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样区的基层分类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闫湘 常庆瑞 +1 位作者 王晓强 潘靖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7-544,共8页
选择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地区为样区,以该地区代表性土壤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及查阅大量有关剖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对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的基层分类进行了研究.研... 选择陕西关中土垫旱耕人为土地区为样区,以该地区代表性土壤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及查阅大量有关剖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对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的基层分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应用土壤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型和土壤温度状况等3项指标对土族进行划分,在0~160 cm的控制层段中小于2 mm的土壤平均质地,多数剖面为粘壤土,少数为壤土或砂质壤土,矿物学型属伊利石型、伊利石混合型或蛭石型,土壤温度属温性或温热土壤温度状况.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土系的控制层段拟定为从表土层上界向下160 cm,对于诊断层的底部在160 cm以下的,则从表土层至诊断层的下部边界,特征土层有肥熟表层、土垫表层、暗沃表层、耕作淀积层、粘化层、粘质层、CaCO3高度淀积层、CaCO3中度淀积层、CaCO3低度淀积层、氧化还原层和稚育层.根据样区9个典型剖面,结合关中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娄)土)的有关研究资料,划分了土族和土系,并描述了各土系的典型特征及土系间的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垫旱耕人为土(蝼土) 土壤基层分类 特征土层 控制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湿润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不同土层氮矿化的水温效应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沈玉芳 李世清 邵明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4,共7页
本论文以半湿润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褐土)为供试土样,应用长期通气培养法,研究了湿度和温度对0—90cm土壤剖面不同土层(每30 cm为1土层)氮素矿化的影响。每层土壤设11.0、15.0、19.0、23.0、27.0%5个土壤水分等级和8.0、16.0、24.03、2.... 本论文以半湿润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褐土)为供试土样,应用长期通气培养法,研究了湿度和温度对0—90cm土壤剖面不同土层(每30 cm为1土层)氮素矿化的影响。每层土壤设11.0、15.0、19.0、23.0、27.0%5个土壤水分等级和8.0、16.0、24.03、2.0、40.0℃5个温度等级,共25个处理,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期间分别在7、14、21、354、9、63和84 d取样测定矿化氮累积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有机氮的矿化累积量均随温度、水分含量升高而增加,各土层增幅的大小顺序为0—30 cm>30—60 cm>60—90 cm。0—30 cm土层矿化氮是0—90 cm土层可矿化氮的主体,其矿化氮占67.9%。不同土层土壤氮素矿化过程不同:在培养期间0—30 cm土层氮素矿化量与培养时间符合线性关系,而30—60 cm和60—90 cm土层符合对数函数;不同土层氮素矿化速率k与含水量w间为直线关系,相关系数r在0.93以上,0—30 cm土层的k值对温度反应最为敏感,其次为30—60 cm土层,以60—90cm土层反应最小。总体上看,在较高温度培养条件下,随温度增加,土层越深,矿化速率增加越慢;温度和水分对不同土层土壤氮素矿化具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对0—30 cm土层,在高温情况下水分效果更加突出;而对30—60cm和60—90 cm土层,温度效应比水分效果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垫旱耕人为土 氮素矿化 温度 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耕人为土N_2O排放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3
作者 白红英 耿增超 张一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4-88,共5页
以黄土高原南部典型旱耕地—休闲地土壤为对象 ,研究了中等水分条件下 (6 5 %的田间持水量 )土壤 N2 O排放的动力学特征 ,以及土壤深度和氮磷营养因子对 N2 O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肥和未施肥处理 ,土壤 N2 O排放累积量随时间 t的... 以黄土高原南部典型旱耕地—休闲地土壤为对象 ,研究了中等水分条件下 (6 5 %的田间持水量 )土壤 N2 O排放的动力学特征 ,以及土壤深度和氮磷营养因子对 N2 O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肥和未施肥处理 ,土壤 N2 O排放累积量随时间 t的变化均符合修正的 Elovich方程 y=bln(t) +a。反应初始浓度 (a)和表观反应速率(dy/ dt)大多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增 ,但 15℃时以 10 cm深处反应初始浓度最大 ;2 5℃时 ,表观反应速率以 15cm深处最高 ,即在中等水分条件下 ,随温度升高 ,试验土壤 10~ 15 cm深处为 N2 O产生的活跃场所。磷素对土壤N2 O的减排效应不仅表现在排放总量上 ,也存在于动力学参数初始浓度和表观反应速率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二氮 排放动力学 农田生态系统 层土壤 旱耕人为土壤 影响因素 反应初始浓度 表观反应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垫旱耕人为土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贾恒义 雍绍萍 田积莹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67-273,共7页
