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2年三江源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格局及其气候驱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宁晓春 杨明新 +3 位作者 曹文强 王守兴 谷强 王雁鹤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76,83,共8页
三江源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因此,监测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素,有利于实现三江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2000—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结合年均气温和年... 三江源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因此,监测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素,有利于实现三江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2000—2022年MODIS NDVI数据集,结合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偏相关系数分析法,探讨了三江源近23年间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驱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三江源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2000—2022年三江源植被覆盖度呈线性增长趋势显著,增长率为0.001/a;②23年来三江源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为55.06%,减少区域为31.36%,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明显高于减少区域,总体植被覆盖度处于逐渐恢复的阶段;③偏相关分析表明,区域植被覆盖度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均呈正相关性,与年均气温的相关性为0.02,与年均降水的相关性为0.29,降水为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揭示了23年来三江源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和分布格局,可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格局 降水 生态保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农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格局 被引量:5
2
作者 胡兵辉 廖允成 +1 位作者 王克勤 陈奇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4-148,共5页
水分因子是直接关系毛乌素沙地农田生态系统产出稳定及提升的关键因子。对沙地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格局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表有植被覆盖时,地表土壤水分的散失途径增加,尤其是后期植被的蒸腾散失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大,... 水分因子是直接关系毛乌素沙地农田生态系统产出稳定及提升的关键因子。对沙地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格局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表有植被覆盖时,地表土壤水分的散失途径增加,尤其是后期植被的蒸腾散失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大,但土壤水分含量散失较为平缓;裸露的地表则恰好相反,但随着地表干沙层的加厚,地表土壤水分散失防护的效应越来越明显,后期土壤深层水分得到了一定恢复;受干沙层的防护,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水分消耗量大于裸地,裸地的无效地表蒸发也不容忽视。在沙漠化地区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和植被恢复时,应加强地表覆盖,增加土壤水分储量,为沙漠化地区农业增产和植被恢复提供良好的水分供给。探明沙地农田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还可以为相似逆境地区农业生产高效用水和管水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水分 时空变化格局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撂荒耕地时空格局变化——以四川省渠县为例
3
作者 杨华 尹加元 +1 位作者 罗唯文 陈杰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32-137,共6页
以2005—2020年3个时段四川省渠县的撂荒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采用撂荒率、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对研究区撂荒耕地时空变化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年间耕地撂荒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撂荒耕地在空... 以2005—2020年3个时段四川省渠县的撂荒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采用撂荒率、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对研究区撂荒耕地时空变化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年间耕地撂荒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撂荒耕地在空间变化上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和交通不便的中西部、东部华蓥山区以及北部边缘地带。地理集中度方面,各时段撂荒耕地在空间分布上均较为集聚。其中,2010—2015年地理集中程度最大,其次为2005—2010年,2015—2020年最小。核密度方面,各时段撂荒耕地总体格局均呈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密度特征,撂荒耕地均主要分布在高密度区和中高密度区,其次分布在中密度区和中低密度区,低密度区分布最少。空间自相关方面,2005—2020年3个时段的撂荒耕地空间上具有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且空间上存在集聚,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县域东部、中西部和北部;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县域东北部和西南部。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治理区域耕地撂荒问题、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耕地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格局变化 撂荒率 核密度 空间自相关 四川省渠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艾比湖地区土地荒漠化时空格局的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虎 陈冬花 +1 位作者 慈龙骏 李志忠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28-32,40,共6页
