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克 王荣 高尚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34-540,共7页
于 1 994年 4月 (春季 )和 1 1月 (秋季 )在东海 41 0站 ( 1 2 4°5 9′E ,2 9°32′N ,水深 85m)对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规律进行 2 4h定点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春季和秋季浮游动物总数量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均不明显 ,... 于 1 994年 4月 (春季 )和 1 1月 (秋季 )在东海 41 0站 ( 1 2 4°5 9′E ,2 9°32′N ,水深 85m)对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规律进行 2 4h定点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春季和秋季浮游动物总数量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均不明显 ,其数量主要分布在 0— 1 0m的表层水域 ;在桡足类的优势种中 ,个体较大的中华哲水蚤第V期和成体、精致真刺水蚤 ,以及磷虾类的中华假磷虾和太平洋磷虾等 ,其昼夜垂直移动比较明显。而一些个体较小的种类 ,如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和其他种类的幼体、被囊类的优势种长尾住囊虫等 ,无论是在春季还是在秋季 ,它们的昼夜垂直移动均不明显 ,主要集中在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昼夜垂直移动 桡足类 磷虾类 被囊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湾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被引量:9
2
作者 尹健强 张谷贤 +1 位作者 黄良民 李开枝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5-33,共9页
1998年11月和1999年1、4、8月在三亚湾(109°28′6″E,18°13′36″N;水深约15m)进行了24h的浮游动物昼夜连续分层采样。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季节变化显著,春季在中上层(0—10m)分布,夏季营显著的白天下降、夜晚上... 1998年11月和1999年1、4、8月在三亚湾(109°28′6″E,18°13′36″N;水深约15m)进行了24h的浮游动物昼夜连续分层采样。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季节变化显著,春季在中上层(0—10m)分布,夏季营显著的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移动。三亚湾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划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两大类型,前者又可划分为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白天上升、夜晚下降,傍晚和清晨上升、白天和夜晚下降3种类型;后者又可划分为中上层分布和各水层均匀分布2种类型。此外,有些种类的昼夜垂直移动无明显的规律。光照是影响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重要因素。浮游植物密度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关系不密切。夏季浮游动物的大型种类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subcrassus)可以穿越温跃层的上界而进入表层。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幅度不但与种类的个体大小有关,而且也与水深和种类的习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湾 浮游动物 昼夜垂直移动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区毛颚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谷贤 尹健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56,共9页
对 1 997年 1 1月和 1 999年 4月、7月在南沙群岛海区 3个昼夜连续测站采集的毛颚动物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水域的毛颚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以划分为 3个类型 :种类作显著移动 ,不作显著移动和仅在夜晚移动。作为昼夜垂直移... 对 1 997年 1 1月和 1 999年 4月、7月在南沙群岛海区 3个昼夜连续测站采集的毛颚动物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水域的毛颚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以划分为 3个类型 :种类作显著移动 ,不作显著移动和仅在夜晚移动。作为昼夜垂直移动显著的种类 ,又可以把它们划分为 :(1 )种类在整个水柱移动 ;(2 )种类在上层 (0— 6 0m)移动 ;(3 )种类在中层 (6 0—1 0 0m)移动。作为昼夜垂直移动不明显的种类 ,又可以把它们分为 :(1 )种类分布于上层 (0—6 0m) ;(2 )种类分布于底层 (1 0 0— 2 0 0m)。种类在白天下降或附着在海底物体上 ,仅在夜晚移动。光照 ,水温 ,食物和种类特征是影响本水域毛颚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颚动物 移动类型 环境因素 昼夜垂直移动 南沙群岛海区 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真良 刘晓丹 《黄渤海海洋》 CSCD 1989年第4期50-54,共5页
本文对黄海北部主要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二种类型,前者是一些较大的浮游动物,后者是一些较小的浮游动物,另外还可大致分成上层分布,中、下层分布以及水... 本文对黄海北部主要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二种类型,前者是一些较大的浮游动物,后者是一些较小的浮游动物,另外还可大致分成上层分布,中、下层分布以及水体中均匀分布三种类型。木文还讨论了几种环境因素对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浮游动物 昼夜垂直移动 温度 温跃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IONESS系统中浮游介形类的昼夜垂直移动 被引量:1
