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反射层的变层速度模型时深转换方法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华军 王海兰 +2 位作者 肖富森 刘定锦 曾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38,共3页
基于反射波法的地震勘探技术是在时间域中认识地下地质情况的 ,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场的变化 ,反射成像和地下地质体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镜像对称关系 ,而是一种变异的镜像结果。要正确的认识地下地质体 ,必须把时间域中的地震数据恢复到... 基于反射波法的地震勘探技术是在时间域中认识地下地质情况的 ,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场的变化 ,反射成像和地下地质体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镜像对称关系 ,而是一种变异的镜像结果。要正确的认识地下地质体 ,必须把时间域中的地震数据恢复到深度域中。在断裂发育的断块区或复杂的逆掩构造区 ,由于断层错动及地层褶皱等因素 ,具有不同速度特征的地层在断层处相互接触或同一套地层多次重复。在这些地方地下空间速度场在短距离内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速度场变得相当复杂 ,准确的时深转换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文章以反射层、断层面等时间域中的地质边界为约束条件 ,以钻井资料建立基础速度结构 ,采用“基于反射层的变层速度模型结构建立时深转换速度场”方法 ,实现精确时深转换。该方法应用灵活、建场方式直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层 变层速度模型 时深转换方法 构造解释 地质模型 三维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部基底地层的地震时深转换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李伍志 王璞珺 +1 位作者 张功成 鲁宝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9-456,共8页
盆地深部基底的地震解释需要时深尺.而钻遇基底的探井通常很少且仅揭示基底顶部,致使常规VSP时深转换曲线难以达到基底研究所涉及的深度.为此本文提出深部下延段校正的VSP时深转换方法,即用深井和钻遇基底井VSP数据与深反射地震、双船... 盆地深部基底的地震解释需要时深尺.而钻遇基底的探井通常很少且仅揭示基底顶部,致使常规VSP时深转换曲线难以达到基底研究所涉及的深度.为此本文提出深部下延段校正的VSP时深转换方法,即用深井和钻遇基底井VSP数据与深反射地震、双船折射地震和重磁数据在深部下延段选取控制点的时深数据,重新拟合时深转换的二次多项式,使其可用于深部地震解释.将珠江口盆地分为深水区(>300 m)和浅水区(<300 m)分别进行水深修正时深拟合.用克里金法对两区同一基准面的等深线进行插值,最终完成全区的时深转换,并藉此编制出全区基底顶面埋深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深转换 深部地层 基底 深水区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线的认识及时深转换的基准面问题 被引量:14
3
作者 吕焕通 郑鸿明 +1 位作者 赵峰 魏金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5-37,57,共4页
RG线作为时深转换基准面的前提是 RG线等效于地表高程的平滑线。在以往以寻找构造圈闭为目的的勘探中 ,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原因如下 :1区域地表结构简单 ,RG线可近似为地表的平滑线 ,以地表的平滑线替代RG线的高程误差不大 ;2反射时间... RG线作为时深转换基准面的前提是 RG线等效于地表高程的平滑线。在以往以寻找构造圈闭为目的的勘探中 ,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原因如下 :1区域地表结构简单 ,RG线可近似为地表的平滑线 ,以地表的平滑线替代RG线的高程误差不大 ;2反射时间误差为几毫秒至几十毫秒 ,不会影响发现幅度较大的背斜构造。目前地震勘探以寻找低幅度构造、断层、以及砂体等构造—岩性油气藏为目标 ,要求地震资料从处理到解释都必须满足一定的精度 ,才能保证地震剖面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 ,RG线作为地震剖面解释的基准面是否合适值得探讨。本文详细论述了 RG线与地表平滑线之间的关系 ,其目的是说明 RG线并不等同于地表高程的平滑线 ,以RG线作为地震剖面解释的基准面会影响对地下构造形态的解释精度。文中还说明了如何解决时深转换的基准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线 时深转换 基准面 地表高程 平滑 数据处理 误差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地震时深转换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徐立恒 鲜波 +1 位作者 薛玉英 李彦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12-1719,共8页
