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柠条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组成和种群生态位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缑倩倩 刘婧 +1 位作者 王国华 赵峰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9069-9090,共22页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风沙活动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探究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柠条林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组成和种群生态位变化规律,以不同种植年限(撂荒地CK、6、12、18、40、50 a)人工柠条林林下天然草本植物群落...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风沙活动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探究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柠条林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组成和种群生态位变化规律,以不同种植年限(撂荒地CK、6、12、18、40、50 a)人工柠条林林下天然草本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组成、重要值及种群生态位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年限柠条林下天然草本植物组成共记录到22科41属52种,其中,种植前期(0-6 a)林下草本植物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类群,伴有少数多年生草本植物(3种);种植中期(12-18 a)林下草本植物主要由多年生草本植物(12种)为主,伴生有一年生草本植物(6种)及天然灌木(2种)组成;在种植后期(40-50 a),林下草本植物依然以多年生草本植物(12种)为主。(2)在不同年限柠条林下,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发生明显变化,种植前期(0-12 a)的优势类群为一年生先锋物种(米蒿和野燕麦),其生态位宽度最宽(9.46、9.34),且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0.3、0.29);而种植中后期(18-50 a)优势类群变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优势种披碱草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0.42),说明其为林下植物群落主要的优势种和泛化种。(3)柠条林种植后期(50 a),多数草本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生态位重叠系数DCA排序图的中心位置,说明在种植后期草本植物对相同环境的资源竞争激烈,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处于演替过渡阶段。综上,人工种植柠条林相较于天然恢复(CK),更有利于增加草本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林下植物群落对资源的竞争更为激烈。这些研究结果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人工林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 柠条 群落组成 林下草本群落 重要值 生态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50年林龄人工柠条林植被群落及其土壤特性变化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婧 缑倩倩 +2 位作者 王国华 赵峰侠 唐学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9-230,共12页
为探究晋西北丘陵风沙区50年林龄人工柠条林植被群落特征及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在0(撂荒地),12,18,40,50年的时间序列上,分析柠条生长性状、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及植物群落特征等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随着人工柠条林种植年限的... 为探究晋西北丘陵风沙区50年林龄人工柠条林植被群落特征及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在0(撂荒地),12,18,40,50年的时间序列上,分析柠条生长性状、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及植物群落特征等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随着人工柠条林种植年限的增加,柠条盖度和株高在时间梯度上显著增加,具体表现为,种植后期(40~50年)的柠条盖度是种植前期(0~12年)的1.98倍,柠条株高在种植后期(40~50年)是种植前期(0~12年)的1.48倍;柠条密度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从种植前期(0~12年)的0.35株/m^(2)减少到种植后期(40~50年)的0.11株/m^(2)。(2)土壤环境因子随着人工柠条林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恢复,表现为土壤有机碳、pH、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在时间梯度上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和土壤速效磷呈下降趋势。其中0—20 cm表层土壤恢复程度高于20—100 cm的土壤。(3)在人工柠条林种植前期(0—12年),土壤养分恢复的速率明显低于人工柠条林种植中后期阶段(12~50年),灌丛对土壤表层(0—20 cm)养分有明显的富集效应,随着人工柠条林建立时间的延长,在种植后期(40~50年)时,“肥岛”面积向灌丛间扩展。(4)随着人工柠条林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环境改善,草本植物种类、数量显著增加,优势种也在变化,从种植前期(0~12年)以一年生先锋物种(米蒿和野燕麦)为优势种,演变为种植中后期(12~50年)以多年生草本(披碱草)为优势种。由于天然半灌木(铁杆蒿)入侵,简单的人工柠条林向复杂的灌草群落演变。(5)种植人工柠条林对土壤环境因子及群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不同类型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RDA约束排序分析图可以看出,人工柠条林、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天然半灌木与土壤环境因子(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指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类型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较为稳定的群落结构。研究人工柠条林植被群落特征及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群落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 柠条林 植物群落 土壤性状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坡面尺度下不同固沙植物群落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蕴琳 缑倩倩 +1 位作者 王国华 马改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6-338,共13页
人工固沙植被群落的稳定是评价干旱半干旱风沙区植被恢复成功的重要标准。该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对晋西北丘陵风沙区坡面尺度下(坡上、坡中、坡下)7种人工固沙优势植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选取优势植物生长状况、土壤质量、林下植... 人工固沙植被群落的稳定是评价干旱半干旱风沙区植被恢复成功的重要标准。该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对晋西北丘陵风沙区坡面尺度下(坡上、坡中、坡下)7种人工固沙优势植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选取优势植物生长状况、土壤质量、林下植物生物量和多样性以及Godron指数4项指标,通过计算其隶属度平均值来评价植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乔木油松枝叶生物量最大(1457.1 g),灌木柠条枝叶生物量最大(1429.1 g),各优势植物坡下枝叶生物量最大。(2)灌木表层(0~20 cm)土壤水分优于各乔木表层土壤水分,同时不同植物林均表现出坡下土壤水分最大;各植物表层土壤有机质、解碱氮、速效钾、速效磷基本都远高于撂荒地,其中乔木油松和灌木柠条各土壤养分指标显著高于其他植物,且不同植物林下养分也表现为坡下最优。(3)林下植物生物量乔木青杨最大(87.2 g),灌木柠条最大(50.4 g),坡下生物量最大;林下植物丰富度指数乔木青杨最高,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乔木樟子松和油松最高,灌木中林下植物各多样性指数基本相近。(4)Godron指数:乔木中刺槐的交点坐标离群落稳定点最近,灌木中柠条交点坐标离群落稳定点最近。综合各指标的隶属度平均值得到乔木稳定性指数排序为:油松(0.69)>刺槐(0.67)>青杨(0.66)>樟子松(0.39)>旱柳(0.28),灌木稳定性排序为:柠条(0.82)>紫穗槐(0.64),乔灌木植物稳定性均远高于撂荒地(0.20)。研究认为乔木油松和灌木柠条稳定性最高,是西北丘陵风沙区适宜的造林树种,而坡下则是更优的种植坡位选择。该研究结果可为晋西北丘陵风沙区域以至于黄土高原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 坡面尺度 隶属度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北丘陵缓坡风沙区风力侵蚀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建华 石明 +2 位作者 苗敬达 李福 卫元太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1991年第1期15-20,共6页
