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3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并联直流变换器网络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时延补偿滑模控制器设计
1
作者 王艳敏 袁世博 +1 位作者 张伟琦 杨铭洋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8,共17页
并联直流变换器的网络控制系统(NCS)受到信号传输时延的影响时会损失理想的输出性能。针对典型的并联Buck变换器,设计离散域内的滑模控制器(SMC)以增强系统的鲁棒性,从而保证变换器的均流输出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时延对变换... 并联直流变换器的网络控制系统(NCS)受到信号传输时延的影响时会损失理想的输出性能。针对典型的并联Buck变换器,设计离散域内的滑模控制器(SMC)以增强系统的鲁棒性,从而保证变换器的均流输出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时延对变换器NCS稳定性能的影响,并得到长/短时延对变换器NCS的实际影响特性。为进一步解决长时延对变换器NCS传输信号的损害问题,基于多步预估法对所设计的SMC控制器进行改进,对系统控制信号进行超前预测并建立缓冲区,从而有效预估与补偿NCS所丢失时延信号进而保证并联Buck变换器的输出性能,同时利用预估误差分析给出改进系统的稳定条件。仿真和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优越性,在0.6 ms时延情况,最大误差和上升时间分别减少37.4%、6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直流变换器 网络控制系统 多步预估法 传输时延 时延补偿 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部署中无人机辅助的计算卸载时延优化
2
作者 霍英卓 李爱萍 +1 位作者 段利国 赵菊敏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6-733,共8页
在混合部署场景下,为减少时延,提升多个终端用户的综合体验,提出一种无人机作为动态边缘服务器部署到高空平台辅助卸载,并结合视距通信路径损耗、通信、计算多阶段模型的时延优化任务卸载方法。将时延优化建模为一个非凸问题,用整数非... 在混合部署场景下,为减少时延,提升多个终端用户的综合体验,提出一种无人机作为动态边缘服务器部署到高空平台辅助卸载,并结合视距通信路径损耗、通信、计算多阶段模型的时延优化任务卸载方法。将时延优化建模为一个非凸问题,用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来表述,求解中进一步将其分割为多个时隙内任务卸载时延的最小化问题,结合系统模型、任务卸载流程、优化目标,将卸载策略优化分为两阶段,找到原问题的较优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其它同类研究方案相比,能够充分利用无人机动态边缘服务器资源减少时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接入边缘计算 无人机 混合部署 计算卸载 视距通信 卸载时延 时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控制时延的并联交错多电平逆变器高频环流抑制策略
3
作者 李卫超 韩金洋 +2 位作者 周亮 邓晨 晏明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6,共7页
针对并联交错多电平逆变器桥臂环流抑制问题,首先分析了采用对称规则采样和非对称规则采样脉宽调制算法时桥臂环流的不同,将并联交错多电平逆变器视为一个整体采用非对称规则采样脉宽调制算法控制,并建立了考虑控制时延的桥臂环流预测模... 针对并联交错多电平逆变器桥臂环流抑制问题,首先分析了采用对称规则采样和非对称规则采样脉宽调制算法时桥臂环流的不同,将并联交错多电平逆变器视为一个整体采用非对称规则采样脉宽调制算法控制,并建立了考虑控制时延的桥臂环流预测模型;然后,基于该模型提出了采用非对称规则采样脉宽调制算法时的环流抑制策略,将桥臂环流峰值降低约50%;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交错多电平逆变器 环流抑制 控制时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讯时延下融合车道级地图的车路协同感知定位方法
4
作者 胡钊政 胡华桦 +2 位作者 孟杰 陈琪莉 张佳楠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8-613,共16页
在车路协同技术运用于路侧孪生地图动态显示中,由于网联设备之间的通讯存在的时延问题及路侧感知误差的存在,对路侧边缘计算单元融合感知精度会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导致孪生地图中车辆显示轨迹出现抖动和延迟的现象。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 在车路协同技术运用于路侧孪生地图动态显示中,由于网联设备之间的通讯存在的时延问题及路侧感知误差的存在,对路侧边缘计算单元融合感知精度会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导致孪生地图中车辆显示轨迹出现抖动和延迟的现象。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在高通讯时延下融合车道级地图的车路协同感知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针对车路协同系统中智能网联汽车车端与路侧边缘处理单元之间的通讯时延问题进行分析建模,将延迟模型划分为异构传感器频率同步延迟以及通讯传输延迟,并提出了一种同步优化方法。在同步优化后,提出一种面向群车协同的多维度群车粒子滤波算法,其中粒子的状态量表示群车的状态信息。在所提出的多维度群车粒子滤波算法中首先使用利用路侧部分的观测数据和车道级地图中车道线朝向信息,对粒子的状态进行观测更新。然后利用接收到时延同步后的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定位信息和左右车道线横向观测信息与车道级地图中车道线方程对粒子中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状态的部分进行观测更新。实验结果显示,在通讯干扰较少的低时延场景中,边缘计算单元的感知定位准确度提升59.4%,在通讯干扰严重的高时延场景中,其准确度提升38.6%。因此所提出高通讯时延下融合车道级地图的车路协同感知定位方法可以有效处理通讯延时问题,并提升边缘计算单元多车感知定位精度进而提升孪生地图动态数据的准确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延同步 车路协同 车道级地图 粒子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MD与IHHO-LSTM的神经网络时延预测方法
