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的时代转换、学理阐释与现实指向 被引量:7
1
作者 柳海民 杨宇轩 张晓梅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1,共11页
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阶段性目标后,为满足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体系建立与完善的现实需要,我国义务教育已转向更为艰巨的优质均衡发展阶段。优质均衡作为新型政策话语统辖了义务教育各要素发展,但尚未明晰概念边界。从学理角度而言,优... 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阶段性目标后,为满足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体系建立与完善的现实需要,我国义务教育已转向更为艰巨的优质均衡发展阶段。优质均衡作为新型政策话语统辖了义务教育各要素发展,但尚未明晰概念边界。从学理角度而言,优质均衡一方面体现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展现义务教育自身特质,因而,这一概念超越了传统高位均衡所表达的阶段性意涵,直指义务教育本质性特征。义务教育并非由基本均衡直接跃入到优质均衡的过程,而是迭代呈现出“非均衡—基本均衡—过渡均衡—优质均衡”的演进现象,当前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表现为“过渡性优质均衡、一般性优质均衡和超越性优质均衡”三级模态。在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向超越性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社会供给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要前提,学校变革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要抓手,个体成长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要产出,只有三者协同发力,才能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朝向超越性优质均衡的目标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均衡 义务教育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时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批判性到建构性: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时代转换”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同舫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2,共8页
历史唯物主义是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伴随社会历史图景的不断丰富,其方法论呈现出由批判性阐述到建构性创造的“时代转换”,这种“时代转换”是理论自身历经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而永葆生命力、影响力与感召力的关键所... 历史唯物主义是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伴随社会历史图景的不断丰富,其方法论呈现出由批判性阐述到建构性创造的“时代转换”,这种“时代转换”是理论自身历经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而永葆生命力、影响力与感召力的关键所在。批判性与建构性有机统一的方法论特质为历史唯物主义实现“时代转换”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实现“时代转换”提供了现实契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成就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与贡献为“时代转换”厚植了实践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与实践方案的提出则是“时代转换”在当下的集中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时代转换 人类命运共同体 批判性 建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两汉诸子赋论的时代转换与文学意义
3
作者 孙少华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5-100,共6页
先秦辞赋承《诗经》"诗言志"传统,又是"贤人失志之赋作"的结果 ,具有明显的"赋志"思想。汉代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心"之作,"主文而谲谏",多劝谏、多训导、多教化,功能类同《诗经》。&qu... 先秦辞赋承《诗经》"诗言志"传统,又是"贤人失志之赋作"的结果 ,具有明显的"赋志"思想。汉代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心"之作,"主文而谲谏",多劝谏、多训导、多教化,功能类同《诗经》。"赋神"之作,呈现出"讽谏"的成分大大减少、赋家对政治的关注度大大下降两种文学倾向,"写实"色彩浓厚,文学性相应增强。无论是"赋志"还是"赋心""赋神",除了具有文学性,还蕴含着赋家寄予文学的政治理想与现实关怀之情,既有赋家"抒下情而通讽谕"的人文情感,也有"宣上德而尽忠孝"的社会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志 赋心 赋神 时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维革命与时代转换──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
4
作者 徐立富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2期9-11,共3页
关键词 《邓小平文选》 时代转换 思维革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改革开 发展生产力 意识形态 现实主义 孙中山 毛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的三种文学形态——中国轴心时代的文学精神转换
5
作者 黄玉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96,208,共18页
传世《周易》由三个不同时代的文献构成,即殷商时代的《易经》古歌、“殷周之变”以后的西周《易经》筮辞和属于“周秦之变”的战国《易传》文本。这是中国轴心时代观念转换的体现。与此相应,《周易》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文学形态,表现了... 传世《周易》由三个不同时代的文献构成,即殷商时代的《易经》古歌、“殷周之变”以后的西周《易经》筮辞和属于“周秦之变”的战国《易传》文本。这是中国轴心时代观念转换的体现。与此相应,《周易》展现了三种不同的文学形态,表现了三种不同时代的文学精神:《易经》古歌以诗歌的形式,表现了商朝末世社会各界悲苦的文学精神;《易经》筮辞以散文的形式,表现了西周初期宗族贵族忧患的文学精神;《易传》则以韵文和散文的形式,表现了战国时期知识精英恢宏的文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文学形态 文学形式 文学精神 时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典中探求家庭教育的破局良方
