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在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时间推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聂素林 郭新全 +3 位作者 孙世杭 王滨 董鹏 孙西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目的:通过椎体压缩骨折外伤时间与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探讨MRI在推断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时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88例,按照外伤后MRI检查的时间分为7组。分析骨折时间与压缩程度、T1WI及T2STIR序列上病变... 目的:通过椎体压缩骨折外伤时间与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探讨MRI在推断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时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88例,按照外伤后MRI检查的时间分为7组。分析骨折时间与压缩程度、T1WI及T2STIR序列上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的信号强度比、骨髓水肿面积等的相关关系,并以骨折时间为应变量(y),压缩程度(x1)、T1WI、T2STIR信号强度比(x2、x3)、骨髓水肿面积(x4)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求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随着时间推移,同一椎体压缩骨折有程度加重的趋势(r=0.177,P=0.047);T1WI-SIR有升高的趋势(r=0.070,P=0.436),但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F=1.985,P=0.73);T2STIR-SIR呈下降趋势,与骨折时间呈负相关(r=-0.277,P=0.04);骨髓水肿面积有缩小的趋势,与骨折时间呈负相关(r=-0.410,P=0.00)。以骨折时间为应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椎体压缩程度(x1)与骨髓水肿面积(x4)两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MRI可以反映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愈合过程,并可用于骨折时间的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骨折 磁共振成像 外伤时间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损伤时间推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汪枫 李永宏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32-234,共3页
关键词 脑损伤 时间推断 分子生物学 研究进展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纤维连接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吕晓革 梁新华 王英元 《临床医药实践》 2005年第12期883-886,共4页
关键词 死亡时间推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 细胞核DNA 法医昆虫学 化学变化 免疫组织 胃肠内容物 生化标记物 细胞生物学 法医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尸体降温过程对死亡时间推断的影响
4
作者 韩玮 张嘉川 +5 位作者 唐晖 张敏 李常兰 任素萍 焦章平 于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4期27-29,37,共4页
目的评估尸体降温过程对死亡时间推断的影响。方法采集12名健康捐血者全血各40 m L,保存于可调式水温箱中,初始温度为37℃,此后每1小时调节水浴温度下降1℃,10 h后每1小时调节水浴温度下降0.5℃,24 h水浴温度降至20℃后不再调节。分别在... 目的评估尸体降温过程对死亡时间推断的影响。方法采集12名健康捐血者全血各40 m L,保存于可调式水温箱中,初始温度为37℃,此后每1小时调节水浴温度下降1℃,10 h后每1小时调节水浴温度下降0.5℃,24 h水浴温度降至20℃后不再调节。分别在0、2、4、6、8、10、12、16、20、24、28、32、36、40、44、48 h取血样,采用生物发光法检测ATP含量。将实验过程划分成3个时间段(全程、降温段、恒温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3个时间段进行计算,其决定系数(r^2)差距较大,分别为0.898、0.940和0.982,说明全程回归方程的精确度低于分段计算的回归方程;全程计算的平均偏离时间(6.86 h)明显高于分段计算(3.47 h),说明全程计算误差高于分段计算。结论尸体降温过程对死亡时间推断有明显影响,应对这一阶段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体降温 死亡时间推断 红细胞ATP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骼肌挫伤后bFGF与c-Fos阳性细胞率比值与损伤时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林峰 曾达 +4 位作者 林伟 李雪榕 柳丹凤 田甜 刘敏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405-408,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细胞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c-Fos阳性细胞率比值的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为骨骼肌损伤时间的分析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65只,体重180~200g。依据处死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12个实验... 目的研究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细胞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c-Fos阳性细胞率比值的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为骨骼肌损伤时间的分析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65只,体重180~200g。依据处死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12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大鼠于伤后0.5h、1h、3h、6h、12h、1d、2d、3d、4d、7d、10d、14d处死,制作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对照组大鼠常规饲养24h后处死。分别实验组大鼠取挫伤处骨骼肌及对照组大鼠正常骨骼肌作bFGF和c-Fos免疫组化染色,分析bFGF和c-Fos的表达情况。结果当骨骼肌损伤时间在0.5~3h时,bFGF和c-Fos的阳性细胞率比值为0,且c-Fos阳性细胞率升高;当骨骼肌损伤时间在3h^1d时,bFGF和c-Fos的阳性细胞率比值在0~1.22,且c-Fos阳性细胞率高于bFGF;当骨骼肌损伤时间>1d时,bFGF和c-Fos的阳性细胞率比值>1.22并持续升高。结论 bFGF和c-Fos阳性细胞率比值所呈现的单调性时序性改变,表明采用两种表达时间存在先后差异的生化指标,通过二者阳性细胞率比值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二者阳性细胞率的变化情况,可推断大鼠骨骼肌挫伤的损伤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OS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骼肌挫伤 损伤时间推断 阳性细胞率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挫伤后脑组织NF-κB表达与损伤时间的关系
6
作者 郭文平 梁新华 焦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内脑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的变化,探讨NF-κB与脑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在伤后1h,4h,12h,48h,72h,7d,14d,运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NF-κB的表达量,...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内脑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的变化,探讨NF-κB与脑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在伤后1h,4h,12h,48h,72h,7d,14d,运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NF-κB的表达量,以非损伤组做为对照。结果NF-κB表达在损伤后1h出现,12h即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7d后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14d后表达量基本恢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F-κB在脑挫伤后的表达经历了一个先快速升高后又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的过程,其表达的时序性变化可望成为临床法医学脑挫伤的早期鉴定及推断脑损伤时间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法医学 脑挫伤 NF-ΚB 损伤时间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otoshop软件在研究骨折愈合影响因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薛若冰 薛华新 王英元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826-828,共3页
目的探讨Photoshop软件在测定数字图像上影像学标志指标的可行性,为该类研究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利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像处理和测量功能,对骨折愈合相关放射学标志的肉眼观察和定量,完成两点间距离的划线定位和占据网格的分布,进行对比... 目的探讨Photoshop软件在测定数字图像上影像学标志指标的可行性,为该类研究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利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像处理和测量功能,对骨折愈合相关放射学标志的肉眼观察和定量,完成两点间距离的划线定位和占据网格的分布,进行对比、测量以及评估。结果不同性别、不同骨折部位、不同骨折类型骨折间隙增宽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方法经济简便,在临床法医实践中可操作性强,对于提高推断骨折形成时间的准确度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统计学结果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临床学 损伤时间推断 数字图像 尺桡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