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钟基因Per2和肿瘤相关钟控基因在金黄地鼠口腔颊黏膜癌变不同阶段的昼夜节律改变 被引量:4
1
作者 叶华 杨凯 +3 位作者 谭雪梅 赵丹 吕晓强 王青青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3-518,共6页
目的探讨钟基因Per2和钟控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Ki67、c-Myc和P53在颊黏膜癌变不同阶段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以及与癌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90只叙利亚金黄地鼠置于12 h光照和12 h黑暗交替环境中饲养,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涂抹... 目的探讨钟基因Per2和钟控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Ki67、c-Myc和P53在颊黏膜癌变不同阶段的昼夜节律变化规律以及与癌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90只叙利亚金黄地鼠置于12 h光照和12 h黑暗交替环境中饲养,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涂抹颊黏膜建立金黄地鼠颊癌模型,分别在DMBA涂抹前,涂抹6周和14周后的24 h内的6个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获取正常颊黏膜、癌前病变和癌症3个不同阶段昼夜6个不同时间的组织。经病理学检查确认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时间点Per2、VEGF、Ki67、c-Myc和P5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并行余弦分析,以中值、振幅和峰值位相时为指标反映各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特征。结果 Per2、VEGF、P53和c-Myc m RNA在癌变3个阶段的表达均具有昼夜节律性(P<0.05),而Ki67 m RNA仅在正常黏膜和癌前病变阶段的表达具有昼夜节律性(P<0.05)。Per2和P53 m RNA表达的中值随着癌症的发展而降低(P<0.05),VEGF、c-Myc和Ki67 m RNA表达的中值随着癌症的发展而上升(P<0.05);P53 m RNA的振幅随着癌症的发展而降低(P<0.05),Per2、VEGF、Ki67和c-Myc m RNA的振幅在癌前病变和癌症阶段均高于正常组(P<0.05);在癌前病变阶段,Per2、VEGF和c-Myc m RNA的峰值位相时较正常组提前,而Ki67和P53 m RNA的峰值位相时较正常组滞后。结论随着癌症的发生和发展,钟基因Per2和肿瘤相关钟控基因VEGF、Ki67、c-Myc、P53表达的昼夜节律特征发生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Per2 基因 昼夜节律 口腔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节律钟基因与肿瘤 被引量:8
2
作者 乐凡 叶胜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3-86,共4页
昼夜节律钟基因(circadian clock genes)在分子水平构成生物钟,使得生物体的细胞分裂、免疫和内分泌等各项生命活动呈现周期性、有序性和协同性。昼夜节律钟基因控制着细胞周期,昼夜节律紊乱会增加癌症发病率;时辰化疗较之常规化疗能够... 昼夜节律钟基因(circadian clock genes)在分子水平构成生物钟,使得生物体的细胞分裂、免疫和内分泌等各项生命活动呈现周期性、有序性和协同性。昼夜节律钟基因控制着细胞周期,昼夜节律紊乱会增加癌症发病率;时辰化疗较之常规化疗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指数,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昼夜节律是肿瘤患者重要的生存预后指标;抗肿瘤免疫调节制剂给药也需遵循时间规律。昼夜节律钟基因与细胞周期关系的进一步阐明可能带来对于癌症成因、播散和转移机制认识的深化,并可能带来择时诊疗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基因 细胞周期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局部生物钟系统与水盐排泄昼夜节律的时相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瑞雨 牟利军 +2 位作者 李雪梅 李学旺 秦岩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8-704,共7页
目的观察大鼠水盐排泄昼夜节律以及肾脏局部生物钟系统的钟基因及下游与水盐转运相关的钟控基因的昼夜节律表达的关系。方法饲养正常成年SD雄性大鼠,分别于授时时间(ZT)00∶00-ZT12∶00(开灯后,即日间)及ZT12∶00-24∶00(关灯后,即夜间... 目的观察大鼠水盐排泄昼夜节律以及肾脏局部生物钟系统的钟基因及下游与水盐转运相关的钟控基因的昼夜节律表达的关系。方法饲养正常成年SD雄性大鼠,分别于授时时间(ZT)00∶00-ZT12∶00(开灯后,即日间)及ZT12∶00-24∶00(关灯后,即夜间)留取尿液,比较日夜间尿量及尿钠、尿钾、尿氯的排泄率,然后分别于ZT2∶00、6∶00、10∶00、14∶00、18∶00及22∶00处死大鼠并取肾脏组织,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6个钟基因CLOCK、BMAL1、Per1、Per2、Cry1和Cry2及6个钟控基因NHE3、αENa C、NCC、Ptges、V1aR和V2R的mRNA表达。应用部分傅里叶分析合并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对基因表达进行节律分析。结果正常大鼠尿量及尿钾排泄率呈夜高日低的昼夜节律(P<0.05),而尿钠及尿氯排泄率也表现为夜间高于日间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同步的肾脏组织内6个钟基因CLOCK、BMAL1、Per1、Per2、Cry1、Cry2(P均<0.05)及6个钟控基因NHE3、αENa C、NCC、Ptges、V1aR、V2R(P均<0.05)均表现昼夜节律,其峰值均处于大鼠夜间活动期。结论大鼠水钠排泄节律与肾脏局部生物钟系统的钟基因及钟控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具有时相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昼夜节律 基因 基因 水盐排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睡眠剥夺对小鼠血浆褪黑激素水平和下丘脑钟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悦 郭泽明 +4 位作者 韩昊书 李伟天 高婷 王心彤 陈耀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609-2612,共4页
