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明太祖教化思想的民间实践
1
作者
于语和
石蓉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7-109,106,共4页
教化是古代中国统治者的治民之法,是对臣民思想控制的重要手段。明太祖基于全方位巩固政权的需要,以"教化以学校为本"和"民自为师"的教化思想为主导,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教化网络,将儒家的礼法观念和主导意识形态源源...
教化是古代中国统治者的治民之法,是对臣民思想控制的重要手段。明太祖基于全方位巩固政权的需要,以"教化以学校为本"和"民自为师"的教化思想为主导,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教化网络,将儒家的礼法观念和主导意识形态源源不断地灌输至基层社会。对明太祖民间教化实践的考察,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明初的基层控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
:
教
化
思想
:
民间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绥化学院为例
被引量:
2
2
作者
周全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年第5期108-110,共3页
专业伦理思想教育因材施教,注重提高情商能力,贴近大学生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在专业化伦理道德教育中,着眼于培养、提高未来职业人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思想
政治理论课
专业伦理
思想
教
育
教
化
思想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太祖教育思想及教育政策述论
3
作者
高舜礼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4期30-34,共5页
起于布衣的明太祖朱元璋,“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之后,又“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实现了“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明史》卷三,太祖本纪)。因此,对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加以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明代的的历史状况,而且有借...
起于布衣的明太祖朱元璋,“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之后,又“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实现了“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明史》卷三,太祖本纪)。因此,对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加以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明代的的历史状况,而且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
历史状况
述论
朱元璋
教
化
科举
十七年
教
育
思想
十三年
教
育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阳明后学乡约教化的特色与实践效应
被引量:
2
4
作者
韩玉胜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4,共6页
制定、推行和参与乡约是贯穿阳明后学地方社会活动的一条主线。共同的学术传承和移风易俗的社会追求使得阳明弟子在乡约事业上共同参与、相互支持、相互借鉴,以《南赣乡约》为蓝本在明代基层社会掀起一场以乡约为载体的乡村教化运动。...
制定、推行和参与乡约是贯穿阳明后学地方社会活动的一条主线。共同的学术传承和移风易俗的社会追求使得阳明弟子在乡约事业上共同参与、相互支持、相互借鉴,以《南赣乡约》为蓝本在明代基层社会掀起一场以乡约为载体的乡村教化运动。阳明后学乡约活动的最大特色是它所展现出的鲜明的阳明心学色彩,他们将举乡约视为一项拯救乡村社会世道人心的"治心"举措,要求约众以戒慎恐惧、省察克制之心时刻警惕自身的细微恶念,特别重视"良知"在践约实效中的关键作用和特殊意义。阳明后学将阳明思想那种专注行为主体内心的严格细致的修养功夫作为推行乡约的精神要义,在民间社会开辟了一条面向一般民众、可具操作的成德路径,推动了阳明学说尤其良知之教在民间社会的传播、落实与认可。这种以心学为精神内核的乡约道德教化又与当时乡村社会秩序重建、作为意识形态的官方圣谕、根深蒂固且信众广泛的民间宗教、民众社会生活的现实需求紧密相连,诸要素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借鉴不断推动着晚明民间社会教化活动的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后学
乡约
教
化
民间
社会
心学特色
实践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基督教与儒学人性论比较之实践意义
被引量:
1
5
作者
周颖
《求实》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51-53,共3页
关键词
基督
教
思想
儒学
人性论
实践
意义
上帝之城
教
化
道德行为
性善论
孔子
道德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家传统义利观与青少年道德教育
被引量:
1
6
作者
宋希仁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6期119-123,共5页
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基本精神是“先义后利”、“义之与比”。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它要求“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导之以礼乐”,以“和其气”。在个体道德实践中,它强调“正义而为谓之行,正利而为谓之事”(即做人和做事),并要求...
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基本精神是“先义后利”、“义之与比”。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它要求“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导之以礼乐”,以“和其气”。在个体道德实践中,它强调“正义而为谓之行,正利而为谓之事”(即做人和做事),并要求在两者的统一中,以“做人”为重,以德育为首。这对于今天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义利观
青少年道德
教
育
儒家义利观
思想
道德
教
育
基本精神
借鉴意义
社会价值导向
道德
教
化
道德
实践
义利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荀况的法律思想
7
作者
张维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26-28,共3页
一荀况在《王制》中说,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可是牛马却被人役使,原因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他认为,人之所以能支配自然界、役使万物的原因,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自然生物的特点,就在于人“能群”。荀况所谓的“群”,实际上就...
