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便起见省略)谱线数据,对S187区域分子云的基本性质开展了研究,探索了该区域大质量恒星对分子云的反馈.利用GaussPy+和聚类算法,在该区域证认了32个分子云,并结合Gaia(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卫星恒星消光数据测量得到其中8个分子云的距离.S187区域由^(13)CO和C^(18)O示踪的相对致密的气体含量相比于银道面第2象限大部分区域的分子云高出1–2个量级.S187区域分子云中证认了243个^(13)CO团块和98个C^(18)O团块,其中有7个^(13)CO团块和5个C^(18)O团块有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大质量恒星的反馈对其周围分子云的聚集作用明显,为下一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展开更多
频率校准是进行谱线天文观测前必做的准备工作,对上海天文台TM65m射电望远镜的谱线终端DIBAS(Digital Backend System)进行了频率校准及测试工作,发现它有良好的性能.首先,进行了PCAL信号注入测试,对DIBAS终端的频率分辨率、频率漂移、...频率校准是进行谱线天文观测前必做的准备工作,对上海天文台TM65m射电望远镜的谱线终端DIBAS(Digital Backend System)进行了频率校准及测试工作,发现它有良好的性能.首先,进行了PCAL信号注入测试,对DIBAS终端的频率分辨率、频率漂移、谱之间间隔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1 h内,单个尖峰频率漂移的最大变化幅度为0.03通道,尖峰之间间隔的最大起伏为0.05通道.然后,通过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H_2CO脉泽与吸收线的观测,以及与GBT(Robert C.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观测结果的比较,发现频率校准的结果是正确的.最后,对W3(OH)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羟基脉泽观测和5个多小时的甲醇脉泽观测,发现谱线的谱型保持一致,观测噪声与理论噪声一致,说明频率校准程序是稳定可靠的.展开更多
文摘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便起见省略)谱线数据,对S187区域分子云的基本性质开展了研究,探索了该区域大质量恒星对分子云的反馈.利用GaussPy+和聚类算法,在该区域证认了32个分子云,并结合Gaia(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卫星恒星消光数据测量得到其中8个分子云的距离.S187区域由^(13)CO和C^(18)O示踪的相对致密的气体含量相比于银道面第2象限大部分区域的分子云高出1–2个量级.S187区域分子云中证认了243个^(13)CO团块和98个C^(18)O团块,其中有7个^(13)CO团块和5个C^(18)O团块有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大质量恒星的反馈对其周围分子云的聚集作用明显,为下一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文摘频率校准是进行谱线天文观测前必做的准备工作,对上海天文台TM65m射电望远镜的谱线终端DIBAS(Digital Backend System)进行了频率校准及测试工作,发现它有良好的性能.首先,进行了PCAL信号注入测试,对DIBAS终端的频率分辨率、频率漂移、谱之间间隔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1 h内,单个尖峰频率漂移的最大变化幅度为0.03通道,尖峰之间间隔的最大起伏为0.05通道.然后,通过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H_2CO脉泽与吸收线的观测,以及与GBT(Robert C.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观测结果的比较,发现频率校准的结果是正确的.最后,对W3(OH)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羟基脉泽观测和5个多小时的甲醇脉泽观测,发现谱线的谱型保持一致,观测噪声与理论噪声一致,说明频率校准程序是稳定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