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州半岛玄武岩发育的时间序列土壤的发生演变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艳芳 李德成 +1 位作者 张甘霖 胡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7-825,共9页
采集了广东省南部热带地区雷州半岛第四纪以来不同时代(0.58~6.12 Ma)喷发的玄武岩上发育时间序列土壤剖面样品,分析了一些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容重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与成土年龄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采集了广东省南部热带地区雷州半岛第四纪以来不同时代(0.58~6.12 Ma)喷发的玄武岩上发育时间序列土壤剖面样品,分析了一些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容重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与成土年龄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土壤的发生层次和发育程度。(2)游离铁(Fed)、铁游离度(Fed/Fet)、活性氧化铝(Alo)和铝活化度(Alo/Ald)与成土年龄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可以指示土壤的发育程度和相对成土年龄;而无定形铁(Feo)、游离铝(Ald)和无定形硅(Sio)与成土年龄的关系不明显,尚难于指示土壤的发育程度。(3)常用的黏粒风化发育指标,如硅铝率Sa(SiO2/Al2O3)、硅铁铝率Saf(SiO2/(Al2O3+Fe2O3))、风化淋溶系数ba((Na2O+K2O+CaO)/Al2O3)、A指数((SiO2+CaO+K2O+Na2O)/(Al2O3+CaO+K2O+Na2O))、B指数((CaO+K2O+Na2O)/(Al2O3+SiO2+CaO+K2O+Na2O))、WI指数([(2Na2O/0.35)+(MgO/0.9)+(2K2O/0.25)+(CaO/0.7)]×100)、CIW指数([Al2O3/(Al2O3+CaO+Na2O)]×100)、CIA指数([Al2O3/(Al2O3+CaO+Na2O+K2O)]×100,与成土年龄之间相关性不显著,难以指示土壤的风化程度,但黏粒的Sa、Saf和元素Si迁移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土壤中生物复硅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化性质 时间序列土壤 玄武岩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琼地区玄武岩发育时间序列土壤中植硅体特征及其发生学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张瑾 李辉信 +1 位作者 李德成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3-460,共8页
对雷琼地区发育于玄武岩跨度为0.01-6.12 M a时间序列土壤中植硅体的含量和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中植硅体的含量为1.54-21.95 g kg^-1,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新成土到富铁土阶段急剧降低,从富铁土到铁铝土阶段... 对雷琼地区发育于玄武岩跨度为0.01-6.12 M a时间序列土壤中植硅体的含量和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中植硅体的含量为1.54-21.95 g kg^-1,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新成土到富铁土阶段急剧降低,从富铁土到铁铝土阶段降幅明显减少,进入铁铝土阶段则基本趋于稳定。(2)植硅体主要源于禾本科、棕榈科植物,大小在5-130μm之间,形态包括刺球型、哑铃型、扇型、长方型、方型、鞍型、帽型、棒型、尖型、齿型、圆型和其他12种植硅体类型。所有样品中的温暖指数值均大于0.5,说明6.12 M a以来研究区域基本以温暖气候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土壤发生 植硅体 时间序列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玄武岩发育时间序列土壤中石英颗粒微形态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瑾 李德成 +1 位作者 张甘霖 李辉信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和琼北地区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土发育的时间序列土壤中石英颗粒的表面形态特征,结果表明:①同一剖面中表层土壤中石英的风化程度相对较大。②从新成土到铁铝土阶段(0.01~1.33Ma),石英颗粒...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和琼北地区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土发育的时间序列土壤中石英颗粒的表面形态特征,结果表明:①同一剖面中表层土壤中石英的风化程度相对较大。②从新成土到铁铝土阶段(0.01~1.33Ma),石英颗粒表面风化程度逐渐加深,机械作用形成的特征完全消失。成土时间较长的铁铝土(6.12Ma)中石英颗粒出现裂解现象。③本研究一方面证实Darmody评估方法在研究我国热带地区土壤石英颗粒表面风化程度的可行性,同时也说明在相同母质和环境条件下发育的土壤中,石英颗粒表面的风化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土壤的相对发育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颗粒表面微形态 时间序列土壤 扫描电镜 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时间序列土壤中伊利石类矿物的演化--P.Barré假设在热带地区土壤中也存在吗?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艳芳 李德成 +3 位作者 胡锋 Bruce Velde 张甘霖 杨金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8,共6页
