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明系和Balb/C系小鼠用于显性致死试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肖希龙 沈建忠 +1 位作者 赵少翰 戴晓曦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5-170,共6页
本研究选用昆明系和Balb/C系小鼠同时进行了显性致死试验的对比研究。试验一选用封闭群昆明系9~10周龄的雄性小鼠78只,随机分成6组,其中5个剂量组分别灌服160、53、16mg/kg体重的复方硝基酚钠和15、30... 本研究选用昆明系和Balb/C系小鼠同时进行了显性致死试验的对比研究。试验一选用封闭群昆明系9~10周龄的雄性小鼠78只,随机分成6组,其中5个剂量组分别灌服160、53、16mg/kg体重的复方硝基酚钠和15、30mg/kg体重的环磷酰胺,另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受试物组每天给药一次,连续5d后,按1∶2的雄雌比例与正常的9~10周龄封闭群昆明系雌鼠进行交配,每周交配一批,连续交配8批。试验二除选用近交系Balb/C雄鼠取代昆明系雄鼠外,其它条件与方法同试验一。试验结果表明,各批雌鼠各组之间的受孕率、着床数均无明显差异;两个试验中15、30mg/kg环磷酰胺组的第1、第2和/或第3批的活胎数明显低于其它各组,死胎数、有一个以上死胎的孕鼠率及显性致死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显性致死试验结果为阳性;而不同剂量的复方硝基酚钠组的各项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本研究中雌雄试验动物选用同一个品系的昆明系小鼠进行显性致死试验的结果与选用Balb/C系雄鼠与昆明系雌鼠进行杂交的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显性致死试验 致突变 硝基酚钠 环磷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腺体棉仁粉毒性试验
2
作者 杨幼明 舒家模 +1 位作者 黄福麟 瞿伟菁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1991年第2期100-100,共1页
棉仁富含蛋白、棉子饼常用作禽、畜饲料,但因其棉酚含量高(0.13~1.04%)毒性大、使用受到限制。70年代开始我国引进低棉酚的无腺体棉,近年来种植面积扩大,如何利用其副产物——棉仁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腺体棉仁粉由华东师大无腺体... 棉仁富含蛋白、棉子饼常用作禽、畜饲料,但因其棉酚含量高(0.13~1.04%)毒性大、使用受到限制。70年代开始我国引进低棉酚的无腺体棉,近年来种植面积扩大,如何利用其副产物——棉仁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腺体棉仁粉由华东师大无腺体棉综合利用课题组提供,其蛋白质含量为30%,脂肪含量35%,棉酚含量仅为0.007%,低于WHO/FAO 0.065%的安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试验 酚含量 棉酚 蛋白质含量 显性致死试验 大鼠 副产物 致突变试验 雌鼠 病理组织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醛对雄性小鼠的生殖遗传毒性 被引量:8
3
作者 邢沈阳 叶琳 王南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6-718,共3页
目的:观察甲醛对雄性小鼠精子畸变、生殖能力和子代胎鼠肝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NC)、甲醛染毒组和阳性对照组(PC),每组12只,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染毒组吸入甲醛浓度分别是21mg.m-3(1/24LC50)、42mg.m-3(1/12L... 目的:观察甲醛对雄性小鼠精子畸变、生殖能力和子代胎鼠肝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NC)、甲醛染毒组和阳性对照组(PC),每组12只,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染毒组吸入甲醛浓度分别是21mg.m-3(1/24LC50)、42mg.m-3(1/12LC50)和84mg.m-3(1/6LC50),每天2h,每周6d,共13周。染毒结束后处死小鼠,检测小鼠精子畸形率,采用显性致死试验方法,检测雄性小鼠生殖能力及子代胎鼠肝细胞微核率。结果:各染毒组雄性小鼠精子头畸形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并与甲醛染毒剂量呈明显正相关(r=0.83,P<0.001)。各剂量染毒组孕鼠的胎吸收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1/6LC50组的每窝平均活胎数较阴性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甲醛可以造成雄性小鼠精子畸形,降低雄性小鼠生殖能力,对雄性小鼠具有一定的生殖遗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毒性 生殖力 显性致死试验 精子畸变 微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突变作用与致癌作用(综述)
4
作者 姚佩佩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1990年第2期36-37,40,共3页
科学家们对致突变化学物质的看法和对策是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演变的。Auerbach和Robson于1941年发现氮芥能引起果蝇的性连锁隐性致死突变。60年代初,研究的着眼点在于阐明这些化学物质诱发人体可传代的遗传损伤。60年代未,已提出... 科学家们对致突变化学物质的看法和对策是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演变的。Auerbach和Robson于1941年发现氮芥能引起果蝇的性连锁隐性致死突变。60年代初,研究的着眼点在于阐明这些化学物质诱发人体可传代的遗传损伤。60年代未,已提出了三种致突变试验,其中包括显性致死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突变作用 显性致死试验 致癌作用 遗传损伤 致死突变 Robson 化学物质 性连锁 微核试验 致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