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国产块菌(松露)种植首获成功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可 《农村百事通》 2013年第4期14-14,共1页
日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等真菌系统与资源研究组(联系电话:0871—5223056),在刘培责研究员的带领下,在国内率先采用自创的菌根合成技术成功地培育了块菌与华山松、云南松、板栗菌根树苗,并获得了国家发明授权专利。
关键词 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科院 华山松 块菌 种植 国产 高等真菌 合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现鹅膏属蘑菇“借毒”秘密
2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83,共1页
科学家近期的一项研究成果揭开了鹅膏属剧毒蘑菇的“毒力”秘密——他通过基因水平转移的方法从别的蘑菇身上不但“借”了毒素生产线,还改良合成了新毒素。该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国际菌物协会会干吩上。
关键词 昆明植物研究所 毒蘑菇 鹅膏属 中国科学院 基因水平转移 国际期刊 研究成果 生产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在植物多样性保护与植物资源持续利用事业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纪念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所70周年
3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年第6期I0001-I0002,共2页
2008年7月24日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七十华诞。历经岁月的洗礼和变迁,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该所已逐渐发展成为以基础植物学为主,基础与应用植物学并重的多学科国立综合研究机构,在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植物学研究和植物多样性... 2008年7月24日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七十华诞。历经岁月的洗礼和变迁,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该所已逐渐发展成为以基础植物学为主,基础与应用植物学并重的多学科国立综合研究机构,在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植物学研究和植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可持续利用 多样性 植物资源 自主创新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出非宿主植物参与菌根网络新观点
4
《食药用菌》 2021年第4期312-312,共1页
约90%以上陆生植物可与真菌形成菌根(Mycorrhiza),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类型是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和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M),植物与AM或者EM二者互惠共生。然而,仍有约10%的植物为非菌根植物。非菌根植物以及与... 约90%以上陆生植物可与真菌形成菌根(Mycorrhiza),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类型是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和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M),植物与AM或者EM二者互惠共生。然而,仍有约10%的植物为非菌根植物。非菌根植物以及与某一特定真菌无法形成菌根的植物均是该真菌的非宿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主植物 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丛枝菌根 互惠共生 农林生态系统 陆生植物 外生菌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揭示云南被子植物区系形成原因
5
作者 季征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9年第11期12-12,共1页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经典分类与植物多样性团队李嵘课题组通过区域野生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并融合历史生物地理学信息,揭示了云南被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原因。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植物学主流期刊上。
关键词 历史生物地理学 昆明植物研究所 经典分类 被子植物 中国科学院 植物区系 植物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植物所在种子老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被引量:1
6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3年第24期23-23,共1页
种质资源库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耐脱水种子(即正常型种子)的寿命,例如玉米种子在昆明室温仅能保藏1年半,而在种质资源库的条件下却能保藏近2 000年。然而,即使是如此优越的保藏条件,种子最终还是将面临死亡,因此解析种子老化过程对于种... 种质资源库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耐脱水种子(即正常型种子)的寿命,例如玉米种子在昆明室温仅能保藏1年半,而在种质资源库的条件下却能保藏近2 000年。然而,即使是如此优越的保藏条件,种子最终还是将面临死亡,因此解析种子老化过程对于种质资源库的保藏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老化 种质资源库 老化过程 保藏 种子活力 正常型种子 豌豆种子 玉米种子 细胞程序性死亡 昆明植物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植物所在一锅糖苷化反应糖组装策略研究中获进展
7
作者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8-278,共1页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合成化学团队肖国志课题组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糖化学合成研究工作:(1)发展糖化学合成的新方法和新策略;(2)对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糖类天然产物进行化学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2020年,课题组报道了可适...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合成化学团队肖国志课题组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糖化学合成研究工作:(1)发展糖化学合成的新方法和新策略;(2)对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糖类天然产物进行化学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2020年,课题组报道了可适用于氧苷和核苷高效合成基于糖基邻1-苯基烯基苯甲酸酯的糖苷化反应新方法;应用该课题组发展的基于俞氏糖苷化反应——一锅糖苷化反应新策略,实现了具有强效抗糖尿病作用的番石榴多糖19糖的首次全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糖尿病作用 昆明植物研究所 糖苷化反应 中国科学院 化学合成 番石榴 全合成 苯甲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植物所在竹类开花相关mRN4研究中取得进展