5
作者 游达章 袁野 张业鹏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5,共8页
基于Ether CAT控制多轴系统存在的同步误差问题,时延预测对于提高Ether CAT网络中主从同步精度十分重要。Ether CAT总线传输时延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等特性,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与多策略哈里斯鹰(IHHO)的长短期记... 基于Ether CAT控制多轴系统存在的同步误差问题,时延预测对于提高Ether CAT网络中主从同步精度十分重要。Ether CAT总线传输时延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等特性,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与多策略哈里斯鹰(IHHO)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时延预测方法。首先,将时延序列利用EMD算法处理,以降低时延序列的非平稳性;其次,针对哈里斯鹰种群初始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增加改进的ICMIC混沌映射来提高种群分布多样性,并引入反S型能量控制因子,平衡算法的全局搜索和局部开发能力,修正寻优模型;由于随机向量的不确定性,采用衰减机制更新随机向量,得到规则的向量变化;最后,利用IHHO-LSTM模型对分解的固有模态函数建模,并将各分量的预测值叠加得到最终的预测值。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EMD-IHHO-LSTM时延预测模型相较于传统HHO-LSTM模型在MAE,RMSE,MAPE分别提高了58.39%,69.85%,69.66%,可有效预测网络时延,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er CAT控制系统 时延预测 改进ICMIC混沌映射 能量控制因子 衰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预测的高速列车无线网络控制时延补偿方法
6
作者 刘洋 李帅 李常贤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8,共12页
为了降低高速列车无线网络控制数据传输时延对列车运行控制稳定性的影响,以搭建的列车无线网络控制实验台采集的时延数据作为试验数据,采用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小波包分解(WPD)对其进行预处理,以降低时延序列的... 为了降低高速列车无线网络控制数据传输时延对列车运行控制稳定性的影响,以搭建的列车无线网络控制实验台采集的时延数据作为试验数据,采用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小波包分解(WPD)对其进行预处理,以降低时延序列的复杂度;利用天鹰算法优化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AO-LSTM)对处理后的时延数据进行点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对时延进行区间预测;通过引入观测器,设计一种改进的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对列车运行进行控制,同时对时延进行补偿。采用Matlab软件对列车运行控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90%和95%置信度下,相较反向传播(BP)和Elman神经网络方法,提出的时延补偿方法的区间平均覆盖率更高;在短时延和长时延干扰下,相比模糊PID控制和反步法控制,对速度跟踪的误差更小。仿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设计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能对数据传输时延进行补偿,并能够对列车运行实现精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无线网络控制 自适应滑模控制 区间预测 时延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时延双模通信资源优化分配算法
7
作者 陈智雄 杨智慧 +1 位作者 窦增 毕彦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9408-9416,共9页
基于无线和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的双模通信可以实现二者优势互补,被广泛用于智能计量和电力物联网中。针对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双模通信系统在新能源低时延业务接入等... 基于无线和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的双模通信可以实现二者优势互补,被广泛用于智能计量和电力物联网中。针对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双模通信系统在新能源低时延业务接入等应用,提出了一种计及非理想信道估计的OFDM子载波分集组合和功率自适应分配算法。首先建立了以业务数据量、传输功率等为约束,以总时延最小化为目标的功率自适应优化分配模型;接着在分集分组的基础上,利用鲸鱼优化算法和阈值回收进行功率优化分配,实现算法复杂度和性能的折中。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满足速率等约束条件下,减小传输平均时延和稳定性,为台区设备状态监测等实时业务数据采集提供更高的性能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通信 分集组合 时延 非理想信道估计 功率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DD-TransNet:一种面向时延-多普勒域的CSI反馈方法
