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昌珑 高孟潭 +1 位作者 徐伟进 吴健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共10页
通过综述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在我国发展和应用前景的展望。本文认为,未来我国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地震活动性模型参数的确定、特征地震模型的适用性及判断准则、重... 通过综述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在我国发展和应用前景的展望。本文认为,未来我国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地震活动性模型参数的确定、特征地震模型的适用性及判断准则、重复地震思想的应用、影响特征地震危险性计算因素的研究、大型构造上特征地震震源段落的识别划分、相邻构造相互影响机制研究等方面。未来时间相依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主要是给定时间段内的地震风险评估、应急备灾、地震保险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 特征地震 复发间隔 分段泊松分布 孕震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基于BPT模型的时间相依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徐伟进 吴健 高孟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05-5018,共14页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区划图编制、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以及地震风险管理等领域的重要依据,地震时间活动性模型则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本研究中基于布朗过程时间(Brownian passage time(BPT))模型,计算了不...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区划图编制、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以及地震风险管理等领域的重要依据,地震时间活动性模型则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本研究中基于布朗过程时间(Brownian passage time(BPT))模型,计算了不同情况下中国大陆特征地震震源区时间相依的地震发生率,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地震动模型,评估了中国大陆地区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并与基于泊松模型的地震危险性做了比较.结果表明,时间相依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具有显著影响,在那些地震离逝时间相对较长,离逝率较大(大于1)的震源区,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结果相较于基于泊松模型的地震危险性结果显著增大,增大幅度最大可达50%以上.相反,在那些刚发生地震不久,地震离逝时间较短的震源区,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结果相较于泊松模型显著减小,减小幅度最大可达50%左右.地震复发间隔的变异系数对地震危险性结果也有显著影响,选择合适的变异系数对时间相依地震危险性分析十分重要,后续应该加强对地震复发间隔不确定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还表明,时间相依的地震活动特征对不同超越概率下的地震危险性结果的影响是一致的,不随超越概率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本文研究结果对地震风险管理、地震保险以及相关防震减灾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时间相依 BPT模型 地震活动性模型 中国内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地震模型含时间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昌珑 徐伟进 +1 位作者 吴健 高孟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4-1036,2,共13页
本文介绍了特征地震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正态分布模型和布朗过程时间模型,提出了使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的特征地震含时间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理论和方法.通过具体算例对不同的特征地震模型进行了比较,并对特征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进行... 本文介绍了特征地震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正态分布模型和布朗过程时间模型,提出了使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的特征地震含时间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理论和方法.通过具体算例对不同的特征地震模型进行了比较,并对特征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探索.研究结果表明,特征地震含时间模型在复发周期早期的地震危险性低于不含时间模型,而在后期其地震危险性则高于不含时间模型.特征地震复发周期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与布朗过程时间模型计算得出的地震危险性差别不大.在未到期望复发时间时,正态分布模型与前两种模型计算的地震危险性差别不大;而接近期望复发时间及之后时段,正态分布模型计算的地震危险性则迅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的概率地震危险性 特征地震 对数正态分布 布朗过程时间模型 地震破裂面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地震危险性分析估计场地地震动持续时间 被引量:2
4
作者 钱向东 崔赛飞 程玉瑶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1-4,共4页
基于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法,采用能量持时定义和经验预测方程,以某城市商务区为例,计算了不同设防水准下场地的地震动持续时间.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设防水准降低,地震动持续时间增大,预测的持续时间与场地设防水准相对应,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关键词 地震 地面运动 持续时间 地震危险性分析 预测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断裂破裂分段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44
