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过程数据时段特性的数控机床热误差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邢美峰 秦波 +2 位作者 秦岩 袁媛 王春暖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81,共5页
准确可靠的热误差预报模型,对提高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尤为重要。针对数控加工的过程数据呈现出多时段、多变量、三维特性,基于时间片矩阵的思想,在过程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偏最小二乘方法提取时间片矩阵与热误差在高维空间的预... 准确可靠的热误差预报模型,对提高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尤为重要。针对数控加工的过程数据呈现出多时段、多变量、三维特性,基于时间片矩阵的思想,在过程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偏最小二乘方法提取时间片矩阵与热误差在高维空间的预测关系并进行降维;在低维特征空间中基于K-means算法实现时间片预测模型的聚类,以便于加工过程时段特性的分析和知识发现,藉此构建热误差预报模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BP热误差建模方法相比,所提方法的预测精度、泛化能力均显著提高,为数控机床的热误差预测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的同时,也给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数据 时段分析 时间片矩阵预测模型 热误差预测 偏最小二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荷载作用顺序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康玉梅 刘子傲 吴鹏飞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48-1653,共6页
针对JCSS推荐的荷载效应组合法假设荷载效应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完全相关的内部矛盾和时段分析法对工程中的非平稳荷载效应过程无法实现有效分析的问题,对考虑荷载作用顺序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非平稳荷载效应过程下... 针对JCSS推荐的荷载效应组合法假设荷载效应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完全相关的内部矛盾和时段分析法对工程中的非平稳荷载效应过程无法实现有效分析的问题,对考虑荷载作用顺序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非平稳荷载效应过程下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其次考虑荷载作用顺序的影响,改进了结构在受多时段荷载作用下的可靠度计算模型;最后运用跨阈理论分析了结构损伤对可靠度的影响,推导出综合考虑非平稳荷载过程、荷载作用顺序和结构损伤的可靠度计算公式.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适用性更广泛,计算结果更真实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可靠度 时段分析 非平稳荷载效应 荷载作用顺序 荷载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河流域水库建设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远 王丁明 +1 位作者 王西琴 孟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3-371,共9页
水库建设所导致的河流水文情势变化是造成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河流水文指标生态学意义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反映基流量、断流、高流量及涨/退水率等特征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各类指标的计算方法.利用太子河53 a的日流量数据,... 水库建设所导致的河流水文情势变化是造成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河流水文指标生态学意义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反映基流量、断流、高流量及涨/退水率等特征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各类指标的计算方法.利用太子河53 a的日流量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水库建设前后水文指标的变异,反映水库建设对河流水文情势乃至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太子河流域水库建设改变了河流的基流过程,减少了汛期基流,增加了汛前基流;②增加了辽阳河段断流的频率和历时;③减少了汛期洪水的发生次数,增加了汛后中小型脉冲流频率和历时.太子河水库建设导致了显著的水文变化,具有负面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建设 水文情势 水文变异 太子河 基流分离 时段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的数据预处理技术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雁平 乐春峡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292-294,共3页
短期负荷预测是电力调度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负荷预测的精度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经济和稳定运行。利用负荷的纵向相似性和横向相似性对负荷坏数据进行了辨识和修正,并采用小波分析和分时段分析方法剔除了负荷序列中的长期增长分量,... 短期负荷预测是电力调度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负荷预测的精度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经济和稳定运行。利用负荷的纵向相似性和横向相似性对负荷坏数据进行了辨识和修正,并采用小波分析和分时段分析方法剔除了负荷序列中的长期增长分量,减少了负荷高速增长对负荷预测精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负荷预测 数据预处理 小波分析 时段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1,1)分解模型与ARIMA模型在岩溶地下水模拟中的对比研究——以柳林泉流量模拟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华敏 吴敬 +3 位作者 赵娇娟 郝永红 王亚捷 曹碧波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60-269,共10页
本文运用GM(1,1)分解模型和ARIMA模型分别模拟柳林泉流量。根据影响特征将泉水流量变化分为两个时段研究:1957—1973年泉水流量处于自然状态;1974--2009年泉水流量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运用第1时段的数据建模获得自然状... 本文运用GM(1,1)分解模型和ARIMA模型分别模拟柳林泉流量。根据影响特征将泉水流量变化分为两个时段研究:1957—1973年泉水流量处于自然状态;1974--2009年泉水流量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运用第1时段的数据建模获得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的模型,将模型外推,获得第2阶段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然后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减去同期实测流量,获得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衰减的贡献。GM(1,1)分解模型的结果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柳林泉衰减量为2.26m3/s;ARIMA模型的结果为2.32m3/s;与同期实际衰减量2.27m3/s比,相对误差分别为0.44%和2.20%,表明两种模型都适用于泉水流量的模拟。对比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柳林泉流量衰减的贡献,两个模型得到同样结果,即人类活动的贡献是气候变化的8~9倍。实证研究显示,GM(1,1)模型适用于指数序列的模拟,对具有周期波动的泉水流量,可通过周期修正提高精度;而ARIMA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泉水流量相对于降水量的时间滞后效应,能比较准确地模拟泉水流量与降水量的量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1 1)分解模型 ARIMA模型 时段分析 岩溶泉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