8
作者 廖勇 罗渝 +1 位作者 廖阳 叶彦劭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3-662,共10页
针对车联网场景下多入多出-正交时频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MIMO-OTFS)系统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反馈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时延-多普勒(Delay-Dopler,DD)域CSI反... 针对车联网场景下多入多出-正交时频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MIMO-OTFS)系统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反馈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时延-多普勒(Delay-Dopler,DD)域CSI反馈的时间差分架构Transformer网络(Time-differencing Architecture Delay-Doppler Transformer Network,TA-DD-TransNet),引入分时反馈机制,将残差信息建模与压缩反馈相结合。网络结构融合Transformer的全局建模能力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局部特征提取优势,在保持CSI重构精度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反馈比特数与计算复杂度。在不同车速、信噪比及非完美信道估计条件下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归一化均方误差(Normalized Mean Squared Error,NMSE)和余弦相似度指标上均优于CsiNet、CsiNet+和BCsiNet。在60 km/h、30 dB信噪比、1/4压缩率下,TA-DD-TransNet的NMSE约-27 dB,余弦相似度达0.96。复杂度分析显示,TA-DD-TransNet在1/4压缩率下的编码器和解码器浮点运算次数分别为1.809×10^(7)和2.281×10^(7),参数量均为8.4×10~6左右,显著低于CsiNet+。所提方法能满足车联网中对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的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联网(IoV) MIMO OTFS CSI反馈 时延-多普勒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异构图神经网络的网络切片端到端时延估计
9
作者 胡海峰 朱漪雯 赵海涛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8,共10页
端到端时延作为网络切片重要的性能指标,在切片部署中因受到网络拓扑、流量模型和调度策略等影响,很难通过建模方式进行准确预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异构图神经网络的网络切片时延预测(Heterogeneous Graph Neural Network-Base... 端到端时延作为网络切片重要的性能指标,在切片部署中因受到网络拓扑、流量模型和调度策略等影响,很难通过建模方式进行准确预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异构图神经网络的网络切片时延预测(Heterogeneous Graph Neural Network-Based Network Slicing Latency Prediction,HGNN)算法。首先,构建了切片-队列-链路的分层异构图,实现了切片的分层特征表达。然后,针对分层图中切片、队列和链路3种类型节点的属性特点,使用异构图神经网络挖掘拓扑动态变化、边特征信息和长依赖关系等和切片相关的底层特征,即分别选用GraphSAGE图神经网络、EGRET图神经网络和门控循环单元GRU来提取切片、队列和链路特征。同时,利用基于异构图神经网络的深度回归实现了网络切片特征表达的更新迭代和切片时延的准确预测。最后,通过构建基于OMNeT++的不同拓扑结构、流量模型和调度策略的切片数据库,验证了HGNN在实际网络场景下对切片端到端时延预测的有效性,并通过对比多种基于图深度学习的切片时延预测算法,进一步验证了HGNN在时延预测准确度和泛化性方面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切片 异构图神经网络 时延预测 深度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FWVD时频分析在时延估计中的研究与应用
10
作者 邢毓华 魏子薇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50,共11页