地震体的时深转换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及储层解释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而常规时深转换方法精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勘探井位布置及开发方案的制定。采用时深一体化网格方法,即顶底界面以多井合成记录标定求取的平面时深关系为准,... 地震体的时深转换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及储层解释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而常规时深转换方法精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勘探井位布置及开发方案的制定。采用时深一体化网格方法,即顶底界面以多井合成记录标定求取的平面时深关系为准,顶底之间利用时间域和深度域网格一一对应关系进行"物理"搬运的方法,从而减小转换前后的累计误差,使地震体及地震反演体时深转换前后的波形与砂体形态保持一致。利用该方法将喇嘛甸油田北部区块反演结果转换到深度域,精细刻画了断层附近砂体的分布特征,指导了L213等3口水平井的部署,砂体预测准确率达到98%以上,年增油17 000t,展现了新的时深转换方法的精度及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 时深转换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速度-深度线性模型的时深转换方法及其在南海海盆深水区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汪俊 高红芳 +1 位作者 陈泓君 王立飞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介绍了沉积层速度-深度线性模型的原理及其基本特点,利用沿南海海盆深水区一条多道地震剖面解释的速度谱资料,将沉积层速度-深度线性模型应用于该剖面解释数据的时深转换中,建立了与之相关的一整套工作流程,整个流程实现了可视化,并考... 介绍了沉积层速度-深度线性模型的原理及其基本特点,利用沿南海海盆深水区一条多道地震剖面解释的速度谱资料,将沉积层速度-深度线性模型应用于该剖面解释数据的时深转换中,建立了与之相关的一整套工作流程,整个流程实现了可视化,并考虑了沉积地层速度的横向变化,为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提供了直观且更为可靠的素材。最后,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探讨了该时深转换模型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借此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层 速度-深度线性模型 时深转换 速度谱 均方根速度 层速度 南海海盆深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深转换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江 李子顺 张海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2期88-97,共10页
以多层地质模型为基础,利用速度随深度线性关系推导出一种新的时深转换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大庆探区断陷盆地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弥补了以往用分层统一速度作图方法的不足,见到了很好的效果。所绘制的构造图深度同实际钻井深度吻合... 以多层地质模型为基础,利用速度随深度线性关系推导出一种新的时深转换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大庆探区断陷盆地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弥补了以往用分层统一速度作图方法的不足,见到了很好的效果。所绘制的构造图深度同实际钻井深度吻合较好,且成功地预测了无钻井区的地层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分析 时深转换 构造图 地震勘探 地震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表区时深转换和深度偏移中的基准面问题 被引量:14
7
作者 钱荣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90-695,共6页
在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中,地表起伏给静校正、速度分析、时深转换和深度偏移等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就基准面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根据目前的处理技术,静校正可选择任一近地表的水平面作基准面,它不影响速度分析和叠加成像;但... 在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中,地表起伏给静校正、速度分析、时深转换和深度偏移等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就基准面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根据目前的处理技术,静校正可选择任一近地表的水平面作基准面,它不影响速度分析和叠加成像;但一般情况下它不应该是时深转换和深度偏移的基准面,时深转换和深度偏移应从地表或地表圆滑面开始。本文还给出了根据(静校正的)CMP基准面计算地表圆滑面的方法,统一了深度域中速度谱、时深转换和深度偏移的基准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表 基准面 时深转换 深度偏移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生界时深转换关系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广军 《断块油气田》 CAS 2001年第6期19-22,共4页
在认识到速度参数对地震勘探开发研究工作有重要影响的情况下 ,对速度及其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包括理论和实际应用等各方面比较深入的思考 ,探讨了地震波的各种速度的概念及之间的关系 ,以及在地震勘探开发研究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对速度... 在认识到速度参数对地震勘探开发研究工作有重要影响的情况下 ,对速度及其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包括理论和实际应用等各方面比较深入的思考 ,探讨了地震波的各种速度的概念及之间的关系 ,以及在地震勘探开发研究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对速度参数的不同需求和对速度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发展 ,对古生界潜山构造成图时的时深转换关系进行了针对实际应用的一些讨论 ,并在长堤潜山的构造分析中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地震波 油气地质 地震波速度 古生界 构造解释 时深转换 潜山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峡谷对深部地层时深转换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 被引量:8