研究了汾渭盆地的土垫旱耕人为土地球化学状态与有关影响因素。1.土垫旱耕人为土受施土粪堆垫作用改变了成土方向与过程,也改变了土壤地球化学特征,2.土垫旱耕人为土在成土过程受淋溶淀积、生物迁移富集,蒸发等作用,但被Ca ̄... 研究了汾渭盆地的土垫旱耕人为土地球化学状态与有关影响因素。1.土垫旱耕人为土受施土粪堆垫作用改变了成土方向与过程,也改变了土壤地球化学特征,2.土垫旱耕人为土在成土过程受淋溶淀积、生物迁移富集,蒸发等作用,但被Ca ̄(++)、Mg ̄(++)等离子饱和,使土壤呈偏碱性。3.土垫旱耕人为土不同亚类在成土过程中因生态环境的差异,其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稍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垫 旱耕人为土 土壤地球化学 淋溶淀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灌淤旱耕人为土的特性及其分类参比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福兴 陈隆亨 +1 位作者 赵飞虎 王罗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02-207,共6页
本文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为理论依据,阐述和讨论了河西走廊绿洲几种灌淤旱耕人为土的特性和系统分类,及其与ST(1996)、FAO—Unesco(1988)和WRB(1994)分类所进行的参比。
关键词 灌淤土特性 分类参比 河西走廊 旱耕人为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垫旱耕人为土中某些痕量元素的迁移富集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3
6
作者 潘继花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82-990,共9页
土壤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反映了多个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过程的结果。为探讨人为因素和自然成土因素在土垫旱耕人为土(壤土)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西部的渭河三级阶地上采集两个典型的土垫旱耕人为土剖面... 土壤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反映了多个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过程的结果。为探讨人为因素和自然成土因素在土垫旱耕人为土(壤土)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西部的渭河三级阶地上采集两个典型的土垫旱耕人为土剖面,以马兰黄土作为成土强度的参照样品,采用Zr作为稳定元素,研究痕量元素Cu、Zn、Pb、Rb、Sr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受介质的吸附、碳酸钙等易淋溶组分的淋溶淀积、作物吸收等因素影响,痕量元素Cu、Zn、Pb、Rb在剖面上总体呈中高型分布,即在干润淋溶土表层(2A层)和黏质化B层(2Bt层)含量有所增加而表现为富集;而Sr则发生强烈迁移,在2A层、2Bt层含量显著降低。在埋藏耕作层(Aupb层)、亚耕层(Aup2层)和现代耕作层(Aup1层),自下而上,Cu、Zn、Pb的含量呈缓慢增加趋势,但只有Zn的富集系数在YL01剖面0~15cm内大于1.1,说明土壤发生过程是导致土垫旱耕人为土剖面中某些层次元素相对富集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对土垫旱耕人为土痕量元素的影响很弱,且主要在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垫旱耕人为土 痕量元素 迁移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熟旱耕人为土的性态分异与土族土系的划分 被引量:2
7
作者 沈汉 李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2-37,共6页
本文以跨越全国各主要农区菜地土壤剖面 176个 ,探讨了肥熟旱耕人为土各亚类的分异特征及土族、土系划分原则、依据和方法。考虑其颗粒大小级别及矿物类型的单一性 ,重视以土温的分异来划分土族 ,以肥熟诊断的分异属性和其他特征土层及... 本文以跨越全国各主要农区菜地土壤剖面 176个 ,探讨了肥熟旱耕人为土各亚类的分异特征及土族、土系划分原则、依据和方法。考虑其颗粒大小级别及矿物类型的单一性 ,重视以土温的分异来划分土族 ,以肥熟诊断的分异属性和其他特征土层及属性划分土系。如此七个亚类共划分出土族 16个 ,土系 35个。并作典型土系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熟土 土族 土系 特征土层 肥熟层 旱耕人为土 性态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垫旱耕人为土系统分类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贾恒义 雍绍萍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58-260,共3页
土垫旱耕人为土是长期的用土粪、耕作、栽培等改良作用,定向培育使土垫表层逐渐增加的土壤。土整表层厚度≥50cm,约有3000年历史。它有物质迁移富集与淀积,大量侵入体进入,并有层次分化(耕作层、犁底层、老耕作层等)。土垫表层厚... 土垫旱耕人为土是长期的用土粪、耕作、栽培等改良作用,定向培育使土垫表层逐渐增加的土壤。土整表层厚度≥50cm,约有3000年历史。它有物质迁移富集与淀积,大量侵入体进入,并有层次分化(耕作层、犁底层、老耕作层等)。土垫表层厚度变化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据土垫表层,土垫表下层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盐积、斑纹、肥熟,石灰性等),土垫早耕人为土划分五个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垫旱耕人为土 土壤类型 系统分类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杭嘉湖平原泥垫旱耕人为土的形成、特性和分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章明奎 厉仁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74-276,279,共4页
