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治宪法对近代日本法律意识的突破及其局限 被引量:3
1
作者 魏晓阳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73,共8页
在明治宪法框架下,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从传统的权力一元政治体制模式分离出来;随着政治制度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选举权意识开始在日本国民中萌芽并获得发展,甚至对日本传统的"法律文化基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突... 在明治宪法框架下,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从传统的权力一元政治体制模式分离出来;随着政治制度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选举权意识开始在日本国民中萌芽并获得发展,甚至对日本传统的"法律文化基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突变"。然而,制度的迅速推行并没有从整体上带来日本法律意识的本质改变,国民大众对法律理解与接受的滞后仍与制度的迅速推行不相匹配,国民的近代式权利意识仍处于萌芽阶段,近代西方式权利意识并没有成为支撑日本政治社会的核心理念。由于大众缺乏宪法意识,明治宪法体制最终为军国主义势力所利用,并将日本带向战争和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宪法 法律意识 司法制度 选举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明治宪法》到《日本国宪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晓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93-95,共3页
在近现代,日本有过两部宪法:《明治宪法》和《日本因宪法》。这两部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反映了日本人民斗争的部分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是统治者强加于人民头上、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明治宪法》是明治天皇赐与并沿用到第二次... 在近现代,日本有过两部宪法:《明治宪法》和《日本因宪法》。这两部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反映了日本人民斗争的部分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是统治者强加于人民头上、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明治宪法》是明治天皇赐与并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国宪法》是美国赐与并一直沿用至今。分析这两部宪法,可以从中窥见近现代日本法制发展轨迹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宪法 资产阶级 日本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 明治天皇 日本法制 天皇制 军国主义 封建势力 国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宪法学说史辨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绍欣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7-216,共10页
日本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成为亚洲第一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明治立宪和行宪过程中,日本宪法学产生并出现两种对立价值的分化——神权学派与立宪学派。神权学派的实质是神权国体和皇国史观的政治神学,立宪学派有政治宪政主义与法... 日本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成为亚洲第一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明治立宪和行宪过程中,日本宪法学产生并出现两种对立价值的分化——神权学派与立宪学派。神权学派的实质是神权国体和皇国史观的政治神学,立宪学派有政治宪政主义与法律宪政主义两种方法。日本二战战败后,在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主导下制定了1947年日本国宪法。在从明治宪法向日本国宪法的剧烈转换中,神权学派被最终淘汰,战后日本宪法学在一系列辩论中建构起政治宪政主义与法律宪政主义两种范式,并且二者的差距在当今不断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宪法 日本国宪法 神权学派 政治宪政主义 法律宪政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日本国宪法第九条和放弃战争的学说
4
作者 董璠舆 金尚培 《政法论丛》 1986年第2期37-40,共4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人民表现出的最大动向,是从废墟中觉醒,强烈期望和平。当时的东久迩首相,虽然计划制定和平的、民主的新宪法,但该内阁借口明治宪法的规定简明、富于灵活性,可以充分实现波茨坦宣言的要求,而持消极态度。
关键词 日本国宪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说 战争 放弃 明治宪法 消极态度 波茨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法西斯统治与大政翼赞体制
5
作者 张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0-145,共6页
近代日本的政党政治崩溃后,举国一致内阁在强化行政自立的同时,标榜公平选举以疏通民意,但缺乏承载和实现民意的政治主体。基于对自由主义政党政治的反动与否定,近卫文麿发起大政翼赞运动并成立大政翼赞会,但在议会及社会舆论中,大政翼... 近代日本的政党政治崩溃后,举国一致内阁在强化行政自立的同时,标榜公平选举以疏通民意,但缺乏承载和实现民意的政治主体。基于对自由主义政党政治的反动与否定,近卫文麿发起大政翼赞运动并成立大政翼赞会,但在议会及社会舆论中,大政翼赞会受到违宪批判。东条英机内阁成立翼赞政治会,承载起了大政翼赞会的政治性并解除其"违宪嫌疑",也实质性地抽空了议会的机能。大政翼赞体制包括国体伦理道德和宪法规则,在万民翼赞的同时,必须维持议会的"立宪面目",但最终伦理道德凌驾于宪法规则、国民生活泛政治化的结果是宪法上的规则失范,议会最终沦为强化天皇权威的通道,天皇成为所有权威的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西斯 天皇制国体 明治宪法 大政翼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京审判侵略战争责任追究中的制度逻辑--以荒木贞夫审判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邹皓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7-40,共14页