旨在探究睡眠剥夺后小鼠血浆褪黑激素(MT)水平和下丘脑钟基因表达的变化。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睡眠剥夺试验组(n=36),试验组小鼠接受水平台法连续72 h睡眠剥夺。在试验结束后当日每隔4 h(CT4、8、12、16、20和24时)采血测定血浆M... 旨在探究睡眠剥夺后小鼠血浆褪黑激素(MT)水平和下丘脑钟基因表达的变化。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睡眠剥夺试验组(n=36),试验组小鼠接受水平台法连续72 h睡眠剥夺。在试验结束后当日每隔4 h(CT4、8、12、16、20和24时)采血测定血浆MT含量,并取下丘脑以RT-PCR方法测定钟基因mClock、mBmal1、mCry1/2、mPer1~3、mRorβ和mReverbα表达量。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小鼠血浆MT水平昼夜节律紊乱。在下丘脑钟基因的表达量上,mClock、mRorβ和mReverbα的中值显著下降(P<0.05),而mPer1和mPer2中值显著增加(P<0.01);对于昼夜节律,mCry1和mCry2的昼夜节律消失;对于钟基因的相位,mBmal1和mClock相位提前,而mRorβ和mPer1~3相位延后。结果提示,小鼠睡眠剥夺3 d可致MT分泌和下丘脑钟基因表达节律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褪黑激素 基因 下丘脑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钟基因PER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杨金昊(综述) 王平(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46-450,共5页
昼夜节律钟控制着人类及大多数哺乳动物每天的体温、血压、激素、代谢等节律,这是由于昼夜节律基因调控的结果。PER(period)基因是核心昼夜节律基因之一,现已确认人类的PER基因包括PER1、PER2和PER3,均是抑癌基因。PER基因的表达异常不... 昼夜节律钟控制着人类及大多数哺乳动物每天的体温、血压、激素、代谢等节律,这是由于昼夜节律基因调控的结果。PER(period)基因是核心昼夜节律基因之一,现已确认人类的PER基因包括PER1、PER2和PER3,均是抑癌基因。PER基因的表达异常不仅能促进肿瘤的发生,还能改变细胞对放射线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肿瘤患者的放疗和化疗提供新的治疗方向。本文在将对昼夜节律钟基因PER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PER基因 抑癌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er2-Oxyntomodulin改善Aβ31-35所致小鼠昼夜节律紊乱
6
作者 赵今 原媛 +3 位作者 张蕊 王昌图 王丽 王晓晖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5-312,共8页
目的:观察胃泌酸调节素类似物D-Ser2-Oxyntomodulin(Oxy)是否可以改善β淀粉样蛋白31-35(Aβ31-35)所致的小鼠昼夜节律紊乱,探讨Oxy改善Aβ31-35所致昼夜节律紊乱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1)选取6~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进行跑轮行为学实验... 目的:观察胃泌酸调节素类似物D-Ser2-Oxyntomodulin(Oxy)是否可以改善β淀粉样蛋白31-35(Aβ31-35)所致的小鼠昼夜节律紊乱,探讨Oxy改善Aβ31-35所致昼夜节律紊乱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1)选取6~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进行跑轮行为学实验,分析Oxy改善Aβ31-35所致小鼠昼夜节律紊乱的作用。(2)选取小鼠海马HT22神经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Real-time PCR检测不同时间点钟基因Bmal1和Per2 mRNA的变化趋势,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T20时Bmal1蛋白和CT16时Per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Aβ31-35引起小鼠昼夜节律紊乱,与对照组相比,自由运转周期显著延长。Oxy预处理再给予Aβ31-35后小鼠的昼夜节律紊乱情况有所改善,与Aβ单独给予相比,自由运转周期显著降低。(2)Aβ31-35引起HT22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Oxy预处理后有效逆转Aβ31-35诱导的细胞存活率下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3)经Aβ31-35处理后,HT22细胞的Bmal1和Per2 mRNA水平分别在CT20和CT16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Oxy预处理组Bmal1和Per2的异常表达均得到显著改善。(4)与对照组相比,Aβ31-35组CT20时Bmal1和CT16时Per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而与Aβ31-35组相比,Oxy预处理组Bmal1和Per2蛋白水平有所升高。结论:Oxy可能通过调整Bmal1和Per2的表达改善Aβ31-35所致C57BL/6小鼠昼夜节律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OXY Aβ31-35 基因/蛋白Bmal1 PER2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后新西兰兔的睡眠-觉醒节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开伟 张加强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4-440,共7页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后新西兰兔睡眠-觉醒节律的改变,探讨钟基因表达异常在ECC导致的睡眠-觉醒节律紊乱中的作用。方法:将5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n=6)、假手术组(S组,n=24)和ECC组(n=24)。...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后新西兰兔睡眠-觉醒节律的改变,探讨钟基因表达异常在ECC导致的睡眠-觉醒节律紊乱中的作用。方法:将5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n=6)、假手术组(S组,n=24)和ECC组(n=24)。