9
作者 喻英梅 张英德 彭佳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4期236-238,共3页
深水区域存在海底峡谷时,由常规的钻井资料时深转换方法得到的"深部地层"(这里指地震反射不受海底峡谷影响的地层)深度图上会出现"构造脊"的假象。当海底峡谷的宽度远小于地震采集电缆长度时,深部地层反射不受海底... 深水区域存在海底峡谷时,由常规的钻井资料时深转换方法得到的"深部地层"(这里指地震反射不受海底峡谷影响的地层)深度图上会出现"构造脊"的假象。当海底峡谷的宽度远小于地震采集电缆长度时,深部地层反射不受海底峡谷影响,这时在地震解释时应"忽略海底峡谷的存在",将峡谷作"填平"处理,这样就可以得到真实的地层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区域 海底峡谷 “深部地层” 时深转换“构造脊”假象 消除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据体时深转换速度模型的精细构建方法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月成 张楠 +2 位作者 李成立 马光克 朱恒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5-152,共8页
由于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绝大部分是时间域的,要与深度域钻测井资料紧密结合,时深转换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常规时深转换方法主要是针对二维构造面提出的,难以满足三维数据体精细时深转换的要求。通过综合测井、地震、地质、油藏等多... 由于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绝大部分是时间域的,要与深度域钻测井资料紧密结合,时深转换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常规时深转换方法主要是针对二维构造面提出的,难以满足三维数据体精细时深转换的要求。通过综合测井、地震、地质、油藏等多专业信息,以地震处理速度、钻井时深关系、高分辨率反演速度体、地震解释成果、声波测井曲线和已有地质认识为基础,借鉴剥层法和变速成图思想,针对三维体的精细时深转换提出了"高分辨率反演速度体+控制层位+层间网格智能剖分"的三维速度建模新方法。采用该方法建立的速度模型井间加入了地震信息和已有地质认识,较单纯用井数据插值更精确,且符合岩性分布变化趋势,同时较地震处理速度场具有更高的纵向分辨率和准确性。采用该方法进行三维体时深转换能够达到深度域地震数据体与测井曲线一一对应,便于油藏工程师进行储层连通性研究和开发方案优化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深转换 精细建模 数值模拟 三维数据体 一体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深部地层时深转换关系的分段优化拟合 被引量:3
11
作者 陶天生 李春峰 +1 位作者 李珂迪 姚泽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75,共11页
在将钻井垂直地震剖面(VSP)数据的时深拟合公式应用于深部地层的时深转换时,拟合深度与计算的层速度常常不够准确。本文首先利用多项式和幂函数给出了东海陆架盆地中部某凹陷41口钻井VSP数据的时深拟合公式,并用双程旅行时(TWT)最深达8 ... 在将钻井垂直地震剖面(VSP)数据的时深拟合公式应用于深部地层的时深转换时,拟合深度与计算的层速度常常不够准确。本文首先利用多项式和幂函数给出了东海陆架盆地中部某凹陷41口钻井VSP数据的时深拟合公式,并用双程旅行时(TWT)最深达8 s的三维地震速度体数据与多道地震剖面对拟合公式在深部地层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在TWT为8 s时,速度体数据表明41口钻井位置的平均深度为18 140 m,平均层速度为6 208 m/s,二次多项式的平均拟合深度较之偏高9.2%,计算的层速度偏高36.2%,幂函数则分别偏低28.9%与35.6%,拟合效果都不理想。对此,本文采用通过识别VSP数据的增速拐点并对增速拐点前的VSP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对增速拐点后的VSP数据进行幂函数拟合的分段拟合模型,将TWT为8 s时的平均拟合深度和层速度的误差降到3.3%与4.7%。地震剖面显示研究区莫霍面深度约为TWT=11 s,分段拟合模型在TWT=11 s的平均拟合深度为27 516 m,层速度为7 334 m/s,更接近前人研究成果,表明该模型能显著提高深部地层时深转换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地震剖面 地震速度 时深转换 拟合公式 深部地层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演速度的煤系地层时深转换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启帆 常锁亮 +1 位作者 张生 于光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5988-5996,共9页