针对常见时频分析中存在交叉项干扰或时频聚焦度较低而无法准确进行时延估计的问题,提出一种遮罩滤波魏格纳威利分布时延估计新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WVD时频谱与SPWVD时频谱的幅度谱之比同高斯函数滤波器相结合,利用SPWVD方法能够有效... 针对常见时频分析中存在交叉项干扰或时频聚焦度较低而无法准确进行时延估计的问题,提出一种遮罩滤波魏格纳威利分布时延估计新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WVD时频谱与SPWVD时频谱的幅度谱之比同高斯函数滤波器相结合,利用SPWVD方法能够有效抑制交叉项干扰和WVD方法时频聚焦度高的优点,将信号的SPWVD时频谱作为一个遮罩以此屏蔽WVD时频谱中的交叉项,在保持高时频分辨率的同时获得高精度的时频谱。该方法与常见时频域反射方法相比在交叉项抑制和时频聚焦度这两个关键性能指标上具有更好的性能,时延估计结果的可靠性较高。利用该方法结合时频互相关函数定位电缆微弱的低阻故障,通过仿真实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所提方法在定位电缆1.5 km处的低阻故障时,均方根误差为0.6527 m,与WVD方法和SPWVD方法相比,定位误差分别减少了1.2884和0.6834 m。此外,该方法在信噪比为-5、0和5 dB的情况下定位误差均小于其他常见方法,定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延估计 时频分析 魏格纳威利分布 交叉项干扰 时频互相关 电缆故障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时延多普勒分路复用调制的太赫兹通信感知一体化方案
11
作者 李美琳 韩充 《雷达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841,共13页
太赫兹频段被认为可实现太比特每秒的通信速率并实现高精度感知,因此太赫兹通信感知一体化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该文聚焦于一种时延多普勒域波形——正交时延多普勒分路复用(ODDM)调制,提出了一种基于ODDM的太赫兹通信感知一... 太赫兹频段被认为可实现太比特每秒的通信速率并实现高精度感知,因此太赫兹通信感知一体化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该文聚焦于一种时延多普勒域波形——正交时延多普勒分路复用(ODDM)调制,提出了一种基于ODDM的太赫兹通信感知一体化传输方案。针对现有信号模型的局限性,该文推导了一种更为通用的离网ODDM调制输入/输出关系,突破了信道路径时延和多普勒频移必须为其分辨率整数倍的假设限制。针对ODDM符号检测问题,该文基于共轭梯度的时域信道均衡器优化计算复杂度,发现ODDM相比OFDM具有针对多普勒效应更高的鲁棒性。最后,该文设计了一种多目标感知估计算法,该算法能够在低复杂度下实现高精度估计,其多目标估计精度与克拉美罗下界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感知一体化 太赫兹频段 正交时延多普勒分路复用调制 时延多普勒域波形 感知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信时延约束下的多智能体系统动态事件触发编队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自钦 夏长清 +2 位作者 刘玉奇 金曦 许驰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针对智能体通信时延和能源损耗问题,研究了带有时延和切换拓扑的二阶多智能体系统动态事件触发编队控制方法。在考虑通信时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动态事件触发机制,通过动态调整事件触发条件,使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状态进行控制。根据该控... 针对智能体通信时延和能源损耗问题,研究了带有时延和切换拓扑的二阶多智能体系统动态事件触发编队控制方法。在考虑通信时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动态事件触发机制,通过动态调整事件触发条件,使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状态进行控制。根据该控制方法,建立了时延控制输入、切换拓扑和动态事件触发下闭环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理论证明了其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可以避免大量的触发,节约了网络资源,并提高了多智能体系统的收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智能体系统 切换拓扑 时延 领导者 动态事件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靶技术在卫星激光测距系统时延校准中的应用
13
作者 梁言 安宁 +4 位作者 韩兴伟 梁智鹏 管斌 张海涛 刘承志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185,共9页
卫星激光测距(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作为高精度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构建与维护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影响测距精度的关键因素,SLR系统时延的校准与测量对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分析... 卫星激光测距(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作为高精度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构建与维护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影响测距精度的关键因素,SLR系统时延的校准与测量对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分析SLR系统时延的根源及其影响机制,提出利用测地卫星LAGEOS-1作为空间靶标来获取SLR系统时延值,并基于长春站的SLR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近地靶标测量方法,采用空间靶标测量能够提供亚厘米级的SLR系统时延值,并将SLR测距数据精度提升13.5~100.7 mm,距离偏差减小了13.7~142.1 mm,为标定SLR系统时延提供一种独立且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激光测距 系统时延 系统误差 距离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6G的低时延高可靠边缘计算架构