用多用途脑电记录仪分别记录3组新西兰兔皮层电图(electrocorticogram,ECOG)、眼电图(electroophthalmogram,EOG)、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和兔的睡眠-觉醒节律。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测定3组新西兰兔松果体中period 1(Per1)和cryptochrome 1(Cry1)的m RNA以及Per1和Cry1的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分别与N组和S组的24和48 h相比,ECC组24和48 h兔睡眠总时间、浅睡眠和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各期持续的时间均显著缩短(均P<0.05),浅睡眠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均P<0.05),SWS时相所占比例显著减少(均P<0.05)。2)与N组和S组相比,ECC组Per1 m RNA的表达水平在ECC模型制备后24和48 h明显升高(均P<0.05),Cry1 m RNA的表达水平在ECC模型制备后24 h明显升高(均P<0.05)。3)与N组和S组相比,ECC组Per1的蛋白水平在ECC模型制备后48 h显著升高(均P<0.05),Cry1的蛋白水平在ECC模型制备后24 h显著升高(均P<0.05)。4)ECC组新西兰兔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和钟基因表达的异常在术后72 h有所改善。结论:ECC可导致新西兰兔睡眠-觉醒节律发生紊乱,其机制可能与钟基因Cry1和Per1及其转录蛋白的表达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睡眠-觉醒节律 体外循环 松果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8
作者 刘淑清 马学红 +6 位作者 刘晨 王玉 图娅 姜会梨 李秀芳 夏歆轶 张宇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3-1318,共6页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改善膝骨关节炎(KOA)的炎症水平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组和针灸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按照改良Hulth法建立KOA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进行干预,艾灸组和针...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改善膝骨关节炎(KOA)的炎症水平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组和针灸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按照改良Hulth法建立KOA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进行干预,艾灸组和针灸组取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3穴位,分别给予艾灸、针灸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6 min,1次/d,共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运动能力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qPCR)以及蛋白质印迹法等技术分别检测各组的炎症水平、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样蛋白1(Bmal1)、昼夜节律输出循环钟基因(Clock)及Toll样受体4(TRL4)、核因子κB(NF-κB)、髓系分化初级反应蛋白88(MyD88)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中大鼠的步态、爪压评分较假手术组升高,而在艾灸和针刺组中,步态和爪压评分较模型组下降;模型组中的炎症介质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上升,Bmal1、Clock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TLR4、NF-κB、MyD88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表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针刺组的相关指标均显著性逆转,且针灸组的改善效果均优于艾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灸治疗可能通过抑制TRL4/NF-κB信号通路降低KOA的炎症介质水平,上调Bmal1、Clock的表达,进而缓解KOA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炎症反应 针灸 作用机制 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样蛋白1 昼夜节律输出循环钟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驯鹿适应北极环境分子机制
9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第14期41-41,共1页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王文、邱强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鹏等联合国内外研究团队,揭示了驯鹿适应北极环境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研究人员发现驯鹿的节律通路中的核心调控基因(PER2)发生了特异性突变,导致PER...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王文、邱强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鹏等联合国内外研究团队,揭示了驯鹿适应北极环境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研究人员发现驯鹿的节律通路中的核心调控基因(PER2)发生了特异性突变,导致PER2基因与另一个节律核心基因无法结合。这让驯鹿丧失了昼夜节律分子钟,从而能适应北极极昼和极夜的环境。研究还发现驯鹿维生素D代谢通路中的两个关键基因,使得驯鹿对钙的吸收能力大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科学院 昼夜节律 驯鹿 分子 研究团队 李志鹏 《科学》 核心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