沁水盆地在海陆相-陆相过渡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煤系地层岩性及速度横向变化快,高精度的速度体对时深转换的精度至关重要;但山西许多矿区地震资料老旧,仅有叠后地震数据,常规时深转换方法误差较大。为构建高精度速度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叠后... 沁水盆地在海陆相-陆相过渡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煤系地层岩性及速度横向变化快,高精度的速度体对时深转换的精度至关重要;但山西许多矿区地震资料老旧,仅有叠后地震数据,常规时深转换方法误差较大。为构建高精度速度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叠后反演速度及利用标准层控制的煤系地层精细时深转换方法,首先选择某一标准层作为起算层,用钻孔约束速度谱得到起算层底板标高,用叠后地震反演速度构建速度模型,基于起算层结合速度模型获得标准层初始底板标高,通过钻孔校正得到标准层底板标高。将该方法应用到山西某矿区,结果表明:预测的K8、8、15号煤层深度与实钻数据相比,误差仅为0.78%,较常规方法提高了转换精度,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地层 三维地震 精细时深转换 地震反演 标准层控制 深度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煤层时深转换精度分析及改进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惠风 符超 +1 位作者 李果 陈同俊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5-150,共6页
平均速度法是煤田地震勘探中应用最广泛的时深转换方法,但对于大倾角煤层来说,其平均速度横向变化快,插值精度差异大,无法有效保障煤矿智能化开采。通过分析大倾角倾斜煤层模型和实际三维采区,讨论多种平均速度插值方法的精度,并提出相... 平均速度法是煤田地震勘探中应用最广泛的时深转换方法,但对于大倾角煤层来说,其平均速度横向变化快,插值精度差异大,无法有效保障煤矿智能化开采。通过分析大倾角倾斜煤层模型和实际三维采区,讨论多种平均速度插值方法的精度,并提出相应改进方法。正演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克里金法和多项式法直接插值时,生成的煤层底板高程精度受插值点位置影响巨大,无法达到大倾角煤层时深转换精度要求。为此,以叠加速度计算的平均速度为参考,综合多项式、克里金和支持向量机等方法,提出适合大倾角煤层时深转换的改进插值方法。将相关方法应用到二维模型数据和三维实例采区,发现改进方法插值生成的平均速度精度明显提高,插值误差远小于行业标准要求,适合大范围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大倾角煤层 时深转换 平均速度 插值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三维时深转换的简便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有民 陈甫达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609-616,646,共9页
三维观测在解决复杂构造等问题上,给人们提供了高精度的反射 T<sub>0</sub>数据。但是,要获得高精度的构造图,还需要求取精确的时深转换速度。过去在作时深转换时,将平均速度看作仅随反射 T<sub>0</sub>时变化... 三维观测在解决复杂构造等问题上,给人们提供了高精度的反射 T<sub>0</sub>数据。但是,要获得高精度的构造图,还需要求取精确的时深转换速度。过去在作时深转换时,将平均速度看作仅随反射 T<sub>0</sub>时变化,而认为速度无横向变化。后来,虽然考虑速度横向上有变化,将速度分区进行时深转换,就其实质说来还是认为在分区内速度无横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深转换 速度倾角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描述中的井震时深转换技术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凌云 郭建明 +1 位作者 郭向宇 刘杏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17,共13页
油藏描述是油藏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油藏描述的精度取决于时间域地震相解释和深度域测井相解释的精度以及两者综合解释的精度。显然,要实现时间域的地震空间信息与深度域的测井垂向信息的综合油藏描述(静态储层建模),就必然会... 油藏描述是油藏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油藏描述的精度取决于时间域地震相解释和深度域测井相解释的精度以及两者综合解释的精度。显然,要实现时间域的地震空间信息与深度域的测井垂向信息的综合油藏描述(静态储层建模),就必然会面临地震与测井信息间的时深转换问题。一般情况下,时深转换的精度基本能够满足构造成图的要求,但是油藏描述中要求的时深转换精度远远高于构造成图的精度。因此,油藏描述中的时深转换将面临更多的问题,例如井震分辨率差异、井震时深转换速度的精度、井震时深转换方法、井震时深转换层位的选择、井震间基准面的选择等。以上问题直接影响井震时深转换的精度和油藏描述的能力。为此,提出了基于标准参考层位的井震时深转换方法、沿标准参考层的地震速度求取方法、井震基准面间校正方法、基于标准参考层的井震精细解释方法以及井震时深转换剩余因子校正方法。通过实例研究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给出了误差小于1 m的井震时深转换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井震时深转换 标准参考层 地震相 测井相 沿层地震速度 拟合平均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构造约束层速度模型在时深转换中的应用 被引量:37
16
作者 张华军 肖富森 +3 位作者 刘定锦 胡杰生 陈再学 何健秋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4期521-525,共5页
钻井资料与海量的地震数据相比总是显得太少 ,大区域速度场的建立必须借助数学插值方式 ,把井点速度外推至全区。以纯数学的距离内插方式生成速度场而不考虑实际地质结构变化 ,生成的速度场与实际速度规律是有差距的 ,在复杂构造区 ,这... 钻井资料与海量的地震数据相比总是显得太少 ,大区域速度场的建立必须借助数学插值方式 ,把井点速度外推至全区。以纯数学的距离内插方式生成速度场而不考虑实际地质结构变化 ,生成的速度场与实际速度规律是有差距的 ,在复杂构造区 ,这种差异非常大。以地层反射界面和断层面为约束条件 ,建立起沿反射层变化的、更为精确的层速度场 ,从而实现三维资料的精确时深转换。该方法应用灵活 ,建场方式直观 ,适合于各种复杂构造的时深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地质模型 地质构造 约束层 速度模型 时深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震时深转换技术在低幅度构造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梁卫 李熙盛 +1 位作者 罗东红 侯月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64,71,共5页