8
《种业导刊》 2015年第1期32-32,共1页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郭振华研究组对热带木本竹种麻竹的开花相关miRNA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通过Solexa深度测序技术构建了两个不同发育阶段的麻竹花的sRNA序列文库,并从中获得了118个保守miRNA和47个麻竹特有miRNA,发现1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郭振华研究组对热带木本竹种麻竹的开花相关miRNA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通过Solexa深度测序技术构建了两个不同发育阶段的麻竹花的sRNA序列文库,并从中获得了118个保守miRNA和47个麻竹特有miRNA,发现15个miRNA的功能是与花发育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植物 开花 MIRNA 昆明植物研究所 竹类 中国科学院 RNA序列 发育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合作开展药用植物研究 被引量:1
9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33-1833,共1页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合作协议 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种质资源库 传统药物 化学研究 植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保存研究取得进展
10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9-149,共1页
近日,受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委托.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组织专家组,对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保存技术规范和标准研制及整合共享”子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子项目... 近日,受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委托.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组织专家组,对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保存技术规范和标准研制及整合共享”子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子项目负责人所作的工作汇报,并进行现场考察,观看了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网络功能演示,查阅审核了相关资料。专家组认为,昆明植物研究所及其合作单位已圆满完成了该项目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和考核指标。验收资料齐全,材料翔实。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继续支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共享服务工作,尽快转入运行服务阶段。该项目经过3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种质资源 保存技术 野生 采集 昆明植物研究所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服务工作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保存研究取得进展
11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9-189,共1页
近日,受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委托,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组织专家组。对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保存技术规范和标准研制及整合共享”子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子项目... 近日,受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委托,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组织专家组。对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保存技术规范和标准研制及整合共享”子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子项目负责人所作的工作汇报,并进行现场考察,观看了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网络功能演示,查阅审核了相关资料。专家组认为,昆明植物研究所及其合作单位已圆满完成了该项目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和考核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种质资源 保存技术 野生 采集 昆明植物研究所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中国科学院 项目负责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植物所等确立喜马拉雅-横断山区新特有属假合头菊属
12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01-101,共1页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张建文博士在孙航研究员的指导下,与美国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David E.Boufford博士合作,通过多重证据确立了喜马拉雅一横断山区特有属——假合头菊属(Parasyncalathium J.W.Zhang,Boufford&H.Su...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张建文博士在孙航研究员的指导下,与美国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David E.Boufford博士合作,通过多重证据确立了喜马拉雅一横断山区特有属——假合头菊属(Parasyncalathium J.W.Zhang,Boufford&H.Su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喜马拉雅 特有属 昆明植物 菊属 昆明植物研究所 美国哈佛大学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及濒危机制研究”项目通过成果鉴定
13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7期84-84,共1页
6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龚洵及其课题组完成的“云南部分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及濒危机制研究”项目通过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研究积累了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本底资料,从生殖生物学、遗传多样性等方面探讨了... 6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龚洵及其课题组完成的“云南部分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及濒危机制研究”项目通过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研究积累了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本底资料,从生殖生物学、遗传多样性等方面探讨了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机制,提出了有效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遗传多样性 濒危机制 成果鉴定 云南 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生殖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植物所建成国际上首例植物共生菌宏基因组文库