新疆艾比湖地区在我国内陆荒漠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研究价值。利用RS及GIS手段对新疆艾比湖地区不同时期的卫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各类土地荒漠化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信息。结果表明:艾比湖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以盐渍荒漠化... 新疆艾比湖地区在我国内陆荒漠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较高研究价值。利用RS及GIS手段对新疆艾比湖地区不同时期的卫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各类土地荒漠化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信息。结果表明:艾比湖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以盐渍荒漠化和风蚀荒漠化2大类型占绝对优势,按2000年分析结果,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32.35%,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占54.49%,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占12.68%,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0.48%;2000—2005年,艾比湖地区的总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了4.5%,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41.58%,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2.85%,而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82.9%;新疆艾比湖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是,风蚀、盐渍化土地面积减少,复合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复合荒漠化类型土地增加并向其他土地类型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荒漠化 时空格局变化 艾比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原县湿地时空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明江 李爱农 +2 位作者 冯文兰 雷光斌 张正健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9-75,共7页
基于197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MSS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与决策树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完成了红原县湿地信息的遥感解译和动态特征分析,并结合生态效应指数和土壤侵蚀量对湿地变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分... 基于197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MSS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与决策树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完成了红原县湿地信息的遥感解译和动态特征分析,并结合生态效应指数和土壤侵蚀量对湿地变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原县湿地以沼泽化草甸为主,近年显示出泥炭沼泽→沼泽化草甸→湿草甸→草甸的演化趋势;1975年以来,62.03%的湿地面积呈现持续减小和波动变化的特点;湿地质心发生偏移,其中1975—2000年向东北偏移128.56 m,2000—2010年向西南偏移757.26 m;湿地集中分布在坡度小于6°且排水不畅的区域,湿地面积减小率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在坡度为2°~6°的区域,各湿地类型的转化面积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近年来红原县湿地生态效应指数逐渐增大,湿地区土壤强烈侵蚀的比例不断增大,揭示出红原县湿地生态安全受威胁程度日益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RS GIS 时空格局变化 生态效应 四川省红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于志磊 秦天玲 +2 位作者 王刚 郝彩莲 耿思敏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3,61,共7页
川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经济区的核心区,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地区,其土地利用变化对国土资源优化布局、生态屏障建设以及下游流域生境保护具有显著作用。该研究以2000年、2005年及2013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川江流域土地利... 川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经济区的核心区,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地区,其土地利用变化对国土资源优化布局、生态屏障建设以及下游流域生境保护具有显著作用。该研究以2000年、2005年及2013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川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分异特征。2000年-2013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0.83%,表明这期间每年每100km2土地中有0.83km2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研究认为,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多维向转化是引起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变化的直接表现形式。2000年-2013年期间植被指数NDVI出现好转现象,表明近13年来川江流域土地利用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江流域 土地利用 时空格局变化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5年来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和热区诊断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仉振宇 朱记伟 +2 位作者 解建仓 张永进 马增辉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69,共11页
随着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分析、热点分析、点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1990—2015年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并进行热区诊断分析... 随着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分析、热点分析、点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1990—2015年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并进行热区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耕地面积占比最大,但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均有所减少;②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换频繁,建设用地与耕地互为最主要转换对象,耕地、林地、草地之间存在相互转换关系;③耕地变化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渭河流域以及秦岭山区附近,生态用地变化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建设用地变化呈分散分布;④土地利用变化中心向西北偏移,以“东北—西南”为主轴发生倾斜,热点区域为研究区南部,集中情况呈现出“中部集中、四周扩散”的特征;⑤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是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格局变化 热点分析 大西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及其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严登明 翁白莎 +2 位作者 于志磊 王俊峰 曹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2-57,共6页
