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长江文化的时空坐标、内蕴特质与时代意涵
1
作者 章玉政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0,共4页
浩浩长江,文脉激荡。长江安徽段是衔接中游和下游的交通大动脉,在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演进过程中,构建起“承上启下,汇通四方”的时空坐标,为多样文化的延续、交流、融通提供了广袤的舞台,成就了中华文明... 浩浩长江,文脉激荡。长江安徽段是衔接中游和下游的交通大动脉,在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演进过程中,构建起“承上启下,汇通四方”的时空坐标,为多样文化的延续、交流、融通提供了广袤的舞台,成就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阔版图。深入研究安徽长江文化,对于全面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层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持续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提供深厚历史文化支撑,为建设文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强劲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坐标 时代意涵 内蕴特质 中华文明 安徽长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时代新人的时代意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 被引量:5
2
作者 吉喆 崔艳龙 杨弘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5-131,共7页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科学论断,这是党和国家基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作出的重要论述。这一崭新课题战略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党领导人民在共创...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科学论断,这是党和国家基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作出的重要论述。这一崭新课题战略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党领导人民在共创共建美好生活、圆梦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对内具时代精神、彰显时代魅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强烈吁求,亦是新时代高校“立新德、树新人”的使命担当和价值皈依。理论自觉是实践自觉的逻辑前提,站在党和国家基业长青、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明确时代新人的时代意涵,明晰基本特质,探寻现实困境化解之道,指明实践路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新人 时代意涵 现实困境 实践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的时代意涵和实践基点 被引量:7
3
作者 傅慧芳 白茂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43,共4页
进入新时代,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功能和地位日益凸显。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仰赖于独特文化优势、广泛现实基础和全新时代际遇。上好“大思政课”与平视一代是主动适应和求变的双向互动关系,上好“大思政课”是平视... 进入新时代,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功能和地位日益凸显。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仰赖于独特文化优势、广泛现实基础和全新时代际遇。上好“大思政课”与平视一代是主动适应和求变的双向互动关系,上好“大思政课”是平视一代发展的价值吁求,“大思政课”也以鲜明价值旨趣培塑着平视一代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上好平视一代“大思政课”绝非一日之功,要通过平衡供需匹配、凸显主体角色、广拓创新思维、回归实践转化等维度着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视一代 “大思政课” 时代意涵 内在契合性 实践基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意涵、战略需求、实现路径 被引量:7
4
作者 左文敬 王占仁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4,共9页
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全新的时代意涵,要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高度,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的新部署,充分把握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地位、核心价值和内在逻辑;中国... 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全新的时代意涵,要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高度,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的新部署,充分把握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地位、核心价值和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全新的战略需求,要从带来的新机遇、提出的新要求、创设的新课题、指明的新方向、开辟的新道路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把握;要通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来完善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兴国战略 时代意涵 战略需求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征程中我国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建设:意涵、困境及纾解 被引量:5
5
作者 于思远 郭振 刘波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7-263,共7页
基于对国际话语权理论的学理分析,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公平正义”国际话语观,应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我国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建设的基本思想。研究发现,我国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存在发展困境,主要包括话语环境困境、话语能力... 基于对国际话语权理论的学理分析,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公平正义”国际话语观,应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我国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建设的基本思想。研究发现,我国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存在发展困境,主要包括话语环境困境、话语能力困境、话语方式困境、话语内容困境等4个方面。由此,针对性地提出纾解路径:研判客观形势,学习国际经验,树立风险意识;完善体制机制,培养专业人才,打造特色赛事;研制专项计划,创新体育援助,深耕中华文化;加强理念引领,提高治理水平,推进体育现代化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征程 竞技体育国际话语权 时代意涵 纾解之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隆精神新内涵 亚非峰会彰显中国外交“全球合作施工图”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向阳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0-61,共2页
展望未来,稳健崛起的中国将传承义利兼顾、德力俱足、刚柔并济的"务实王道",以陆海"一带一路"建设、亚非互联互通和亚投行等为抓手,重点携手周边及发展中国家,弘扬万隆精神,共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望未来,稳健崛起的中国将传承义利兼顾、德力俱足、刚柔并济的"务实王道",以陆海"一带一路"建设、亚非互联互通和亚投行等为抓手,重点携手周边及发展中国家,弘扬万隆精神,共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动塑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非峰会 万隆精神 时代意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的立德树人 被引量:3
7
作者 胡佳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24,共4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一项根本任务,确定了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有新的时代意涵:一方面是立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是立现代之德,继而培养身心健康的、有志向的、有担当的、有修养的、有创新精神的、对社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一项根本任务,确定了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有新的时代意涵:一方面是立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是立现代之德,继而培养身心健康的、有志向的、有担当的、有修养的、有创新精神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教育理念、德育平台、素质教育、教师队伍、保障机制、学习组织六个方面探寻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时代意涵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匠精神的现代性阐释及其培育路径 被引量:34
8
作者 匡瑛 井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5-9,共5页
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词。在广泛且热烈的讨论之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存在三种误读,如将工匠精神理解为慢工出细活、机械地重复、工匠的精神等。新时代背景下,在对工匠精神内涵理解理性纠偏的基础上,赋予工匠精神现... 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词。在广泛且热烈的讨论之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存在三种误读,如将工匠精神理解为慢工出细活、机械地重复、工匠的精神等。新时代背景下,在对工匠精神内涵理解理性纠偏的基础上,赋予工匠精神现代性的意涵阐释,包含专注坚守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勇于创新的卓越精神和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性。为此,在创新培育职校生工匠精神路径上应借力现代学徒制,凸显工匠精神;依托专门课程及大纲,培育工匠精神;植入专业教育,渗透工匠精神;融入文化建设,熏染工匠精神;提升教师素养,助力工匠精神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理解偏离 时代意涵 创新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筑当代中国文艺新境界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1
9
作者 管宁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2-101,共10页
文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构筑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境界,应从构筑时代之境、美学之境、融涵之境多维向度上进行考量与推进。文艺与时代始终存在难以剥离的密切关系,时代内涵不仅渗透嵌入到文艺肌体... 文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构筑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境界,应从构筑时代之境、美学之境、融涵之境多维向度上进行考量与推进。文艺与时代始终存在难以剥离的密切关系,时代内涵不仅渗透嵌入到文艺肌体的深处,而且深刻影响着文艺形式的演变,成为凝定历代文艺经典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开掘时代之境,既要充分彰显时代精神与内涵,又要善于以艺术之柔性涵化主题意旨与哲理之思。时代之境体现的是文艺新境界厚重的历史使命与宏大题旨,美学之境则体现的是文艺新境界的艺术高度与哲思深度,是文艺独特性与超越性的展现,也是文艺时代之境获得深厚底蕴与精神张力的重要基础。创造美学之境,既要尊重民族审美特质,又要善于以超越之意识突破传统束缚与成规羁绊。融涵之境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现实诉求与未来趋势,文艺的风格流派、趣尚演变由此呈现出更加复杂阔大、更易迭代等特点,各种审美趣尚的涵容互渗,以及科技与文艺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出日益丰富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形式。拓展融涵之境,既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又要善于以文化之魂重塑美学遗产与艺术形态,同时还应有全球视野,才能创造面向世界的中国文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 新境界 时代意涵 审美传统 融合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