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易卜生主义”与中国早期戏剧 |
周映辰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2
|
易卜生主义下自我认知的“悖论”——以《培尔·金特》为例 |
詹梦琦
|
《宜春学院学报》
|
2016 |
2
|
|
3
|
“救出自己”:一位中国娜拉对易卜生主义的错误解读──普树生论 |
李雁波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4 |
0 |
|
4
|
鲁迅早期思想与易卜生 |
吴二持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4 |
0 |
|
5
|
鲁迅与易卜生 |
伊丽莎白.埃德
王家平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1 |
2
|
|
6
|
鲁讯·胡适·易卜生 |
程致中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6 |
2
|
|
7
|
易卜生,永远的纪念——写在“2006易卜生年”之际 |
大夏
|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8
|
胡适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
刘川鄂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98 |
6
|
|
9
|
“健全的个人主义”与五四文学的激进姿态 |
罗晓静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0 |
1
|
|
10
|
关于“世界主义”问题——五四新文化(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二) |
陈方竞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11
|
小镇的娜拉——读王安忆小说《妙妙》 |
程光炜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5
|
|
12
|
鲁迅、胡适与茅盾对《玩偶之家》解读之比较——兼及三人“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想 |
杨新刚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3
|
文明戏的1920年突围——对《华伦》事件的双重坐标考查 |
方冠男
|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
2017 |
0 |
|
14
|
两峰并峙 双水分流(下)——胡适与周作人 |
陈漱渝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1 |
1
|
|
15
|
评胡适的《终身大事》 |
朱文华
|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1
|
|
16
|
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化 |
房德邻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7
|
一个“伟大的感叹号”──肖伯纳戏剧创作论 |
何峰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8
|
胡适教育思想批判引论 |
王焕勋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5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