5
作者 钱鲁闽 焦念志 +1 位作者 林景宏 陈瑞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3-131,共9页
根据IONESS系统对浮游动物的分层采样结果,研究浮游介形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浮游介形类存在着整个类群的昼夜垂直移动,白天其丰度最大值记录于200~300m层,并往上层水域递减,而夜间则明显往上层密集,丰度最大值提升至50~100m层;就物种... 根据IONESS系统对浮游动物的分层采样结果,研究浮游介形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浮游介形类存在着整个类群的昼夜垂直移动,白天其丰度最大值记录于200~300m层,并往上层水域递减,而夜间则明显往上层密集,丰度最大值提升至50~100m层;就物种多样性而言,由于工作水层(0~1000m)以深水层的众多种类于夜间上升至1000m以浅水层,导致工作水层内总种数由白天的49种剧增至夜间的78种,增幅达60%,各分层的种类数都有较明显的增加,750~1000m层的增幅最大,达150%,其次为50~100m层(增幅达125%);各种浮游介形类有不同的昼夜垂直移动模式,但绝大多数种类属于夜间上升型,少数种类属于不敏感类型,极少数种类却具夜间下降的移动特点.浮游介形类虽具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但这一变动往往局限于一定水深范围,从而反映出介形类的层状分布特点,可划分为广深分布型、上层分布型、中层分布型和下层分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介形类 IONESS系统 昼夜垂直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梭形纽鳃樽昼夜垂直移动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刘永芹 孙松 张光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00-1207,共8页
本文对2006年12月、2007年5月和6月在南黄海两个连续站S1-4和S3-3采集的梭形纽鳃樽的昼夜垂直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不同海域该种昼夜垂直移动行为略有差异。在S1-4站位,12月份梭形纽鳃樽复体从未到达底层(50—70m),在0—... 本文对2006年12月、2007年5月和6月在南黄海两个连续站S1-4和S3-3采集的梭形纽鳃樽的昼夜垂直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不同海域该种昼夜垂直移动行为略有差异。在S1-4站位,12月份梭形纽鳃樽复体从未到达底层(50—70m),在0—50m的水层中表现出不规则的昼夜垂直移动。从中午(12:00)到傍晚(18:00)主要分布在表层,之后移动到较深的水层(10—30m),而单体由于数量较少而未进行昼夜垂直移动分析;5、6月份,该种单体和复体都出现了明显的反向昼夜垂直移动,即白天迁移到表层,夜间向底层迁移,5月份尤为明显。在S3-3站位,12月份和5月份梭形纽鳃樽的单体和复体几乎在整个水层都有分布。12月份梭形纽鳃樽复体在夜间有向下移动的趋势,在06:00时到达最底层,白天主要分布在20m以上的水层中。5月份梭形纽鳃樽单体和复体昼夜垂直移动不明显,但主要分布在10—20m的水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梭形纽鳃樽 垂直分布 昼夜垂直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昼夜垂直移动对黄海中南部小黄鱼可捕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关丽莎 单秀娟 +3 位作者 金显仕 陈云龙 杨涛 吴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3-60,共8页
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是影响渔业资源调查可捕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调查获得的各种渔获物资源量指数(abundance index,AI)进行校正,对优化估计物种的空间分布和资源量估算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黄海中南部小黄鱼为例,利用2006-2009年和2011... 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是影响渔业资源调查可捕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调查获得的各种渔获物资源量指数(abundance index,AI)进行校正,对优化估计物种的空间分布和资源量估算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黄海中南部小黄鱼为例,利用2006-2009年和2011年黄海秋季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应用地理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量化了昼夜时段对黄海中南部小黄鱼AI的影响。不同昼夜时段对AI的随机效应系数表明,在黄海中南部秋季渔业资源调查中,底拖网对小黄鱼的可捕系数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在午夜23点到凌晨3点间,可捕系数最低;凌晨3点后,可捕系数逐渐增大,直至9点达到峰值;在中午10点至下午16点,可捕系数小幅度降低后保持相对稳定,随后急剧下降;傍晚19点以后,可捕系数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直至午夜23点后降至最低水平。本研究通过地理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去除了昼夜垂直移动对小黄鱼可捕系数的影响,预测的小黄鱼空间密度分布与其AI实际观测值以及渔场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另外,模型估计的2006-2009年和2011年秋季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的总资源量指数相对扫海面积法的估计值精确度更高,且其变动趋势与黄海中南部沿岸两省(山东和江苏)小黄鱼次年总渔获量的变动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垂直移动 小黄鱼 地理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时空分布 资源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不同季节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规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秀玉 朱丽岩 +2 位作者 徐培培 刘树苗 徐风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6-154,共9页
