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时空差异分析——基于改进后倍斜率聚类分析的视角 被引量:9
1
作者 宋焱 徐颂军 +4 位作者 刘贤赵 张勇 邱鹏华 牛安逸 许观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3-311,共9页
于2007年和2014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测量了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二期及其附近河涌8个采样点的水体温度、pH、DO、COD、BOD5、TP和TN等物化指标。通过对比监测结果和倍斜率聚类评价结果发现:研究区水质总体上处于Ⅱ级-Ⅲ级或Ⅱ级... 于2007年和2014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测量了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二期及其附近河涌8个采样点的水体温度、pH、DO、COD、BOD5、TP和TN等物化指标。通过对比监测结果和倍斜率聚类评价结果发现:研究区水质总体上处于Ⅱ级-Ⅲ级或Ⅱ级-Ⅳ级的"尚清洁"状态;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2008年对外开放后至2014年,水环境指标中pH变化范围不大,DO、COD含量有所下降,BOD5、TP和T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007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采样点W1、W2、W3水质优于河涌采样点W7和W8,河涌采样点W7和W8水质优于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采样点W4、W5、W6;2014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采样点W4、W5、W6水质优于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采样点W1、W2、W3和河涌采样点W7、W8;8个采样点中水质改善最明显的是二期采样点W6,水质下降最明显的是一期采样点W3;丰水期河涌水质2014年较2007年有所好转,但红树林湿地公园水质无论枯水期亦或丰水期,多数情况下优于河涌水质;研究区域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差异总规律为2007-2014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水质好转,一期水质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斜率聚类法 水环境质量评价 红树林湿地 时空差异分析 广州南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用水效率评价及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匡佳丽 唐德善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71,80,共8页
为科学评估长江中游地区的用水效率,从综合、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用水5个方面遴选出13个评价指标,构建基于MCW-灰色TOPSIS的用水效率评价模型,采用G1法、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交叉融合的混合交叉赋权法求得指标权重,将TOPSIS法与灰色... 为科学评估长江中游地区的用水效率,从综合、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用水5个方面遴选出13个评价指标,构建基于MCW-灰色TOPSIS的用水效率评价模型,采用G1法、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交叉融合的混合交叉赋权法求得指标权重,将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评价2015-2019年长江中游地区3省用水效率情况,并从5个方面分析长江中游地区3省用水效率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用水效率在时间序列上呈现较稳定上升的趋势,在空间序列上,湖南、湖北两省在评价期内的用水效率较高,江西省用水效率偏低,且3个省份在5个方面的相对贴近度表现差异很大,通过分析其原因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存在的主要用水问题,可为区域用水效率研究及节水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效率 混合交叉赋权(MCW) 灰色TOPSIS模型 时空差异分析 长江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叶刚 王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0期8716-8720,共5页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选的突变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辽宁省14个市2003~2...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选的突变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辽宁省14个市2003~2011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辽宁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是上升的,但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表现为以沈阳、盘锦、大连为中轴线向东西两侧降低,且东部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西部;②从经济区域规划来看,沿海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已进入一般集约利用阶段,其次为沈阳经济区处于粗放利用水平,最差的为辽西北地区,一直处于高度粗放利用水平;③运用基尼系数判断辽宁省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距变化,结果显示辽宁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距整体上减小,但分布曲线呈“U”型,从2009年开始有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改进型突变理论 时空差异分析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水质与污染物的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望志方 张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1-726,共6页
利用水质单因子评价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别对汉江流域2007-2009年逐月实测数据进行水质状况及污染程度评价,分析了受污染区域的主要污染物指标和特征污染物指标。结果表明:汉江流域的水体水质总体良好,呈4段分布;汉江干流19个断面中有... 利用水质单因子评价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别对汉江流域2007-2009年逐月实测数据进行水质状况及污染程度评价,分析了受污染区域的主要污染物指标和特征污染物指标。结果表明:汉江流域的水体水质总体良好,呈4段分布;汉江干流19个断面中有5个断面所在的河段受污染物影响相对较大,是主要受污染区域;主要污染物指标有7项,总磷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5 d生化需氧量。从支流汇水、面源污染、生活污水3个方面分析了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 水质 污染物指标 时空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莫兰指数的贫困片区减贫成效时空差异分析
5
作者 何通 《热带农业工程》 2022年第1期82-84,共3页
依据中国绿色建平指数指标体系构建六盘山片区减贫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2017~2019年六盘山片区减贫成效指数。利用莫兰指数评价该地区不同年份的减贫成效,结果发现六盘山贫困片区的绿色减贫水平都呈现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即六盘山贫困... 依据中国绿色建平指数指标体系构建六盘山片区减贫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2017~2019年六盘山片区减贫成效指数。利用莫兰指数评价该地区不同年份的减贫成效,结果发现六盘山贫困片区的绿色减贫水平都呈现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即六盘山贫困片区各县域减贫发展的空间集聚能力较强,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总结了六盘山片区减贫经验和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贫成效 六盘山贫困片区 莫兰指数时空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地表形变和土地利用变更的滑坡时空易发性差异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锦瑞 汪洋 +5 位作者 冯霄 李远耀 金必晶 周超 张鑫 邓扬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4-195,共12页
为探究移民迁建城区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而产生的滑坡易发性时空变化,以三峡库区云阳县新城区为例,引入滑坡易发性时变指标因子进行滑坡时空易发性差异制图,从而探究迁建城区在城镇化过程中滑坡灾害的时空演化规律。选择Stacking集成模... 为探究移民迁建城区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而产生的滑坡易发性时空变化,以三峡库区云阳县新城区为例,引入滑坡易发性时变指标因子进行滑坡时空易发性差异制图,从而探究迁建城区在城镇化过程中滑坡灾害的时空演化规律。选择Stacking集成模型作为静态易发性评价模型;选取2017年1月16日-2018年8月27日(T1)、2018年9月20日-2021年7月30日(T2)、2021年8月23日-2023年11月17日(T3)3个不同时间跨度的InSAR形变速率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时变因子;将时变因子与静态评价结果结合,绘制了不同时间段的易发性差异分布图。研究表明,引入时变因子进行滑坡时空易发性差异分析可以有效反映城市化对滑坡灾害的影响,研究区土地类型由非工程用地转变为工程用地时,滑坡易发性等级普遍上升,2个变化阶段中栅格占比分别为61.3%和67.1%。城区所选典型滑坡的InSAR位移时序曲线的变化趋势与土地类型转变具有较高的时空相关性,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本研究提出的研究思路能够在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城区城市化进程中提供有效的防灾减灾依据和区域规划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迁建城区 滑坡易发性 土地利用类型 INSAR 滑坡时空易发性差异分析 地表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际绿色公共投资环境绩效时空差异研究——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莫莎 柳杰 刘志宇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6-53,共8页