5
作者 邵延秀 袁道阳 +3 位作者 王爱国 梁明剑 刘琨 冯建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90,共12页
根据最新地质考察和历史地震考证结果,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从东到西可划分为宝鸡、天水、武山、漳县、黄香沟和锅麻滩共6个次级断裂段。上述断裂既具有单段破裂,又具有多段组合破裂的特征。利用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概率评估方法,对这6个单... 根据最新地质考察和历史地震考证结果,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从东到西可划分为宝鸡、天水、武山、漳县、黄香沟和锅麻滩共6个次级断裂段。上述断裂既具有单段破裂,又具有多段组合破裂的特征。利用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概率评估方法,对这6个单段分别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其中黄香沟段和漳县段发生单段破裂的可能性最大,天水段发生单段破裂的概率次之。若发生组合破裂,黄香沟段和漳县段组合破裂可能性大。同时,根据沿断裂带的b值扫描图像分析结果显示,黄香沟段和天水附近应力积累较高,这两个地区应是未来发生强震的主要段落,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断裂 时间相依地震潜势概率 b值扫描 应力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市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9
6
作者 邵延秀 袁道阳 +5 位作者 何文贵 刘兴旺 郑文俊 刘洪春 张有龙 王爱国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5-655,共11页
在甘肃省陇南市活断层探测与地质填图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估所需的主要活动断裂的基本活动性参数;采用震级—破裂尺度关系、震级—频度关系等方法评估了陇南市相关断裂(带)的潜在最大震级和平均复发间隔;利用时间相依... 在甘肃省陇南市活断层探测与地质填图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估所需的主要活动断裂的基本活动性参数;采用震级—破裂尺度关系、震级—频度关系等方法评估了陇南市相关断裂(带)的潜在最大震级和平均复发间隔;利用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概率模型和泊松分布模型评估了各断裂或断层小区在未来50、100、200年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同时利用b值空间图像扫描的方法给出了研究区的b值图像,分析了高应力区的地震危险性。通过对以上结果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盖山—迭山断裂或光盖山—迭山断层小区的西端表现为高应力累积区,且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较高,是未来危险程度较高的断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市 地震危险性评估 时间相依 地震潜势概率模型 泊松分布 发震概率 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的地震时间序列模拟 被引量:4
7
作者 徐伟进 吴健 +1 位作者 李雪婧 高孟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60-2969,共10页
模拟地震时间序列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灾害预测等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地震活动性模型是模拟地震序列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以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为理论模型,系统梳理了现有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了断层(震源)上最... 模拟地震时间序列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灾害预测等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地震活动性模型是模拟地震序列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以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为理论模型,系统梳理了现有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了断层(震源)上最新地震发生时间已知、未知以及地震历史开放间隔已知三种情况下地震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地震复发间隔的变异系数对时间相依地震发生概率的影响.研究了基于布朗模型的特征地震准周期发生的物理原理,建立了时间相依地震时间序列的模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离逝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基于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计算的地震发生概率要显著大于泊松模型;在地震历史开放时间已知情况下,计算的地震发生概率要高于地震离逝时间未知的情况.地震复发间隔的变异系数越小,模拟的地震时间序列越呈现周期性.本文研究结果可提高长期地震概率预测水平,模拟的具有时间相依特征的地震时间序列可用于地震预测、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以及地震灾害预测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相依 地震活动性模型 地震序列 地震危险性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小江西支断裂古地震及现今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俞维贤 汪一鹏 +2 位作者 王彬 宋方敏 谢英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29-32,共4页
云南小江西支断裂古地震剖面的开挖研究结果表明,接近和等于8级的大地震,其重复时间间隔约为2000a左右,M>7级的大地震其重复时间间隔也在1000a左右。1833年嵩明8级地震至今仅170a,未来10a或更长时间段内,在位于小江西支断裂上的1833... 云南小江西支断裂古地震剖面的开挖研究结果表明,接近和等于8级的大地震,其重复时间间隔约为2000a左右,M>7级的大地震其重复时间间隔也在1000a左右。1833年嵩明8级地震至今仅170a,未来10a或更长时间段内,在位于小江西支断裂上的1833年嵩明8级地震破裂带内,再次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西支断裂 地震 重复时间间隔 破裂带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断裂滑动速率估计小江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11