淮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其土地利用变化对国土资源优化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显著作用。以2000年、2005年及2013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 淮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其土地利用变化对国土资源优化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显著作用。以2000年、2005年及2013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分异特征。2000-2013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6%,表明这期间每年每100 km2土地中有0.36 km2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多维向转化是引起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变化的直接表现形式。2000-2013年期间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趋势表明近13年来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呈良好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土地利用 时空格局变化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王逸男 孔祥兵 +2 位作者 赵春敬 姚贵琦 郭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0-137,共8页
以2000—2020年MODIS-NDVI植被指数为数据源,反演计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通过转移矩阵和重心迁移等方法分析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及其与降水、气温、坡度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 以2000—2020年MODIS-NDVI植被指数为数据源,反演计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通过转移矩阵和重心迁移等方法分析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及其与降水、气温、坡度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由0.39提高到0.61,整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后实现快速提升;(2)近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显著好转类型与极显著好转类型改善面积比例达到37.93%,2009年前以低覆盖和中低覆盖植被为主,2010年后以中覆盖及更高等级覆盖植被为主,2019年以后中高覆盖植被所占比例最高;(3)从2000年到2020年,黄土高原低覆盖、中低覆盖、中覆盖和中高覆盖植被向更高等级覆盖植被转化比例分别为93.10%,96.57%,82.99%,43.34%,中低覆盖、中覆盖、中高覆盖和高覆盖植被向更低等级覆盖植被转化比例分别为0.30%,2.21%,7.83%,12.47%;(4)近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表现敏感,斜坡地和陡坡地植被覆盖度较高,淋溶土类型下的植被覆盖度较高,国家政策和措施实施等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度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黄土高原 时空格局变化 转移矩阵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市高耗水农作物种植结构及需水量时空格局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绍琳 鲁春霞 刘一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7期1293-1301,共9页
通过对张家口市不同尺度的农作物种植结构、需水量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变化特征,以便为农业结构节水提供重要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张家口市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上仍向高耗水方向转变,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 通过对张家口市不同尺度的农作物种植结构、需水量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变化特征,以便为农业结构节水提供重要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张家口市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上仍向高耗水方向转变,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24.75%,水浇地种植面积增加了6%;2015年坝上和坝下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分别较2005年增加了33.97%和20.7%,坝上的雨养作物总种植面积减少了58.5%,而坝下增加了48.51%,坝上较坝下变化更为剧烈。2)由于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增加,2015年需水量比2005年增加了2.74亿~3.89亿m^3;尽管蔬菜种植结构在向节水和高收益方向转变,但总种植面积扩大使得蔬菜生产需水量增大,2015年比2005年增加了684.44万~684.59万m^3。3)从空间分布来看,张家口市作物生产需水量呈增加趋势,2015年坝上和坝下的农作物需水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22.36%~22.42%和21.46%~21.81%,其中坝上的康保、沽源和坝下的张家口市区、崇礼需水量增加较多,2015年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41.19%~41.59%、38.86%~44.78%、43.83%~52.42%和42.67%~45.26%。高耗水作物种植规模的增大是需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作物需水量 时空格局变化 张家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以来的渭河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董晴晴 占车生 +3 位作者 王会肖 王飞宇 朱明承 牛存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7-335,共9页
基于MOD16遥感蒸散发产品,利用降雨径流资料和全球陆面蒸散发估算数据集(MTE)进行精度评价,通过空间建模、趋势分析、标准差法分析了渭河流域2000-2013年实际蒸散发(ET)的年际和年内时空格局变化,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实际蒸散... 基于MOD16遥感蒸散发产品,利用降雨径流资料和全球陆面蒸散发估算数据集(MTE)进行精度评价,通过空间建模、趋势分析、标准差法分析了渭河流域2000-2013年实际蒸散发(ET)的年际和年内时空格局变化,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实际蒸散发的差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3年间渭河流域年ET呈缓慢增加趋势,年际波动较大,空间上呈北低南高的趋势,多年平均蒸散发为509.8 mm。(2)年内ET呈单峰型分布,季节性变化明显,主要集中在5~9月份,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1月;(3)渭河流域ET变化趋势呈减少、基本不变、增加的区域面积分别占14.9%,24.7%和60.4%,年际波动程度整体呈现中度波动。(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ET的分布总体上林地的年ET均值最高,草地、农田和城镇次之,裸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MOD16 土地利用类型 时空格局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4年博斯腾湖流域地表温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归因 被引量:7
12
作者 热伊莱·卡得尔 玉素甫江·如素力 +2 位作者 阿迪来·乌甫 艾则孜提约麦尔·麦麦提 姜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7-265,共9页