P.Barré等认为温带地区自然土壤中,由于植物根系将下层土壤中的钾和硅向上搬运,减缓了上层土壤中伊利石类矿物(混层伊利石/蒙皂石+伊利石)脱钾和脱硅过程,致使其长时间地存在较多的伊利石类矿物。本文旨在了解热带地区土壤中这一... P.Barré等认为温带地区自然土壤中,由于植物根系将下层土壤中的钾和硅向上搬运,减缓了上层土壤中伊利石类矿物(混层伊利石/蒙皂石+伊利石)脱钾和脱硅过程,致使其长时间地存在较多的伊利石类矿物。本文旨在了解热带地区土壤中这一假设是否也存在,以海南琼北地区发育于由不同年代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所构成的时间序列土壤(1×104a,(9.0±2.0)×104a,(14.6±0.9)×104a,64×104a,(133±18)×104a,(181±8)×104a)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了其黏土矿物的变化情况,结合土壤钾、硅、活性硅的分析结果,发现伊利石类矿物仅存在于(133±18)×104a以前的土壤中,表层土壤中钾和硅的含量高于下层的土壤,活性硅含量随成土年龄而降低。为此,我们认为:P.Barré假设在热带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在具有一定的生物复钾和复硅条件下,在成土初期也会存在,但最终会由于土壤强烈的脱钾和脱硅作用而逐步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类矿物 P.Barré假设 时间序列热带土壤 玄武岩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年时间序列中农田土壤碳氮演化过程研究
5
作者 王智 郑光辉 +2 位作者 焦彩霞 曾荣 赵成义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422,共9页
准确评估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储量的动态演变过程对于制定高效的土壤管理政策、了解土壤生产潜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东部慈溪地区围垦年限为30、60、120、170、200、280、350、550、950、1 100 a的水稻土剖面建立千年时间序列... 准确评估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储量的动态演变过程对于制定高效的土壤管理政策、了解土壤生产潜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浙江东部慈溪地区围垦年限为30、60、120、170、200、280、350、550、950、1 100 a的水稻土剖面建立千年时间序列,探究该地区1 m深土壤剖面中碳氮含量、储量的演变过程与趋势。结果表明,碳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随围垦年限增加呈波动增大趋势,30 cm和550 a分别是碳氮属性在土层深度和时间上变化的转折点;约53%和46%的碳、氮存储在0~30 cm范围内,说明采样深度在碳氮的固存估计中起到重要作用;碳氮储量在千年成土时序内呈现线性或指数性的增长趋势,在本研究的时段范围内围垦土仍具备较强的固碳、固氮能力。研究结论可为当地土壤质量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时间序列 有机碳 全氮 碳氮储量 滩涂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农田土壤质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韩林芮 胡丹阳 +3 位作者 宿宝巍 张娅璐 张欢 高超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765-2771,共7页
为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质量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在长江下游沿江平原典型区建立了0、60、160、280、2000和3000 a的土壤围垦时间序列,分析不同围垦时间与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围垦后表层土壤中的碳酸盐快... 为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质量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在长江下游沿江平原典型区建立了0、60、160、280、2000和3000 a的土壤围垦时间序列,分析不同围垦时间与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围垦后表层土壤中的碳酸盐快速丧失,土壤逐渐由弱碱性转为弱酸性,围垦3000 a后旱地土壤pH值约降低了2。长期水旱轮作的利用方式下,由于稻季土壤复盐基作用和氧化还原交替的状态,酸化程度略低。围垦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机碳(SOC)、全氮(TN)和凯氏氮(AN)含量均呈逐渐积累的趋势,在表层土壤无机碳逐渐降低的同时,SOC含量比围垦前总体有所提高,表明耕作培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SOC和养分的积累。但围垦历史最久的圩区其SOC、TN和AN含量又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除在围垦初期有所升高,后期则不断降低。水旱轮作的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素的耗竭问题尤其突出,显示区内农田养分的投入处于不同程度的亏缺状态。目前的管理方式下,土壤肥力质量退化的现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平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演变 土壤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退化时间序列的构建及其在我国土壤退化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韩光中 王德彩 谢贤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5-1020,共6页
我国土壤退化发生广、发展快,后果严重,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加大其研究力度势在必行。显而易见,人们对土壤特性与土壤退化过程了解得越详细,对土壤退化的评估与防治也会越好。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大量土壤退化时间序列来明确土壤退化过程中... 我国土壤退化发生广、发展快,后果严重,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加大其研究力度势在必行。显而易见,人们对土壤特性与土壤退化过程了解得越详细,对土壤退化的评估与防治也会越好。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大量土壤退化时间序列来明确土壤退化过程中时间因素的作用并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土壤退化与人为作用之间的关系。为了得到可靠的结果,土壤退化时间序列的建立需包括起始土壤相似性判定与退化土壤绝对或相对年龄的验证两个重要过程。本文详细论述了土壤退化时间序列的构建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并探讨了土壤时间序列在我国土壤退化研究中的意义,旨在为土壤退化时间序列的正确建立与应用提供较为详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退化 土壤时间序列 构建 土壤相似性 土壤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时间序列的构建及其在土壤发生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22
