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休谟的《论知性》与苏格兰启蒙时代小说
1
作者 吕洪灵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8-103,共6页
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核心人物大卫·休谟在哲学层面注重对人类心灵的研究,讨论因果关系及相关的时空观念和人格的同一性,认同虚构想象的作用;启蒙时代的小说家们也在通过文学的虚构手段表现观念和因果关系,进行时空和身份的建构,以描... 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核心人物大卫·休谟在哲学层面注重对人类心灵的研究,讨论因果关系及相关的时空观念和人格的同一性,认同虚构想象的作用;启蒙时代的小说家们也在通过文学的虚构手段表现观念和因果关系,进行时空和身份的建构,以描写人类的感知和经验。本文以《论知性》中对因果关系的认知为核心,结合苏格兰启蒙时代麦肯齐、摩尔和斯摩莱特等数位小说家的创作进行讨论,阐释苏格兰哲学家和小说家们探究观念的共同兴趣与具体表现。小说家的实践与休谟的观点未必完全重合,但将两者结合讨论,有助于重新发现并分析启蒙时代苏格兰小说在人物塑造和时空叙事等方面的创作,也可以进一步看到哲学与文学、理性思辨与文学想象的通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 《论知性》 因果关系 苏格兰启蒙时代小说 人性 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物话语间性与城市地图显影——论新时代长篇小说的城市叙事
2
作者 晏杰雄 朱宣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8,共11页
新时代长篇小说的城市叙事中,林林总总的人物步行于多重社会空间,出于人物之口的各色语词,提供了介入城市表里形态演进的关键入口。这些语词之间存有一种“人物话语间性”,即人物话语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与交互影响性。一系列作品透过人物... 新时代长篇小说的城市叙事中,林林总总的人物步行于多重社会空间,出于人物之口的各色语词,提供了介入城市表里形态演进的关键入口。这些语词之间存有一种“人物话语间性”,即人物话语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与交互影响性。一系列作品透过人物话语间性组织着城市的不同图层,不仅囊括了物质层面的地理空间装置及其分布,拼嵌出超话语的地缘视景,更容纳了历史人文质素和心灵成分,图绘出同时代的精神景观。作者在现实城市与文学城市之间找寻到相通的句法体系,而对地方语言、话本传统、日常本相等的有机应用更折叠出多重审美张力结构。由此,小说中含有内在生命的各异城市世界,开始联结为赋有地理美学和文化诗学特征的新城市意象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长篇小说 城市叙事 人物话语间性 城市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俗互动:晓苏新时代乡土小说创作论
3
作者 张倩倩 王海燕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9-93,共5页
如何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统一,最大程度发挥现代国家治理与传统文化的优势,是关系到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晓苏的新时代乡土小说一如既往地关注民间礼俗在乡村社会中不可替代的维系功能及其呈现出的异化与复杂性... 如何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统一,最大程度发挥现代国家治理与传统文化的优势,是关系到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晓苏的新时代乡土小说一如既往地关注民间礼俗在乡村社会中不可替代的维系功能及其呈现出的异化与复杂性,同时也加强了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治理策略与民间礼俗互动、互融的思考,并在以“理”导“俗”的多样态书写中,探索如何以新的叙事话语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对于我们认识新时代乡土小说的新质新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晓苏 时代乡土小说 国家治理 民间礼俗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域与想象:论金庸武侠小说在日本的文化景观 被引量:8
4
作者 吴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42,共9页
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的跨文化传播,在日本文化语境中具有典型的意义。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金庸小说翻译和研究起步都比较晚,但取得的成就值得瞩目。1990年代以来,金庸小说全集在日本成功译介,成为当代全球化思潮引领... 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的跨文化传播,在日本文化语境中具有典型的意义。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金庸小说翻译和研究起步都比较晚,但取得的成就值得瞩目。1990年代以来,金庸小说全集在日本成功译介,成为当代全球化思潮引领下极具研究价值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从接受者角度探讨日本文坛如何看待中国之"侠",在对侠文化接受时经历了怎样的选择和过滤,阐释日本"金学研究"兴起的文化背景和缘由,对当今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都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小说 武侠小说 剑豪物语 时代小说 吉川英治 动画化 游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念与价值观危机:福斯特小说内外的英国“更年期”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建波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5-89,共5页
弗朗索瓦.贝达里达(Bedarida 1991:97)将英国由盛致衰的转折期即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至爱德华时代终结称为英国的"更年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表征是经济发展滞缓,享乐主义风行。而在这些表征之下则是深层次的信念和价值观的危机。... 弗朗索瓦.贝达里达(Bedarida 1991:97)将英国由盛致衰的转折期即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至爱德华时代终结称为英国的"更年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表征是经济发展滞缓,享乐主义风行。而在这些表征之下则是深层次的信念和价值观的危机。作为对社会和文化问题探究意识强烈的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其爱德华时代的小说中自觉不自觉地探究了英国"更年期"问题的方方面面。本文结合英国"更年期"的历史语境,着重探讨福斯特爱德华时代小说主题与英国"更年期"的信念与价值观危机之间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摩·福斯特 爱德华时代小说 英国“更年期” 信念与价值观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象点击(050-060)--《准个体时代的写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小说研究》(理论)
6
作者 吴义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49-150,共2页
研究特定文学历史的整体境况,一个关键问题是对写作者主体的精神际遇及其文本呈现的辨析,黄发有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小说,正是依此为基点展开的。黄发有质疑的是,从计划社会向市场社会的转型,真的如大众论调所鼓吹的那样。
关键词 黄发有 《准个体时代的写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小说研究》 文学批评 审美意识 主体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作家刘心武教育小说的魅力——以小说《班主任》为例
7
作者 原永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Z期51-52,共2页
刘心武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刘心武在新时期承续了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新时期之初就揭示了"文革"造成的种种"伤痕"。描摹了苦难的图景,并直面社会政治来阐释苦难的成因。
关键词 刘心武 小说《班主任》时代痕迹 政治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