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民族发展的两类形态及其时代探讨
- 1
-
-
作者
杜松
-
机构
云南大学历史系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1985年第1期81-86,共6页
-
文摘
本文认为,根据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定义,可以把民族分为两大类形态:(1)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公社时代的原始民族,这是民族的原生形态;(2)按地缘关系结合的文明时代的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这是民族的次生或再生形态。氏族公社时代的原生民族,已具备了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四个基本特征。所以称其为原生民族,是因为此时民族的四个特征密切相连,缺一不可。文明时代的民族,失去了民族四个基本特征的原生性,氏族公社时代原生民族那种四个民族特征浑然一体的状况,在文明时代的民族中再也没有出现。因而,民族形成的上限,不是在文明时代的任何发展阶段,而应该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氏族的产生就是民族形成的上限。
-
关键词
民族特征
母系氏族公社
类形态
文明时代
时代探讨
部落
民族形成
民族发展
原生形态
共同地域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秦陶马造型艺术特征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刘富生
-
出处
《文博》
1995年第1期72-74,共2页
-
文摘
秦俑坑陶马造型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秦陶马造型准战车马,基本形体一致.马身齐耳通高1.5米,头到尾根通长2米.身较低矮,马耳稍短,长16厘米.马肢略短而粗壮,关节粗大、马头稍大而有沉重感,颈粗而略显长.前脑广阔丰园、蹄甲较大,尾缚结高挽.骑兵马,齐耳通身高为1.72米,身长2.03米.头较小,颈短粗,躯干显长,四肢粗短.马背上浮雕鞍的造型,鞍面有七排鞍钉(圆孔状),正中一排,两侧各三排,每排有鞍钉9—10个,鞍的质地类似皮革.
-
关键词
造型艺术
骑兵马
艺术手法
基本形体
造型准确
艺术特征
农业生产活动
沉重感
时代探讨
描写题材
-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