9
作者 沈军 汪一鹏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1-259,共9页
本文通过小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规律, 认为断裂在具有特征地震复发行为的同时,在特征地震之间还有次级破坏性地震。故推导了滑动速度、离逝时间与潜在震级之间的关系, 并计算了小江断裂带中段主要段落的潜在地震震级。潜在地震震级较... 本文通过小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规律, 认为断裂在具有特征地震复发行为的同时,在特征地震之间还有次级破坏性地震。故推导了滑动速度、离逝时间与潜在震级之间的关系, 并计算了小江断裂带中段主要段落的潜在地震震级。潜在地震震级较高的段有小江西支断裂北段和小江东支断裂东南段, 其潜在震级都接近7 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地震危险性 滑动速度 离逝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强震活动时空特征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曹井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0-235,共6页
采用公元 4 0 0~ 2 0 0 0年MS ≥ 6 .0地震资料 ,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周缘 ( 34°~ 4 2°N ,1 0 4 .5°~ 1 1 4 .5°E)强震活动时空特征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周缘强震活动具有时间分期性、时空迁移有序性、填空性与重... 采用公元 4 0 0~ 2 0 0 0年MS ≥ 6 .0地震资料 ,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周缘 ( 34°~ 4 2°N ,1 0 4 .5°~ 1 1 4 .5°E)强震活动时空特征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周缘强震活动具有时间分期性、时空迁移有序性、填空性与重复性、大地震等间隔分布特点 .地震危险性分析表明下一个 7级地震可能发生在北部边缘的阴山地震带两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活动 鄂尔多斯块体 时空特征 地震危险性 时间分期性 有序性 填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垫断裂荣家堡探槽揭示的断裂活动特征及未来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余中元 潘华 +3 位作者 沈军 李金臣 张萌 戴训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8-702,共15页
时间相依的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以地震地质学定量研究为基础,采用随离逝时间增长的发震概率和预测震级共同描述断裂段的地震危险性,对地震预防和灾害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概率方法中泊松分布(Poisson)模型的时间不相关... 时间相依的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以地震地质学定量研究为基础,采用随离逝时间增长的发震概率和预测震级共同描述断裂段的地震危险性,对地震预防和灾害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概率方法中泊松分布(Poisson)模型的时间不相关性与活动断裂上大地震的活动特征不符,不能直接用于计算上次大地震离逝时间较短的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曾于1679年发生过三河-平谷8级大地震的夏垫断裂即是典型实例,现有的泊松模型可能高估了该断裂的潜在地震风险,应考虑该地震之后的应力积累和时间因素来评估其地震危险性。文中基于野外探槽古地震和地貌测量等调查工作,揭示该断裂晚全新世以来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E1即1679年三河-平谷大地震,距今341a;另一次古地震事件E2的年龄限定为距今(4.89±0.68) ka,平均同震位移约为(1.4±0.1) m。与前人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可发现,最近一次大地震的离逝时间约341a,预测未来的最大震级为8.0级。同时,文中采用时间相依的布朗模型(BPT)、随机特征滑动模型(SCS)和通用模型(NB)表述断层破裂源上特征型地震活动的时间相依特征,综合计算了该断裂带未来30a的强震发震概率,并与泊松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未来30a的强震发震概率较低,原来所采用的时间不相关的泊松模型所计算的发震概率值相对偏保守。所得结果有助于科学评价该断裂的地震潜势,同时有助于讨论时间相依的概率方法如何更好地适用于东部地区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相依 夏垫断裂 强震危险性 概率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泊松与更新复合模型及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汉尧 胡聿贤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676-682,737,共8页
利用更新模型描述大地震的记忆特性,用泊松模型描述小地震的无记忆性,同时考虑了由于采用时间记忆模型而引起的震级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克服了目前研究中时间、震级分布模型相互独立的缺陷.文中利用实例计算了震级分布随时间变化对地震危... 利用更新模型描述大地震的记忆特性,用泊松模型描述小地震的无记忆性,同时考虑了由于采用时间记忆模型而引起的震级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克服了目前研究中时间、震级分布模型相互独立的缺陷.文中利用实例计算了震级分布随时间变化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所得结果对目前研究大地震时间记忆模型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分析 更新模型 时间-震级分布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原断裂带西端强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百篪 袁道阳 +1 位作者 何文贵 刘小风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1992年第S1期49-56,共8页
