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
被引量:
17
1
作者
王一川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4-59,共16页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表现为传统媒介艺术与新兴媒介艺术并存交融及艺术传者与艺术受者之间双向互动,体现为多媒介艺术交融、跨媒介艺术传播、艺术家与观众双向互动、多重艺术文本并置等特征,导致越来越明显的艺术分赏现象,即由日常媒...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表现为传统媒介艺术与新兴媒介艺术并存交融及艺术传者与艺术受者之间双向互动,体现为多媒介艺术交融、跨媒介艺术传播、艺术家与观众双向互动、多重艺术文本并置等特征,导致越来越明显的艺术分赏现象,即由日常媒介接触惯习所形成的不同公众群体间相互分疏的艺术鉴赏状况。这就需要呼唤艺术公赏力的正常运行,后者是一种跨越当今艺术分赏格局而实现艺术家与公众及公共与公众之间的公共对话的整体驱动力。研究艺术分赏的艺术美学后果,可见出戏剧性与真实性、类型性与典型性、平面性与深度性、身体性与心灵性等美学原则的相互冲突和交融格局。当前公民应注重媒体素养与艺术素养的个体养成,艺术学界应加强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研究,特别是通过研究艺术分赏而探索艺术公赏及艺术公赏力的必要性并为之建立相应的公共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
时代
的艺术
状况
艺术分赏
艺术公赏
艺术公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代性双重危机下的古典教化——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的教育思想解读
2
作者
程路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16,共4页
雅斯贝尔斯在1931年出版的《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中,深刻地反思了德国现代化历程中"技术—群众"社会导致"纳粹专制"的内在机理,揭示了其对人类自由天性的双重压迫,并分析了其对教育的影响。针对时代的状况,雅斯贝...
雅斯贝尔斯在1931年出版的《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中,深刻地反思了德国现代化历程中"技术—群众"社会导致"纳粹专制"的内在机理,揭示了其对人类自由天性的双重压迫,并分析了其对教育的影响。针对时代的状况,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以古典教化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强调向古代经典学习在培育人性力量、争取人的精神自由方面的重要性。雅斯贝尔斯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
时代
的精神
状况
》
精神自由
古典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教育学的想象力——人之存在境况的视角
被引量:
3
3
作者
王稳东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4-91,共8页
如何帮助人准确把握时代状况以洞察自身的存在境况进而更好地存在于世,呼唤着教育学想象力的理论研究。教育学的想象力生发于人对教育行动的体察和反思之中,以自觉关怀人的生长和深刻洞察其生命存在意义为核心,以人之真实存在境况的持...
如何帮助人准确把握时代状况以洞察自身的存在境况进而更好地存在于世,呼唤着教育学想象力的理论研究。教育学的想象力生发于人对教育行动的体察和反思之中,以自觉关怀人的生长和深刻洞察其生命存在意义为核心,以人之真实存在境况的持续改善为目的,在教育探究本性的彰显、教育行动的改善及教育人文精神的重整方面极具价值。长时以来,唯学科化倾向的教育学知识建构逻辑对人的遮蔽、技术理性对教育行动的桎梏以及“碎片化”教育研究对教育行动正当性的消解共同遏制了教育学的想象力。故而,促使教育学研究能够依据教育行动来建构教育学知识以回归原点、促使知识融通以重整教育的人文精神,以及丰富教育行动以创新教育学知识,也就成为教育学想象力关照人之存在境况的基本实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的想象力
时代状况
教育行动
人之存在境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虚构写作的可能与精神向度
4
作者
何万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3-116,共4页
与虚构的文学作品相比较,非虚构写作以对现实社会及人物的深切观照,更容易呈现大时代中作者的责任担当、价值立场和家国情怀。本文例举的李海鹏、邹波、晏礼中当属非虚构写作的佼佼者,他们各自以不同的叙事与表述方式,共同致力于以社会...