14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79,共2页
据中国生物信息网2008年12月31日消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曾英研究员及其学生经过3年多的探索,在取得植物共生菌富集的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国际上首例植物共生菌宏基因组文库,相关技术已经申请发明专利并公开。该文库包... 据中国生物信息网2008年12月31日消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曾英研究员及其学生经过3年多的探索,在取得植物共生菌富集的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国际上首例植物共生菌宏基因组文库,相关技术已经申请发明专利并公开。该文库包含137万个克隆,库容量47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文库 昆明植物 共生菌 国际 昆明植物研究所 发明专利 信息网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完成水稻5个“近亲”的全基因组测序
15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9-80,共2页
据科学网2014年11月5日援引报道,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立志团队从2007年至今完成了尼瓦拉野生稻、非洲栽培稻(一般称为水稻)、短舌野生稻、展颖野生稻和南方野生稻5个水稻近缘物种的基因组测序,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参考序列,确... 据科学网2014年11月5日援引报道,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立志团队从2007年至今完成了尼瓦拉野生稻、非洲栽培稻(一般称为水稻)、短舌野生稻、展颖野生稻和南方野生稻5个水稻近缘物种的基因组测序,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参考序列,确认了这些物种适应不同环境的基因,特别是与开花发育、繁殖和防御病虫害有关的基因,诠释了亚洲栽培稻及其野生祖先种与非洲栽培稻及其野生祖先种在亚洲和非洲的不同适应性进化历史,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相对于其他近缘物种的基因组与基因的变异与进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测序 中科院 昆明植物 水稻 非洲栽培稻 亚洲栽培稻 昆明植物研究所 近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云南珍稀频危植物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16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0-71,共2页
据东方网2008年6月18日消息,为了拯救珍稀频危植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有关研究人员,从1986年开始在云南省范围内普查珍稀濒危植物,出台了《中国云南珍稀濒危植物Ⅰ》一书,对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价值、现状、形态特征、... 据东方网2008年6月18日消息,为了拯救珍稀频危植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有关研究人员,从1986年开始在云南省范围内普查珍稀濒危植物,出台了《中国云南珍稀濒危植物Ⅰ》一书,对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价值、现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以及繁殖、栽培技术作了介绍;从胚胎学、传粉生物学和种子生理生态等方面对香木莲、红花木莲等云南濒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频危植物 云南省 珍稀濒危植物 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传粉生物学 研究人员 中国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领路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俊
17
作者 诺亚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1期F0002-F0002,共1页
周俊院士,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曾用名周岱等,1932年2月生于江苏东台县。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室学术委员... 周俊院士,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曾用名周岱等,1932年2月生于江苏东台县。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曾兼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新药评委,中国科学院新药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植物资源 化学研究 昆明植物研究所 制药工程专业 学术委员会 化工学院 植物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植物所揭示菟丝子与寄主间抗虫系统性信号交流
18
《种业导刊》 2018年第6期35-35,共1页
关于寄生植物这类特化的植物类群如何响应昆虫胁迫,以及能否将胁迫信号传递给寄主,使寄主能够感知寄生植物受到侵害等的问题仍缺乏深入研究,而这类问题对解析寄生植物生活习性、寄生植物与寄主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近期,中国科... 关于寄生植物这类特化的植物类群如何响应昆虫胁迫,以及能否将胁迫信号传递给寄主,使寄主能够感知寄生植物受到侵害等的问题仍缺乏深入研究,而这类问题对解析寄生植物生活习性、寄生植物与寄主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吴建强课题组以南方菟丝子与大豆组成的寄生体系为研究对象,以蚜虫为昆虫胁迫因子,系统地分析了南方菟丝子受到蚜虫侵害后,寄生植物与寄主在植物激素和转录组水平上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菟丝子 信号传递 昆明植物 寄主 系统 昆明植物研究所 寄生植物 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瓣木兰在昆明植物园引种栽培成功
19
作者 杜宁 丘山 《云南林业》 2012年第5期63-63,共1页
三瓣木兰(Magnoliatripetala)原产于美洲东南部,长于海拔1065米以下地区,常见为树高10-15米的乔木或大灌木。世界各地多有引种栽培在园林庭院中观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园,1987年经由国际种子交换,
关键词 昆明植物研究所 引种栽培 植物 木兰 中国科学院 东南部 灌木 乔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植物所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例能高产虾青素的番茄新品种
20
《生物学教学》 2012年第9期78-78,共1页
据2012年4月15日《科技日报》消息,一种富含虾青素的番茄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问世,这是世界首例能高产虾青素的番茄新品种。
关键词 虾青素 新品种 昆明植物 番茄 世界 科学家 昆明植物研究所 《科技日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