研究了浙江省杭嘉湖平原泥垫旱耕人为土的成土特点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的诊断标准,可把该区泥垫旱耕人为土归为普通的泥垫旱耕人为土亚类。
关键词 泥垫旱耕人为土 系统分类 杭嘉湖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熟旱耕人为土的诊断特征及其分类参比
10
作者 张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7-201,223,共6页
在对我国多种起源土壤上发育的菜园土壤的调查及对其发生发育,分异特性的初步研究基础上,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为依据,探讨了该类土壤的诊断特征和诊断属性,明确了它们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并对其与土壤发生... 在对我国多种起源土壤上发育的菜园土壤的调查及对其发生发育,分异特性的初步研究基础上,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为依据,探讨了该类土壤的诊断特征和诊断属性,明确了它们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并对其与土壤发生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制)、联合国土壤图图例单元(FAO/Unesco)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参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耕人为土 诊断层 土壤 系统分类 菜园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垫旱耕人为土堆垫表层的有机质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俊坚 卢家诚 朱世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77-279,共3页
在研究泥垫旱耕人为土诊断层及诊断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潜水位堆垫表层的有机质含量、剖面分布以及腐殖质组成特点等。
关键词 泥垫 旱耕人为土 堆垫表层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耕湿润育秧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文祥 《园艺与种苗》 CAS 2021年第3期88-89,共2页
从合肥地区土壤特性以及水稻科研育种育秧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传统水耕育秧方式改为旱耕湿润育秧方式。介绍了科研水稻育种中旱耕湿润育秧技术要点,并总结了该技术的优点及应用情况。
关键词 水稻 旱耕 育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我国北方旱地抗旱耕作体系问题(续)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文韬 《古今农业》 1988年第2期9-13,共5页
二、建立中国北方旱地抗旱耕作新体系的管见建立中国北方旱地抗旱耕作的新体系,涉及的问题很多,关系较复杂,本文不可能涉及所有的方面,而只能就其基本出发点,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抗旱耕法的合理组合等问题,发表几点管见:
关键词 旱耕 深松 体系问题 蓄水保墒 现代农业科技 气候和土壤 土壤 肥力条件 农业科技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季旱耕秸秆还田耕整地技术规范
14
作者 周昌元 单士山 《河北农机》 2012年第6期66-67,共2页
旱耕秸秆还田耕整地技术在我区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本文根据这项技术的成功经验,对其技术路线、实施要点及其配套机具的保养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旱耕 秸秆还田 整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量施肥下氮素形态对旱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保莉 岑剑 +1 位作者 武传东 曲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51-1356,共6页
采用细菌16SrDNA的PCR-RFLP技术,以西北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为材料,模拟田间过量施肥水平,经室内恒温短期培养,研究了过量施肥下酰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CR-RFLP分析酰胺态氮(T1)、硝态氮(T2)和铵态... 采用细菌16SrDNA的PCR-RFLP技术,以西北地区土垫旱耕人为土为材料,模拟田间过量施肥水平,经室内恒温短期培养,研究了过量施肥下酰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CR-RFLP分析酰胺态氮(T1)、硝态氮(T2)和铵态氮(T3)过量施肥处理的细菌16SrDNA克隆文库,分别得到17、25和130个酶切分型,不施肥对照(CK1)和正常施肥对照(CK2)分别得到119和187个酶切分型,表明正常施肥处理的酶切分型最多,过量使用酰胺态氮和硝态氮减少了酶切类型,而过量施用铵态氮可以维持与不施肥对照相近的酶切类型数量。采用α多样性测度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统计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指数(H'、Ds)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M)a均为CK2>T3>CK1>T2>T1处理,表明合理施肥可显著增加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而过量施用酰胺态氮则减少细菌的多样性,使用铵态氮处理可维持细菌多样性;除正常施肥对照(CK2)外,其余各处理都出现了优势菌种。通过对优势菌的16SrDNA序列比对发现,酰胺态氮处理都为未培养细菌,硝态氮处理和铵态氮处理的优势菌呈现了菌属多样性,前者包括变形菌门的假单胞菌属和寡养单胞菌属、芽单胞菌门的未培养芽单胞菌属和未培养土壤细菌,后者为未培养酸杆菌属、变形菌门寡养单胞菌属和厚壁菌门芽孢杆菌属,表明不同施肥方式改变了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垫旱耕人为土 细菌多样性 过量施肥 氮素形态 PCR-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大白菜硝酸盐累积的影响及合理施用量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孙权 丁福荣 +3 位作者 李鹏 吕海霞 胡霞 刘正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5-258,共4页