8
作者 陈留美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9-428,共10页
土壤时间序列在研究土壤演化速率与方向、建立土壤发生演化模型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能为土壤发生学理论的验证提供宝贵的信息。为了获得可靠的结果,时间序列的构建必须包括剖面内与剖面间母质均一性或母质不连续性的判定以及土壤的绝... 土壤时间序列在研究土壤演化速率与方向、建立土壤发生演化模型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能为土壤发生学理论的验证提供宝贵的信息。为了获得可靠的结果,时间序列的构建必须包括剖面内与剖面间母质均一性或母质不连续性的判定以及土壤的绝对或相对年龄的判定这两个重要过程。本文综述了土壤时间序列的类型及其构建方式,详细论述了在时间序列建立过程中母质不连续性的判定方式与土壤定年方法,并阐明了土壤时间序列方法在土壤发生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旨在为正确建立土壤时间序列、深刻理解土壤发生中的时间因素提供较为详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时间序列 母质均一性 母质不连续性 地质断代方法 相对测年方法 土壤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植稻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演变规律及其潜在固持机制
9
作者 张迎春 王萍 +1 位作者 刘亚龙 汪景宽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9-1058,共10页
水稻土是长期水耕熟化形成的一种人为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和固碳潜力。阐明稻田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可为稻田土壤的固碳减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借助我国东部沿海滩涂围垦后形成的1000年水稻土时间序列,结合力稳性团聚... 水稻土是长期水耕熟化形成的一种人为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和固碳潜力。阐明稻田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可为稻田土壤的固碳减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借助我国东部沿海滩涂围垦后形成的1000年水稻土时间序列,结合力稳性团聚体分级和物理颗粒/密度分组等手段,研究长期植稻下土壤团聚体内闭蓄态/游离态和颗粒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植稻下土壤有机碳逐渐积累的同时,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也随之提高,但以MOC为主,占总碳库的64.4%~87.9%。不同植稻年限土壤中各粒径团聚体的分布规律一致,依次为大团聚体(74.0%~77.6%)、微团聚体(9.2%~15.9%)和黏粉粒级微团聚体(8.6%~15.7%),进而超过70%的碳储存于大团聚体中。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植稻年限和粒径大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形态团聚体中主要以MOC为主,在大团聚体、闭蓄态和游离态微团聚体中MOC最高可达POC的2.9倍、1.1倍和3.2倍。闭蓄态微团聚体对POC的保护作用强于游离态微团聚体,具体表现为闭蓄态微团聚体中POC含量最高可达游离态的1.5倍。在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下,长期植稻有利于有机碳的固定,而闭蓄态微团聚体对颗粒态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是稻田土壤有机碳固持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时间序列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闭蓄态微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土壤稀土元素富集与分馏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洁 张娅璐 +4 位作者 宿宝巍 韩林芮 胡丹阳 张欢 高超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301-3309,共9页
在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建立了一个跨度约1500 a的土壤时间序列,通过对比稀土元素(REE)含量和分馏的变化,分析其在成土过程中的演变特征与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REE含量经过成土初期的略有下降后,随着时间推移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次生矿... 在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建立了一个跨度约1500 a的土壤时间序列,通过对比稀土元素(REE)含量和分馏的变化,分析其在成土过程中的演变特征与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REE含量经过成土初期的略有下降后,随着时间推移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次生矿物和有机质对REE较强的捕获和吸附固定能力是土壤REE富集的主要原因,磷肥的长期施用可能也是REE在土壤中不断积累的重要原因.旱作和水旱轮作两种主要农用方式对单个REE含量和总量差异的影响不显著.土壤中轻、重REE的分馏和Ce、Eu的亏缺也随成土时间推移变化.水稻种植导致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下降,直接和间接增加了Ce和Eu的亏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平原 土壤时间序列 成土过程 稀土元素 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