在胶州湾内设置连续站(36°5′54″N,120°15′20″E),分别于2006-2007年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季进行垂直分段拖网,研究了胶州湾浮游动物垂直移动的规律。结果显示,浮游动物在不同季节显示不同的垂直迁移行为。同时,对该... 在胶州湾内设置连续站(36°5′54″N,120°15′20″E),分别于2006-2007年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季进行垂直分段拖网,研究了胶州湾浮游动物垂直移动的规律。结果显示,浮游动物在不同季节显示不同的垂直迁移行为。同时,对该海域出现的优势种类的垂直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分类,发现不同物种同一季节迁移方式不同,对于同一种类,在不同季节也表现出不同的迁移规律。因此,浮游动物垂直迁移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由外界环境因子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不同季节影响浮游动物垂直迁移的关键因子不同,其中春季、夏季、秋季三季主要影响因子是光照,冬季除了光照,还有温度、盐度和浮游植物密度。总体与温度和浮游植物密度正相关,与盐度负相关。对于不同种类,影响其垂直迁移的主要因子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浮游动物 昼夜垂直移动 影响因子 WMD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沙永乐龙洞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及昼夜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陈畅 傅亮 +8 位作者 毕乃双 葛汝平 刘光兴 庄昀筠 杨作升 范德江 姚鹏 刘瑞志 陈洪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4-603,共10页
南海西沙群岛的永乐龙洞(16°31′30″N,111°46′05″E)目前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深达300.89m,具有特殊的水文、地质、化学等生态环境特征,存在大厚度无氧层等特殊现象。为了解这一特殊生境浮游动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17... 南海西沙群岛的永乐龙洞(16°31′30″N,111°46′05″E)目前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深达300.89m,具有特殊的水文、地质、化学等生态环境特征,存在大厚度无氧层等特殊现象。为了解这一特殊生境浮游动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17年3月在永乐龙洞及其邻近水域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调查。浮游动物采样使用浅水II型浮游生物网在洞内垂直分层拖网(昼夜各1次),并在潟湖(昼夜各1次)和毗邻外礁坡进行底表垂直拖网,分析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龙洞内共记录浮游动物41种(含未定种)和14类浮游幼虫;澙湖内有15种(含未定种)浮游动物和7类浮游幼虫;外礁坡有124种(含未定种)浮游动物和20类浮游幼虫。龙洞与澙湖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相似,但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差别较大;外礁坡物种组成与龙洞内差异明显。细长腹剑水蚤(Oithona attenuata)在昼夜都是龙洞内占据绝对优势的物种,坚长腹剑水蚤(O.rigida)和长刺小厚壳水蚤(Scolecithricella longispinosa)也有较高丰度。洞内浮游动物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日间丰度最大层在60—90m,夜间上移至20—40m。龙洞内更高的空间异质性,可能是其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相较潟湖更高的原因。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主要表现在90m以浅的水层中,80—90m的强烈跃层可能是浮游动物上下跨越的障碍。90—150m的无氧水环境中尚有丰度较高的桡足类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龙洞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昼夜垂直移动 无氧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浮游介形类的垂直结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妙灵 林景宏 陈瑞祥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05-211,共7页
文本根据浮游介形类的昼夜垂直分布和分层调查资料 ,阐述浮游介形类的垂直结构 ,这是介形动物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另一表征。介形类整个类群的丰度存在着白天下降 ,晚间上升的昼夜垂直移动总趋势 ,而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昼夜... 文本根据浮游介形类的昼夜垂直分布和分层调查资料 ,阐述浮游介形类的垂直结构 ,这是介形动物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另一表征。介形类整个类群的丰度存在着白天下降 ,晚间上升的昼夜垂直移动总趋势 ,而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昼夜垂直运动型式。此外 ,从宏观上看 ,各物种具明显的层状分布 ,并形成上层分布型、中层分布型、次深层分布型、深层分布型和广深分布型等五种垂直分布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介形类 昼夜垂直移动 层状分布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玉辉 连光山 《台湾海峡》 CAS 1988年第3期38-45,共8页