提升绿色公共投资环境绩效对我国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投影寻踪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公共投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并利用2003-2011年间我国30个省、市、区相关数据对省际绿色公共投资环境绩效的时空差异进行... 提升绿色公共投资环境绩效对我国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投影寻踪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公共投资环境绩效指标体系,并利用2003-2011年间我国30个省、市、区相关数据对省际绿色公共投资环境绩效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绿色公共投资环境绩效的总体水平不高,空间上呈现由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逐渐退减的趋势且省际差异显著;时序上各地区的绿色公共投资环境绩效曲线均属波动状且整体呈下降趋势;提高绿色公共投资效率是促进其环境绩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公共投资 环境绩效 投影寻踪 时空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对建筑业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差异 被引量:7
8
作者 卢娜 冯淑怡 陆华良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7,共10页
在分析城镇化对建筑业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法将城镇化对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居民收入效应、人口密度效应和空间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各效应对城镇化不... 在分析城镇化对建筑业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法将城镇化对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居民收入效应、人口密度效应和空间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各效应对城镇化不同阶段及各个省市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在城镇化由初级发展到中级再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和结构效应的作用程度均不断增强,不同的是前者具有促进作用(1 937.11万吨、12 941.27万吨、36 948.37万吨),后者具有抑制作用(-413.69万吨、-13 824.62万吨、-14 149.08万吨);其余效应的作用程度均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但是作用方向不同,其中居民收入效应(-180.41万吨、-1 862.58万吨、-522.86万吨)和人口密度效应(-298.85万吨、-5 303.46万吨、-1 538.78万吨)均具有抑制作用,空间规模效应具有促进作用(1 654.67万吨、13 750.80万吨、6 013.79万吨),技术效应则先促进后抑制(3 805.32万吨、32 526.22万吨、-9 053.30万吨)。(2)从空间上看,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在处于城镇化高级阶段以及初级、中级阶段的省市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贡献程度均非常突出(第一位或第二位);居民收入效应在经济发达省市具有抑制作用,欠发达省市仍具有促进作用,贡献微弱;人口密度效应仅在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具有促进作用,贡献程度较小(多为第五位);空间规模效应在各省市均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中级阶段的省市贡献较突出(前三位);结构效应贡献也非常突出(第一位或第二位),在各省市的作用方向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相反;技术效应仅在江苏、新疆具有抑制作用,在各省市作用程度差异较大。认为,政府应依据所处城镇化阶段,有针对性地制定低碳城镇发展规划和建筑业节能减排措施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建筑业 碳排放 时空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扩散动力因素时空差异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彭川宇 刘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81-90,共10页
科技创新人才是城市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资源,是科技进步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作为城市争夺人才的工具,被各个城市广泛采纳和使用。以16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探寻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扩散的动力因素并进行时... 科技创新人才是城市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资源,是科技进步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作为城市争夺人才的工具,被各个城市广泛采纳和使用。以16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探寻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扩散的动力因素并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研究发现,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扩散具有双重动力因素:在需求拉动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是影响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扩散的主要因素;在压力推动因素中,行政指令、府际竞争和社会舆论显著影响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扩散;在政策扩散平稳增长期,双重动力因素共同作用于政策扩散过程,而在政策扩散加速和减速增长期,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扩散动力因素存在差异;在东、中部地区,压力推动因素占据主导,而在西部地区,双重动力因素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政策 政策扩散 动力因素 时空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与分解——基于Hicks-Moorsteen TFP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夏佳佳 郭萍 余康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7-921,共5页
【目的】探索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提高大豆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利用1980~2012年我国10个大豆主产区大豆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加总数量框架下的乘积完备Hicks-Moorsteen TFP指数法,对... 【目的】探索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提高大豆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利用1980~2012年我国10个大豆主产区大豆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加总数量框架下的乘积完备Hicks-Moorsteen TFP指数法,对我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测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1980~2012年,我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TFP)年均增长0.6%,大豆生产的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7%,是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技术效率(TE)、混合效率(ME)和剩余规模效率(RSE)年均损失分别为0.5%、0.2%和0.4%;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生产TFP增长表现出依次递减的趋势,三大地区大豆生产技术效率均存在损失。【建议】应该加大大豆生产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大豆各生产区采取差异化策略、完善制度建设,以实现我国大豆生产可持续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全要素生产率 Hicks-Moorsteen TFP指数 时空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