以珠江口盆地陆丰油区A油田为例,通过模型正演分析了引起地震波传播非对称走时的主要原因,进而通过层速度求取、平均速度求取、速度宏观趋势校正与实钻资料剩余误差校正等步骤,建立了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时深转换关系,得到了精度较高的... 以珠江口盆地陆丰油区A油田为例,通过模型正演分析了引起地震波传播非对称走时的主要原因,进而通过层速度求取、平均速度求取、速度宏观趋势校正与实钻资料剩余误差校正等步骤,建立了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时深转换关系,得到了精度较高的构造图,从而减小了实钻深度与预测深度的误差,有力支持了该油田调整项目的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幅度构造 非对称走时 构造畸变 速度分析 井震时深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松散层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时深转换方法探讨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希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06期412-414,共3页
时深转换是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目前常用的时深转换方法是平均速度时深转换法,这一方法在松散层较厚的区域应用易造成煤层底板深度及断层落差误差较大,无法满足勘探精度要求。本文针对勘探区实际情况,对比了平均速... 时深转换是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目前常用的时深转换方法是平均速度时深转换法,这一方法在松散层较厚的区域应用易造成煤层底板深度及断层落差误差较大,无法满足勘探精度要求。本文针对勘探区实际情况,对比了平均速度与分层速度时深转换两种方法,经钻孔验证发现分层速度时深转换得到的煤层底板深度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松散层 煤田 三维地震 平均速度 分层速度 时深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成图时深转换方法 被引量:6
19
作者 彭军 周家雄 +3 位作者 马光克 隋波 王宇 李海鹏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1-417,共7页
绝大多数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是在时间域完成的,而地质人员使用的资料为深度域资料,因此时深转换必不可少。时深转换有多种方法,不同方法的应用范围不同,复杂程度各异。本文对各类时深转换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叙述,并对常用时深转换方法适... 绝大多数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是在时间域完成的,而地质人员使用的资料为深度域资料,因此时深转换必不可少。时深转换有多种方法,不同方法的应用范围不同,复杂程度各异。本文对各类时深转换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叙述,并对常用时深转换方法适用的地质条件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实际油田时深转换方法的运用发现,时深拟合法对浅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小的地层进行时深转换所得构造相对误差小于2‰,表明时深拟合法对该类地层时深转换精度高;对于有速度异常地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地层时深转换时,选择合适的方法也能有效提高构造成果准确度。描述了各类时深转换方法的优缺点,由于地震资料本身分辨率及速度精度的限制,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深转换方法,才能提高构造成果的精度,减少地质认识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深转换 时深对 拟合 速度体 剥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崎岖海底定量校正的时深转换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饶溯 胡滨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12期66-73,共8页
研究区位于深水低勘探区,崎岖海底等普遍存在,受地震、钻井和速度等资料条件的限制,只能采用去海水的拟合公式法进行时深转换。然而去海水拟合公式法时深转换会因崎岖海底而造成假构造现象,且常规的崎岖海底填平校正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 研究区位于深水低勘探区,崎岖海底等普遍存在,受地震、钻井和速度等资料条件的限制,只能采用去海水的拟合公式法进行时深转换。然而去海水拟合公式法时深转换会因崎岖海底而造成假构造现象,且常规的崎岖海底填平校正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用去海水拟合公式法计算出时转深层位,并比较时转深层位与深度域地震资料的横向构造形态变化,引入了构造形态相似率的概念,建立了崎岖海底填平量化评分模板来对崎岖海底进行填平校正,最后根据最高得分值来确定最佳平滑网格的海底和合适的时转深层位,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崎岖海底造成的假构造现象和支持了构造成图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低勘探区 时深转换 构造形态相似率 崎岖海底 假构造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