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京迁都的设计过程与明治天皇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韩宾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4,共7页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曾经为寻找近代化赖以展开的中心平台——国家新都而煞费苦心。由于无论是政治、经济意义还是制度、文化价值,也无论是出于西学仿效目的还是地缘战略考虑,政府最后选中的是德川幕府所在地——江户(东京)。明治天皇的意...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曾经为寻找近代化赖以展开的中心平台——国家新都而煞费苦心。由于无论是政治、经济意义还是制度、文化价值,也无论是出于西学仿效目的还是地缘战略考虑,政府最后选中的是德川幕府所在地——江户(东京)。明治天皇的意义,体现在对迁都过程的睿智把握、和平缓进和及时决断上。通过这一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君主立宪制中央集权,使日本在二十几年内初步完成了近代资本主义改造。它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崛起于东亚地区的近代化典范,却也同时成为该地区第一个以邻为敌的侵略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京 迁都 明治天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治天皇与甲午战争
2
作者 黄尊严 陈德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29-136,共8页
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中的态度与责任如何 ?长期以来 ,日本的某些史学家或把他说成是这场战争的反对者 ,或把他视为被军部和政府拖入战争的被动角色。通过对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全过程中的言行及作用的探讨 ,可以看出 :明治天皇是这场战争... 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中的态度与责任如何 ?长期以来 ,日本的某些史学家或把他说成是这场战争的反对者 ,或把他视为被军部和政府拖入战争的被动角色。通过对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全过程中的言行及作用的探讨 ,可以看出 :明治天皇是这场战争的直接推动者和领导者。无论是战前的扩军备战、建立战争体制 ;还是亲自批准向朝鲜派出军队、对华发表宣战诏书、坐阵广岛大本营、协调内阁与军部在战略和策略上的分歧、筹集战争经费、鼓动日军的战争狂热 ;抑或是操纵马关议和、决定接受“三国”干涉 ,等等 ,明治天皇自始至终都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 ,发挥出了专制君主和最高统帅的作用 ,故犯有“破坏和平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天皇 甲午战争 战争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两国围绕明治天皇去世开展的“葬礼外交”探析
3
作者 许龙生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69,共8页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尽快争取外国列强的承认成为了民国政府外交工作的优先课题,日本则在该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同年7月,日本明治天皇病逝,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纷纷向日本驻华外交机构致以哀悼,同时中央政府还希望派遣正式...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尽快争取外国列强的承认成为了民国政府外交工作的优先课题,日本则在该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同年7月,日本明治天皇病逝,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纷纷向日本驻华外交机构致以哀悼,同时中央政府还希望派遣正式代表赴日吊唁,意图借助于“葬礼外交”的舞台扩大中华民国的外交影响。由于日本当时还未承认民国政府,日本政府以非正式的方式向民国政府转达相关信息,并劝阻民国政府派遣代表赴日的计划。另一方面,日本还通过在华的报纸媒体发表文章,安抚中国官民的不满情绪。中日两国围绕明治天皇去世所展现的“迎”与“拒”,反映了外交手段与外交实践的分离,以及民国政府寻求列国承认与日本政府意图扩大在华利益之间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国 承认问题 明治天皇 葬礼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明治宪法》到《日本国宪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晓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93-95,共3页
在近现代,日本有过两部宪法:《明治宪法》和《日本因宪法》。这两部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反映了日本人民斗争的部分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是统治者强加于人民头上、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明治宪法》是明治天皇赐与并沿用到第二次... 在近现代,日本有过两部宪法:《明治宪法》和《日本因宪法》。这两部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反映了日本人民斗争的部分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是统治者强加于人民头上、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明治宪法》是明治天皇赐与并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国宪法》是美国赐与并一直沿用至今。分析这两部宪法,可以从中窥见近现代日本法制发展轨迹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宪法 资产阶级 日本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 明治天皇 日本法制 天皇 军国主义 封建势力 国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华岛事件真相 被引量:3
5
作者 金龟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58-62,共5页
1875年9月,日本海军“云扬号”舰长井上良馨蓄意挑起“云扬号事件”,并把责任推卸给朝鲜一方。1876年2月,朝日江华岛谈判时,日方全权大使黑田清隆以炮舰政策为后盾,极力掩盖“云扬号事件”真相,由此强迫朝鲜签订了朝鲜近代史上第一个不... 1875年9月,日本海军“云扬号”舰长井上良馨蓄意挑起“云扬号事件”,并把责任推卸给朝鲜一方。1876年2月,朝日江华岛谈判时,日方全权大使黑田清隆以炮舰政策为后盾,极力掩盖“云扬号事件”真相,由此强迫朝鲜签订了朝鲜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岛条约》。此后,日本军国主义当局和它的御用历史学者们以被歪曲了“史料”为依据,咬定“云扬号事件”是因“云扬号”军舰“为了测量从朝鲜西海岸到清牛庄的航路”.“寻求淡水和柴禾”驶经江华岛时,“遭到来自朝鲜炮台的毫无理由的突然袭击,无奈进行了自卫”而发生的。这样,近代朝日关系史上就给朝鲜留下了一桩不可容忍的冤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政府 日本军国主义 外务省 武装挑衅 国际法 森有礼 征韩论 “书契” 明治天皇 旧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桂 《外国教育研究》 1981年第1期33-41,共9页
孔子思想在日本影响很大,传播得源久而流长。特別是对日本人的道德观、教育观影响更大、更深刻些。孔子思想传入日本逐渐与日本固有的神道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了日本的儒教。所谓日本儒教就是以日本固有的民族精神、神道思想解释孔孟的教... 孔子思想在日本影响很大,传播得源久而流长。特別是对日本人的道德观、教育观影响更大、更深刻些。孔子思想传入日本逐渐与日本固有的神道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了日本的儒教。所谓日本儒教就是以日本固有的民族精神、神道思想解释孔孟的教义。日本儒教发生发展走过的道路,大体上可以区分为四大时期:第一期,由孔子思想传入日本,经过奈良时期到平安时代,即汉文学昌盛的时期;第二期,由鐮仓时代,经过足利氏到德川幕府时代(宋学输入日本的时代);第三期,德川幕府时儒学的全盛时代(各种学派蓬勃隆盛起来);第四期,明治维新后直到现代。无论那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武士道 日本影响 德川幕府 明治维新 儒教 明治天皇 儒学 教育观 日本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