林壬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31,共3页
在楚雄盆地云龙凹陷山品村和背阴山上三叠统剖面泥质烃源岩中检出较丰富的24-正丙基C_(30)甾烷和4-甲基C_(30)甾烷、“三芴”系列分布以二苯并噻吩绝对占优为特征,除二苯并噻吩外,还检出高含量的苯并萘噻吩系列化合物。这表明在晚三叠... 在楚雄盆地云龙凹陷山品村和背阴山上三叠统剖面泥质烃源岩中检出较丰富的24-正丙基C_(30)甾烷和4-甲基C_(30)甾烷、“三芴”系列分布以二苯并噻吩绝对占优为特征,除二苯并噻吩外,还检出高含量的苯并萘噻吩系列化合物。这表明在晚三叠世末期,云龙凹陷海相沉积环境是客观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沉积 楚雄盆地 晚三叠世 三叠 分子地球化学 泥质 阴山 凹陷 二苯并噻吩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形成及沉积充填 被引量:6
14
作者 连丽霞 尹太举 +2 位作者 王磊 施振生 马晋文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7,164,共6页
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是扬子板块边缘向西俯冲消减发生弧(陆)-陆碰撞形成造山带且在其前缘形成褶皱-冲断带并向川西地区逆冲推覆的结果,属于周缘前陆盆地。其经历了大地构造环境由伸展到挤压的复杂演化过程,沉积了巨厚的以陆相沉积为主... 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是扬子板块边缘向西俯冲消减发生弧(陆)-陆碰撞形成造山带且在其前缘形成褶皱-冲断带并向川西地区逆冲推覆的结果,属于周缘前陆盆地。其经历了大地构造环境由伸展到挤压的复杂演化过程,沉积了巨厚的以陆相沉积为主的须家河组地层,形成了独特的平面和纵向上的沉积充填特征,即平面上由于龙门山逆冲推覆强烈使得造山带前缘大幅度挠曲沉降与克拉通边缘低幅稳定沉降形成的逆冲前缘陡坡充填和克拉通边缘缓坡充填的分异,纵向上则由于构造活动具活跃和平静交替的幕式特征,形成须一、须三、须五段以滨浅湖细粒为主的沉积和须二、须四、须六段厚层大面积砂岩交替充填形成的砂泥交互的"三明治"式的多套生储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川西前陆盆地 逆冲推覆 沉积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咸化环境的形成与沉积体系的演化特征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1-38,134,共8页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长期以来都是地质学家争论与关注的重点。为此,基于大量构造演化、沉积与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上三叠统川中、川西地区的地层对比方案,同时认为:①晚三叠世咸化环境的形成...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长期以来都是地质学家争论与关注的重点。为此,基于大量构造演化、沉积与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上三叠统川中、川西地区的地层对比方案,同时认为:①晚三叠世咸化环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印支中后期古隆起上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大量盐岩、膏岩的剥蚀及盐分的长期输入,也正由于此,造成了晚三叠世中晚期许多类似海相沉积的古生物与矿物的形成,并使其煤系泥岩呈现低姥植比与富含甲基甾烷的咸化环境特征;②该区晚三叠世沉积演化经历了浅海陆棚—滨浅海、前陆盆地与陆内坳陷盆地等3个演化阶段,其早期存在海相—海陆过渡相沉积、中期存在潮湿与咸化环境并存下的陆相河湖沼泽沉积、晚期发育潮湿较咸化条件下的河湖沼泽沉积,早期—中期沉积受控于印支中后期的古地形,晚期沉积受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的隆升影响严重,并发生沉积中心的向东、向南迁移;③川中地区上三叠统巨厚层砂岩主要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及滨浅湖滩坝等沉积微相在不同区块以不同比例叠合而成,不能简单地以一种沉积微相来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沉积演化 浅海陆棚 海陆交互 前陆盆地 陆内坳陷 成化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子长矿区晚三叠世5号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周国庆 姜尧发 +1 位作者 高峰 徐晓琴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4,共5页
对采自陕西省子长县枣林永胜煤矿的晚三叠世5号煤层剖面进行了详细的煤岩学研究,报道了我国北方三叠纪陆相环境形成的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研究成果显示,永胜煤矿的晚三叠世5号煤层具有特低硫含量(St.d为0.10%~0.399/6)、... 对采自陕西省子长县枣林永胜煤矿的晚三叠世5号煤层剖面进行了详细的煤岩学研究,报道了我国北方三叠纪陆相环境形成的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研究成果显示,永胜煤矿的晚三叠世5号煤层具有特低硫含量(St.d为0.10%~0.399/6)、低或中灰分含量(Ad为7.22%~29.45%)、高挥发份产率(Vdaf为31.899/6~45.36%)及变质程度低(Ro,ran为0.83%~0.89%)等特征;镜质组含量较高(41.8%~93.9%,无矿物基),惰质组含量次之(2.6%~52.5%),壳质组含量较低(3.5%~8.5%)。宏观煤岩类型和显微组分的垂向变化显示在煤层底部和煤层顶部的分层光泽较亮、镜质组含量高;而在煤层中部的分层光泽较暗、惰质组含量高,反映了聚煤早期和晚期阶段泥炭沼泽环境比较潮湿,而中期阶段变得干燥的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煤层 煤岩煤质特征 陕西子长矿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贞丰龙头山煤矿晚三叠世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富集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陶振鹏 杨瑞东 +2 位作者 程伟 陈军 郑禄林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50,共6页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对贵州贞丰龙头山煤矿晚三叠世M2煤层的3件代表性的煤样和1件矸石样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中明显富集Be、As、Sb、Tl、U...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对贵州贞丰龙头山煤矿晚三叠世M2煤层的3件代表性的煤样和1件矸石样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中明显富集Be、As、Sb、Tl、U、Mo、V、Ga、Zn等元素,其中V、Ga和Zn等元素的富集与物源区内受峨眉山玄武岩影响的早期岩层风化剥蚀产物的供给有直接关系;As、Sb、Tl等低温热液元素的异常富集则表明煤层可能受到了后期热液活动的影响。M2煤层中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呈缓右倾的"V"型曲线且存在明显的Eu负异常,反映出稀土元素与陆源碎屑岩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富集特征 晚三叠世 龙头山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39
