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肯定、否定与时量成分在动词前后的位置 |
储泽祥
|
《汉语学报》
|
2005 |
11
|
|
2
|
古汉语中的“时量·不·V”结构 |
程亚恒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3
|
VP界性特征对时量短语的语义约束限制——兼论“V+了+时量短语+了”歧义格式 |
税昌锡
|
《语言科学》
|
2006 |
16
|
|
4
|
时量补语语义多指现象的认知解释 |
税昌锡
|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
2010 |
7
|
|
5
|
语义功能语法与语法范畴研究——兼评《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 |
马庆株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5
|
|
6
|
现代汉语时量结构语序的认知研究 |
李燕
|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08 |
1
|
|
7
|
拟象性理论与含时量补语的两种句型 |
刘士红
|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2 |
1
|
|
8
|
时量成分语序变化的动因分析 |
饶宏泉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9
|
“动词+X+时量成分”结构中X的类别和功能 |
匡鹏飞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0
|
现代汉语时量副词初探 |
王伟民
肖路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11
|
时量的类型以及“V+[了]+时量+[了]”中的标记——兼谈“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的延续性 |
郭杰
|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2
|
压差时量的提出及平面单向流变量的等价性 |
刘海龙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3
|
油水两相平面径向渗流压差时量理论研究 |
刘海龙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4
|
是“第七届”(时点)还是“七届”(时量)? |
芜崧
|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5
|
时量补语基本式和变换式的研究 |
唐文菊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7 |
0 |
|
16
|
动宾组合带时量词语的句式 |
周小兵
|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1997 |
1
|
|
17
|
前加特定副词的“有+时量宾语”结构 |
景美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11 |
0 |
|
18
|
动词后时量成分的句法多功能性探究 |
税昌锡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9
|
太原方言动词后时量成分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及结构情状 |
尤越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1 |
0 |
|
20
|
“动词+时量补语+‘的’+宾语”构式研究 |
秦静诗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