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程显微血管吻合训练方案的效果 被引量:5
1
作者 孔锋 张智萍 +2 位作者 凌锋 张鸿祺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30-533,共4页
目的探讨对不同时程显微血管吻合训练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分别参加超短时程(4 h,9人)、中时程(12 h,12人)和长时程(300 h,10人)不同培训方案的显微血管吻合训练的神经外科医师31人,其中来自三等甲级医院者22人,其他级别医院者9人... 目的探讨对不同时程显微血管吻合训练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分别参加超短时程(4 h,9人)、中时程(12 h,12人)和长时程(300 h,10人)不同培训方案的显微血管吻合训练的神经外科医师31人,其中来自三等甲级医院者22人,其他级别医院者9人;训练前在神经外科工作的平均时间中位数为6(0~19)年。受训者训练后分别在外科显微镜下进行大鼠颈总动脉端-端吻合等考核,比较其完成时间、吻合质量评分、吻合后血管通畅比例。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参加超短时程训练者,完成颈动脉端-端吻合的时间为(78±37)min,吻合质量评分为(8.1±2.8)分,通畅血管为2支;参加中时程训练者,吻合时间为(69±20)min,吻合质量评分为(15.8±6.8)分,通畅血管为10支;参加长时程训练者,吻合时间为(34±7)min,吻合水平得分为(23.5±1.3)分,通畅血管为10支。3组学员完成吻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0,P=0.001),长时程组的完成时间短于中时程、超短时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吻合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87,P=0.000)。而对于血管通畅支数,中时程和长时程组与超短时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若使受训者显微血管吻合技术达到相对熟练及稳定,需选择长时程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神经外科 显微血管吻合 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纵向缩缝联合显微血管吻合术重建颈内静脉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振虎 范腾飞 +4 位作者 吴汉江 王铠 谭宏宇 龚朝建 刘金兵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6-479,共4页
目的探讨晚期口腔癌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累及双侧颈内静脉时血管的处理新方式。方法采用显微血管吻合术和血管纵向缩缝术相结合的方法重建颈内静脉。当晚期口腔癌患者的双侧颈内静脉均与周围可疑癌转移的淋巴结粘连紧密时,可以节段性切... 目的探讨晚期口腔癌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累及双侧颈内静脉时血管的处理新方式。方法采用显微血管吻合术和血管纵向缩缝术相结合的方法重建颈内静脉。当晚期口腔癌患者的双侧颈内静脉均与周围可疑癌转移的淋巴结粘连紧密时,可以节段性切除颈内静脉,采用颈外静脉重建颈内静脉,或仅切除部分颈内静脉血管壁;同时对颈内静脉的近心端和远心端纵向缩缝,使静脉管径均匀变化。选择5例接受双侧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手术治疗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该方法重建颈内静脉,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5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因静脉回流不畅导致的面部水肿、咽喉部水肿、脑水肿、颅内高压等严重并发症,未出现颈内静脉栓塞。术后随访5-19个月,采用多普勒或CT血管造影等检查颈内静脉的通畅情况,均未发现栓塞。5例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60%(3/5)。结论血管纵向缩缝联合显微血管吻合术是一种有效的处理颈部转移淋巴结累及双侧颈内静脉时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纵向缩缝 微外科 显微血管吻合 颈内静脉 颈淋巴结清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吻合卵巢自体移植7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施旭东 孙贝加 +7 位作者 任慕兰 徐元诚 鹿均先 郑大慈 李志芳 钱俊如 张励才 黄崇芳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23-224,共2页
关键词 自体卵巢移植 显微血管吻合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胸筋膜解剖与临床运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军 钱云良 +3 位作者 章一新 沈国雄 程开祥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 了解侧胸筋膜解剖学和临床运用的适应症。方法 通过15例28侧尸体解剖,对侧胸部皮下及前锯肌肌膜以上筋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应用于5例临床病例(手指脱套伤2例、手背撕脱伤1例及软组织充填2例)。结果 发现侧胸筋膜血供主要来... 目的 了解侧胸筋膜解剖学和临床运用的适应症。方法 通过15例28侧尸体解剖,对侧胸部皮下及前锯肌肌膜以上筋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应用于5例临床病例(手指脱套伤2例、手背撕脱伤1例及软组织充填2例)。结果 发现侧胸筋膜血供主要来自胸外侧动脉和胸背动脉前锯肌支,动脉口径分别为(1.63±0.71)mm和(2.00±0.34)mm,血管较为恒定,临床运用获得良好效果。结论 侧胸筋膜瓣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面具有很大临床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胸筋膜 解剖学 尸体解剖 显微血管吻合 软组织缺损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