18
作者 郭旭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0-619,631,共11页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经历了由海相经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的盆地转换过程,亦是区内烃源岩与储集岩发育的主要时期。依据钻井、露头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详细研究了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史。雷口坡至马鞍塘沉积期由西向东为深水盆地到...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经历了由海相经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的盆地转换过程,亦是区内烃源岩与储集岩发育的主要时期。依据钻井、露头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详细研究了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史。雷口坡至马鞍塘沉积期由西向东为深水盆地到台地边缘、台地的古地理格局,台地边缘高能滩(及礁)相和台内滩相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须二至须三期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环境的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微相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为近年主要勘探目的层系;须三末期的安县运动是川西地区海、陆彻底转换的关键时期,龙门山全面褶皱成山,整个四川盆地转变为陆相沉积环境,川西地区须四至须五期表现出冲积扇、湖泊三角洲和湖泊体系占主导的沉积格局。系统研究中、晚三叠世川西地区的岩相古地理格局与演化过程,可以进一步梳理川西地区勘探、评价思路,分析勘探战略,明确主要的勘探领域及有利的勘探方向,进而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领域 勘探意义 古地理演化 晚三叠世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子长矿区晚三叠世5号煤层的稀土元素和钇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国庆 姜尧发 +1 位作者 高峰 徐晓琴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8-42,共5页
对采自陕西省子长县枣林永胜煤矿的晚三叠世5号煤层剖面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报道了我国北方晚三叠世陆相环境形成的煤层的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和钇(yttrium)(简称 REY)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成果显示,5... 对采自陕西省子长县枣林永胜煤矿的晚三叠世5号煤层剖面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报道了我国北方晚三叠世陆相环境形成的煤层的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和钇(yttrium)(简称 REY)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成果显示,5号煤层(9个煤分层)的稀土元素和钇的总含量(REY)为51.8~172.6μg/g,平均103μg/g,略低于中国一般煤的稀土元素和钇的含量.在5号煤层的下部分层,稀土元素富集类型以重稀土类型为主,而在煤层上部的煤分层则以轻稀土类型为主.以上地壳(简称 UCC)中的稀土元素和钇含量作为标准,对子长5号煤层的稀土元素和钇含量作标准化比值的处理(即以5号煤层的稀土元素和钇的含量除以上地壳中相应的元素含量)后,显示5号煤层的大多数煤分层中存在明显的铕负异常(Eu/Eu*=0.67~0.76,平均0.71),反映聚煤时期曾有较多的Eu+2从Eu+3中分馏丢失,从而造成铕的亏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煤层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钇含量 陕西子长矿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西部边界的确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白云来 房乃珍 +4 位作者 程玉红 马玉虎 冯明 廖建波 李相博 《西北油气勘探》 CSCD 2006年第4期1-10,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原型盆地具体边界的确定,是目前该盆地西缘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和生产实践问题之一。笔者着重从盆地西缘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出发,充分汲取前人的有益研究成果,历史地分析西缘构造应力场及地球动力学特点,紧密...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原型盆地具体边界的确定,是目前该盆地西缘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和生产实践问题之一。笔者着重从盆地西缘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出发,充分汲取前人的有益研究成果,历史地分析西缘构造应力场及地球动力学特点,紧密结合该时期西缘盆-山转换的沉积响应,合理利用地震资料及其他第一手资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原型盆地西界向西越过六盘山,连接六盘山盆地,直逼河西走廊、靖远、景泰莫亦山附近,甚至在祁连山区也能找到其遗迹;还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所谓“银川古隆起”及“西缘古陆梁”在印支期是不存在的,更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南北走向的前陆盆地与沉降中心;燕山主期盆地西缘可能隆起,使得六盘山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具一定的分割性,但随后在早白垩世又被夷平,鄂尔多斯盆地又与包括六盘山盆地在内的西部白垩纪盆地连通,现在鄂尔多斯盆地具分割性、隆起性的西界真正形成的时间应在喜山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西部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