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业中心消费活动时变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1
作者 单卓然 陈玥迪 +2 位作者 袁满 张馨月 朱鸣洲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50,共11页
以武汉都市发展区66座商业中心为例,基于2019年连续两周的LBS手机信令数据,采用分时统计与聚类方法识别商业中心的消费活动时变模式,并构建多项Logistic模型解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武汉市商业中心消费活动具有四类典型时变模式:... 以武汉都市发展区66座商业中心为例,基于2019年连续两周的LBS手机信令数据,采用分时统计与聚类方法识别商业中心的消费活动时变模式,并构建多项Logistic模型解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武汉市商业中心消费活动具有四类典型时变模式:平稳下降型、波动下降型、“将午-夜初”双峰型、“正午-傍晚”双峰型,且四类商业中心及其客源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别;(2)不同时变模式的商业中心建成环境及其客源社区的属性分异显著;(3)时变模式的形成主要受到商业中心服务业种密度、交通优越性及发展成熟度影响,也与客源地的居民网购偏好和社区区位条件等因素有关。研究拓展了对商业中心消费活动时空节律的理解,验证了购物、生活、体育休闲、医疗保健等不同服务业种的作用效力存异,并针对武汉四类时变模式的商业中心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中国城市商业空间规划与消费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中心 消费活动时变模式 多项Logistic模型 影响因素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节段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时变模式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瞿尔仁 殷永高 +2 位作者 李彬 李万恒 梁昌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87-95,共9页
文章讨论了混凝土时变性能的分析模式及在时变荷载和时变位移下的徐变应变的数学模式,建立求徐变增量的递推公式,正确计算施工阶段的变位,实现施工控制。递推公式中徐变柔度系数ai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方法求得,较以往的递推公式有... 文章讨论了混凝土时变性能的分析模式及在时变荷载和时变位移下的徐变应变的数学模式,建立求徐变增量的递推公式,正确计算施工阶段的变位,实现施工控制。递推公式中徐变柔度系数ai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方法求得,较以往的递推公式有明显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施工 桥梁 混凝土 时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动脉栓塞心电图多指标关联时变模式研究
3
作者 尹春琳 魏嘉平 汪家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的临床心电图动态演化规律,阐明其多样性表现的机制。方法:收集42个APE病例的心电图系列,每一例按记录时间顺序对7个特征性指标(心率,SⅠ、QⅢ、TⅢ、TV1,、STV、RV1或r'V1波)采样。分析该7个特征指标... 目的:研究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的临床心电图动态演化规律,阐明其多样性表现的机制。方法:收集42个APE病例的心电图系列,每一例按记录时间顺序对7个特征性指标(心率,SⅠ、QⅢ、TⅢ、TV1,、STV、RV1或r'V1波)采样。分析该7个特征指标的时变特征,并总结归纳出APE心电图的多指标关联时变模式。结果:该时变理论模式表明,典型APE患者心电图随病程的动态变化,以TV1波倒置达峰时间为界,可化分为3个阶段。发病至TV1波倒置达峰前为第一阶段,TV1波倒置逐渐加深,表现为下降线,其它各指标在该阶段即已迅速完成上升或下降的演变而进入快速回复期,其时变模式曲线呈"反S"型或"S"型;第二阶段即为TV1波倒置达峰阶段,其时间大概处于TVI波总演变时间的前1/3处;自TVI波倒置达峰后至回复发病前水平为第三阶段。结论:临床APE心电图表现之多样性,是不同阶段各指标的联合表现特征和形式多样性的反映。该时变模式曲线可应用于临床判断疾病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动脉栓塞 心电图 多指标关联 时变模式 T波群 QRS波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洪涝灾害过程灾情时变模式挖掘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鹏 郭邵俊 +1 位作者 刘哲 陆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18,共6页
重大洪涝灾害过程中,各个不同时间节点上报的灾情指标形成了时间序列,其时变模式表征了灾情随时间的变化,反映了灾情的出现、发展、平稳的全过程,能够为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损失研判提供重要依据。针对民政部近年来积累的重大洪涝灾害过... 重大洪涝灾害过程中,各个不同时间节点上报的灾情指标形成了时间序列,其时变模式表征了灾情随时间的变化,反映了灾情的出现、发展、平稳的全过程,能够为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损失研判提供重要依据。针对民政部近年来积累的重大洪涝灾害过程灾情数据,建立了灾情指标时间序列的负指数模型,提出了时变模式的挖掘方法,并通过案例数据对模型和方法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洪涝灾害过程中灾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灾害过程 时变模式 非线性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变的准三维“红闪”电场模式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吴明亮 徐寄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0-486,共7页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雷暴放电后,由雷暴电荷、感应电荷和晴天大气的背景电荷共同产生的准静电场(Quasi electrostaticfield ,简称QEF)的时变过程,以及准静电场对中性大气的加热和电离.结果表明:在考虑电离层电势和晴天大气背景电...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雷暴放电后,由雷暴电荷、感应电荷和晴天大气的背景电荷共同产生的准静电场(Quasi electrostaticfield ,简称QEF)的时变过程,以及准静电场对中性大气的加热和电离.结果表明:在考虑电离层电势和晴天大气背景电场的影响后,时变的准三维的准静电场(QEF)模式能较好地解释“红闪”(Redsprites)的时空特征,特别是能模拟出“红闪”中的一种———“闪晕”(spritehalo)向上弯曲的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闪 准静电场 晴天大气电场 雷暴 时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雷暴电荷结构的模式计算 被引量:23