以3S技术为支持,在MODIS地表温度产品精度验证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分析、统计和趋势分析法,探讨了博斯腾湖流域2001—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地表温度的差异性变化特征,辨析了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归因。结果表明:(1)MODIS LST产品... 以3S技术为支持,在MODIS地表温度产品精度验证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分析、统计和趋势分析法,探讨了博斯腾湖流域2001—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地表温度的差异性变化特征,辨析了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归因。结果表明:(1)MODIS LST产品在博斯腾湖流域的精度(平均R2=0.96)总体上满足要求,可用于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研究。(2)流域内平均地表温度的年际波动较大,以2002、2007年和2013年尤为突出,分别超出多年平均值0.45℃、0.59℃和0.29℃;年内地表温度呈单峰型分布,季节性变化明显,地表温度高值主要集中在3—8月,最高值出现在7月。(3)地表温度空间格局呈东南高于西北的变化趋势,尤其在植被覆盖度低的区域地表温度较大;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影响着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状况,各种土地覆盖类型的年均地表温度排序依次为沙漠>裸土>旱地>稀疏草地>湖泊>草原>草本沼泽>草甸。(4)博斯腾湖流域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呈严重减少、轻微减少、基本不变、轻微增加和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分别占5%、13%、39%、36%和7%,以基本不变和轻微增加为主。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不仅受大尺度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主要受土地类型性质等差异的影响,二者共同作用构成了不同地理区域及景观的温度场格局,绿色植被对区域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博斯腾湖流域 MODIS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时空格局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5—2014年大清河山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祝冰洁 王刚 +3 位作者 何晓燕 周旷 翁白莎 付晓娣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2期283-291,共9页
基于1985年、2000年、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大清河山区长期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讨论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背景及经济社会因素。结果表明,大清河山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1985—2000年总体保持稳定,而在2000—2014年变... 基于1985年、2000年、2014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大清河山区长期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讨论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背景及经济社会因素。结果表明,大清河山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1985—2000年总体保持稳定,而在2000—2014年变化较快;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尤其2000年以来快速增长;林地规模总体不变,但其构成在2000—2014年间发生明显变化,灌木林地大量转化为有林地,高覆盖草地面积比例也有所增加,林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人类活动在大清河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中起主导作用,在区域人口、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林草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政策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时空格局变化 驱动力 大清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分析
14
作者 卓文浩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1期97-99,共3页
本研究利用近20a的MODIS遥感数据和气象站点观测的气象数据,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长江上游地区1995—2015年的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详细阐述其20a间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a来农田NPP平均值变化范围在425.19~425.71... 本研究利用近20a的MODIS遥感数据和气象站点观测的气象数据,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长江上游地区1995—2015年的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详细阐述其20a间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a来农田NPP平均值变化范围在425.19~425.71gC·m^(-2),2010年出现最低值339.42gC·m^(-2);近20a来农田NPP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长江上游农田生态系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NPP也在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NPP 时空格局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网络构建方法的生境网络优化研究——以苏锡常地区白鹭为例 被引量:24
15
作者 吴未 张敏 +1 位作者 许丽萍 欧名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44-853,共10页
生境网络在支持物种长期存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人类社会经济频繁活动的影响,迫切需要优化。选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区域,以湿地代表性鸟类白鹭为目标物种,利用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采用两种不同的网络构建... 生境网络在支持物种长期存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人类社会经济频繁活动的影响,迫切需要优化。选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区域,以湿地代表性鸟类白鹭为目标物种,利用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采用两种不同的网络构建方法,识别出恢复或新建生境节点或斑块,以及基于网络连接度并兼顾了集合覆盖问题遴选出重要新增生境节点,得到生境网络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恢复型生境节点对应的生境斑块面积在10—50 hm^2之间,以乔木林地为主;新建型生境节点对应的生境斑块是乔木林地和湖泊水库与河流兼而有之,均满足白鹭生境地类要求;优化的生境网络连接度较高、整体结构状况最好,兼顾了资源有限性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与历史观测点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可作为优化方案。(2)相同的生境斑块格局受生境格局时空变化、生态过程模拟方法及网络优化评判标准的影响,在采用不同网络构建方法时,会得到不同的网络结构及网络优化结果。采用时空格局变化与不同生态过程模拟相结合的网络优化方法,有助于分析格局-生态过程及网络结构变化情况,其思路为网络优化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优化 生境网络 时空格局变化 网络构建方法 方法论 白鹭 苏锡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