根据东京审判文献资料,在追究荒木贞夫是否在扩大"九一八"事变中负有侵略战争责任时,为了弥补证据证明力的不足,被告、检方、辩方各自以明治宪法体制的不同面相作为逻辑前提进行立论,进而得出了有关侵占东北四省责任归属的不... 根据东京审判文献资料,在追究荒木贞夫是否在扩大"九一八"事变中负有侵略战争责任时,为了弥补证据证明力的不足,被告、检方、辩方各自以明治宪法体制的不同面相作为逻辑前提进行立论,进而得出了有关侵占东北四省责任归属的不同结论。被告荒木试图将枢密院紧急会议的国家意志最高决策权作为论证集体责任的前提,认为应该由内阁和枢密院承担集体责任。检方的立论逻辑着眼于枢密院免责基础上的军部专制,据此起诉荒木贞夫的个人责任。辩方的立证脉络建立在国务大臣单独辅弼原则基础上,认为荒木的行为是遵循外务省外交方针的结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认定"反和平罪"司法实践中的需要,制度逻辑可以视为从追究国家责任过渡到个人刑事责任的桥梁。第二,源于东京审判面临证据文献缺乏的困境,制度逻辑有助于检方在起诉中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第三,源于明治宪法体制的复杂性,它为三方从制度的不同面相出发进行立证提供了便利条件。荒木的案例表明,审判各方对明治宪政体制制度性因素的认识对于理解东京审判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木贞夫 “九一八”事变 侵略战争责任 反和平罪 明治宪法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与战前日本政治
7
作者 董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32-136,113,共6页
“九·一八”事变与战前日本政治董伟本世纪30年代,为了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体系中明显地出现了两种选择:新政策和法西斯主义。德国、日本与意大利是后者的典型;前者有美国的新政和挪威、瑞典等福利国家。法西斯主义... “九·一八”事变与战前日本政治董伟本世纪30年代,为了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体系中明显地出现了两种选择:新政策和法西斯主义。德国、日本与意大利是后者的典型;前者有美国的新政和挪威、瑞典等福利国家。法西斯主义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不满第一次世界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明治宪法 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日本政治 法西斯主义 天皇 “九·一八”事变前 军部 军队 国家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天皇是国家元首吗? 被引量:1
8
作者 董璠舆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107-110,共4页
近一个时期,有些同志在报告、论文和资料中都认为现在日本的天皇是国家元首.他们或者认为日本天皇的存在,就意味着它是国家元首;或者因为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处于象征地位的天皇,不能不是国家元首;或者认为天皇对内对外代表国家,它不是... 近一个时期,有些同志在报告、论文和资料中都认为现在日本的天皇是国家元首.他们或者认为日本天皇的存在,就意味着它是国家元首;或者因为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处于象征地位的天皇,不能不是国家元首;或者认为天皇对内对外代表国家,它不是国家元首就没有国家元首了,而这一点又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不仅对宪法学,而且对政治学、历史学等都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国家元首的概念.国家元首这一概念,各国在法律上未必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国宪法 行政权 宪法 宪法确认 明治宪法 国家机关 国家元首 宪法规定 日本国民 法律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法制改革的日本化
9
作者 华世平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共7页
沈家本,晚清时期的士大夫,在新政期间被塑造成一位法治英雄。这次新政是对1898年失败的乌托邦式"百日维新"的反应。当时,晚清政府统治者需要沈家本在官僚体制内部的经验及其在改革中的务实方法。在晚清政府瓦解和中国屡次立... 沈家本,晚清时期的士大夫,在新政期间被塑造成一位法治英雄。这次新政是对1898年失败的乌托邦式"百日维新"的反应。当时,晚清政府统治者需要沈家本在官僚体制内部的经验及其在改革中的务实方法。在晚清政府瓦解和中国屡次立宪尝试失败之后,沈家本逐渐为人们所淡忘。近二十年间,由于沈家本在法律制度改革方面推崇渐进改革途径而非宏大理论的这一取向,恰好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逐步形成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相一致,从而被中国学者重新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法制改革 日本明治宪法 法律移植 宪法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的天皇
10
作者 力行 《国际展望》 1983年第5期31-,共1页
公元646年,日本(当时为大和国)进行了一次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大化革新”,开始形成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从“大化革新”到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是日本的封建社会时期。日本封建社会的第一阶段(公元645... 公元646年,日本(当时为大和国)进行了一次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大化革新”,开始形成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从“大化革新”到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是日本的封建社会时期。日本封建社会的第一阶段(公元645年到1192年),是天皇和权势贵族掌权的时期,天皇被推崇为创造国土的神的子孙,是整个国土和臣民的所有者和最高统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化革新 封建社会时期 大和国 最高统治者 中央集权制 经济改革 幕府制度 绝对统治 精神枷锁 明治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生义孝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11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112-112,共1页
由日本国九州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社组织的友好访华团于九月二十三日到我校访问,团长丹生义孝对我校法律学系和外语系日语组作了题为《关于日本司法权独立的历史》的报告。丹生教授曾多年担任福冈高等法院审判官,退休后任教于西南学院... 由日本国九州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社组织的友好访华团于九月二十三日到我校访问,团长丹生义孝对我校法律学系和外语系日语组作了题为《关于日本司法权独立的历史》的报告。丹生教授曾多年担任福冈高等法院审判官,退休后任教于西南学院大学法学部,并曾开业执行律师业务。他在报告开始时首先追溯明治维新后向西方学习的立法工作,日本逐渐接受了资本主义国家形态的主要思想基础(天赋人权、法治与三权分立的原则)。1889年制订的“明治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权独立 向西方学习 法律学 三权分立 明治宪法 明治维新 立法工作 审判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 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