本文根据试验资料,对晋西北丘陵缓坡风沙区风蚀规律及水土保特林防风蚀效益作了定量分析。当地的主风向为西风和西北风,多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74次,其中西风占63.4%,西北风占29.6%,大风天气主要在3—5月份。干旱、大风和地面无植被在时间... 本文根据试验资料,对晋西北丘陵缓坡风沙区风蚀规律及水土保特林防风蚀效益作了定量分析。当地的主风向为西风和西北风,多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74次,其中西风占63.4%,西北风占29.6%,大风天气主要在3—5月份。干旱、大风和地面无植被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及土壤疏松,是当地风蚀的主要原因。水土保持林对削减风速、保护土壤、净化空气都有良好的作用。资料表明,林地中可减少风速51.1%,表土吹蚀量仅为农地的十分之一,粉尘量为农地的三十五分之一。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风蚀规律首次提出了量的概念,为该地区的风蚀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区 风力侵蚀 晋西北丘陵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4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古文婷 史建伟 +2 位作者 牛俊杰 梁海斌 郭彪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74,共6页
不同植被类型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偏关县境内的小叶杨林地、柠条林地、草地和撂荒地4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分别测定0~600cm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分析了晋西北不同植被... 不同植被类型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偏关县境内的小叶杨林地、柠条林地、草地和撂荒地4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分别测定0~600cm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分析了晋西北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4种植被含水量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1)在0—600cm土层中,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因植被类型不同表现显著差异(P〈0.05),依次表现为小叶杨〉草地〉撂荒地〉柠条;(2)在0—600cm土层中,土壤水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渐降低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且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深度间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同一土层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显著差异(P〈0.05);(3)研究区土壤剖面可分为易变层(0~100cm)、活跃层(100~200cm)、次活跃层(200—300em)和相对稳定层(300—600em)。在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应根据本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采取乔一草或乔一灌一草相结合的植被配置模式,以减少该区域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这对于改善当地植被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黄土丘陵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 空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新修梯田创高产综合配套应用技术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变梅 袁建国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09-211,共3页
针对晋西北黄土高原区新修基本农田 ,由于缺乏农业综合措施的配合 ,产量仍然低而不稳。以如何使新修梯田得到当年增产、快速培肥地力 ,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为主攻目标 ,通过连续三年的试验 ,从而得出了新修梯田当年增产 ,二年熟化 ,三年... 针对晋西北黄土高原区新修基本农田 ,由于缺乏农业综合措施的配合 ,产量仍然低而不稳。以如何使新修梯田得到当年增产、快速培肥地力 ,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为主攻目标 ,通过连续三年的试验 ,从而得出了新修梯田当年增产 ,二年熟化 ,三年培肥高产的系列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经生产中推广应用 ,效果显著 ,为晋西北黄土高原以及同类地区不断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黄土丘陵 梯田 配套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坝系农业建设模式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占宽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2年第3期9-10,共2页
近几年来 ,五寨县把坝系农业建设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来抓 ,总结出“淤、控、配、改、用”建设模式 ,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在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坝系农业 建设模式 流域治理 洪河流域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晋西北黄土丘陵区营造能源林的思考
8
作者 王振军 《山西林业》 2020年第6期4-5,共2页
能源林,就是专门为提供能源而营造的森林。森林能源,就是将生物能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生产出一种新的能源,以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能源林是未来营林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西北黄土丘陵 能源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北不同年限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氮矿化和硝化作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白日军 杨治平 +1 位作者 张强 张训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8008-8014,共7页
利用PVC管顶盖埋管法研究了晋西北黄土高原区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不同定植年限(5,10,20,30,40a)土壤氮矿化与硝化速率的动态和净矿化与硝化总量。结果表明,⑴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无机氮主要以NO_-~3-N形式存在,不同生长年限相同月份的土... 利用PVC管顶盖埋管法研究了晋西北黄土高原区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不同定植年限(5,10,20,30,40a)土壤氮矿化与硝化速率的动态和净矿化与硝化总量。结果表明,⑴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无机氮主要以NO_-~3-N形式存在,不同生长年限相同月份的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分别是铵态氮(NH+4-N)含量的1.5—15.4倍;⑵土壤氮素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随生长年限延长而加快,30年生时达到高峰,数值达40.2,44.1 mg m^(-2)d^(-1)。从季节性变化看,7—8月份是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快速增长期,30年生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分别达到86.9,93.1 mg m^(-2)d^(-1),显著高于其它生长年限(P<0.05);(3)土壤氮素硝化与矿化总量同样随小叶锦鸡儿生长年限延长而增加,30年生时达到最高,与5年生相比,分别增加了3.7和3.1倍。(4)5—10月份小叶锦鸡儿生长期内,各年限土壤全氮量的2.3%被矿化成无机氮,其中87%最终被转化成NO-3-N形式存在于土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 土壤氮矿化与硝化 西北黄土丘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