6
作者 张义军 言穆弘 +1 位作者 张翠华 刘欣生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17-627,共11页
利用二维时变轴对称模式和实际探空资料 ,模式计算了南昌、兰州和昌都 3个地区雷暴云的电荷结构 ,并对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兰州地区雷暴的上升气流速度最大 ,雷暴发展最快 ;南昌地区雷暴次之 ;昌都地区雷暴最弱。南昌地区雷... 利用二维时变轴对称模式和实际探空资料 ,模式计算了南昌、兰州和昌都 3个地区雷暴云的电荷结构 ,并对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兰州地区雷暴的上升气流速度最大 ,雷暴发展最快 ;南昌地区雷暴次之 ;昌都地区雷暴最弱。南昌地区雷暴的持续时间最长。在雷暴的初始阶段 3个地区都存在雷暴下部次正电荷区 ,在雷暴的成熟阶段兰州地区在感应和非感应起电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雷暴呈明显的 3极性电荷结构 ,南昌地区的雷暴主要在感应起电机制作用下形成偶极性电荷结构 ,而昌都地区的雷暴在非感应起电机制作用下形成偶极性电荷结构。 3个地区的雷暴负电荷区中心基本处于 - 1 0~ - 2 0℃的同一温度区内。中国北方地区的温度层结有利于形成 3极性电荷结构 ,且通过非感应起电机制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电荷结构 起电机制 二维时变轴对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时间演变和空间相关的多风电场短期功率预测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丹 甘月琳 +3 位作者 缪书唯 杨帆 梁云嫣 胡越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7-1126,共10页
针对多风电场站和多时间步的日前风电功率预测问题,提出了同时计及单风场功率时间演变和多风电场间空间相关的深度时空融合多风电场短期功率预测模型。它由门控循环单元、多核卷积层和时变模式注意力机制共同构成。首先通过门控循环单... 针对多风电场站和多时间步的日前风电功率预测问题,提出了同时计及单风场功率时间演变和多风电场间空间相关的深度时空融合多风电场短期功率预测模型。它由门控循环单元、多核卷积层和时变模式注意力机制共同构成。首先通过门控循环单元和多核卷积层分别提取各风电场历史风电数据的时序和多周期特征;然后引入时变模式注意力机制对多风电场时变特征的演变模式赋予相关性权重,同时实现对多风电场功率时间演变规律的纵向追踪与横向对比。中国北方某风电基地实际算例结果表明,所提预测模型能有效利用风电功率时空特性,与现有多种预测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强的风功率时变模式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风电场 风电功率短期预测 多周期特征 门控循环单元 多核卷积层 时变模式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ree EOF analysis techniques using decades of Arctic sea-ice concentration data
8
作者 陈新保 刘信陶 +1 位作者 李松年 Chow Ann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2681-2690,共10页
Change in Arctic sea ice extent is one of the indicator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s. Spatio-temporal change and change patterns can be identified using various methods to facilitate human understanding global climate c... Change in Arctic sea ice extent is one of the indicator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s. Spatio-temporal change and change patterns can be identified using various methods to facilitate human understand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s. Thre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and applied to decades of sea-ice concentration(SIC) dataset in Arctic area for identifying independent patterns. It was found that: 1) discrepancies exist in magnitude and scope for each EOF pattern, however, the first two leading EOFs of variability possess high similarities in structure and shape; 2) Even though there are somewhat differences in amplitude of each PC mode, the first two leading PC modes maintain consistent in overall trend and periodicity;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and inconsistencies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leading EOF and PC modes. The accuracies of three techniques are further validated in representing the physical phenomena of SIC anomaly patte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 sea-ice concentration comparative study patterns arct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