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 被引量:30
1
作者 崔之久 伍永秋 +1 位作者 葛道凯 刘耕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3-62,共10页
昆仑山垭口地区有5个在时代上可以衔接的天然剖面,即垭口剖面(包括惊仙谷组、羌塘组、平台组和望昆冰碛层)、纳赤台沟组剖面、三岔河组剖面以及小南川和热水剖面,分别分布在垭口盆地、纳赤台后沟、野牛沟口、青藏公路原59道班和... 昆仑山垭口地区有5个在时代上可以衔接的天然剖面,即垭口剖面(包括惊仙谷组、羌塘组、平台组和望昆冰碛层)、纳赤台沟组剖面、三岔河组剖面以及小南川和热水剖面,分别分布在垭口盆地、纳赤台后沟、野牛沟口、青藏公路原59道班和东大滩热水地区。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本区经历了以下演变阶段:3.4~2.5MaB.P.为温暖环境;2.5~1.1MaB.P.气候凉湿,高原海拔在1500m以内;1.1~0.6MaB.P.的昆仑-黄河运动将本区抬升至4500m以上,其中0.7~0.6MaB.P.期间经历了本区最大一次冰期——望昆冰期;0.6~0.3MaB.P.期间为间冰期,本区接受沉积;0.3~0.2MaB.P.发生垭口冰期;200~11kaB.P.为末次间冰期与末次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变 第四纪 昆仑山垭口 古环境 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介形虫及环境变迁的探讨
2
作者 庞其清 刘俊英 +1 位作者 郑绵平 赵希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72-1691,I0007-I0011,共25页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区发育一套第四纪地层,自下而上有:惊仙组(惊仙冰碛层)、羌塘组、纳赤台沟组、三岔河组、小南川组和热水组。在羌塘组和三岔河组发现丰富的介形虫化石,可明显地划分两个介形虫组合,即:①Ilyocypris-Candona-Leucocy...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区发育一套第四纪地层,自下而上有:惊仙组(惊仙冰碛层)、羌塘组、纳赤台沟组、三岔河组、小南川组和热水组。在羌塘组和三岔河组发现丰富的介形虫化石,可明显地划分两个介形虫组合,即:①Ilyocypris-Candona-Leucocythere-Li mnocytherellina组合和②Li mnocythere-Prionocypris-Eucypris-Ilyocypris组合。第1组合的化石包含8属25种,分布于羌塘组,以其中段化石最为丰富,该组合显示了西藏色林湖-班戈湖夏穷错组、青海阿乙亥组、陕西-河南三门组和华北地区泥河湾组早更新世的特征,故含第1组合及所含地层---羌塘组的时代无疑应归属为早更新世,但不排斥其上段上部有延至中更新世的可能。第2组合由9属12种组成,其中有9个现生种,该组合发现于三岔河组上部,显示了青海中-上更新统二郎尖组,西藏色林湖-班戈湖地区上更新统同旧藏布组的特征,故含第2组合及其地层---三河岔组应归属晚更新世,但其中-下部有属中更新世的可能。根据介形虫化石古生态特征和生态组合的变化及沉积特征,羌塘组为河湖相沉积,下段为冲积扇的粗碎屑沉积,中段为湖相细碎屑沉积,上段为扇三角洲粗碎屑沉积。三岔河组的中-下部为辫状河流相的沉积,上部为湖相沉积。青藏高原在整体上升的同时,于早-晚更新世高原的边缘地区受到河流的切割,而在断陷盆地则仍接受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介形虫 环境变迁 昆仑山垭口地区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18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
3
作者 刘耕年 崔之久 +1 位作者 伍永秋 许清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39-45,共7页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的沉积特征观测、粒度分析、化学分析、孢粉分析和年代测定等表明厚270cm的沉积物记录了自18kaBP以来的环境变化信息。资料显示18—11kaBP期间这里气候严寒而干燥,为末次冰期由全盛到消退阶段。...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的沉积特征观测、粒度分析、化学分析、孢粉分析和年代测定等表明厚270cm的沉积物记录了自18kaBP以来的环境变化信息。资料显示18—11kaBP期间这里气候严寒而干燥,为末次冰期由全盛到消退阶段。在10—7.8kaBP和4.5—3kaBP出现两次较温暖的时期。在6.7—5.6kaBP和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垭口 热水剖面 环境变化 古环境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和断裂活动对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影响分析
4
作者 韩利民 杨永平 魏庆朝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6-10,20,共6页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通过沿线青海及西藏的地震情况和西大滩断裂带、昆仑山垭口断裂以及不冻泉断裂带的多年观测数据和青藏铁路线路的实际穿越段的地质特点,可以看出,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沿线地震活动频繁、断裂大量发...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通过沿线青海及西藏的地震情况和西大滩断裂带、昆仑山垭口断裂以及不冻泉断裂带的多年观测数据和青藏铁路线路的实际穿越段的地质特点,可以看出,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沿线地震活动频繁、断裂大量发育,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活动断裂给青藏铁路的工程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产生和诱发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一旦在铁路下方沿活动断层形成移动冰丘,将导致铁路路基隆起和铁轨变形。断裂运动不仅孕育了地震,还诱发了不均匀冻胀、构造裂缝、移动冰丘等地质灾害,影响线路工程的安全,增加维护费用。笔者着重4方面分析地震断裂活动对青藏铁路的危害性:断裂活动导致路面变形和工程破坏;断裂活动与非均匀冻胀造成路基强烈变形;构造裂缝带及其工程危害;冻土地区的地震和断裂与保护冻土的工程措施产生矛盾,给出了设计和施工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并提出从铁路的勘察设计、施工组织、施工过程中采用各种措施将地震以及断裂活动对铁路的损害程度降低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断裂活动 高原多年冻土区 地震 地质灾害 昆仑山垭口 不均匀冻胀 地质特点 铁路线路 观测数据 活动断裂 断层形成 铁路路基 断裂运动 构造裂缝 线路工程 维护费用 路面变形 工程危害 工程措施 冻土地区 勘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