一荀况在《王制》中说,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可是牛马却被人役使,原因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他认为,人之所以能支配自然界、役使万物的原因,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自然生物的特点,就在于人“能群”。荀况所谓的“群”,实际上就是指人类社会组织。人类有了社会组织,就能紧密结合与互相协作,就有力量“胜物”、“裁万物。”(《王制》)那么根据什么原则组织社会呢?荀况说:“人何以能群?曰:分。”(《王制》)他非常重视“分”对“群”的作用。他反复强调:“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群商无分则争。”(《富国》)“有分义,则容天下而治。”(《大略》)他把“分”看成是组织社会和治理国家的根本。荀况所谓的“分”,其核心是指贵贱上下的社会等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况
社会组织
能群
等级关系
社会生活
实践
圣人
性恶论
人性
教
化
法律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太祖教化思想的民间实践
1
作者
于语和
石蓉蓉
机构
南开大学法学院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7-109,106,共4页
基金
201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研究"中期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BFX021
项目负责人:于语和)
文摘
教化是古代中国统治者的治民之法,是对臣民思想控制的重要手段。明太祖基于全方位巩固政权的需要,以"教化以学校为本"和"民自为师"的教化思想为主导,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教化网络,将儒家的礼法观念和主导意识形态源源不断地灌输至基层社会。对明太祖民间教化实践的考察,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明初的基层控制问题。
关键词
明太祖
:
教
化
思想
:
民间
实践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绥化学院为例
被引量:
2
2
作者
周全
机构
绥化学院科技处
出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年第5期108-110,共3页
文摘
专业伦理思想教育因材施教,注重提高情商能力,贴近大学生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在专业化伦理道德教育中,着眼于培养、提高未来职业人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思想
政治理论课
专业伦理
思想
教
育
教
化
思想
实践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太祖教育思想及教育政策述论
3
作者
高舜礼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4期30-34,共5页
文摘
起于布衣的明太祖朱元璋,“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之后,又“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实现了“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明史》卷三,太祖本纪)。因此,对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加以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明代的的历史状况,而且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明太祖
历史状况
述论
朱元璋
教
化
科举
十七年
教
育
思想
十三年
教
育政策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阳明后学乡约教化的特色与实践效应
被引量:
2
4
作者
韩玉胜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4,共6页
基金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宋明乡约’民间道德教化研究"(15ZXC005)
文摘
制定、推行和参与乡约是贯穿阳明后学地方社会活动的一条主线。共同的学术传承和移风易俗的社会追求使得阳明弟子在乡约事业上共同参与、相互支持、相互借鉴,以《南赣乡约》为蓝本在明代基层社会掀起一场以乡约为载体的乡村教化运动。阳明后学乡约活动的最大特色是它所展现出的鲜明的阳明心学色彩,他们将举乡约视为一项拯救乡村社会世道人心的"治心"举措,要求约众以戒慎恐惧、省察克制之心时刻警惕自身的细微恶念,特别重视"良知"在践约实效中的关键作用和特殊意义。阳明后学将阳明思想那种专注行为主体内心的严格细致的修养功夫作为推行乡约的精神要义,在民间社会开辟了一条面向一般民众、可具操作的成德路径,推动了阳明学说尤其良知之教在民间社会的传播、落实与认可。这种以心学为精神内核的乡约道德教化又与当时乡村社会秩序重建、作为意识形态的官方圣谕、根深蒂固且信众广泛的民间宗教、民众社会生活的现实需求紧密相连,诸要素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借鉴不断推动着晚明民间社会教化活动的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
关键词
阳明后学
乡约
教
化
民间
社会
心学特色
实践
效应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K892.2 [历史地理—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基督教与儒学人性论比较之实践意义
被引量:
1
5
作者
周颖
机构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出处
《求实》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51-53,共3页
关键词
基督
教
思想
儒学
人性论
实践
意义
上帝之城
教
化
道德行为
性善论
孔子
道德
实践
分类号
B97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家传统义利观与青少年道德教育
被引量:
1
6
作者
宋希仁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6期119-123,共5页
文摘
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基本精神是“先义后利”、“义之与比”。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它要求“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导之以礼乐”,以“和其气”。在个体道德实践中,它强调“正义而为谓之行,正利而为谓之事”(即做人和做事),并要求在两者的统一中,以“做人”为重,以德育为首。这对于今天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传统义利观
青少年道德
教
育
儒家义利观
思想
道德
教
育
基本精神
借鉴意义
社会价值导向
道德
教
化
道德
实践
义利关系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荀况的法律思想
7
作者
张维君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26-28,共3页
文摘
一荀况在《王制》中说,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可是牛马却被人役使,原因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他认为,人之所以能支配自然界、役使万物的原因,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自然生物的特点,就在于人“能群”。荀况所谓的“群”,实际上就是指人类社会组织。人类有了社会组织,就能紧密结合与互相协作,就有力量“胜物”、“裁万物。”(《王制》)那么根据什么原则组织社会呢?荀况说:“人何以能群?曰:分。”(《王制》)他非常重视“分”对“群”的作用。他反复强调:“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群商无分则争。”(《富国》)“有分义,则容天下而治。”(《大略》)他把“分”看成是组织社会和治理国家的根本。荀况所谓的“分”,其核心是指贵贱上下的社会等级关系。
关键词
荀况
社会组织
能群
等级关系
社会生活
实践
圣人
性恶论
人性
教
化
法律
思想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明太祖教化思想的民间实践
于语和
石蓉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绥化学院为例
周全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明太祖教育思想及教育政策述论
高舜礼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阳明后学乡约教化的特色与实践效应
韩玉胜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试论基督教与儒学人性论比较之实践意义
周颖
《求实》
北大核心
200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儒家传统义利观与青少年道德教育
宋希仁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略论荀况的法律思想
张维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