14
作者 丁昱华 陈力 卫国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移动边缘计算(MEC)是6G移动通信网络中连通通信与服务、实现万物智联的支撑技术。针对MEC系统的计算时延优化,提出横向多主机架构;为优化MEC系统的传输时延及解决多主机并行计算的掉队者问题,提出多连接主从多主机架构。以上均设计了完... 移动边缘计算(MEC)是6G移动通信网络中连通通信与服务、实现万物智联的支撑技术。针对MEC系统的计算时延优化,提出横向多主机架构;为优化MEC系统的传输时延及解决多主机并行计算的掉队者问题,提出多连接主从多主机架构。以上均设计了完整的信令流。针对MEC系统的性能评估,搭建了基于开源库的多主机MEC仿真平台。实验表明,提出的横向多主机MEC架构可有效提高计算时延性能;提出的多连接主从多主机MEC架构有效缓解掉队者问题,提高传输时延性能;搭建的MEC仿真平台能够有效评估多主机架构的关键性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G 边缘计算 时延架构 信令设计 计算卸载 掉队者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的信道编码技术研究综述
15
作者 蔡穗华 王义文 +1 位作者 白宝明 马啸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9-644,共16页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技术是目前无线通信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关键在于高性能的中短码长信道编码技术的实现.与以往长码设计不同的是,在有限码长下,编码速率受误码率性能制约,因而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编码构造、译码算法设计以及编码性能分...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技术是目前无线通信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关键在于高性能的中短码长信道编码技术的实现.与以往长码设计不同的是,在有限码长下,编码速率受误码率性能制约,因而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编码构造、译码算法设计以及编码性能分析与优化.目前已有面向中短码长的极化码、咬尾卷积码等编码技术的研究,但主要都是面向特定码长码率的优化设计,难以满足实际应用对灵活编码参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对中短码长编码技术进行全面归纳梳理与深度探讨分析,首先综述了现有有限码长编码性能界的理论分析方法,随后对近年来提出的编码技术进行了梳理,并分析比较每种编码技术的优缺点,最后详细探讨了针对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的新型编码技术,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道编码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 列表译码 有限码长容量 极化码 咬尾卷积码 双向叠加编码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时延的智能配电网光储就地-分布电压优化控制方法
16
作者 葛磊蛟 崔庆雪 +1 位作者 李昌禄 李小平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8,共11页
高比例、强随机性的光伏分散无序接入智能配电网常导致节点电压越限,而在调压过程中,控制对象间不可避免的通信时延又加剧了智能配电网电压优化控制的难度。为此,提出了一种考虑时延因素影响的光储就地-分布式协调控制策略。首先,分析... 高比例、强随机性的光伏分散无序接入智能配电网常导致节点电压越限,而在调压过程中,控制对象间不可避免的通信时延又加剧了智能配电网电压优化控制的难度。为此,提出了一种考虑时延因素影响的光储就地-分布式协调控制策略。首先,分析光伏逆变器无功调压能力,确定就地控制的无功出力限度,并引入分布式一致性因子,构建配电网高比例光伏的就地-分布控制策略。进一步结合储能的有功调节能力,提出光储协调的就地-分布电压优化控制无时延模型。然后,考虑通信时延的影响,建立算法与通信时延耦合的一致性协议,构建光储协调的就地-分布电压优化控制时延模型。先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求解出时延模型的稳定裕度,再利用时延模型进行补偿控制。最后,通过改进的IEEE 33节点系统进行算例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所提方法进行通信时延补偿后,系统网络损耗和电压偏差分别下降了23.01%和20.52%,证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比例光伏 储能调节 电压优化 一致性算法 通信时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延估计的桥吊双吊具无模型同步控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贤广 徐为民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0-297,共8页