本文根据1984年5月—1985年2月在台湾海峡中线以西海域不(含海岸带水域)4个季度月综合调查及海潭岛南部外海定点昼夜垂直分层采集所获浮游动物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海域浮游挠足类188种(国内新记录7种,本海区首次记录19种),主要的... 本文根据1984年5月—1985年2月在台湾海峡中线以西海域不(含海岸带水域)4个季度月综合调查及海潭岛南部外海定点昼夜垂直分层采集所获浮游动物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海域浮游挠足类188种(国内新记录7种,本海区首次记录19种),主要的优势种有锥形宽水蚤、中华哲水蚤、精致真刺水蚤、普通波水蚤等。其群落组成以热带和亚热带种为主,少数为暖温带种。根据其生态习性及分布特点可分为近岸低盐、外海高盐及广温广盐三个生态类群。海潭岛南部外海浮游挠足类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两种类型。本海区浮游桡足类种数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均与温、盐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不同生态习性的浮游桡足类的分布与影响本海区的水系的消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蚤 优势种 个体数 外海 种数 浮游桡足类 昼夜垂直移动 挠足类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端足类的分布 被引量:5
12
作者 林景宏 陈瑞祥 《台湾海峡》 CAS 1988年第4期14-20,共7页
本文根据1984年5月—1985年2月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调查所获的样品及资料,分析报道了本海域浮游端足类的种类组成、总量的季节变化与平面分布、主要种的季节变化、昼夜垂直移动节律,并探讨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关键词 浮游端足类 种类组成 昼夜垂直移动 南海暖流 个体数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雨燕 应一平 +4 位作者 赵宪勇 王新良 张俊 陈作志 汤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5,共7页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是南海北部陆坡水域中层鱼类的重要种类之一,本试验中根据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水域综合调查中的中层拖网数据,对尾明角灯鱼生物学特征及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是南海北部陆坡水域中层鱼类的重要种类之一,本试验中根据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水域综合调查中的中层拖网数据,对尾明角灯鱼生物学特征及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的体长范围为30~64 mm,体长由3个股群组成,其体长平均值分别为(37.52±2.39)、(44.62±2.84)、(49.80±3.17)mm,其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式为W=8.418×10^(-6)L^(3.0985);性腺成熟度以Ⅱ期、Ⅲ期居多,50%性腺发育为Ⅱ期及以上的尾明角灯鱼体长为42.54mm,雌、雄比为1∶0.7,较大个体中雌性居多;夜间其平均摄食等级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20:00、22:00、4:00时尾明角灯鱼的平均摄食等级分别为0.82、1.58、2.53;本次调查白天在600 m以浅水层多未捕获尾明角灯鱼,傍晚开始捕获少量样品,夜间在上层捕获的量较大,该现象反映了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同时佐证了该鱼白天多分布于700 m以深水域的相关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南海北部陆坡水域尾明角灯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参数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明角灯鱼 昼夜垂直移动 体长 繁殖 摄食习性 中层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三疣梭子蟹营养需求及投饵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海灵 《科学养鱼》 2016年第1期71-71,共1页
三疣梭子蟹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往往出现因投饵不当,造成生长缓慢、性腺发育不好,或互相残杀、降低成活率现象;或浪费饵料、污染水体,造成死蟹。下面浅析三疣梭子蟹的营养需求及投饵方法。一、三疣梭子蟹的营养需求1.蛋白质和氨基酸在梭子... 三疣梭子蟹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往往出现因投饵不当,造成生长缓慢、性腺发育不好,或互相残杀、降低成活率现象;或浪费饵料、污染水体,造成死蟹。下面浅析三疣梭子蟹的营养需求及投饵方法。一、三疣梭子蟹的营养需求1.蛋白质和氨基酸在梭子蟹养殖中要考虑能使其最大生长,或能使其体内蛋白质积蓄达到最大量所需的最低蛋白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投饵 性腺发育 蛋白质含量 体内蛋白质 摄食量 投喂量 饵料台 昼夜垂直移动 动物性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资源
15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00年第11期22-24,共3页
002044洛基山脉河流中褐鳟分布、夏季气温及河流之间关系的空间类型=Spatial pat-terns in relations among brown trout(Salmotrutta)
关键词 大麻哈鱼 浮游动物 昼夜垂直移动 鱼类种群 河流 死亡率 石斑鱼 体长 空间类型 补充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