本文在对海原断裂带西端的四条断裂基本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断层几何,历史地震破裂带及古地震资料等对断裂进行了破裂分段研究,进而利用时间可预报模式的指数震级分布和特征地震模型对各断裂段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至1... 本文在对海原断裂带西端的四条断裂基本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断层几何,历史地震破裂带及古地震资料等对断裂进行了破裂分段研究,进而利用时间可预报模式的指数震级分布和特征地震模型对各断裂段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至1992年本区内的毛毛山—金强河断裂段的平均累积地震数接近1,因此今后一定时段内发生特征震级7.7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较大,是该引起足够重视的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性分析 时间可预报模式 海原 特征地震 破裂带 地震 历史地震 左旋走滑 滑动速率 老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概率为基础的地震动持续时间小区划 被引量:4
14
作者 陶能付 章在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4年第2期230-235,共6页
提出了以概率为基础的地震动持续时间小区划的方法.它以一定的“衰减”规律,采用泊松模型和断层破裂模式,并以一定的概率水准来表示.它与概率一致的其它地面运动参数小区划相结合可为人造地震波和应用双重破坏准则的抗震设计等提供... 提出了以概率为基础的地震动持续时间小区划的方法.它以一定的“衰减”规律,采用泊松模型和断层破裂模式,并以一定的概率水准来表示.它与概率一致的其它地面运动参数小区划相结合可为人造地震波和应用双重破坏准则的抗震设计等提供概率一致的持续时间参数,使地震动参数小区划有更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小区划 危险性分析 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前的中长期加速矩释放(AMR)问题 被引量:47
15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01-1510,共10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的研究,对理解这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对于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或中长期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以往AMR研究中的争论,本文不刻意选取AMR分析的时空尺度,而是在已知发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的加速矩释放(AMR)现象的研究,对理解这次地震的孕震过程、对于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或中长期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以往AMR研究中的争论,本文不刻意选取AMR分析的时空尺度,而是在已知发震时刻和震中位置情况下,对T-R-M。三维空间中矩释放指数m值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树Ms7.1地震前在时间尺度T=10~20y和空间尺度R=50~120 km范围内,存在较稳定的AMR,但AMR的时、空尺度与以往研究中得到的AMR定标率不吻合.在多时间尺度下,无法在空间上惟一地识别玉树M_S7.1地震震中附近的AMR"热点".但如借鉴"迁移图像"的做法考察AMR"热点"的演化,则可见震前似存在AMR逐渐向震中附近"迁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中长期地震预测 AMR现象 迁移图像 玉树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的“序列归属”问题与ETAS模型——以唐山序列为例 被引量:23
16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庄建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71-2981,共11页
历史上发生过强震地区的余震活动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而余震序列在何时可被看作正常的"背景地震活动",即"序列归属"问题在地球动力学和地震物理中有重要意义.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可分离"... 历史上发生过强震地区的余震活动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而余震序列在何时可被看作正常的"背景地震活动",即"序列归属"问题在地球动力学和地震物理中有重要意义.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可分离"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并用概率形式表示作为相应事件的可能性,为考察此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以1976年唐山MS7.8地震序列为例,对唐山地区1970年以来的ML4.0以上地震进行了时-空ETAS模型拟合,并以2010年以来发生的3次MS4.0以上地震为例讨论了它们的"序列归属"问题.研究结果显示,3次MS4.0以上地震的背景地震概率分别为0.72、0.88和0.76,表明它们作为1976年唐山MS7.8的余震的可能性较低,更可能为背景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ETAS模型)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 1976年唐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区的大地震时空分布特征与迁移规律
17
作者 赵根模 吴中海 +2 位作者 刘杰 张雷 左嘉梦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3期324-340,共17页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期间的持续碰撞和挤压过程导致亚洲大陆发生了强烈的弥散式板内变形,并形成了一个以贝加尔湖为顶点,以喜马拉雅带为底边的近似三角形的变形区与强震活动区,即新-藏三角区。基于固体刚塑性变形平面结构,结合...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期间的持续碰撞和挤压过程导致亚洲大陆发生了强烈的弥散式板内变形,并形成了一个以贝加尔湖为顶点,以喜马拉雅带为底边的近似三角形的变形区与强震活动区,即新-藏三角区。基于固体刚塑性变形平面结构,结合滑移线场网络模型,对该区历史强震活动的大范围离散式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解释。结合1505-1976年以来历史强震空间迁移的实例,归纳了该区历史强震活动与地震应变释放从印度板块边界→新-藏地块→两侧大陆的顺序性及定向性迁移特征,并根据对地震空间迁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问题。结果显示,从2000-2018年间,印度板块边界和新-藏三角区已多次发生M7.9~9.1大地震,但其东、西两侧的区域大陆地区却异常平静,没发生过7级以上大地震。依照区域强震活动的顺序性迁移特点,推测在未来几到几十年,亚洲大陆东部与中部以及喜马拉雅带东段等区域的大地震危险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断块塑性变形 地震时间序列 强震迁移 地震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