提出一种具有时延估计的无模型控制方案,用于桥吊双吊具起升电机的跟踪和同步控制。首先,将桥吊双吊具起升电机的复杂动态模型转化为超局部模型,超局部模型只与控制输入和输出动态有关;然后,提出一种PD类型控制的时间延迟估计技术,对桥... 提出一种具有时延估计的无模型控制方案,用于桥吊双吊具起升电机的跟踪和同步控制。首先,将桥吊双吊具起升电机的复杂动态模型转化为超局部模型,超局部模型只与控制输入和输出动态有关;然后,提出一种PD类型控制的时间延迟估计技术,对桥吊双吊具系统的未建模动态和扰动进行整体估计;接着,为改善延迟补偿估计的跟踪精度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滑模观测器来补偿延迟估计的误差,以实现桥吊双吊具起升电机系统的无模型控制;同时,提出一种具有预置性能的时变滑模控制器,进一步改善桥吊双吊具起升电机的跟踪和同步精度;最后,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分析了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吊双吊具 无模型控制 时延补偿 同步控制 时变滑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新能源场站调频时延的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及应用
18
作者 董玮 施志明 +2 位作者 张晓琳 陈志磊 苏建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657-4668,I0010,共13页
随着新能源机组不断挤占传统同步机组空间,系统频率特性愈加受制于新能源场站调频性能。然而,由于新能源场站调频架构及技术手段的差异,不同场站调频时延相差较大,且系统频率特性与场站调频时延关系模糊。对此,该文对计及新能源场站调... 随着新能源机组不断挤占传统同步机组空间,系统频率特性愈加受制于新能源场站调频性能。然而,由于新能源场站调频架构及技术手段的差异,不同场站调频时延相差较大,且系统频率特性与场站调频时延关系模糊。对此,该文对计及新能源场站调频时延的电力系统频率特性进行分析。在阐述场站调频控制典型架构及控制机理的基础上,揭示场站快速调频响应滞后时间构成要素;继而将响应滞后时间作为时延环节加入新能源电站快速调频控制模型中,并利用一阶Taylor与Pade对时延环节进行等效并量化误差,明确两种等效方式的适用范围;通过探究新能源机组调频环节聚合等值规则,形成计及新能源场站调频控制时延的发电机组调频简化聚合模型;最后,运用硬件在环试验平台对所提模型进行验证,并基于所提时域解析模型,分别从惯量水平、新能源发电占比、同步机调频备用资源等多角度探明新能源调频时延对电力系统的频率特性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的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得出的频率特征与实际结果吻合度高,依据所提模型的频率特性分析结论具有可信度,为新能源场站快速调频技术指标与测试评估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场站 快速调频 频率特性 控制时延 频率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横模VCSEL的时延隐藏混沌信号产生
19
作者 郝明明 高俊腱 +4 位作者 陶春燕 刘泽邦 马雨心 李璞 王云才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3-370,共8页
为提升混沌保密通信的安全性,分别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了不同反馈强度下多横模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VCSEL)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实验过程中系统的输出状态由自由运行逐渐演变为单周期、多周期,... 为提升混沌保密通信的安全性,分别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了不同反馈强度下多横模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VCSEL)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实验过程中系统的输出状态由自由运行逐渐演变为单周期、多周期,最终演变为混沌状态.研究了多横模的空间强度分布以及光程对混沌时延特征的影响,并成功获得时延特征隐藏的混沌信号.输出3个横模的VCSEL激光器在平面镜光反馈条件下,产生带宽为2.68 GHz的混沌信号,输出功率达到1 mW,同时隐藏时延特征.将该混沌信号作为载波能够提升混沌保密通信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 多横模 混沌激光 时延特征 自相关 模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管道阀室光通信网络高精度时延测量机制
20
作者 李亚锋 曲柏达 +4 位作者 刘芸 王云鹏 姚颖晶 张蕾 王竞翔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随着我国长输油气管道里程的增长,油气管道阀室光通信网络在油气管道的智能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时延作为光通信网络业务优化评估的重要依据,由于现有油气管道阀室光通信网络及其相对落后的技术体制等问题,光网络时延... 【目的】随着我国长输油气管道里程的增长,油气管道阀室光通信网络在油气管道的智能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时延作为光通信网络业务优化评估的重要依据,由于现有油气管道阀室光通信网络及其相对落后的技术体制等问题,光网络时延测量(DM)存在自动化程度低、DM操作周期长和对承载业务正常运行影响大等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型DM方案。【方法】文章基于光传送网(OTN)光业务单元(OSU)技术,使用OSU帧结构中的DM字段,实现了一种高精度时延计算方法。【结果】通过实验测试,在多种业务场景和颗粒度下,文章所设计的油气管道阀室光通信网络高精度DM机制,可在保证DM精度、无需人工现场操作和业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时掌握其时延状态。【结论】文章所提方法证明了基于OTN OSU的高精度DM机制可以为油气管道阀室光通信网络的业务时延优化和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延测量 光传送网 光业务单元 长输油气管道通信网络 阀室通信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