6
作者 成尚荣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63,共1页
作为一本教育经典,陈鹤琴先生的代表作《家庭教育》已经出版100年了。在10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这本书的价值意义,怎么做好时代转换,进而用它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教育?我们常说“永远的陶行知”,现在还应该说“永远的陈鹤琴... 作为一本教育经典,陈鹤琴先生的代表作《家庭教育》已经出版100年了。在10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这本书的价值意义,怎么做好时代转换,进而用它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教育?我们常说“永远的陶行知”,现在还应该说“永远的陈鹤琴”。所谓“永远”,是说他们的思想、观念,他们指出的问题和给出的“配方”,至今仍然是有效的、宝贵的。而重读陈鹤琴的这本经典著作,无疑会对当下开展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首先,家庭教育需要正视儿童的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转换 经典著作 儿童发展需求 教育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爱国主义的伦理特质及现代转换——基于现代个体与国家伦理关系中“个体化”的审思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传雷 荆蕙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2,共8页
现代爱国主义以公民-国家关系为核心的价值图式展开叙事,在展现其现代性、先进性和理性气质之时,也存在个体与国家伦理关系中“个体化”的隐忧。中华传统爱国主义以天下关怀为终极价值旨趣,推崇孝亲忠国的家庭伦理,义以为上的爱国行为要... 现代爱国主义以公民-国家关系为核心的价值图式展开叙事,在展现其现代性、先进性和理性气质之时,也存在个体与国家伦理关系中“个体化”的隐忧。中华传统爱国主义以天下关怀为终极价值旨趣,推崇孝亲忠国的家庭伦理,义以为上的爱国行为要求,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的民族气节,可以为个体与国家伦理精神的黏合提供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导航。中华传统爱国主义具有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性和历史局限性,需要以“源原整合”的方法论对其进行再审视,实现激活和创新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 爱国主义 伦理特质 时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阅读的阐释
8
作者 苑青松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1X期4-5,共3页
基于时代转换所带来的挑战和阅读危机,我们有必要对阅读作出阐释,以凸现其在个体发展、文明传承、民族振兴等方面的作用。一、阅读是什么——一种隐喻:"第二个太阳""阅读"有以下几种比较权威的观点:阅读是一种从印... 基于时代转换所带来的挑战和阅读危机,我们有必要对阅读作出阐释,以凸现其在个体发展、文明传承、民族振兴等方面的作用。一、阅读是什么——一种隐喻:"第二个太阳""阅读"有以下几种比较权威的观点: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发展 第二个太阳 智力技能 文明传承 时代转换 心理过程 阅读教学 文字符号 整体阅读 综合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敬:创作轨迹与艺术风格 被引量:4
9
作者 吕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5-139,共5页
方敬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三次时代大转换:他的早期作品是柔弱的歌吟;抗战时期,他的诗风"脱帽变",由柔弱变为洪亮与开阔;在新时期,他的诗歌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保持了诗的青春。在长期的创作活动中,方敬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精... 方敬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三次时代大转换:他的早期作品是柔弱的歌吟;抗战时期,他的诗风"脱帽变",由柔弱变为洪亮与开阔;在新时期,他的诗歌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保持了诗的青春。在长期的创作活动中,方敬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精巧、委婉、朴素是诗人方敬的艺术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转换 精巧 委婉 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未果的原因新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根山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0,共4页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未果的原因有三:第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崇拜和理论依赖,对理论创新不自觉、不自信,使他没有能够沿着正确的理论探索继续前进,没能把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未果的原因有三:第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崇拜和理论依赖,对理论创新不自觉、不自信,使他没有能够沿着正确的理论探索继续前进,没能把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问题的理论探索深化一步;第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展开得不充分,毛泽东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属性了解不深,他仅仅能够认识到商品生产、商品经济是能够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具,而不能认识到它们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第三,时代主题转换展现得不明显、不充分,毛泽东没有能够认识到苏联模式在中国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是因为它与中国国情不适,而且更是因为它已经开始不适应时代主题转换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 商品经济 时代主题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