对宁夏灌淤旱耕人为土氮(N)肥与大白菜产量及菜体和土体中硝酸盐累积的关系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范围内,银川平原复种大白菜的产量及净菜率与施N量成正比;施N肥增加大白菜硝酸盐含量;复种大白菜的最高产量施N量为448.5㎏... 对宁夏灌淤旱耕人为土氮(N)肥与大白菜产量及菜体和土体中硝酸盐累积的关系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范围内,银川平原复种大白菜的产量及净菜率与施N量成正比;施N肥增加大白菜硝酸盐含量;复种大白菜的最高产量施N量为448.5㎏/hm2,最佳产量施N量为427.5㎏/hm2;大白菜外叶硝酸盐含量高于内叶,内叶硝酸盐含量随施N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外叶硝酸盐含量在高施N时,随生育期延长而增加;施用N肥明显增加土体各土层中的硝态N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淤旱耕人为土 大白菜 施N量 硝醋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关中地区塿土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被引量:16
17
作者 闫湘 常庆瑞 潘靖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8-322,330,共6页
本文对采自关中地区的6个塿土剖面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确定了它们的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最后就塿土在中国系统分类中存在的堆垫表层诊断指标问题和土垫旱耕人为土亚类的... 本文对采自关中地区的6个塿土剖面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确定了它们的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最后就塿土在中国系统分类中存在的堆垫表层诊断指标问题和土垫旱耕人为土亚类的划分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系统分类 塿土 土垫旱耕人为土 土壤发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土壤的形成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吉智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38-44,共7页
宁夏土壤的六种成土作用是,①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作用,包括土壤有机含量、有机质的剖面分布和腐殖质组成的变异;②碳酸钙、硫酸钙等容易溶盐在土壤中的淋溶与淀积;③土壤盐化与碱化,包括由地下水引起的和由矿化灌溉水引起的土壤盐化,苏打... 宁夏土壤的六种成土作用是,①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作用,包括土壤有机含量、有机质的剖面分布和腐殖质组成的变异;②碳酸钙、硫酸钙等容易溶盐在土壤中的淋溶与淀积;③土壤盐化与碱化,包括由地下水引起的和由矿化灌溉水引起的土壤盐化,苏打盐化后进一步发展引起的碱化;④土壤的氧化还原作用,不同情况下这种作用的变化可用还原性物质总量予以区别;⑤化学风化与粘土矿物类型的变异;⑥土壤熟化作用,引黄灌区以灌淤熟化为主,旱农地则以旱耕熟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碱化 土壤盐化 灌淤土 成土作用 剖面分布 土壤熟化 还原性物质 引黄灌区 旱耕 龟裂碱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红层母质发育土壤的酸缓冲性及其在人为利用下的酸化特点
19
作者 池永清 陈宇航 章明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00-105,共6页
为了解由红层坡地改成梯田后,在稳定的成土环境与施肥条件下土壤酸碱度的变化特点,从浙江省采集了240个不同利用方式和利用时间的红层母质发育的农地土壤样本,探讨了不同类型红层母质发育土壤的酸缓冲性,分析了在水耕和旱耕条件下红层... 为了解由红层坡地改成梯田后,在稳定的成土环境与施肥条件下土壤酸碱度的变化特点,从浙江省采集了240个不同利用方式和利用时间的红层母质发育的农地土壤样本,探讨了不同类型红层母质发育土壤的酸缓冲性,分析了在水耕和旱耕条件下红层母质发育土壤酸碱度随利用时间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土壤酸缓冲曲线可分为pH值>6.5、pH值介于3.5~6.5之间和pH值<3.5等3个阶段,pH值>6.5和<3.5时,土壤pH值随酸加入量的变化较缓慢,对酸具有较强的缓冲性;pH值介于3.5~6.5时,土壤pH值随酸量增加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容易发生土壤酸化。红层母质发育土壤的酸缓冲容量与缓冲强度有很大的变化,分别介于65.09~663.31、38.98~160.61 mmol/kg之间,平均值分别为232.64、81.60 mmol/kg;其酸缓冲容量明显高于自然红壤。土壤酸缓冲容量和土壤酸缓冲强度主要与土壤初始pH值、CaCO_(3)含量、CEC和盐基饱和度有关。水耕和旱耕后的红层母质发育土壤均随利用时间的延长而发生酸化,红紫砂土的pH值下降主要发生在利用时间25 a内,紫砂土的pH值下降主要发生在利用时间25 a后;而酸性紫砂土的pH值持续缓慢地下降,水耕对紫砂土的酸化作用较旱耕更明显,但对红紫砂土和酸性紫砂土的酸化作用比旱耕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母质发育土壤 紫砂土 旱耕 酸化 酸缓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姿丽 李恩惠 王明英 《农业与技术》 2006年第4期119-119,123,共2页
关键词 水稻育稀播 旱耕整地 节水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