与虚构的文学作品相比较,非虚构写作以对现实社会及人物的深切观照,更容易呈现大时代中作者的责任担当、价值立场和家国情怀。本文例举的李海鹏、邹波、晏礼中当属非虚构写作的佼佼者,他们各自以不同的叙事与表述方式,共同致力于以社会学与文学的方法描绘中国现实,贴近人的呼吸与脉搏,关注人的命运与生存状态,追寻普通人跌宕的生命历程。也可以说以非虚构写作的多样性探索,表现了这个时代可贵的精神光亮与守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
新闻特稿
人生命运
时代状况
精神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
被引量:
17
1
作者
王一川
机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4-59,共16页
基金
2012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条件下艺术公赏力研究"(12ZXB006)
文摘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表现为传统媒介艺术与新兴媒介艺术并存交融及艺术传者与艺术受者之间双向互动,体现为多媒介艺术交融、跨媒介艺术传播、艺术家与观众双向互动、多重艺术文本并置等特征,导致越来越明显的艺术分赏现象,即由日常媒介接触惯习所形成的不同公众群体间相互分疏的艺术鉴赏状况。这就需要呼唤艺术公赏力的正常运行,后者是一种跨越当今艺术分赏格局而实现艺术家与公众及公共与公众之间的公共对话的整体驱动力。研究艺术分赏的艺术美学后果,可见出戏剧性与真实性、类型性与典型性、平面性与深度性、身体性与心灵性等美学原则的相互冲突和交融格局。当前公民应注重媒体素养与艺术素养的个体养成,艺术学界应加强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研究,特别是通过研究艺术分赏而探索艺术公赏及艺术公赏力的必要性并为之建立相应的公共秩序。
关键词
全媒体
时代
的艺术
状况
艺术分赏
艺术公赏
艺术公赏力
分类号
J0-05 [艺术—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代性双重危机下的古典教化——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的教育思想解读
2
作者
程路
机构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16,共4页
文摘
雅斯贝尔斯在1931年出版的《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中,深刻地反思了德国现代化历程中"技术—群众"社会导致"纳粹专制"的内在机理,揭示了其对人类自由天性的双重压迫,并分析了其对教育的影响。针对时代的状况,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以古典教化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强调向古代经典学习在培育人性力量、争取人的精神自由方面的重要性。雅斯贝尔斯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
时代
的精神
状况
》
精神自由
古典教化
Keywords
Jaspers
"Man in the Modem Age"
spirit freedom
classical paideia
分类号
G40-09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教育学的想象力——人之存在境况的视角
被引量:
3
3
作者
王稳东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
出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4-91,共8页
基金
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甘肃省农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2021QN012)。
文摘
如何帮助人准确把握时代状况以洞察自身的存在境况进而更好地存在于世,呼唤着教育学想象力的理论研究。教育学的想象力生发于人对教育行动的体察和反思之中,以自觉关怀人的生长和深刻洞察其生命存在意义为核心,以人之真实存在境况的持续改善为目的,在教育探究本性的彰显、教育行动的改善及教育人文精神的重整方面极具价值。长时以来,唯学科化倾向的教育学知识建构逻辑对人的遮蔽、技术理性对教育行动的桎梏以及“碎片化”教育研究对教育行动正当性的消解共同遏制了教育学的想象力。故而,促使教育学研究能够依据教育行动来建构教育学知识以回归原点、促使知识融通以重整教育的人文精神,以及丰富教育行动以创新教育学知识,也就成为教育学想象力关照人之存在境况的基本实现路向。
关键词
教育学的想象力
时代状况
教育行动
人之存在境况
Keywords
Pedagogical imagination
Situation of the times
Educational actions
Condition of human existence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虚构写作的可能与精神向度
4
作者
何万敏
机构
凉山日报社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3-116,共4页
文摘
与虚构的文学作品相比较,非虚构写作以对现实社会及人物的深切观照,更容易呈现大时代中作者的责任担当、价值立场和家国情怀。本文例举的李海鹏、邹波、晏礼中当属非虚构写作的佼佼者,他们各自以不同的叙事与表述方式,共同致力于以社会学与文学的方法描绘中国现实,贴近人的呼吸与脉搏,关注人的命运与生存状态,追寻普通人跌宕的生命历程。也可以说以非虚构写作的多样性探索,表现了这个时代可贵的精神光亮与守望。
关键词
非虚构
新闻特稿
人生命运
时代状况
精神向度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
王一川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现代性双重危机下的古典教化——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的教育思想解读
程路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教育学的想象力——人之存在境况的视角
王稳东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非虚构写作的可能与精神向度
何万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